•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語文的重要與現狀

語文是人際溝通最重要的工具,也是族群文化最具體的傳承憑藉。教育部 (2003)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國語文學習領域,在基本理念中明確指出國語文「旨在培 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靈活應用本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期使學生具備良好的聽、說、

讀、寫、作等基本能力,並能使用語文,充分表情達意,陶冶性情,啟發心智,

解決問題,並培養學生有效應用中國語文,從事思考、理解、推理、協調、討論、

欣賞、創作,以擴充生活經驗,拓展多元視野,面對國際思潮…」。由此可見,語 文能力可說是現代公民應養成的一種基本能力。

根據 2006 年最新公布的「國際閱讀素養調查」(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簡稱 PIRLS),在全球四十五個國家地區中,台灣小學四年級學生的 閱讀能力僅得第二十二名,遠落後其他國家。同為繁體中文教育的香港卻大幅躍 升為全球第二,成績耀眼。更糟的是,台灣學生因為興趣,每天看課外讀物的比 例只有二四%,排名全球倒數第一,遠遠低於四○%的國際平均值。面對這樣的現 象,柯華葳教授(2007)提出了他個人對國內語文教育的觀察心得,他認為台灣的學 生視閱讀為功課而非興趣,缺少獨自閱讀的時間是關鍵原因。台灣學生每天「為 興趣而閱讀」的比例,低於國際平均,學生閱讀習慣沒有養成,獨立閱讀時間未 被珍惜。而在學校語文教學方面偏向「死背重於理解」的教學方法,閱讀理解教 學較少,導致學生只會囫圇吞棗,不懂內容,因此閱讀力普遍低落,若學生少涉 獵課外讀物,單只靠課文的份量與學校的教學時數,閱讀能力的培養似乎不足。

所以台灣的閱讀環境出了什麼問題?台灣閱讀運動下一步又該如何做?成了近年 來學者專家、民間教育團體及現場教師所關注的焦點。

而就研究者觀察,近十年來,社會呈現多元面向及教育革新等內外環境急速 變化,教育部於民國九十年開始試辦九年一貫教育政策,國語文教學時數大幅減 少,造成基層教師無力感,該教的不能少教,時間卻相對縮短。教科書開放民間 編輯後,產生各家爭鳴,但也因醞釀的時間不夠長,以至於在現場老師們總是抱

怨,教科書不合用,文本內容不夠豐富,學生閱讀的刺激不夠,教科書有限的教 材內容不符合知識爆炸時代的需求。而處於資訊無限量膨脹的現代,知識如洪水 般四面八方湧來,因此接收資訊,理解資訊是相當必要的,而資訊的處理成效與 閱讀理解能力有絕對的相關性,所以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有助吾人更加適應這樣 的時代。

有此共識,也基於學者專家對閱讀活動推廣的建議,於是老師們又積極的投 入推動閱讀活動。但在推動閱讀的經驗中,常常會發現在有限的教學時數中,如 何透過閱讀活動的推廣,掌控閱讀品質,建立孩子喜歡閱讀的興趣,進而協助孩 子高層次思考的能力。研究者在現場推動閱讀活動發現,現場教師在閱讀活動規 劃上多以提高閱讀數量、撰寫閱讀心得來做閱讀品質的成果,在孩子閱讀後所獲 得的樂趣與知能無法做較深入的了解。研究者在與學生長時間的相處中也發現,

孩子喜歡閱讀,但卻不喜歡閱讀所伴隨而至的壓力─寫心得、做記錄…,由此可 知在閱讀活動推廣上,其實尚未掌握到兼顧孩子興趣的部份。

貳、研究者專業成長的需求

除了上述語文教學現況外,在研究者的教學現場也發現,學校教育在閱讀指 導的部分,多倚賴現行審定通過的教科書,但誠如前述,教科書內容給學生的刻 板印象就是做功課。坊間教科書的編纂因需考量字數、內容量…,所以,文本內 容往往廣度、深度不夠,無法成功吸引孩子的興趣,而教師教學也受限於文本,

