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結論與建議

在文檔中 席勒美育思想中的人文內涵 (頁 117-126)

依據上述對席勒美育中的人文思想的理解與詮釋,本文試圖作一扼要的結 論,並針對當前我國藝術與人文領域發生的困境,提出幾項建議,茲分述如下:

壹、結論

一、就席勒生平及思想背景而言

通過對席勒生平與思想背景的探究,使我們了解他充滿人文關懷的性格與其 家庭環境和所處的社會時代有莫大的關係,而對人性的關注成為了席勒終其一生 思考的課題,這些反映在他的詩歌、戲劇、美學著作中,因此他的思想不是停留 於不切實際的空洞想像,而是訴諸於對人、社會、國家之直接關懷,展現在他的 偉大美育思想之中,他嘗試通過以培養完整人性為基礎的美感教育,來恢復人原 有的完整性,為人類的幸福找到生命的依歸,確信唯有「美」才能完成這崇高的 理想。

二、就席勒對人性概念的預設而言

「在人的自然有機向度」-席勒認為通過自然,使我們理解到人性的本質為 何,在自然所賦予人的雙重天性中,人必須學習「接受」自我和「創造」自我,

從人存在的局限性出發,發掘自我的無限性,這是自然給人的最大教育意義。

「在人的心理向度」-席勒延續了人的自然(廣義)概念,在人的心理預設 兩種基本的衝動,感性衝動使人追尋變化、多樣、情感的世界,形式衝動使人追 求不變、統一、理性的世界,並創造出第三種衝動-遊戲衝動來作為中介,在此 席勒將人的心理衝動拉到美這個對象上,認為當人與美在遊戲的過程,人的內心

不再處於分裂狀態,因美能使人的心境保持開放,排除了任何內外在的強制力 量,而能使人的心境保持最大的自由,此刻人性將獲得最大的彰顯。

「在人的藝術向度」-席勒從探究古今詩人的藝術創作所反映出來的內心世 界,思考有關「自然-藝術-人性」三者之間的關係,認為人與自然為一體兩面,

當人與自然合而為一時,人是完整的,當人與自然分離時,人是分裂的,而這反 映在其所創作的藝術表現中,因此席勒提出兩類型的詩歌,分別象徵兩種性格-

素樸詩和感傷詩,前者表現「現實」,後者表現「理想」。席勒透過這樣的分析,

去省思近代人性分裂的問題,而寄予藝術希望,認為理想的藝術可使理想人性成 為可能。綜合上述,將席勒對人的概念的核心精神歸納如下:

(一)強調自然有機的整體性

席勒自然有機體的概念,讓我們能從大自然蘊含的精神與必然軌則中,尋找 生命的意義本質,將人視為一個整體性來對待,其顯現出人存在的有限與無限,

而在這其中發展為自律與自由的人。因此,教育應回歸至自然有機向度,開展人 性的潛能和無限,而不宜用機械式的教育來扼殺孩子對生命的想像與創造。教育 應強調有機世界的連結,使人與自我、人與自然、及人與社會有良好的互動與交 流,完成人的內 外在關係的和諧。

(二)遊戲化的學習氛圍

席勒通過「遊戲」的概念來說明,美可使人的心境處於一種自由騁馳,無拘 無束的想像力與理解力交互作用的過程。人在原有的兩種心理衝動情況下,有時 可能受感性衝動或是理性衝動一方的束縛,使人的心境不能完全的自由,造成人 性無法獲得完全發展。若將此概念運用到教育上,能使學習遊戲化,遊戲教育化,

使學校場域不再是枯燥乏味、充滿知識灌輸的地方,而是促使學習者與知識學習

產生良性的互動。此外亦可融入藝術成分於教學之中,通過藝術給予人性的自由 想像與思考,促使學習者的雙重天性能獲得完整的發展,表現高度的獨立思維及 豐富的情感流露,體現人文教育的價值核心。

三、就席勒美育思想中的人文內涵而言

席勒美育思想最深刻之處莫過於他所提出的:人有兩次的出生,第一次是「自 然」所賦予人的雙重天性,第二次是「美」賦予人性以自由。他直接將人與藝術 產生聯繫,認為美(藝術)能使人性成為可能,因為藝術是「自由」的外在顯現,

而這個自由即是以完整人性為基礎出發的。在這樣的基本預設之下,充分彰顯席 勒美育思想中所蘊含的豐富人文精神,亦即一種以人性為依歸的美育觀。此外,

席勒更針對各門藝術的界限進行討論,企圖建立一個客觀性美學,他認為各門藝 術在客觀上有其差異,但最終精神本質卻是同一的,而這同一指謂的就是「人文 內涵」。因此席勒認為理想藝術應以形式消除素材,提升精神內涵,跳脫技術層 次,藝術與人文領域的教師不宜過度強調於技術層面的教學內容,而應有正確的 認知,著重於藝術與人文融合為一的教學信念,如此即可解決課程統整的疑慮。

