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資料蒐集

(一)學生文件

包括活動學習單、概念認知測驗、探究能力測驗。研究者配合每個教學內容 設計活動學習單,讓學生在課堂中配合實驗書寫,留下學習紀錄。每次教學前、

教學完成後以及兩個星期後實施概念認知測驗,以瞭解學生對於科學概念的認知

程度。探究能力測驗在教學活動前實施前測,所有教學活動完成後實施後測,後 測測驗完畢之後的兩個禮拜實施延宕測。

(二)晤談紀錄

初探及正式教學中,研究者在所有教學活動及測驗結束後,隨機選擇三組學 生進行晤談,目的在於瞭解學生的學習心得和教學潛在問題。每一組的晤談對象 由高、中、低學業成就各一人所組成,由於研究對象的班級中,男女比例約為2:

1,因此選擇二位男學生和一位女學生參加晤談。在初探教學中,每次教學活動 結束後會和協同教師討論學生的學習狀況、教學流程及教學內容。所有的晤談紀 錄皆以錄音方式留下資料,並轉錄成文字資料,並加以編碼,方便研究者日後做 更進一步的比對。

(三)協同觀察記錄表

協同教師全程參與初探教學的每個教學過程,並於每一個教學活動完畢後書 寫觀察紀錄,內容包括教學是否達到教學目標與九年一貫能力指標,學生的學習 反應、教學者的教學技巧、教學流程順暢與否及教學內容的適切性,提供研究者 修正教學及教學方法改進之依據。

(四)教師省思札記

研究者在教學活動後,會針對協同教師給予的意見及教學現場學生的反應做 觀察紀錄,並對自身的教學進行反省。

二、資料處理

(一)測驗評分

將所蒐集之科學探究能力測驗、單元認知測驗,進行評分,評分規準如下:

1.科學探究能力測驗前後測

評分有利於瞭解學生在各探究能力的相對層次,本測驗的評分標準是高慧蓮

(2005)以量化的方式表徵其在各探究領域上的發展情形。原評分標準採每題以

1~4分或1~3分的給分方式,但研究者實施預測後,整理學生的測驗資料時發現

被會讓冰塊融化 )

溫設備無相關、只提到次要器材、

表3-6-2 科學探究能力測驗延宕測評分規準

決探究

3.概念認知測驗

第3個數字:1表示前測,2表示後測,3 表示延宕測

學生晤 談紀錄

晤1-990101-1:

初探教學,民國99年1

訪990101-1:

民國99年1月1日教學

協觀990101-1:

初探教學,民國99年1

札記990101:

99年1月1日寫下之教

而概念認知測驗、探究能力測驗兩種量化資料則以統計套裝軟體SPSS 12.0 版進行描述性資料統計及成對樣本T檢定,以瞭解學生在經過教學活動前、後及 延宕測時,概念認知及探究能力的差異。為了進一步確認學生經過科學遊戲教學 後探究能力的變化,研究者以另一個高年級的班級為控制組,此班級只施以前測

及延宕測兩份測驗,進行單因子共變數分析(ANCOVA),以瞭解去除學生的背 景知識與能力後,接受科學遊戲教學後的實驗組和未接受教學的控制組,其探究 能力是否有所不同。

本研究亦列出效果量(effect size)──Cohen’s d值與Cohen’s f值,針對T檢 定與ANCOVA結果達顯著的資料,進一步提供顯著程度的說明。

Cohen(1988)提出T檢定的效果量d值之計算公式如下:

當d<0.2時,實際顯著程度低,在0.2~0.5表示實際顯著程度屬於低至中等,

而0.5~0.8表示實際顯著程度屬於中至高等,若高於0.8則表示具有相當大的實際 顯著性。

ANCOVA的效果量計算公式如下:

η2:組間離均差平方和與總離均差平方和之比値

當效果量値小於0.1 時表示實驗顯示低,介於0.1~0.25表示實際顯著程度屬 於低至中效果,介於0.25~0.4時表示實際顯著程度達到中至高等效果,而大於0.4 時則表示有相當高的顯著差異。

本研究的資料分析呈現將同時結合質性與量化資料。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初探教學之分析與討論,第二節為正式教學學習 成效分析,第三節為學生對教學之反應及感受綜合分析與討論,茲分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