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歌德藝術觀對席勒的影響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和席勒這兩位詩人在文學史 上雖共享永恆不朽的盛名。但是兩人在藝術發展的道路卻是極不相同。歌德的思 想始終是從感性具體事物出發,強調現實生活的觀察與經驗,所以他厭惡抽象系 統的哲學思考;而席勒則相反,他性好沉思,其思想大多是從抽象的概念開始,

總是徘徊在詩與哲學之間。席勒深為自己思考的矛盾所困擾,然而與歌德的結識 使得席勒在文藝思想發展中開始對現實的感性事物有較多的注意(朱光潛,

2001:89)。透過歌德,席勒反省自己過度強調抽象理性思維,忽略感性現實的 重要性,把席勒拉回現實可說是歌德給予席勒最直接的影響。歌德在藝術創造與 藝術實踐中所強調對現實世界的直接觀察與認識,深受席勒所欣賞與推崇。

壹、歌德與席勒的相識過程

席勒與歌德在1788 年初次見面,也就是在歌德從義大利旅行回來後,此時 他們並沒有深入的交往,主要的原因在於兩人在思維方式的根本差異:席勒繼承 德國唯心主義的哲學觀,喜好抽象思考,傾向於理想主義;而歌德則著重於對現 實的觀察與理解,偏向現實主義。他在《歌德對話錄》(Conversations of Goethe)

即表明了自己的學說立場:

我與這整個時代是呈現背道而馳的方向,因為我們的時代全在主觀傾向的籠 罩之中,而我努力接近的卻是客觀世界。

由此可知,歌德走的道路是現實的客觀世界,而席勒選擇的是抽象的主觀世 界,兩人發展的路徑是大異其趣的,讓這兩人在一開始沒有產生思想的交集。話 雖如此,席勒對歌德卻仍是充滿尊敬與崇仰的,在後來寫給歌德的信件中便表述

了如此的欽慕之情:

在久遠以前,我就已在遠處細細地觀察著你那使人關注的精神發展之進步,

你為自己所規劃的行動方向總讓我每感到驚佩。你想追尋自然的必然性,而 你卻選擇了一條最艱辛的路,這是力量單薄的人所不敢嘗試的(Greene, 1959:65)。

兩人的正式結交主要是在1794 年,席勒熱情地邀約歌德加入他所創辦的《季 節女神》雜誌,歌德在回邀請函的通信中,表示非常榮幸能參與這樣一個卓越優 秀的團隊。爾後在耶拿所舉辦的一場自然科學的研討會結束,兩人在偶然的機會 有了較深入的對談後,促使歌德和席勒開始在思想上的頻繁互動與交集(Sharpe, 1991:142)。席勒寫信給歌德說道:

這一次的談話激動了我全部的思想,它觸及到一個我這近年來一直深感興趣 的東西,從觀察你的精神發展使得我有不同的體悟,它提醒了我為自己的那 些抽象概念尋找現實對象(Greene, 1959:65)。

因為歌德才使得席勒能跳脫過於純粹形而上的理性思維,而能有較多現實事 物的觀察與認識,尤其是歌德對於人的感性之論述觀點,這對於席勒的美育思想 發展的影響具關鍵性意義。

貳、歌德的藝術觀

歌德文藝思想歷經數次的轉變,從早期崇尚法國的新古典主義的文藝趣味,

直到受赫德的影響,開始培養起對德國民間文學、莎士比亞戲劇和荷馬史詩等愛 好,這期間正是歌德推動德國狂飆突進文學的重要時期,而歌德後期的文藝發展

便走向古典主義之路。這關鍵性的轉變主要是在歌德歷經三年的義大利之旅所得 到的精神收穫,他在義大利的期間曾用心地研究過希臘羅馬的雕刻和文藝復興時 期的繪畫,和進行他一向喜好的自然科學研究,以及觀察義大利的風土民情(朱 光潛,2001:63-64)。這一次義大利的探訪促使歌德獲得了豐富的精神養份,終 而讓他投向古典主義的懷抱。

歌德的創作理論和實踐都始於對現實生活的觀察與經驗所得的結果,對自然 科學的濃厚興趣,致使他總是喜好從各種自然界的事物中去探索事物的本質,從 多樣複雜的各種生態中尋獲其生存的共同性與歧異性,故在其藝術理論中有機體 的觀念被發展出來,試圖從植物的有機整體來思考人的存在問題。席勒認為歌德 從對自然萬物的構造本源中去理解同為自然的人類內在本質,這意義是深遠的。

對於人的理解,歌德總是能回到最現實面去做思考,就像是在大自然中的植物,

是需要陽光、水、空氣才能獲得健全的成長、茁壯,同樣是自然界中的人亦然,

人需要一切最基本的生存條件,人才能進一步獲得往上的精神提升。其突顯出一 個重要想法,即自然有機體的完整性到人的完整性之問題上,亦即通過自然的完 整形式,來思考構成人性全部的內涵。歌德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一切都 是自然的,因而人的感情和衝動是人的自然的本性表現,其既真實而又神聖的;

