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環境教育 環境教育 環境教育 環境教育

一一

一一、、、環境教育的發展源起、環境教育的發展源起環境教育的發展源起環境教育的發展源起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工業生產技術的精進,產生許多的環境問題,諸如空 氣污染、水汙染、毒性物質的使用等等,環境危機引發了環境教育(李聰明,

1989;楊冠政,1997)。環境問題促使世人關懷地球環境,然而環境問題乃源自 於人類思想中認為有超越自然、利用自然的「人定勝天」之思想,也源自於消費 主義的人類中心之享樂行為,因此,解決環境問題的因應之道就是發展環境教育

(楊冠政,1997:1-11;周儒等,2003)。

吳永瑞(2003)探討環境教育,整理出 Paul and Percival Goodman 在 1947 年的著作《Communities》中,最早出現「環境教育」一詞。1948 年,該詞首次 出現在國際會議上。1968 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UNESCO)在法國巴黎召開 生物圈會議(The Biosphere Conference),讓世界首次對「環境教育」一詞知曉。

Kirk 認為美國教育系統中的保育/自然研究運動(Conservation/Nature Study Movement)和露營/戶外教育運動(Camping/Outdoor Education Movement),是 今日環境教育的根源。且 1950 年代晚期,戶外教育的趨勢走向培養正確利用自 然的態度,《Silent Spring》出版,學者重新檢討與修正學校課程,擴大重視自然 資源,保育態度的培養愈發受到重視,算是美國環境運動的起始。(楊冠政,1997)。

美國最早實施環境教育,是起源於環境問題所引發,而且 1970 年的「環境 教育法」(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ct.)是世界上最早的立法,目的是援助與支 持發展改良課程,藉著教育歷程使國民明瞭人與環境的關係,而且環境教育的課 程設計是要在初等教育及中等教育實施(李聰明,1979:6-11)。1970 年,支持 中、小學創發環境教育計畫,在環境教育的發展中,有著劃時代的意義。1970 年到 1980 年間,被稱為「環境的十年」,因為美國國會通過二十多件的環境保護 法案(楊冠政,1997)。

除了美國國內的各項活動,1970 年由聯合國科教文組織(UNESCO)及國 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育聯盟(IUCN)支援,在美國內華達州舉辦的國際環境教 育學校課程工作會議(The International Working Meeting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School Curriculum),制定學校環教教育的目標,稱為「內華達表」

(Nevada Chart),列出中、小學環境教育的內容有九大主題:(1)地形、土壤

與礦物質;(2)大氣與宇宙;(3)社會組織;(4)美學、倫理和語言;(5)經濟;

(Nevada Chart)

制定學校環教教育的目標

列出中、小學環境教育的 九大主題內容

1972 年 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and Environment)

「人類宣言」(The Stockholm

Declaration)

維護、改進環境成為人類 的主要目標,建議各國積 極發展環境教育方案

1975 年 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and Environment)

「貝爾格勒憲章」

(The Belgrade Charter-A Global Framework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對環境問題的知識、觀

(the Tbilisi Declaration)

環境教育的目標、目的類 別和指導方針

1982 年 聯合國大會 「世界自然憲章」

(The World Charter for Nature)

自然應被尊重與保護

1987 年 「世界環境與發展委 員會」(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我們共同的未 來」(Our Common Future)

人類的生存與福祉賴於能 否提升永續發展為全球倫 理

1992 年 「地球高峰會」(Earth Summit)

「二十一世紀議

環境教育,可說是人類對周遭環境日漸關心與覺知下的產物(Palmer, 1998)。

在台灣,高翠霞與高慧芬(1991)指出,「環境教育」一詞在七十年代被廣 泛使用,但只關注在了解環境與從環境中學習的教育,直到 1987 年,環境保護 署成立後,才有專責單位負責推動環境教育。

楊冠政(1997)在環境保護署成立時,受委託進行「台灣地區推行環境教育 之規劃研究」,1988 年,環保署資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成立國內首座環境教育中 心,設置環境教育資料室,提供資訊服務,開放各界人士使用,隔年起,出版環 境教育季刊;1992 年,教育部設置「環境教育委員會」,會同行政院各部會共同 負起全國的環境教育推廣。

2002 年 11 月,立法院三讀通過「環境基本法」。在中小學階段,教育部規 劃與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強調實踐、體驗與省思,是台灣教育史上最大幅度的課 程改革。九十學年度,將相關環境論題融入各科學習領域,於 2003 年發布各學 習領域,並將環境教育列為重大議題,具體描述環境教育的課程目標有:環境覺 知與敏感度、環境概念知識、環境價值觀與態度、環境行動技能與環境行動經驗。

(教育部,2010)

100 學年度(2011)實施的「97 年(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充分呼應環境教育的重要意涵有以下內容:(1)全球環保的思潮與行動(2)含 括個人發展、社會正義與環境保護的豐富內涵(3)符合教育改革的理念。教育 部在課程中保留環境教育融入的空間與彈性,期盼學校教育能對國內外所關注的 環境議題做適度的回應。(教育部,2010)

2010 年公布的「環境教育法」,全文共 26 條,第 19 條明規定,

(http://law.moj.gov.tw/news/news_detail.aspx?id=64271)

機關、公營事業機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政府捐助基金累計超過百分 之五十之財團法人,應於每年一月三十一日以前訂定環境教育計畫,推 展環境教育,所有員工、教師、學生均應於每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以前參 加四小時以上環境教育……

