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注意力理論與內涵

注意力可說是大腦的管理總部,負責巡視、掌控各項與學習有關的活動和行 為表現。注意力掌控系統旨在主導大腦內的心智能量分配,如此我們才能有始有 終地完成工作,以及保持必要的警覺性。注意力還能減緩腦部的思考活動,因此,

我們能夠比較有效而恰當地計劃與達成任務。注意力能使孩子心神專注,不受外 界干擾(蕭德蘭譯,2004)。

壹、 注意力的定義

「注意」是學習的必要條件,學習者必須先被某件事物引起注意,然後才有 學習的發生。在學習時,若沒有足夠的專注力,那在學習上將事倍功半,影響到 學習的品質與成效。在早期的感官訊息研究中,認為個體處理訊息的關鍵在注意 力,即個體是否能將注意力放在所接收到的訊息上,進而儲存這些訊息(林清山,

1997;鄭麗月,1993)。近年來認知理論的興起,訊息處理論之學者更是提到,

注意力是任何學習、記憶與表現的第一道關卡,因此,必須要能「注意」,才能 夠開始進行學習(Kirk, Gallagher, & Anastasiow, 2000)。

從神經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注意力是人類中樞神經系統最根本心智的能力或 腦功能,也是學習的基礎(楊坤堂,2000)。其能展現出下列的能力:確切而迅 速的辨認目標-亦即選擇刺激物的速度、接收和處理訊息與維持引導正確的行為

(楊文麗、葉靜月,2003),由學理上可得知,注意力似乎和神經傳導與大腦活 動有密切關係,而非單純個體獨立的生理能力。而認知心理學家認為注意力是一

清晰且生動的形式,在數個同時呈現的物體,或一連串的思緒中選擇其中一項,

其中包含了三個要點:集中、專注和意識(林鋐宇、周台傑,2010)。

鍾聖校(1997)則認為注意是一種集中的覺醒(awareness)狀態,伴隨著清晰 的感覺、知覺和中樞神經系統對刺激做反應的預備狀態,他將外界的某些部分帶 入我們的意識中,使我們能夠調整自己的行為,此定義即是綜合了神經心理學和 認知心理學後所提出之論點。

注意力是一個高度複合的概念,注意力可以視為是種意識的本質、感覺輸入 的過濾器或是有限的處理容量(李進福、陳明璋,2005)。

上述的文獻對注意力的定義雖有些許不同,但綜合言之,注意力是個體在意 識層面,對環境中的多種刺激,在大腦處理能力有限的情況下,選取其中一個或 一部份加以反應,並從中獲得知覺經驗的歷程。

貳、 注意力的理論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無時無刻周遭環境皆充斥著無限的訊息,而來自環境中 的訊息,以感覺刺激的形式經由感官接收,做短暫的停留。感官記憶可貯存大量 的訊息,但若是不予以注意,訊息很快就會消逝。所以必須進一步「注意」並選 擇需要的感官信號做進一步的處理。然而我們是如何選擇所需之訊息並分配其注 意力,在認知心理學中,有許多關於注意力的理論,以下是許多學者對於注意力 所提出的說法:

一、瓶頸理論

根據有關感覺記憶的研究顯示,受試者很難同時對兩種不同的訊息做出適當 的反應,在感官訊息儲存的處理系統中有一個瓶頸存在,因此稱為瓶頸理論 (Bottleneck Theories)。同樣屬於此類型的理論模式有:

(一)過濾模式

Broadbent 於 1957 年提出過濾模式(Filter Model)。他認為注意就像一個有選 擇性的過濾器,只讓有限的訊息通過,不被注意到的訊息就完全被隔絕在外。其 功能就如同在宴會場合上,環境中有許多人交談的聲音,但我們只會選擇正在和 自己交談的人注意聽他所說的話,而忽略掉其他的聲音(鄭麗玉,2007)。

(二)減弱模式

Treisman 對過濾模式作了修正,在 1960 年提出了減弱模式(Attenuation Model),Treisman 認為專注並不是像過濾理論所假設的全有或全無,不受注意的 訊息並未完全被過濾器屏除在外,它受到訊息詮釋的影響,而被減弱(鄭麗玉,

2007)。在此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當個體專注在和別人交談的同時,旁邊若有人 突然談及自己的名字,仍會喚起其注意。

(三)記憶選擇模式

Deutsch 與 Deutsch 認為注意是發生在對兩組訊息的知覺分析之後,選擇對 其重要的訊息做進一步處理,因此稱為記憶選擇模式(Memory Selection Model)

(鄭麗玉,2007)。然重要訊息的選擇則與過去舊有經驗有關,和舊經驗有關的 訊息,會先被選擇及注意,並進一步做處理。

二、容量理論

Tversky 與 Kahneman 於 1973 年 提出容量理論(Capacity Theories),認為個體 的注意力容量是有限的,在處理訊息時,刺激越複雜,需要越多的認知資源,當 認知資源被用光了,再出現另一個刺激則無法處理。進行簡單的工作不需要耗費 太多的注意力,此時就有多餘的認知資源可以提供個體在同時間做其他的事(鄭 麗玉,2007)。例如:一邊聽講一邊抄筆記,若教師講的內容或語句是簡單、容 易理解的,此時還有辦法邊聽邊抄筆記;但若教師上課的內容是難懂或是詞語是 你沒學過、不熟悉的,此時便需要將注意力集中在教師的授課內容,沒有剩餘的 認知資源去抄筆記。

