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的研究工具,包括科學探究能力測驗、概念認知測驗及晤談。

一、科學探究能力測驗

此測驗與本研究之科學遊戲內容不同,但是探究能力偏向於方法、技巧方面 的能力,與特定內容無關(content free),因此本研究採用此測驗來測量探究能 力,仍屬可行。

實施前測與後測之間,學生接受了科學遊戲教學,因此使用同一份測驗可看 出學生探究能力的改變;但後測與延宕測之間並沒有做任何實驗處理,若仍使用 同一份考題,可能會造成反覆練習的效應,因此延宕測採用了與前後測內容性質 相同的評量──「凸透鏡與凹透鏡」──進行施測。

(一)前後測:賣冰塊的爺爺

探究能力測驗前後測試卷於教學活動前後施測,本測驗參考高慧蓮(2005)

之實作評量修訂而成。原評量是根據科學探究研究群所界定出之五個探究能力所 設計出的「國小科學探究能力實作評量─賣冰塊的爺爺」,將科學探究能力分為 五項,再分為13個細項科學探究能力。本研究考量學生作答時間,從五個科學探 究能力中,挑選1到2題的細項科學探究能力,以此方式選擇7題編製而成的科學 探究能力測驗(參考表3-5-1)。要特別說明的是第一題,原測驗以開放的方式讓 學生填答,研究者考量學生鮮少使用探究的方式學習科學,因此改以評分標準中 的例子編製封閉式答案的選項供學生勾選。學生在此測驗中所得到的測驗分數,

當作本研究所指之「科學探究能力」的成效。

表3-5-1 科學探究能力測驗前後測題目編號

五項科學探究能力 細項科學探究能力 配合的題號

察覺問題

1

一、界定問題的能力

形成假設

2

二、設計規劃的能力 實驗設計(步驟、器 材、變因掌控、記錄表 格 )

3

多元思考以解決探究 過程所發生的問題 三、實作驗證的能力

4

實驗操作

5

四、解釋分析的能力 比較、解釋與彚整資料 的能力

6

五、溝通辯證的能力 溝通探究過程與批判

質疑的能力

7

原評量表在編製後,已延請學科專家、中小學教師,協助修正或重新設計題 目,確認測量內容與題意能正確吻合;為了減少受試者對題目的誤解與無法理解 題意的情形,再請一班未參與研究的學生(30人 )進行預測,修改無誤後才進行 正式實測。研究者在挑選七題後,亦請一名大學教授、一名具有科學教育背景的 專家、兩名國小自然科學教師協助審定其適切性後,在一個國小高年級的班級(28 人)實施初探教學,再次修改會讓受試者誤解的題目。

原評量表施測後,除了研究者評分外,另請兩位教師重新評分,以盡量減少 研究者主觀的觀點,增進客觀性。本研究所使用的七題評量表亦然,在預測時除 了研究者自行評分外,另請一位國小自然科教師評分,兩位評分者對評量表的評 分等級相關係數,前測為.932,P<.01;後測為.896 P<.01,顯示兩位評分者對28 份探究能力測驗卷的評分具有很高的一致性。

(二)延宕測:凸透鏡與凹透鏡

探究能力測驗延宕測試卷於後測測驗完畢兩個星期後實施,本測驗參考陳博 文(2007)之實作評量修訂而成,原評量是根據高慧蓮於2005年的實作評量編製 而成的,內容為配合國小五上南一版自然第三單元「戴眼鏡為什麼可以矯正視 力」。本研究考量學生作答時間,從五個科學探究能力中,挑選1到2題的細項科 學探究能力,以此方式選擇7題編製而成的科學探究能力測驗(如表3-5-1 ),並稍

微修改敘述語句,使其閱讀起來更加容易。

由於本研究使用科學探究能力測驗是為了測驗學生的探究能力,而非概念知 識,因此加入了「光線經過水晶體後聚焦於視網膜」的背景知識,讓學生不至於 因為不瞭解成像的原因而導致無法作答。加入的背景知識置放於第二題和第三題 之間。

第五題原為瞭解學生進行實驗時的情形為何,但因為本研究並沒有讓學生親 自動手操作此項實驗,因此參考高慧蓮(2005 )的探究能力評量,在不改變其配 合之五大科學探究能力──實作驗證的能力,以及細項科學探究能力──的前提 下,將原題目:

根據你的實驗設計進行實驗的實際情形為何?

