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資源與工具逐一說明如下:

一、工具設計理念

本研究主要是想了解國三學生在面對浮力情境的問題時,是否具備對液體中的 物體所受作用力的辨識能力,接著探討學生在面對不同情境的浮力問題時,能否應 用力平衡的概念處理問題。因此本研究將透過自行開發的紙筆測驗,藉由學生繪製 不同浮力情境中物體的力圖,以瞭解學生辨識物體作用力的能力。其次探討學生是 否能進一步應用力平衡概念,來判斷不同浮沉情形時,物體所受作用力之間的關 係。最後藉由晤談方式,來深入探究學生在面對不同浮力情境時,所掌握的力學概 念。

二、評量工具開發流程

表 3-3-1 評量工具開發流程

試題版本 題本設計過程 時間

最初版本 參考相關文獻,決定試題 99.02 修正版本 經由研究小組討論,修正試題 99.04 二次修正版本 經過試寫後,和研究小組討論修正 99.04 預試版本 專家審題,完成預試題本 99.05 正式施測版本 經過預試,分析題本信度及效度 99.06

三、紙筆測驗評量工具的設計

(一)參考相關文獻

夏秋蘋(2008)在「從力的比較觀點探討九年級學生理解浮力概念困難之研究」

的研究中,認為能夠掌握力平衡概念的學生,無論在理解浮體的浮力、沉體的浮力、

44

判斷物體浮沉、判斷液體密度改變後浮體的浮力及判斷液體密度改變後沉體的浮 力,表現皆高於未能掌握力平衡概念的學生。然而在利用力平衡觀點判斷物體浮力 時,應該先具備辨識液體中的物體所受作用力的能力,否則是無法以力的平衡作為 判斷浮力大小的一個方法。

在夏秋蘋的研究中,僅有一題提到辨識液體中物體所受的作用力。敘述如下:

5.將一個重量 500 公克重的木塊放入水中,木塊部份露出水面(如圖五)。請問:

(1)此木塊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2)這些力的大小之間的大小關係為何?

研究結果指出,約有 64%的受測學生能說明物體受到浮力與重力的作用,並能 指出浮力和重力大小相等。其餘學生則無法判斷出木塊所受作用力或無法判斷重力 與浮力的關係。然而在其研究中,並未提到當物體沉於液體時,學生是否能辨識物 體所受作用力的種類。因此,針對學生是否能辨識作用力,來判斷物體所受浮力的 大小,設計了第一題、第二題及第三題的試題

第一題、將一個體積:100cm3、質量:80g 的木球放入水中(水的密度:1g/cm3),

發現木球浮於水面(如圖一)

1.請於下圖中畫出木球在液面所受作用力,

並標示作用力的名稱或代號。

2.在水中,木球所受的浮力大小為多少?

我的答案: gw;我的理由:

第二題、若將木球改放入食鹽水中(食鹽水的密度:1.2g/cm3),發現木球仍浮於液 面(如圖二)

45

1.請於下圖中畫出木球在食鹽水中所受作用力,

並標示作用力的名稱或代號。

2.將木球從水中改放入食鹽水中之後,木球所受到的浮力會如何改變?

(A)增加(B)不變(C)減小(D)資料不足無法判斷 我的答案: ;我的理由:

第三題、若將木球改放入油中(油的密度:0.6g/cm3),發現木球沉於液體底部(如 圖三)

1.請於下圖中畫出木球在油中所受作用力,

並標示作用力的名稱或代號。

2.將木球從水中改放入油中之後,木球所受到的浮力會如何改變?

(A)增加(B)不變(C)減小(D)資料不足無法判斷 我的答案: ;我的理由:

(二)由教科書內容改編

因作用力無法直接觀察,國內教科書在說明浮力時,會利用懸掛於彈簧的物 體,在液體中所減輕的重量,來說明浮力為液體給予物體的一向上作用力。

圖 3-3-1 教科書說明浮力之示意圖

46

問題與討論

1. 圖中的物體,無論沒入水中或食鹽水中,重量都減少,表示物體在液體中受到什 麼作用力的作用?

2. 如乙裝置,當物體一半沒入水中,其所受浮力為多少?

3. 如丙裝置,當物體完全沒入水中,其所受浮力為多少?

因此,編製第四題、第五題及第六題,以了解學生對懸掛於彈簧的物體,沒入 水中時,其辨識物體重力、浮力與彈簧彈力的能力及其力平衡的概念。題目如下:

第四題、在已經歸零的彈簧秤下方,掛上一個鐵塊,彈簧秤讀數為 80gw。若將鐵塊完全沒入水中(如圖四),彈簧秤讀數變為 70gw 1.請於下圖中畫出鐵塊在水中所受作用力,

並標示作用力的名稱或代號。

2.鐵塊在水中所受的浮力大小為多少?

我的答案: gw;我的理由:

第五題、若將鐵塊繼續沉入水中(如圖五,但未接觸容器底部)

1.請於下圖中畫出鐵塊在水中所受作用力,

並標示作用力的名稱或代號。

2.當鐵塊在水中較深的位置,鐵塊所受的浮力有何改變?

(A)增加(B)不變(C)減小(D)資料不足無法判斷 我的答案: ;我的理由:

第六題、若將鐵塊一半體積沒入水中(如圖六)

1.請於下圖中畫出鐵塊在水中所受作用力,

47

並標示作用力的名稱或代號。

2.相較於完全沉入水中,當鐵塊一半體積沒入水中時,鐵塊在水中所受的浮力有何 改變?