人像大自然一般,人的發展也是按照自身的規律自然地進行著,任何外來的束縛 和強制都是違反人的本性的,都將無益於人的全面性,而只能損害人的發展(葉 廷芳、王建主編,2006:47)。也就是說,在尊重人的自然天性之原則上,應排 除較不利於人性自然發展的東西,使人的感性和理性能獲得適當地開展與交互作 用。由此可知,歌德自然觀強調人與自然的一體性,兩者都是必須以整體的角度 來認識與理解,這種想法可說是一種人文精神的深刻表現。

歌德認為藝術的對象是自然,把自然純化(purify)了的便是藝術(引自宗 白華,1975:85)。歌德的藝術觀無法脫離自然來作理解的,就他曾針對自然世 界與藝術的關係提出如下的論述:

世界是偉大而豐富的,生活呈現出萬象繽紛,所以不用擔憂沒有作詩的時 機。所有的詩都應是即興的,這就是說,它應該從現實生活中得到衝動和材 料。一個特殊的事件只要由詩人處理過,它就變得有普遍性和詩意的。我的 一切詩都是即興詩,都是由現實生活激發出來的,都以現實為基礎。憑空想 像的詩,我從不放在眼裡(Eckermann, 1998:8)。

歌德以為在大自然裡到處充滿著作詩的題材和內容,通過詩人的細膩觀察 力,能從大自然的萬象中去覺察出其中的本質意義,這個意義將是具有普遍一致 的真理,這種由多(現象)到一(本質)的認識和發現過程中,將能使人從有限 的事物中,探索出其無限的精神內涵。所以歌德的自然,自始即是統一的、完整 的、美的,用不到任何理性的法則那樣先行的條件(宗白華,1975:27)。席勒 亦認同這樣的想法,認為人與自然是不能用切割方式來作理解(如康德一般),

不能只是理性分析,而缺乏情感關照,歌德與席勒所強調的「整體性」的意義即 在於此。

根據上述,席勒對於歌德擁有如此過人的直觀能力,深感其創作的不凡才 華。在致歌德的信件中,他有懇切地表白:

你那細密觀察的眼光,沉靜、瑩澈地棲息在萬物之前,從不讓你有落入危險 的可能,而這正是抽象思索和獨斷、純粹的自我想像所容易陷於其中的危 機。在你的敏睿的直覺力中,已包含了他人辛苦分析所得的結果,而且是更 趨於完整、全面性。這些才能潛藏在你的內心深處,而我們卻僅能知道我們 所分析的,其他的無從所知(Greene, 1959:65)。

歌德擅於從對自然觀察的經驗中,獲得作詩的靈感與想像,他的這種創作特 色是走向古典主義的。他自己曾就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創作風格進行對比,進 行了如下的分析說明:

古典的就是健康的,浪漫的就是病態的。就這個意思來說,《尼泊龍根之歌》

(Nibelungenlied)之為古典的,就如同《伊利亞特》(Iliad),因為這兩部詩 都是充沛的、健康的。近代許多作品之所以是浪漫的,並非因為它們是新穎 的,而是因為它們是軟弱的、不健康的、病態的。古代之所以是古典的,也 並非因為它們是古老的,而是因為它們是強壯的、新奇的、快樂的、健康的

(Eckermann, 1998:305)。

歌德所說的古代是指古希臘,因為古希臘的創作著重於對客觀世界的如實描 述,其與自然是融為一體的,同樣也是詩人發於內心感性世界的真實反映,在客 觀事物與主觀感性主體之間產生了交融和互動關係。故古典主義是象徵健康的、

完整的、及現實的意義;相對於浪漫主義而言,它卻是脫離現實的、寄望未來的,

悲觀的表現理想。在歌德身上所體現的正是古典主義的精神,於是席勒將歌德視 為近代素樸詩人的理想典範之一。

歌德認為藝術雖必須依據自然,但自然與藝術之中有一條巨大的鴻溝,而藝 術家努力創造的並非是一件「自然的」作品,而是一件「完整的」藝術作品。藝 術並不止於要求模仿自然而是能對自然的材料善加處理。歌德對他心中理想的藝 術家圖像有如下的描繪:「藝術家應是既能洞察到事物的深處,又能洞察到自己 心情的深處,因為在作品中能創造出不僅是輕易的只產生膚淺效果的東西,而是 能和自然競賽,具有在精神上是完整有機體的東西,並且賦予他的藝術作品一種 內容和一種形式,使它顯得既是自然的,又是超自然的。通過藝術家的創造活動,

將更精妙的比例分寸、更高尚的形式、更基本的特徵,加在自然上去。」故歌德 認為藝術和自然的關係,是一種由主客觀對立達到統一的過程(朱光潛,2001:

78-79)。他對於藝術家與自然的關係有如下的見解:

他既是自然的主人,也是自然的奴隸。他是自然的奴隸,是因為他必須用這

他既是自然的主人,也是自然的奴隸。他是自然的奴隸,是因為他必須用這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