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服務學習是一種根植於經驗教育,以學習為基礎的教學法(Kendall, 1990),

有計畫的讓學生投入人類及社區需求的活動中,強調「反思」與「互惠」(Jacoby, 1996),讓學生經由規劃的服務學習課程,應用知識並培養行使公民義務的能力

(Eyler & Giles, 1999)。

依服務學習的發源地美國為圭臬,服務學習是一種教學法(徐明等,2008),

學生在多年以覺知為基礎的環境教育陶養後,期望在中學階段有公民行動經驗

(周儒,2003),因此,梁明煌(2004)指出:「透過服務學習計畫來推動環境教 育的效果是可以預期的。」既使是國小一年級學生,劉淑惠(2010)研究發現也 肯定服務學習與其他領域結合的可行性。

學生透過服務學習達成學習目標、增進個人價值觀及自我效能,以培養公民 責任與服務社區(Waterman, 1997),認同以服務學習培養行使公民義務的能力

(Eyler & Giles, 1999),與環境教育最終目標中的公民行動技能與公民行動經驗

(周儒等, 2003)是相通的概念,而且,將服務與學習視為同等重要的服務學習,

以學習為基礎的概念和環境教育目標中的知識也是相符合的,因此,服務學習逐 漸成為環境教育者採用的教學方法(Ward, 1999;梁明煌,2004;許小薇 2008)。

既然,服務學習與環境教育結合是可行的,我認為在基礎的國中小教育中,

透過以服務學習為取向的環境教育課程,讓學生在做中學,啟動環境認知的覺 醒,意識到人與自然的關係,產生公民行動技能及經驗,將可以帶領環境教育尋 求突破與創新。

從橫山鄉大山背梭德氏赤蛙的困境,點燃了「幫青蛙過馬路」的活動,大肚 國小的參與,發展出實際推行的教案;再到大坪國小利用客庄地區豐富的自然環 境,在北埔鄉大坪溪畔校園內推行蝴蝶生態導覽;最後連線到新竹市區的龍山國 小,利用校園多樣的植物生態進行校園植物解說,我發現這三個案例學校存在著 以服務學習為取向的環境教育課程設計。

首先,先分析三個案例學校的概況,相關位置如圖 4-37,大坪國小的規模最 小且最遠,一個年級只有一班,屬於偏遠學校;龍山國小的規模最大、歷史最悠 久而且在新竹市區;大肚國小則介於兩者之間,位於台三線上。

圖 圖 圖

圖 4-37::::案例學校位置圖案例學校位置圖案例學校位置圖案例學校位置圖

由大肚國小的「幫青蛙過馬路」,再到大坪國小的蝴蝶生態導覽,最後連線到龍 山國小的校園植物解說,存在著以服務學習為取向的環境教育課程設計。

(資料來源:研究者繪製)

接下來,我將依我的研究設計,分成五大面向來討論,一為優先釐清三所 案例學校對服務學習的認識;二為規劃課程的相關背景;三為剖析服務學習的 運用;四為規劃與實行階段的阻力與助力;五為實行的成效。最後再回到我的 研究架構綜合討論。

一、優先釐清

(一)從陌生到接觸服務學習

三個案例學校在課程設計時對服務學習無系統認識,認為服務融合在學習中

(大肚國小黃文霖),邊學習邊服務(大坪國小羅育賢),服務不同的對象,在這 過程中也是種學習(龍山國小陳梅香),對於服務學習,應用的是在師資養成階 段,教育學內的主學習、附學習、輔學習(大坪國小溫清欽)。

憑著各自的理念設計課程,從班級經營的理念出發(大坪國小羅育賢),從 關心在地家鄉自然生態環境出發(大肚國小黃文霖),從學校本位課程的建立出 發(龍山國小陳梅香),由小單位到大範圍,架構的環境教育課程設計雖然當時

不是以服務學習為主軸,沒有完整全面的認識服務學習,卻有服務學習的取向。

三個案例學校中,規模最小、最偏遠的大坪國小最早接觸服務學習,我認為 與危機意識最有關連,曾經面臨廢校的危機,一群家長和校長好不容易克服困 難,保住了這個學校,讓大坪國小結合雅歌文教基金會的資源推展環境教育,也 結合社區的耆老,多方發展凸顯多元智能的特色,溫清欽主任由當年認為學習是 自然而然發生的,不認為學習是有規劃的、有系統的,到推行與申請服務學習計 畫。大坪校內成立了「服務學習活動」委員會,有全校性的「班級服務學習活動」、

「親師生服務學習社團」,發展學校特色服務學習,另配合羅育賢以班級經營理 念出發,由班級開始,再選取蝴蝶生態更加凸顯學校多元智能的特色,今年起蝴 蝶生態導覽推行到全校。