(A)增加(B)不變(C)減小(D)資料不足無法判斷 我的答案: ;我的理由:

(三)經由研究小組討論後編製

將修正過後的第二版題本,至桃園縣某鄉鎮圖書館,選擇 6 名國中三年級的學 生進行試寫後。針對學生反應題意不清楚進行題幹修正,並將測驗結果和研究小組 與指導教授進行討論,最後決定刪除情境三的試題,並將情境一中的第四題,即物 體在兩種互不相溶的液體中,發展成另一情境的問題。即液體密度改變時,物體的 浮沉情形也會產生變化。因此原先在液體中的物體,再加入另一種液體之後,可能 會有不同的浮沉情形出現。所以編製了第七、八、九、十共 4 題,以探討學生對物 體在兩種液體中形成不同的浮沉情況時,辨識物體所受作用力與判斷浮力變化的情 形。題目如下:

第七題、將 A 物體放入水中,發現 A 物體浮於水面,

若在容器中加入與水互不相溶的甲液體(密 度:0.6g/cm3),所得情形如(圖七)

1.請於下圖中畫出 A 物體在水和甲液體中所受作用力,並標示作用力的名稱或代號。

2.在加入甲液體之後,A 物體所受到的浮力會如何改變?

(A)增加(B)不變(C)減小(D)資料不足無法判斷

48

我的答案: ;我的理由:

第八題、將 A 物體放入水中,發現 A 物體浮於水面,

若在容器中加入與水互不相溶的乙液體(密 度:1.4g/cm3),所得情形如(圖八)

1.請於下圖中畫出 A 物體在水和乙液體中所受作用 力,並標示作用力的名稱或代號。

2.在加入乙液體之後,A 物體所受到的浮力會如何改變?

(A)增加(B)不變(C)減小(D)資料不足無法判斷 我的答案: ;我的理由:

第九題、將 B 物體放入水中,發現 B 物體沉於水底,

若在容器中加入與水互不相溶的丙液體(密 度:0.6g/cm3),所得情形如(圖九)

1.請於下圖中畫出 B 物體在水和丙液體中所受作用力,並標示作用力的名稱或代號。

2.在加入丙液體之後,B 物體所受到的浮力會如何改變?

(A)增加(B)不變(C)減小(D)資料不足無法判斷 我的答案: ;我的理由:

十、將 B 物體放入水中,發現 B 物體沉於水底,若在 容器中加入與水互不相溶的丁液體(密度:

1.4g/cm3),所得情形如(圖十)

1.請於下圖中畫出 B 物體在水和丁液體中所受作用力,並標示作用力的名稱或代號。

49

2.在加入丁液體之後,B 物體所受到的浮力會如何改變?

(A)增加(B)不變(C)減小(D)資料不足無法判斷 我的答案: ;我的理由:

最後,當物體受到其他外力的作用時(如其他物體重力),學生是否能了解液 體中物體所受到的作用力,並以力平衡的角度判斷浮力的變化。因此編製第十一、

十二題,題目如下:

第十一題、將一木塊放入水中,發現木塊浮於水面,若在 木塊上方放置一砝碼後,木塊仍浮於水面(如圖十 一)

1.請於下圖中畫出放置砝碼後,木塊在水中所受作用力,並標示作用力的名稱或代 號。

2.在放置砝碼之後,木塊所受的浮力有何改變?

(A)增加(B)不變(C)減小(D)資料不足無法判斷 我的答案: ;我的理由:

第十二題、將一鋁塊放入水中,發現鋁塊沉於水底,若在 鋁塊上方放置一砝碼後,鋁塊仍沉於水底(如圖十 二)

1.請於下圖中畫出放置砝碼後,鋁塊在水中所受作用力,並標示作用力的名稱或代 號。

50

2.在放置砝碼之後,鋁塊所受的浮力有何改變?

(A)增加(B)不變(C)減小(D)資料不足無法判斷 我的答案: ;我的理由:

四、研究工具的效度與信度

(一)效度 1.專家效度

研究者編製「浮力情境的作用力辨識與力平衡測驗」預試題本,先請任教年資 超過十年的國中理化教師審查,針對題本中語意不清和圖形不符的地方進行修改。

再請任教年資超過八年的國中國文科教師,針對文意不流暢之處進行潤飾。最後再 請一位國立大學物理系教授進行審核,以建立專家效度。

2.內容效度

根據研究的主要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討在不同浮沉情形時,學生辨識物體所受 作用力的種類。以及能以力平衡的觀點,判斷液體中物體作用力之間的關係。因而 設計了四部份共 12 題,每一大題包含題幹敘述和 2 小題,第 1 小題需畫出物體受 力的力圖並標示作用力的名稱或符號,第 2 小題則需回答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或變 化,並說明理由。其題本雙向細目表如表 3-3-2。

51

52

在因素的萃取上採用主軸分析法(Principal Axis Factor Analysis),轉軸

53

方法則採用 Harris-Kaiser 轉軸法,以方便因素的詮釋。由因素樣式矩陣可反應 各題對因素的相對重要性,由表 3-3-4 的因素負荷量(factor loading)可知,1-1、

2-1、3-1、4-1、5-1、6-1、7-1、8-1、9-1、10-1、11-1、12-1 題屬於因素一,原

2-1、3-1、4-1、5-1、6-1、7-1、8-1、9-1、10-1、11-1、12-1 題屬於因素一,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