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者進行正式教學的時間在民國 99 年 11 月 11 日~12 月 16 日,教學研究 對象為哈哈國小五年級的某一班,共有 29 位學生。採異質分組,每組中有高、

中、低學習成就的學生。學生在 11 月 11 日先進行概念認知和探究能力測驗的前 測,接下來的兩個星期中進行了三個教學活動,共計 9 節課,每個教學活動結束 後會立即發下該概念認知測驗後測;全部教學活動結束後兩三天,進行探究能力 測驗後測,再隔兩個禮拜進行延宕測。

教學活動進行的時間皆為星期五上午一到三節,教學活動場地為自然科專任 教室,亦即初探教學時進行教學活動(二)、(三)的場地,此教室的設備與配置 圖於第肆章第一節已詳述(如圖 4-1-2)。

為了進一步確認學生經過科學遊戲教學後探究能力的變化,研究者找了哈哈 國小中另一個高年級的班級進行控制實驗,由於此班級不接受科學遊戲教學,因

平均數差異 t 顯著性 (雙尾) Cohen’s d

後測-前測 1.14 3.06 .01 .77

延宕測-後測 .29 1.25 .22 -

延宕測-前測 1.43 3.99 .00 .93

此只施以前測及延宕測兩份試題的測驗,不施以後測。研究者在民國 99 年 11 月 25 日和 11 月 30 日兩天各一節課,對控制組的學生施測。

研究者在本次的教學行動中擔任教學工作,並將自己在上課前的準備工作、

教學觀察心得以日誌方式記錄下來,並蒐集學生文件(含活動學習單、概念認知 測驗前後延宕測、探究能力測驗前後延宕測)與晤談紀錄,作為三角校正之依據。

一、學生學習成效

(一)探究能力測驗 1.學生反應

進行教學活動之前,研究者先發下探究能力測驗前測,大部分的學生花了五 十分鐘左右的時間才作答完畢,有幾個學生甚至花了一小時;教學活動完成之後 再進行後測,這次學生作答的速度比較快,幾乎都在四十分鐘內交卷,但仍有幾 位花了約五十分鐘。

2.前、後及延宕測資料分析

此部分的資料利用電腦統計軟體 SPSS12.0 進行分析。三次測驗的滿分皆為 26 分。三次測驗的人數、平均數及標準差等資料呈現於表 4-2-1。前測的平均得 分為 13.14,後測的平均得分為 14.95,延宕測的平均得分為 16.60。我們可以發 現延宕測的平均高於前後測,後測的平均又高於前測。接著以成對樣本 T 檢定看 看前後測是否達顯著差異,由於延宕測與前後測的試題不同,進行 T 檢定的分析 可能有失客觀,因此不進行比較。檢定結果如表 4-2-2,結果顯示後測顯著高於 前測(P<.05),且效果量達 0.72,實際顯著效果為高。

表 4-2-1 探究能力測驗之前測、後測及延宕測的描述性資料(正式教學)

平均數 個數 標準差

前測 13.14 29 2.37 後測 14.95 29 2.67 延宕測 16.60 29 3.04

表4-2-2 探究能力測驗之前後測成對樣本T檢定(正式教學)

為了進一步確認學生經過科學遊戲教學後探究能力的變化,研究者以另一個 高年級的班級為控制組,此班級不接受科學遊戲教學,只施以前測及延宕測兩份 試題的測驗,兩份測驗回收後由研究者評分,統計分析以前測分數作為共變項,

延宕測分數作為依變項,有否接受教學為自變項,進行單因子共變數分析

(ANCOVA),以瞭解去除學生的背景知識與能力後,接受科學遊戲教學後的實 驗組和未接受教學的控制組,其探究能力是否有所不同。

進行共變數分析之前需通過同質性檢定,組別為固定因子,結果如表 4-2-3。

表 4-2-3 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

變異來源 型 III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檢定 顯著性

組別 * 前測 .41 1 .41 .06 .81

誤差 375.11 55 6.82

由表中顯示 F=.06,P>.05,表示兩組間迴歸係數未達顯著差異,符合共變 數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假定,因此可進行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結果如表 4-2-4、