我也認為大坪國小的家長在蝴蝶導覽課程扮演重要的推手角色。學區外的孩 子就讀時,繳交的學費比學區內多,除了金錢的投入,也得家長認同大坪辦學理 念,並且願意參與。第一次到大坪拜訪時,我看見兩輛中型巴士與數輛自家轎車 在校門口等待放學的學生,原來是大坪的家長採用自費聘車與共乘的方式接送孩 子;社團課時,家長到校帶領或是負擔費用;孩子的蝴蝶生態課鐘點費也是家長 自付,而且,從這學期開始還有給家長上生態課,等於說上生態課的家長就是生 態義工,是基本成員。事實上,蝴蝶生態導覽只是大坪國小眾多服務學習課程活 動中的一個,教學現場由校園延伸至家長和社區,希望從校園生態及古蹟導覽、

客家傳統文化介紹保存,到打造客家特色學校。

另外兩個學校當時做課程設計時雖未聽過服務學習,不過,大肚國小黃文霖 從本學年度開始也接觸並參與服務學習的研習,便將服務學習納入在課程中,自 然而然的認為服務學習和環境教育應該可以結合;龍山國小陳梅香對於學校場域 與外部研究進入校園是開放的態度,表示願意認識服務學習,而且在來回訪談的 過程中我也提供服務學習的資料供陳梅香研究與了解。

(二)多樣的課程發展模式

我還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規模最小的大坪國小與規模最大的龍山國小都是 採用規劃後才有實際教學的模式。全校有 40 多個班級的龍山國小,最早開始學 校本位特色的環境教育課程,92 學年起(2003),一口氣規劃一到六年級同時都 要有的課程主體與目標,最後由六年級對一年級學生做校園植物解說,推行規模 大,動員人數多,93 學年(2004)完成縱向課程後,每年確實執行。工程如此 浩大的課程,先規劃好是有助於推行順利的,我很佩服陳梅香的能力與執行力。

只有六個班的大坪國小也是採取先規劃再實際教學的模式。原本的環境教育

是普通的自然教育,比較偏向愛護生態、節能減碳、資源回收、校園清潔,98 學年度起,切入蝴蝶領域是老師們陌生的區塊,每周逐步安排做中學的課程,藉 著實際參與和研習,老師們也同步學習;再藉著聘請專業的老師帶領,培養導覽 的種子學生,大坪國小提供了一個模式,供其他想要跨入陌生領域的學校參考。

規模介於兩者的大肚國小,全校有 10 多個班,黃文霖課程產出方式較另外 兩所學校特別,是實際參與真實發生的事件,也就是護蛙行動,先有這樣的做法,

再細部規劃成課程。這種模式令人佩服的是行動力,尤其是需要利用課餘的時間 帶領學生參加,教師本身投入的時間與心力是相當多的,若不是對環境議題關心 與重視,怎會持續進行?況且,還以話劇方式對全校與其他人宣導,再整理成教 案。事實上,大肚國小的師生在事件後持續投入護蛙,黃文霖在課堂上一直帶領 學生關注環境議題,也利用課後帶學校口琴隊表演的機會對社會大眾宣導環保觀 念,是十足的行動派人士。

三個學校提供三種模式供其他學校參考,納入真實事件的大肚國小;跨入陌 生領域的大坪國小;縱貫其他領域的龍山國小。再者,大肚的護蛙;大坪的蝴蝶 導覽;龍山的校園植物解說,都已經將課程變成學校本位課程的一環,而且當初 希望以後可以變成一個模組,一個社區參與或是環境參與的模式,都已經實現。

二、規劃成行

(一)配合學校整體發展

以時間來看,最早完成課程內容架構的龍山國小,從 92 學年啟,找尋校 園優勢,樹木多,從三年級到六年級都有植物的單元,思考以校園植物的主軸,

一口氣縱貫架構出全校性的特色課程。

大坪國小希望營造豐富的學習環境,重要的是生態環境,凸顯多元智能,

配合 98 學年(2009)主軸課程「我們來改變」,總務處提經費,做校園規畫,

生態規畫,引進外部資源,發展蝴蝶導覽與學校特色服務學習,由點擴增到面。

大肚國小延續學校中高年級都繞著環境教育的主題,高年級本位課程設定 在家鄉,將活生生發生在家鄉的幫青蛙過馬路事件融入課程,走出校園,實際 參與環境保護活動,結合荒野協會將學習領域實做的部份拉至校外。

(二)以環境教育為核心

「內華達表」(Nevada Chart),列出九大主題的中、小學環境教育內容,

大肚的青蛙,大坪的蝴蝶與龍山的校園植物,三個案例學校以第七類植物與動 物為主體,其中大坪與龍山兩所學校學生最後的導覽與解說,以第九類人群為 對象。

課程規劃與統整的時間,最短的是大肚國小費時約一學期,黃文霖參與護 蛙行動後,再不斷的發展與延伸,又再帶領孩子參與行動,如同《環境教育:

就從老師開始吧!》一書所提的:「環境教育的最終目標是態度和行動。不管

就從老師開始吧!》一書所提的:「環境教育的最終目標是態度和行動。不管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