(一)強調藝術的人文意義

席勒提出藝術具有提升人的精神自由的教育作用,是基於「美是自由的外在 顯現」的觀點。當人對藝術作品進行觀賞、品味時,從對作品媒材的認識到作品 形式(即精神內涵)的理解過程中,了解偉大的藝術品是如何通過克服媒材內容 本身的局限性,進而能成為不朽的藝術傑作,彰顯出藝術的核心價值-即回歸人 性的關懷。通過人與藝術的遊戲互動過程,使人反思自我存有的有限至無限,學 習到具有啟發生命理解的教育內涵,促使孩子培養健康、完整的人性價值、及提 升生命品質。

(二)確立「愛好」和「義務」的並存性

在席勒美育思想中,他反對康德將愛好(情感)和義務(道德)視為對立不 相容的觀點,由於康德和席勒從對人性預設的分歧,前者主張人是有限性的人,

因此需要用理性來約束感性專橫;後者則肯定人是無限性,認為感性和理性都是 人性不可或缺的條件,各有其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因此席勒以「自然的和諧」作 為他反對康德義務強制的論點,提出立基於完整人性的發展是一種「自然的道德 自由」,主張在感性和理性合而為一的完整人性中方能達到道德實踐。席勒這個 創見,亦為當前的道德教育提供了另個的思考角度,為值得再繼續深入研究的範 疇。

(三)培養精神自由的美感人

席勒提出以人性統整所產生的「自由」,是一種對自由的概念有完善理解的 詮釋,這種詮釋是立基在對人性有完整的認識的情況下產生的界說。他將自由視 為是藝術的外在顯現,作為藝術最高的價值範疇,如他說:美的價值不在於增進 人的智慧,也不刻意實現道德及發現真理,而唯一可以讓人獲得的東西是「自 由」。這正說明藝術的價值就在於其體現高度的「精神自由」,而藝術是使我們的 人性得以可能的重要媒介。

貳、建議

依據上述的研究結論,研究者針對當前藝術與人文領域發展的困境,提出幾 項參考的建議,以作為解決之途徑。

一、融入人文內涵的美育思維

國內的藝術與人文領域,過於著重技術層次的學習,而缺乏人文方面的涵 養,而難以獲得深度的性格陶冶,因此教育者應在藝術學習領域中,提供豐富的 藝術欣賞課程,使學習者通過欣賞教學的過程,理解不同藝術作品的意義內涵,

以彰顯出藝術教育中的人文核心價值;並且教學者應能進一步引導學習者在哲學 上的思辨,使其建立獨自的思維與判斷能力;最後,應回到學習者主體,通過對 每個偉大藝術作品的認識與理解,能反省自我的生命意義及找到自我的生命價值 與方向。

另方面,誠如席勒說的:藝術應以形式消除素材。他打破了藝術的邊界,認 為各門藝術有其共通的最高精神本質,即回歸人性的本質上之同一性。目前國內 的藝術與人文領域的音樂、視覺藝術、及表演藝術仍未能獲得適切地課程融合,

席勒提供了相當重要的藝術課程統整之見解。從更廣義的意義來看,席勒認為教 育應是從人的整體來看,不宜局限於特定學習領域,主張各大學習領域均與其有 關,具有「全人教育」的情懷,這個想法可作為未來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等方面 的參考依據。

二、加強人文素養的師資培育

由於九年一貫課程領域的設計,在缺乏完善師資之情況下,冒然施行,因而 滋生許多統整課程上的疑慮。根據研究顯示,各類藝術教師仍相當缺乏共識,而

產生藝術之間跨越的困難,其根本問題與教育者對藝術理解的局限性有很大的關 係,藝術教師們仍停留在藝術的教學教法之技術層面,未能提高藝術的精神層次 之思考。這部分的改善有賴師資培育課程相關的配套措拖,以期在未來能著重於 跨藝術領域間的課程聯繫,並強化師資的人文素養。

三、喚起人文關懷的校園氛圍

目前智識教育仍是我國教育的主流,在此同時忽略了其他非智識教育的學 科,而最顯著的例子-即藝術與人文領域,該領域在學校中常流於配課的地位,

致使學習者的人格教育方面出現很大的漏洞,諸如校園霸凌事件、青少年犯罪、

心理疾病等問題而充斥著校園,造成青少年人格發展的重要危機。由於過度強調 智識能力的教育機制,校園中瀰漫著功利取向的學習氣氛,這樣的校園如何培育 完整人格,實不無疑慮。因此,如何在這樣的背景條件之下,如何能同時兼顧學 習者智識成長及人格健全,進而培養人文關懷的校園氛圍。依據席勒的見解,理

心理疾病等問題而充斥著校園,造成青少年人格發展的重要危機。由於過度強調 智識能力的教育機制,校園中瀰漫著功利取向的學習氣氛,這樣的校園如何培育 完整人格,實不無疑慮。因此,如何在這樣的背景條件之下,如何能同時兼顧學 習者智識成長及人格健全,進而培養人文關懷的校園氛圍。依據席勒的見解,理

在文檔中 席勒美育思想中的人文內涵 (頁 117-12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