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母公司控制程度的意義與內涵

MNC組織必須跨越地理、語言及文化上的隔閡,因此母公司控制機制與方 式,一直是學者關注的焦點。

Egelhoff(1984)認為維持控制的目的,在於降低不確定性、增加可預期性,

並確保從組織不同部分產生的行為與組織目標相符,因而控制的維持決定了組織 成長的幅度。對於控制機制的類型,學者之間的分類不太一致。Prahalad & Doz

(1987)則以資料控制、經理人控制與衝突解決等三大類型加以劃分,而Bartlett

& Ghoshal ( 1989 ) 將 控 制 機 制 分 為 集 權 度 ( centralization )、 正 式 化 程 度

(formalization)、及社會化程度(socialization)三方面。此外,Roth, Schweiger &

Morrison(1991)則將多國籍企業的控制機制分為正式化、集中、與整合機制等 三大類。綜觀學者們對控制機制的研究儘管使用的名詞與類型不相同,但其分類 大致採用集權化、正式化、社會化三分法,茲依據此三類進行相關文獻的回顧。

(一) 集權化(C e n t r a l i z a t i o n)

Baliga & Jaeger(1984)的研究認為集權與官僚控制不是同義字,所謂集權 是指組織中、低階層經理人員作決策的職權有限,在極端的情形下可能沒有決策 權。Roth, Schweiger & Morrison(1991)則認為集權化是將協調工作放在多國籍企 業的母公司,而所協調的活動大部份是功能性的活動。因此母子關係若是集權,

則子公司會缺乏決策的自主性(Ghoshal & Nohria, 1989)。

多國籍企業對子公司功能活動的控制程度不同。Buckley(1976)的研究探 討子公司在行銷、人事、財務、生產等的自主權,其研究發現在人事和生產方面 子公司擁有較大的自主權,在行銷和採購方面則不一定。Gates & Egelhoff(1986)

在對於歐洲50個多國籍企業的實證研究中,則以行銷、生產製造、與財務等三個

決策權的集中程度,來探討多國籍企業的控制程度。綜合以上發現,所謂「集權 化」是指母公司對子公司活動的控制範圍,其焦點大部份集中在功能層級價值活 動的決策權歸屬。當控制的範圍大時稱為集權程度高( Baliga & Jaeger, 1984; Gates

& Egelhoff, 1986; Ghoshal & Nohria, 1991)。

(二)正式化(Formalization)

Baliga & Jaeger(1984)將正式的控制機制稱為官僚控制,其特色是有明文 法令、規則、程序,並以產出或行為的名詞來描述期望的績效,其控制的基礎是 建立於資源的控制上,且對員工的管理是外顯而正式的。李韶洋(1994)探討台 灣企業對大陸投資的內部控制機制,採用四個構面:正式化機制、集權化、社會 化、績效制度,其所謂正式化是指透過規範、程序等的訂定,使得子公司的運作 能在一定的規範之下,可反映出母公司對子公司的掌握程度。Ghoshal & Nohria

(1989 )則認為正式化代表決策與資源分配的例行性程度。Roth, Schweiger &

Morrison(1991)認為正式化是指組織規範的外顯程度,而在國際化的環境中,

正式化程度愈高將會限制子公司經理人的自由裁量權。

此外,Gupta & Govindarajan(1991)依資訊處理的能量,將控制機制分為正 式機制與非正式機制,正式機制包括:跨單位的委員會、整合者的角色、矩陣式 組織等正式的整合機制。Doz & Prahalad(1981)則認為典型管理機制有可以分為:

資料管理、經理人管理、衝突解決等三大類型。

綜合上述定義,正式化的控制機制必然是形諸於文字的規定(rules)、準則

(criteria)、政策(policy)、標準作業程序(SOP)或是規範(norm),除了讓母 公司能掌握子公司的狀況外,子公司的人員也能據此以為決策的依據。

(三)社會化(Socialization)

有學者將非正式化的控制機制稱為社會化(Bartlett & Ghoshal, 1987)或規範 整合(Ghoshal & Nohria, 1989)。Baliga & Jaeger(1984)提出的二種控制系統:官 僚控制與文化控制中,文化控制即屬於非正式控制方式。所謂的文化指「組織文 化」,也就是組織中一組共享的信念和期望的模式,隨著時間的經過產生符號、

語言、意識型態。這些符號、語言、意識型態、儀式、形象與迷思可以塑造組織 中的個人或群體的行為,所以文化控制包括人員的控制與社交的控制,控制的權 威與權力是屬於規範式的、是較不正式內隱的控制方式。Martinez & Jarillo(1991)

認為非正式的協調機制包括:跨部門關係、資訊機制、組織文化三種。Gupta &

Govindaraian(1991)的研究則指出,所謂社會化指個人於工作環境中被教導的行 為與觀點慣例,這個過程稱為社會化。而為了達到社會化的目的,母公司對子公 司的控制可以透過對子公司經理人員的派遣、輪調而達成。Roth, Schweiger &

Morrison(1991)指出因外派的經理人員都經過選擇的程序,他們瞭解組織也對 組織具有承諾。因此,經理人員的社會化可以界定為子公司經理人員的價值與規 範和母公司接近的過程。Egelhoff(1984)認為子公司重要職位由母公司人員擔 任,包括:CEO、行銷、製造、財務管理上的重要職位,可以達到行為控制的目 的。子公司的高階主管由母公司指派擔任,藉由人員外派可直接移轉母公司的價 值、目標、與行事風格,並透過關係網絡,增加資訊處理的能量(Kumar & Seth, 1998)。顯見子公司高階主管由母公司派任,是一項重要的社會化協調控制機制。

除了外派與輪調經理人員,可以達到社會化的目的之外,Kumer & Seth (1998)

認為經常對合資公司的經理人員進行訓練,也可以達到社會化的目的。Baliga &

Jaeger(1984)認為組織的成員在訓練的過程中,不僅學到外顯且形諸文字的規 則與法令,更重要的是一些細微難以察覺的基本價值。

經由上述文獻,研判母公司控制程度對子公司的決策與行為規範有正面的 影響。當母公司控制程度升高,子公司配合落實知識流動的程度也會升高,反之,

當母公司控制程度降低,子公司配合落實知識流動的程度也會降低。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