三、多元模式

Johnston 與 Heinz 於 1978 年提出一個綜合瓶頸理論與容量理論的模式,此 模式為多元模式(Multimode Model)。其認為個體有選擇將瓶頸置於何處的彈性,

個體可視情況對注意力做最佳的使用。但注意在知覺分析之後選擇時,個體要同 時處理兩個或多種訊息,故需要耗費較多的認知資源(鄭麗玉,2007)。

四、自動化

Stroop (1935)將顏色字塗上不同色,如「紅」字塗上白色,「黃」字塗上紅色

等,然後要受試者說出字所塗的顏色,但是受試者常常受到字本身的干擾,不自 覺的讀出字,這就是認字達到自動化(Automaticity)。注意力多少的需求視個體對 一個程序的熟練度而定,越熟練所需的注意力就越少,極熟練的程序則可以完全 不需要專注力,這樣的過程即為自動化(引自鄭麗玉,2007)。

從以上所提的四個理論可得知,個體所能處理和保留下來的訊息是有限的。

但若個體的認知資源足夠,則可以接收和注意到的訊息就越多,因此我們可以透 過不斷地練習,將原本需要高度注意力的工作,自動化轉變為一個個體極為熟練 的技能,則可以提升個體的注意力。

參、 注意力的分類

注意力是多向度的結構,而非單一的概念(Sohlberg & Matter, 1989),因此對 於注意力的特性與分類,國內外學者各自發展出不同的敘述。

Sohlberg與Matter(1989)提出可將注意力分為持續性注意力、選擇性注意力、

集中性注意力、分配性注意力與交替性注意力五個向度。亦有學者從感官的角度 將注意力分類,認為人類本身擁有視覺注意力、聽覺注意力、觸覺注意力等重要 的注意力。

國內胡永崇(2001)曾就學習的觀點,將注意力分為下列六個向度:

(一)注意力速度:即為從學習刺激出現至學習者加以注意所需的時距。當孩童 的注意力速度緩慢時,便可能會錯失對短暫訊息的注意,進而影響其自身 處理訊息的速度。

(二)注意力集中度:指學習者在注意力上專注、聚焦的程度。當孩童無法將注 意力集中在所學的訊息上時,學習便無法出現良好的成效,唯有在學習時 專注於學習訊息上,才可事半功倍。

(三)注意力廣度:學習者在同一時間內所能注意到的訊息量。注意力廣度較小 時,可能無法在同一時間內同時注意多樣或較多的學習訊息刺激。

(四)注意力持續度:指學習者注意力集中所能維持的時距長短。當孩童的注意 力持續度太短時,便無法進行較長時間的學習,對於長時間的學習訊息呈 現則容易顯現出不耐煩或是分心的現象。

(五)選擇性注意力:指學習者是否能將注意力放在學習的重點或是主要的訊息 內容上。每個人的注意力資源都是有限的,若是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將聚焦 於重要內容中,便不容易出現注意力負荷過重或注意力焦點的偏差,找不 到重點或是抓錯重點,而影響學習的進度和速度。

(六)注意力切換性:即是指學習者是否能在學習的過程中,將注意力做適度的 切換。當孩童無法將注意力作適度的切換時,會使得注意力只集中在某些 部分,而呈現注意力固執的現象。孩童需保持良好的注意力切換性,才能 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變換注意的焦點。

然而國內所界定的注意力向度,最常被使用來作研究的是宋淑慧(1992)依 據注意力容量理論所編製的多向度注意力測驗,其利用因素分析將注意力分析成 以下五個向度,簡單敘述如下:

(一)選擇性注意力

選擇性注意力(selective attention)主要是指個體在眾多刺激中,能選擇出應該 給予反應的刺激給予反應,而忽略其他反應的刺激。從Cherry(1953)的雙耳聽力 測驗中,發現注意力有高度的選擇性。Martindale(1991)指出由於個體的認知資源 有限,所以必須對刺激加以選擇。故選擇性注意力能讓我們在許多刺激中,尋找 出重要訊息的能力,且不被其他外在不相關刺激所影響。

(二)轉移性注意力

轉移性注意力(shift attention)意指個體能因應情境之的需要,轉移其注意力,

對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應。林崇德(1995)提出,注意的轉移是根據新的任務,

個體能主動將注意從一個對象轉移到另一個對象上,轉移的快慢、難易、與原來 注意的緊張度,引起注意的新事物的性質有關。當個體將注意力由某一個特定刺 激轉移到另一個刺激時,表示注意力不但具有選擇性,也有轉移性。在上課中,

學生必須跟著老師在教科書上的講解、黑板上說明,同儕的發表及教師示範而不

學生必須跟著老師在教科書上的講解、黑板上說明,同儕的發表及教師示範而不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