4-2-5。

表 4-2-4 ANCOVA 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型 III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檢定 顯著性 淨相關Eta平方

組別 39.69 1 39.69 5.92 .02 .096

組內(誤差) 375.52 56 6.71

表 4-2-5 探究能力延宕測測驗調整後的平均數

組別 調整後的平均數 平均數差異 標準誤 顯著性 Cohen’s f

實驗組 17.14

控制組 15.39

1.75 .72 .02 0.33 平均數差異 t 顯著性 (雙尾) Cohen’s d

後測-前測 2.82 4.57 .00 .72

由表 4-2-4 可知,去除前測成績對延宕測成績的影響之後,實驗組與控制組 在延宕測成績的結果上,F=5.92,P=.02<.05,表示實驗組的延宕測成績因為實 施科學遊戲教學而與控制組有所差異。再由表 4-2-5 中,可知實驗組的延宕測分 數顯著高於控制組(P<.05),其效果量為 0.33,其顯著程度屬於中至高等效果,

表示實驗組在接受科學遊戲教學之後,其探究能力優於控制組。

接著分析各分項能力的成長狀況。由於各分項的滿分並不相同,因此以平均 數除以各分項滿分求得平均得分率,以此做為比較的基準。各分項能力測驗的描 述性資料呈現於表 4-2-6。

表 4-2-6 探究能力測驗之前、後及延宕測中各分項測驗的 描述性資料(正式教學)

五大探究能力 測驗題目 平均數 分項能力的平均得分率 個數 處理後的標準差

前測第一、二題 5.00 62.50% 29 .16

後測第一、二題 5.05 63.13% 29 .18

界定問題的能力

延宕測第一、二題 6.38 79.75% 29 .19

前測第三題 1.00 33.33% 29 .00

後測第三題 1.43 47.67% 29 .07

設計規劃的能力

延宕測第三題 1.22 40.67% 29 .09

前測第四、五題 3.62 45.25% 29 .16

後測第四、五題 4.52 56.50% 29 .18

實作驗證的能力

延宕測第四、五題 4.70 58.75% 29 .19

前測第六題 1.62 40.50% 29 .06

後測第六題 2.00 50.00% 29 .09

分析解釋的能力

延宕測第六題 2.78 69.50% 29 .07

前測第七題 1.90 63.33% 29 .08

後測第七題 1.95 65.00% 29 .09

溝通辯證的能力

延宕測第七題 1.53 51.00% 29 .07

從表 4-2-6 中可發現和初探教學相同,前測的得分率都不超過 70.00%,學生 起始的探究能力亟需加強。經過教學之後,平均得分率提昇最多的雖然是「設計

規劃的能力」,但是三次測驗的得分率皆未超過 50.00%,和初探教學時的結果相 仿,顯見本教學在此能力的表現上未臻理想;在「界定問題的能力」方面平均得 分率僅提昇 0.62%,但和初探教學一樣,學生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對於此能力 的學習有所增長。初探教學中成長最為顯著的「實作驗證的能力」,在正式教學 中亦成長了 11.25%,顯見本教學在提昇學生此能力的成效上應屬有效。

(二)概念認知測驗

每個教學活動的概念認知測驗都會施以前、後及延宕測。蒐集三次測驗的量 化資料,以 SPSS12.0 進行分析。前測、後測與延宕測的總分比較中,測驗人數、

平均數及標準差等資料呈現於表 4-2-7,可以發現後測平均高於前測和延宕測。

進一步以成對樣本 T 檢定看看三次測驗中,兩兩是否達顯著差異,結果如表 4-2-8,後測分數顯著高於前測(P<.05),效果量達 2.15>0.8;而後測總分顯著高 於延宕測總分(P<.05),但比較後測與延宕測的平均分數,發現延宕測的總分只 比後測降低約 1.38 分,且效果量僅達 0.33<0.5,表示實際顯著程度屬於低至中等,

因此可見學生的概念保留的程度不低;延宕測總分顯著高於前測總分(P<.05),

效果量為 1.61>0.8,表示學生經過教學活動後的一段時間,概念瞭解的程度即使 比後測來得低,但仍明顯比前測高。

表 4-2-7 概念認知測驗之前、後及延宕測的描述性資料(正式教學)

