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節內容包含樂趣化教學理論、課程設計實例與實證性研究,最後再以小結統整之。

一、樂趣化體育教學之理論

內容分為基本概念,教學設計,運動樂趣與心理以及發展與反思這四個項目:

(一)基本概念

許義雄(1992)認為隨著時代潮流的改變以及教學理論的發展,體育教學的觀念已逐 漸改變,體育教學雖然不能忽視運動技能、社會規範以及個體的成長與發展,但更重要 的是「運動樂趣」的培養,使學生能主動及自主的學習。樂趣化的體育教學應包含三方 面:1.教學者本身的樂趣化:有效能的體育教師在專業知識、技能的素養上是無庸置疑 的,更可貴的是專業精神之有無,這足以左右學習者感受運動樂趣之強弱。2.教學內容 的樂趣化:運動可以是強制性的「苦役」,可以是受庸的「勞動」或「工作」,也可以是樂 趣盎然的活動,端看教師如何安排。3.教學方法的樂趣化:體育課最不適合用傳統固定式 班級教學,採個別化教學或打破傳統學籍編班,較能滿足不同能力和興趣的學習者。

莊美玲(1994)指出樂趣化體育教學的特色為:1.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國小階 段是基礎教育,也是個體動作培養的關鍵期,教師應提供廣泛的動作遊戲經驗,並依學 生動機、能力、興趣、性向設計教學目標,滿足不同能力學生之需求。2.教學充滿「樂 趣因素」,要讓學生:a.充分滿足運動的慾望 b.感受到進步的樂趣 c.擁有發現的樂趣,包

容錯誤從錯中學 d.學習交友的樂趣,讓學生在分組中,互動歡笑以及身體接觸。

曾瑞成(1996)指出樂趣化體育教學即是「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師生共同營 造的教學情境中,從事有效並且快樂有趣的教學活動,它包含三個重要的意義:1.是追 求體育內在價值的教學。2.是從遊戲論出發的教學。3.是沒有挫敗感的教學。

黃月嬋(2002)提出樂趣化體育教學的特色:是以學生為中心、採間接教學、安排個 人及團隊競爭。教學的基本架構為:1.教材內容系統化:將多元的內容適當的組合,擁有 安全的環境與空間。2.教學方法多樣化:自簡化的技能入門,變換各種的學習情境、提供 遊戲與競爭的機會。3.評量方式多樣化:兼顧主客觀、過程與結果、質與量、知能與態度、

不齊頭式的要求達標及測驗。4.學生感受樂趣化:參與活動盡情流汗、發現自己的能力、

感覺進步與成就感、學習交友。

不過樂趣化教學容易被誤解為輕浮的教學,忽略技術性的學習,應釐清此教學:1.

是含有精緻化內容的體育教學。2.是教師為達教育目的而設計的體育教學,而非一味遷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就學生的興趣(曾瑞成,1996)。黃月嬋(2002)也認為 1.學生很快樂但沒有學習,不 是樂趣化體育教學。2.教師很民主但沒有目標,不是樂趣化體育教學。3.全部都是團康 遊戲,不一定是樂趣化體育教學。

(二)教學設計

莊美玲(1994)提出設計樂趣化體育教學的要點有五項:1.以目標為導向:每一節課、

每一單元,甚至每一學期都有教學目標,作為教學設計依據。2.掌握各類項教材特性:

全盤掌握運動特性,引領學生知道並體會各種運動樂趣。3.設計挑戰性的學習過程:a.享 受階段-學會前導(先備)動作能力,逐漸引入主要動作。b.挑戰階段:學習新技能,享 受戰勝挑戰的樂趣。c.創造表現階段:提供學生表現應用及欣賞活動。4.激發自發自主的 學習情境:設法使學生知道學習活動是什麼、為什麼、如何做。5.多元化場地佈置與器材 運用:設計時考慮全體學生能同時參與、安全、輕便、經濟的器材,或改變原有設備的擺 設方式,或善用地形環境當障礙物。6.採能使學生有較大發展空間與較多決定的教學策 略:如 MOSSTON 教學光譜裡的各式。

張宏亮(1994)認為設計樂趣化體育教學,可以朝「簡易器材」的方向行之,在國 外有時上體育課的器材,簡單到讓人無法想像,例如中小學生所用的直尺就可以設計成 各種活潑的趣味體能遊戲。只要老師發揮創造力,將現有的場地、設備、器材充分利用,

也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宋維煌(1998)提出樂趣化體育教學設計的創意方向有七:1.增加:一個動作加上另 一個動作。2.減少:動作或器材的減少。3.變換:動作或器材的替換能提高興趣、降低恐懼 感。4.把玩:從事動作的過程會激發靈感,再創造出新花樣。5.分與合:動作經過分解後學 習較快。6.相反方向的動作是有趣的 7.速簡化:先由最後結果或比賽開始,再練習前面動 作。

唐吉民(1998)認為體育課並非只是不斷地運動而已,正確相關知識的學習也是重 要的一環,透過電腦多媒體,能以更生動活潑的方式來分析基本動作,講解或觀賞精彩 的比賽,以及清楚的認識場地與規則,以刺激學生的學習動機,達到寓教於樂的教學。