( )根據實驗設計,而且正確進行實驗操作。

( )根據實驗設計,但是沒有完全正確進行實驗操作。

( )沒有完全根據實驗設計進行實驗操作。

( )完全沒有根據實驗設計進行實驗操作。

修改為:

如果有下面幾種物品,你要怎麼利用其中的幾項材料來分辨「近視眼鏡和老 花眼鏡屬於哪一種」呢?

凸透鏡、凹透鏡、膠帶、記錄表、報紙、白紙、課本、碼表、紙箱、尺、塑 膠袋、棉花、蠟燭、手電筒、打火機、近視眼鏡、老花眼鏡

5. 請詳細說明你如何設計這個實驗。(以文字敘述為主,可畫圖輔助)

學生在此測驗中所得到的測驗分數,當作本研究所指之「科學探究能力」保 留之成效。

原評量表(陳博文,2007)經大學教授指導,三位國科會計畫研究團隊中的 研究員、一位數理教育研究生、一位國小自然科任教老師提供改進意見,並以高 慧蓮(2005 )之評量所得之成績總分做為效標,再令同一群學生填答元平量表的

成績與效標求其相關,在α=.05 的水準下,求得之Pearson相關係數為.74。本研 究修改後之評量表經一名大學教授審定,一名具有科學教育背景的專家、兩位國 小自然科教師再次審閱,參考多位科學教育研究者的意見編製而成,因此本測驗 應具有效度。

原評量(陳博文,2007)選定31位學生進行預試,由兩位老師評分,求取兩 者評分的相關性,得到相關係數為.86,p=.000 達到.05 的顯著水準(α=.05 )。

本研究修改後之測驗,選定一個國小高年級的班級(28人)實施初探教學後,除 了研究者評分以外,另請一位國小自然科教師評分,兩位評分者對評量表的評分 等級相關係數為.957, p<.01,顯示兩位評分者對28份探究能力延宕測驗卷的評 分具有很高的一致性。

二、概念認知測驗

依研究需要,研究者自編概念認知測驗,以調查學生在接受教學活動前後,

對教學活動所要傳達的概念瞭解的程度,在每個教學活動之前、之後及後測結束 之後兩個星期實施。本測驗經台中教育大學許良榮教授指導,並請研究者任教學 校兩位高年級自然科任教老師提供改進意見編製而成,並以Bloom的教學目標分 類建立雙向細目表,因此本測驗應具有效度。Bloom將學習類別分為認知、動作 技能、情意三個領域,可分別再細分成六個不同層次,由簡單到複雜,依序為:

知識(Knowledge )、理解(Comprehension )、應用(Application )、分析(Analysis )、

綜合(Synthesis )、評鑑(Evaluation )。研究者參照其中的認知領域來撰擬試題,

由於學生初次接觸此類教學活動,與過往的學習方式差異甚大,故以知識、理解、

應用三個層次的目標來設計,本測驗的雙向細目表整理如表3-5-2。

表3-5-2 概念認知測驗之雙向細目表

和.76,顯示測驗工具應具有穩定性。

三、晤談

包含協同教師訪談及學生晤談。初探教學時進行三次協同教師訪談,目的在 於瞭解協同教師對於教學流程及教學內容的看法,提出需要改進之處,並藉由協 同教師的觀察,更加清楚學生的學習狀況,以作為正式教學時的教學修正之參考。

學生晤談在初探及正式教學時皆需實施。前者的目的在於瞭解學生在進行課 程後的學習心得和教學潛在問題,以作為正式教學時修正教學的依據,晤談的內 容包含學生從科學遊戲教學活動中學到什麼、科學遊戲教學和傳統的自然課不同 之處、三個科學遊戲教學以及活動學習單、探究能力測驗需要修改的地方等等。

後者的目的主要在於瞭解學生進行課程後的學習狀況,進一步確認科學遊戲教學 的提昇探究能力的效果及可行性,晤談的內容與初探教學大致相同,但扣除對於 活動學習單及探究能力測驗的修訂方向。所有教學活動及測驗結束後,隨機選擇 三組學生進行晤談,每組由組有高、中、低學業成就各一人所組成,由於研究對 象的班級中,男女比例約為2:1,因此選擇二位男學生和一位女學生。

所有的晤談紀錄皆以錄音方式留下資料,並轉錄成文字資料,並加以編碼,

方便研究者日後做更進一步的比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