平均數 個數 標準差

前測 15.31 29 3.59 後測 23.24 29 3.77 延宕測 21.86 29 4.50

表4-2-8 概念認知測驗之前、後及延宕測成對樣本T檢定(正式教學)

平均數差異 t 顯著性 (雙尾) Cohen’s d

後測-前測 7.93 11.45 .00 2.15

後測-延宕測 1.38 2.36 .03 0.33

延宕測-前測 6.55 8.16 .00 1.61

接著個別討論三個教學活動的概念認知程度。

教學活動(一)──平衡鳥的前測、後測與延宕測的測驗人數、平均數及標 準差等資料,及兩兩相比較的成對樣本T檢定,結果呈現於表4-2-9~4-2-10。從 下列表格中可發現,教學活動(一)的後測顯著高於前測(P<.05),效果量為 1.22>0.8,顯示學生對平衡鳥的概念認知顯著提昇;而後測與延宕測之間無顯著 差異,且延宕測顯著高於前測(P<.05),效果量達1.37>0.8,實際顯著程度為高。

表 4-2-9 教學活動(一)概念認知測驗之前、後及延宕測的描述性資料

(正式教學)

平均數 個數 標準差

前測 4.62 29 1.47 後測 6.76 29 1.99 延宕測 6.97 29 1.94

表4-2-10 教學活動(一)概念認知測驗之前、後及延宕測 成對樣本T檢定(正式教學)

教學活動(二)──動力橡皮筋的前測、後測與延宕測的測驗人數、平均數 及標準差等資料,及兩兩相比較的成對樣本T檢定,結果呈現於表4-2-11~

4-2-12。從下列表格中可發現,教學活動(二)的後測與延宕測顯著高於前測

(P<.05),效果量分別為2.03>0.8、1.03>0.8,顯示學生接受教學後,對動力橡皮 筋的概念認知顯著高於未接受教學之前,且經過一段時間的概念保留程度也比未 接受前顯著來得高;但後測亦顯著高於延宕測(P<.05),效果量達0.75<0.8,其 顯著程度不低,顯示此教學對於學生在動力橡皮筋的概念保留部份,尚有改進的 空間。

平均數差異 t 顯著性 (雙尾) Cohen’s d

後測-前測 2.14 4.95 .00 1.22

延宕測-後測 .21 .59 .56 -

延宕測-前測 2.35 5.80 .00 1.37

表 4-2-11 教學活動(二)概念認知測驗之前、後及延宕測的描述性資料

(正式教學)

平均數 個數 標準差

前測 5.17 29 1.56

後測 8.07 29 1.28

延宕測 6.90 29 1.80

表4-2-12 教學活動(二)概念認知測驗之前、後及延宕測 成對樣本T檢定(正式教學)

教學活動(三)──一柱擎天的前測、後測與延宕測的測驗人數、平均數及 標準差等資料,及兩兩相比較的成對樣本T檢定,結果呈現於表4-2-13~4-2-14。

從下列表格中可發現,教學活動(三)的後測與延宕測顯著高於前測(P<.05),

其效果量分別為1.73>0.8、1.25>0.8,實際顯著效果為高。後測與延宕測之間則無 顯著差異。

表 4-2-13 教學活動(三)概念認知測驗之前、後及延宕測的描述性資料

(正式教學)

平均數 個數 標準差 前測 5.52 29 2.03 後測 8.41 29 1.21 延宕測 8.00 29 1.95

表4-2-14 教學活動(三)概念認知測驗之前、後及延宕測 成對樣本T檢定(正式教學)

平均數差異 t 顯著性 (雙尾) Cohen’s d

後測-前測 2.90 8.67 .00 2.03

後測-延宕測 1.17 3.88 .00 0.75

延宕測-前測 1.72 5.37 .00 1.03

平均數差異 t 顯著性 (雙尾) Cohen’s d

後測-前測 2.90 8.31 .00 1.73

後測-延宕測 .41 1.68 .10 -

延宕測-前測 2.48 6.04 .00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