於是乎如何選擇合適的文本,補充在閱讀指導教學上的不足,成為研究者在現場 亟需努力的一部分。

另外,研究者三年前調校,從普遍家長社經地位較差、文化不利的鄉下小學,

調職進入一所資源豐厚、家長普遍關注孩子教育的市區小學。因研究者以往所任 教的地區,多數學童家庭功能不彰,有時教師在課業學習指導角色尚需兼負家長 之責,在國語文領域的教授,教導的面向多著重於基礎的精熟練習、字詞句的運 用等,對於語文教學僅著重於文本中直接擷取的閱讀歷程,對於間接的閱讀推論 及詮釋、整合、評估、推斷等高層次的間接歷程,課堂中較少深入教學。轉換學 校後,教師原有的教學經驗,面對所接觸學生的學習狀況與以往差異頗大,似乎 有再修正精進教學方式的必要。

此外,研究者觀察現在所任教學校的高年級學生,發現目前在語文方面的考 試題型,多半是直接由文章提取資料的類型,多數為偏重記憶性題目,孩子其實 在中年級就已具備應付這種記憶性考試的能力,若教師在課堂上不針對教材內容 進行課程轉化,不僅無法提升孩子的閱讀興趣,甚而讓孩子養成輕忽怠慢的學習 態度。

這樣的發現,讓研究者心理多少有些慌張害怕,以往在教室這個封閉的空間 裡,在教學進度的催促下,教師的省思是零星而片段的,面對新的環境、新的學 生,在教學上所帶來新的挑戰,教師在語文教學專業上的成長需求,更是刻不容 緩。因為如此的課室現狀,促使研究者一再思考如何轉變原有教學模式,以適應 現在學生的需求。而除了在教法上需有所轉換外,如何選擇合適閱讀的文本,補 充運用於語文教學中,亦是研究者所需多加琢磨的,期望透過課外的文學作品補 充,進行教學設計,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理解及推論能力。

參、「橋梁書」行動研究的經驗

研究者長期以來與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定期聚會,在教學方面的經驗交流、

專業對話已有四、五年之久,針對不同議題,我們有數次合作行動研究的經驗,

最近一次是關於「橋梁書」的課室教學實驗。在這一次的行動研究經驗中,我們 針對了文本的選擇有多一些的討論。橋梁書的概念恰巧補足研究者在教材方面所 面臨文本選擇的問題,我們選擇了遠流公司即將發行的「小象帕兒」系列的故事 繪本,利用 8 節課,在教室中小小的嘗試。在這次的教學設計,研究者期望針對 所要培養學生的能力進行釐清,希望由閱讀出發,培養孩子具有「理解力」、「思 考力」及「表達力」,並在閱讀教學中,特別針對文學欣賞中「情節安排」及「人 物刻畫」的部分進行教學。研究者在「情節安排」中透過概念構圖的方式,協助 學生進行文章的初步理解;在「人物刻畫」的部分,則經由了解配角在文章中的 位置、對話,引導學生討論出對文本中主角的看法。雖然文本並未直接透過文字 去描述主角的性格,但經由配角去對應主角的反應,而使學生進行初步的閱讀推 論能力學習。這樣的課室實驗經驗,讓研究者在語文教學上擁有不同以往的教學 經驗,嘗試了更有效利用「概念構圖」的方式協助學生去建構文章的情節,教師 在指導的過程中驚喜的發現,這樣的學習方式除能尊重不同學習風格的孩子外,

更重要的是教師在指導學生討論架構時,在文章結構的圖像呈現時,透過孩子的 問題,教師也在過程中反思指導討論的能力,學生的問題引導教師教學改進,教 師的教學改進誘發學生不同的學習表現。此外,也因為「小象帕兒」這套書的故 事性強、趣味化、文本完整…等特質,更加肯定研究者對選擇文本來補充目前所 使用的國語文教材不足之處的想法。

參、小結

綜合上述,在社會各界憂心忡忡學生國語文程度低落的同時,眾多「搶救國 語文大作戰」在各領域學者專家間、文教界中迅速展開,大家莫不希望盡力扭轉 劣勢。在這份研究中,一方面我希望透過課外的「故事繪本」、「橋梁書」等文學 作品,營造不一樣的國語文學習環境,提供學生開放的學習氣氛與學習策略,培 養閱讀的習慣與興趣;另一方面進一步運用適當的閱讀教學策略,教導學生閱讀 理解、閱讀推論的能力,期盼透過教學強化學生高層次思考的能力。或許不一定 符合嚴謹的「閱讀教學」定義,但透過不斷的省思和行動,相信可以在教國語文 教學上創造一些可能性,也為自己的教學生涯提供個人的、有生命的實務經驗。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