黃國明(2004)認為體育教學應以「簡單有趣」的遊戲方式投石問路,才能讓第一 線的老師去實施,從中發現更多、更好的遊戲教材,而且願意繼續推廣、傳承下去,另 外,礙於技術難度或危險性無法落實的體育教學(如:體操),也能正常化實施。

詹富鈞、王元聖(2007)認為樂趣化體育教學可以如此營造:1.安排相關的運動器材 作為輔助。2.課程設計要多樣化。3.訂定團體競賽獎懲使學生保持高度參與感。

謝承勳(2010)認為要讓全班學生都能樂於參與同一種活動並不容易,因為運動項 目本身所需的技巧性、趣味性與人數等因素都會影響到參與感,而目前傳統的運動(足、

籃、排、羽、桌、游泳、田徑)往往受到上述因素負面的影響。基於此,設計一項課程 要思考的點有 1.是否合乎興趣性(新鮮好玩)。2.普及性(男女老少咸宜)。3.簡單性(技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巧簡單)。4.方便性(場地設施簡便)。5.安全性(不易發生運動傷害)。6.運動強度(能增 進體適能)。

范希真(2013)認為教學設計再好、再創新,如果老師不懂、不會,就不願意實施。

所以設計體育教學活動及進程,要考慮到是否「非專業老師願意教」的問題,動作設計、

教學內容、教材教具的取得如果都能簡單化,老師們才會願意嘗試。

(三)運動樂趣與心理

林孟逸、林連池(2001)由運動動機探討運動樂趣,認為運動樂趣的概念包含:1.

外在的來源(社會成就、社會認同、升學、獎賞)。2.內在的來源(自我挑戰、個人成 就感);運動本身的刺激也許不一定能引發樂趣,但在肯定、愉快及獎勵的感覺中,參 與者卻容易能感受到運動樂趣。

林章榜(2007)提出四個與樂趣化體育教學相關的理論:1.流暢理論:流暢是指個體 在從事運動時覺得通體順暢,完全沉浸其中而產生愉悅的心理狀態。如果課程太困難學 生會產生焦慮,太容易又會覺得無聊,因此規劃課程要先「了解學生的起點行為」,依 據能力做好分組教學;此外「男女生分開練習」也較能讓學生達成流暢的經驗。2.內在 動機理論:要讓學生有獲知的樂趣(新的知識、概念、技能)、完成的樂趣(有目標要去 達成)、和體驗刺激的樂趣(更高的難度)。3.個人樂趣和情境樂趣的概念:培養個人對體 育的興趣是不容易達成的目標,教師教學時要把重點放在「能提供一個有趣的情境」。

體育課如果新奇有趣,學生體驗到當下的樂趣,也會提升他對某特定運動的樂趣。4.成 就/非成就與內在/外在構成四個向度的樂趣:教學重點應放在「成就的內在和外在」樂趣 上。

李德川、陳月娥(2012)探討為何幼兒園教師已帶給幼兒遊戲的方法以及教具的使 用方式,仍無法像運動遊戲指導教師所操作的課程一樣好玩又有趣,能讓孩子的臉上充 滿歡笑和喜悅?原因是教師在教學時還要善用肢體動作、聲調變換,以及善於情境引 導、變化遊戲來引發學生樂趣。

(四)樂趣化體育教學的發展與反思

洪嘉文(2000)提出九年一貫課程只有課程綱要,沒有課程標準,體育教師應從改 變觀念做起,用新的思維與眼光去創新與突破,設計樂趣化之體育教學。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教材教具的研發是落實樂趣化體育教學之有效策略,如此國內才能和體育 領域蓬勃發展的國家一樣,提供學習者最有利於學習的器材和環境。

張書軒(2004)指出根據相關研究顯示,近年來體育教學樂趣化之觀念漸受重視,

國內外學者亦多著墨、極力呼籲,認為應重視其效應,究其因有 1.運動樂趣是體育活動 的根本。2.體育教學的規劃與設計,應促進學生快樂學習為前提。3.體育活動的形式不 可拘泥,應以活潑、多變和彈性運用為原則。

廖燕燕(2006)比較臺灣推行的樂趣化體育教學與中國大陸所推廣的快樂體育,指 出中國大陸不僅在中小學實施,也在高中、大學實施。反觀我們大學將體育改成選修後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修課比例僅剩百分之二十左右,實需將樂趣化體育教學落實於每個學習階段。

許雅婷、沈易利、王建興(2011)在參加義大利第二屆國際體育教學研討會後,對 國內體育的反思有: 1.若要使體育教學活潑化,應不拘泥於運動器材的使用方式與規則,

沒有規則束縛,引導學生發展出分工合作、互相依賴、全力投入、以及參與求勝的精神。

2.對於國內缺少的體育項目之教學,場地可以用現有的(羽球場、排球場)來做替換,

教師和學生可以一起簡化與改變規則,甚至自訂規則。3.教師的熱情對學生的感染力,

使體育課不單單只是技能的傳授,還能培養學生許多正確的觀念和思維,以及強化人際

使體育課不單單只是技能的傳授,還能培養學生許多正確的觀念和思維,以及強化人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