各級主管機關及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應鼓勵、協助民營事業對其員 工、社區居民、參訪者及消費者等進行環境教育。

歸納總結,環境教育源起於人類對環境問題的覺察,已經成為一個重大議 題,更是校園學習與日常生活重視的項目之一。

二二

二二、、、環境教育哲學理念與意義、環境教育哲學理念與意義環境教育哲學理念與意義環境教育哲學理念與意義

環境教育的哲學理念是「地球太空船」(spaceship earth)。地球就如同載運 著太空人航向月球的太空船,船上載運的食物、水、燃料與其他的資源,都是自 給自足的。在太空船的系統中,有能力使某些資源再被循環使用,例如:空氣和 水,但是,太空人在操控太空船時,不能干擾太空船的系統功能;至於非再生性 或是屬於不能循環使用的資源,例如燃料,太空人與太空船系統交互作用時,具 有決定性的功能,太空人有專業及良好的訓練,必須留意,以免陷入萬劫不復的 情況(楊冠政,1997)。

在探討環境教育時,有必要對環境教育一詞加以定義,「如果甚麼都是環境 教育,或是環境教育什麼都是,就很可能長久下來,環境教育就什麼都不是了。」

(周儒,2003:譯者序)。

環境教育(Environmental Education)的意義,依據 1977 年「伯利西宣言」

(the Tbilisi Declaration)的解釋為:

環境教育是一種教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個人和社會認識他們的環境 以及組成環境的生物、物理和社會文化成分間的交互作用,得到知識、

技能和價值觀,並能個別地或集體地解決現在和將來的環境問題(張子 超主編,2001:56)。

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育聯盟(IUCN)對環境教育所下的定義,為美國的 全國環境教育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及英國的環 境教育學會(Society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所採用,內容為:

環境教育是概念認知和價值澄清的過程,藉以發展瞭解和讚賞介於人 類、文化、和其生物、物理環境相互關係所必需的技能和態度。環境教 育也需要應用有關環境品質問題的決策及自我定位的行為規範(楊冠 政,1997:49)。

綜合結論,環境教育的特徵:(1)環境教育是全民教育(2)環境教育 是終生教育(3)環境教育重視環境的整體性(4)環境教育是價值教育(5)

環境教育是科際整合教育(6)環境教育強調環境行動及問題解決(7)環境 教育是政策導向的教育(8)環境教育重視職業類群人員的教育(高翠霞、高 慧芬,1991;楊冠政,1997:41-47)。

三三

三三、、、環境教育的目標、環境教育的目標環境教育的目標環境教育的目標

1977 年的「伯利西宣言」(the Tbilisi Declaration)中,說明環境教育的教育 目標,在於幫助學生獨立或合作時,具有環境意識、知識與行動力的公民,包含:

意識及關切與生態間的相互關係,為每個人提供獲得保護與改進環境所需的知 識、價值觀與技能等,以創造出對環境的新行為。環境教育的五項目標類別為:

(1)意識(awareness)(2)知識(knowledge)(3)態度(attitudes)(4)技能

(skill)(5)參與(participation)(楊冠政,1997)。

美國的威斯康辛州在 1960 年代曾立法要求自然資源保育的知識在中、小學 階段教授,而且自然及社會科教師須具足夠能力。由於醞釀的環境運動逐漸成 熟,也有成效,在居民與官員的努力下,1985 年威斯康辛州教育法案中所列的 分項目標,更換 1977 年「伯利西宣言」環境教育的目標類別和名詞:以覺知

(perceptual awareness)取代意識,環境倫理(environmental ethic)取代態度,

公民行動技能(citizen action skill)取代技能,公民行動經驗(citizen action experience)取代參與,更清楚表達環境教育的意義,如表 2-7 所列。

(perceptual awareness)

協助學生發展辨識與認知刺激的能力,加以運用 及擴展此意識,對於自然與人為環境感受其美,

對整體環境及問題有敏感度。

知識(knowledge) 協助學生具備基本了解自然環境的運作、人類活 動對自然的影響,以及兩者之間如何達到和諧。

環境倫理

(environmental ethic)

協助學生發展全球性的環境價值觀,如此,學生 將會行動以防禦、改善和維護環境品質。

公民行動技能

(citizen action skill)

協助學生發展技能以確認、調查、預防及解決環 境議題行動。

公民行動經驗

(citizen action experience)

協助學生在預防及解決從地區性到全球性各層次

關於環境教育的目標,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也列出了環境覺知與敏感度、環 境概念知識、環境價值觀與態度、環境行動技能、環境行動經驗,共五項。我採 用的是 1985 年威斯康辛州教育法案中所列的分項目標,我認為其各分項目標意 義較「伯利西宣言」環境教育的目標類別明確,用字也比教育部的簡潔。不同單 位對環境教育的文字說明有出入,我將三方不同的用字,對應整理於表 2-8,事

關於環境教育的目標,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也列出了環境覺知與敏感度、環 境概念知識、環境價值觀與態度、環境行動技能、環境行動經驗,共五項。我採 用的是 1985 年威斯康辛州教育法案中所列的分項目標,我認為其各分項目標意 義較「伯利西宣言」環境教育的目標類別明確,用字也比教育部的簡潔。不同單 位對環境教育的文字說明有出入,我將三方不同的用字,對應整理於表 2-8,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