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浮力迷思概念之回顧

由上一小節可知,當學生在學習力學概念時,因生活經驗和教材抽象等因素,

使得學生容易產生迷思概念。而在學生學習力學概念時,尤其以浮力單元最為困 難。國內外有許多研究文獻都指出,學生不論年齡、性別及地區,在學習浮力單元 時,都會產生迷思概念。

Dentici, Grossi, Borghi & De Ambrosis(1984)利用訪談與實驗的方式,

針對35名義大利6~8歲的孩童,進行浮力概念的研究。結果發現學生會以物體的重 量、物體的組成以及物體的形狀,來判斷其浮沉的狀態。而經由實驗教學之後,大 部分的學生瞭解物體的形狀與重量,並不是決定物體浮沉的因素。

郭重吉(1989)利用晤談的方法,針對國一和國二的學生進行密度、浮力及壓 力等概念的紙筆測驗,再從其中挑選16位學生進行晤談。結果發現學生具有以下的 浮力迷思概念:

1. 物體浮在水面,因為它是中空的。

2. 物體浮在水面,是因為浮力大於重力。

3. 水愈多時,物體在水中浮出體積愈多。

4. 船會浮起的原因可能有:輪船所用的鐵密度比水小、船整體是空心的且充 滿了空氣、船內有特殊的機器或船身形狀的特殊設計。

5. 物體在海水中容易浮,是因為海裡面有鹽分的關係。

江新合(1992)針對中學生進行浮力相關概念及其迷思概念的研究,結果發現 學生具有以下迷思概念:

1. 學生對浮力相關概念的定義與公式記憶錯誤,而形成迷思概念。

2. 學生利用生活經驗去取代課本所學的正確概念。

3. 學生利用新學的不相干概念去解釋浮力。

4. 學生對浮力的產生原因不清楚。

32

Biddulph(1983)則針對7~14歲的學生研究浮沉判斷的問題,利用紙筆測驗、

晤談及收集課堂問題資料方式進行,結果發現學生認為浮體的長度、以及物體在液 體當中的深度,會影響到浮沉的情況。將浮體上方體積切除,會使物體下沉。

林俊義(2001)利用Biddulph(1983)所發展的工具,對國中二年級學生進行施 測。在分析筆試結果之後,找出6位具有迷思概念的學生,再以臨床晤談的方式探

33

果發現:1.能掌握力平衡概念的學生,在以上有關浮力的五個向度的答對率皆高於 未能掌握力平衡的學生。2.整體而言男生在浮力各向度的表現是優於女生的。3.使 用「受力比較」模式解浮力題目的答對率高於使用「密度」模式的學生。

二、浮力教學策略之探討

由上述文獻回顧可以發現,無論是國內外的研究都清楚顯示了浮力單元對學生 的困難。因此有部份專家學者改良教材教法,以期能減少學生的迷思概念。以下列 舉部份研究的發現。

吳昆勇(2002)探討阿基米得原理與引導式發現教學法對學生學習浮力概念的 影響,選擇兩個學校的 6 個國二班級共 193 位學生參與研究,每個班級均施以前測、

後測,並蒐集學生的理化學期成績。結果發現引導式發現教學法與融入阿基米得原 理的教材對部份地區的國中生學習浮力概念有顯著影響,而以後測成績分群,高、

中、低分群學生經過教材與教法的改變後有較佳的進步。以理化學期成績分群,中、

低分群學生經過教材與教法的改變後有較佳的進步。

黃瑞龍(2002)則探討電腦輔助學習在國中理化浮力單元的成效,結果發現使 用軟體前後,全體樣本的前、後測成績沒有顯著的差異。高分組學生的前、後測成 績沒有顯著的差異,但低分組則有顯著的進步。此外觀看軟體次數與觀看時間,與 其後測成績之提升具正相關性。對高、低成就學生,浮力觀念之改變,低成就學生 優於高成就學生,但仍存在若干迷思概念。

鄭文彥(2006)藉由設計以類比橋結合類比學習環,融入浮力單元學習教材實 施教學,探究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生於教學後對浮力迷思概念的改變情形。結果發現 以類比橋融入浮力單元教材教學的實驗組,克服浮力迷思概念的成效顯著優於以一 般教科書教材實施教學之控制組。將類比橋融入浮力單元,結合類比學習環的確 認、檢索、映射、評估四步驟實施教學,學生確實可經由類比橋的機制降低學習靶 領域的抽象程度,獲得概念改變。

34

侯佳典(2007)利用5E探究式學習環教學探討對國二學生學習浮力概念的影 響,研究結果發現:以5E探究式學習環教材進行教學的實驗組,浮力迷思概念的改 變情形明顯優於以一般教材進行教學的控制組。另一方面,5E探究式學習環對克服 浮力迷思概念、學習科學概念具有很好的成效。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