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涉入」(involvement)的概念最早是在(Sherif & Cantril, 1947)的「社會判斷理 論」研究中所提出。(Zaichkowsky, 1985)將涉入定義為:「消費者基於本身的需求、

價值觀與興趣,而對某件事物所感覺到的攸關程度」。亦即在某特定的情況下,

由 某 一事 物的 刺激 所激 發而 知 覺到其重 要性 與興趣的程度(Engel, Kollat, &

Blackwell, 1982)。簡單來說,當參與者對某個事件產生好奇心或興趣,會對該事 件產生較積極或關心的行動,關心程度愈高則對該事件愈重視,反之則表示愈不 在意(陳弘慶, 2007)。(Krugman, 1965)在電視廣告效果的研究中,探討低涉入對消 費者行為的影響,也首次將「涉入」的概念導入行銷領域研究。因此,涉入為消 費者在某特定情境下,基於個人的內在需求、價值觀及其興趣等因素被激發對某 一事物的關心程度,而驅使其本身採取某些行為或思考。

(Zaichkowsky, 1985)根據個人在其涉入對象時的心理狀態下之行為表現,將涉 入劃分為產品涉入、廣告涉入及購買決策涉入三種。

12

①. 產品涉入(involvement with product):

產品涉入是指消費者將產品與特定情境目標相連結的程度,即消費者對產品 的重視程度,或消費者個人給予產品的主觀意識,是以個人本身的認知來定 義,而非針對產品來定義。(Muthana & Arora, 1983)認為產品涉入可以從對 產品完全投入的自我認同到莫不關心,所以是一種較持久且不容易受到外在 情境因素影響的消費者涉入型態。一般而言,消費者對涉入程度較高的產品,

會投入較多的心力和關心來評估產品(方世榮 & 張文賢, 2006)。

②. 廣告涉入(involvement with advertisement):

廣告涉入又稱為廣告訊息涉入。指消費者對於廣告訊息的認知反應程度或訊 息處理程度,亦即消費者對於廣告訊息所給予的關心程度或接觸廣告時的心 理狀態,可以從聚精會神的注意,到視而不見的地步(黃俊英, 1990)。而廣 告涉入程度愈高,對廣告訊息的注意程度也會較高。當消費者對廣告的涉入 程度不同時,會影響其對於廣告內容的處理方式(曹靜茹, 2009)。

③. 購買決策涉入(involvement with purchase):

購買決策涉入是指消費者對於某次購買活動的關注程度。如果購買決策或是 購買活動對消費者具有高度的自我相關,則消費者會花較多的時間在考慮與 蒐集資料上,以便作出較合理的決策。(Zaichkowsky, 1986)認為不同的購買決 策涉入程度,會形成消費者有幾種不同的消費特性,包括價格在決策上有不 同的重要性、不同數量的資訊收集、決策時間的長短及不同的決策模式。

目前涉入理論已經被廣泛應用在各個不同的學術研究領域上。(Howard &

Sheth, 1969)研究指出,涉入是由一特定購買所引發,而在購買過程中所展現的 關心程度或是感興趣的水準。此水準高者為高涉入,反之則為低涉入。(林陽助 &

黃士明, 2005)在廣告效果的研究結果顯示,高涉入比低涉入有較佳的廣告回憶率 及廣告主張態度。(吳宗瓊, 2001)以海外旅遊產品選購為例,運用涉入理論來探 討是否能成功預測旅遊選購行為模式,其研究結果顯示,涉入程度能有效的解釋

13

旅客在資料收尋、旅遊決策及選購因子的變異。(于慶華, 2012)以 La new 企業為 研究,目的在了解不同背景變項之消費者在促銷活動、消費者涉入程度與品牌態 度對購買意願之差異與預測,其研究結果顯示,不同會員狀況的背景變項在消費 者涉入程度與購買意願上有顯著差異,且可有效預測購買意願。(Bowen & Chaffee, 1974)在產品涉入與廣告訴求的關聯研究結果指出,涉入程度愈高,則對廣告會 有較佳的評價,且他們愈有意圖去購買相關的產品種類。

綜合以上可得知,消費者涉入程度的高低會影響其個人對廣告資訊產生不同 的心態與行為結果,而廣告效果便會因此而異。根據(Zaichkowsky, 1985)表示,產 品涉入通常與購買決策涉入有關,但兩者並非相對等的。而綜觀此三種涉入,其 實仍有其相關性存在,因為當消費者對某一產品有較高的涉入時(產品涉入),會 對此產品的購買活動的關注程度較高(購買決策涉入),因而對有關的產品廣告訊 息將比較會投入心力去注意跟了解,進而採取較深入的思考處理模式(廣告涉 入)(林陽助 & 黃士明, 2005)。由於本研究欲探討的廣告主題為狗狗相關的公益廣 告,故採取「產品涉入」來操弄消費者在狗狗、公益相關上的不同涉入程度。

廣告的方式和途徑百百種,但共同的目的都是能夠有效且成功地傳達產品訊 息,吸引消費者的注意,進而獲得最終的利益。(Mackenzie, Lutz, & Belch, 1986) 將廣告效果分為溝通效果(Communication Effect)與銷售效果(Sale Effect)兩個構面。

銷售效果指產品實際的銷售狀況,受到行銷4P 影響,每個環節都會影響整體的 結果,且廣告播出前後皆須進行調查,故需要龐大的人力及物力來支持研究,此 部分通常為廣告主本身或由市調公司進行;而溝通效果是指廣告訊息帶給閱聽者 任何可能改變或加強消費者對產品在認知、情感、態度及行為上的正面性反應,

因此,一般社會科學研究多針對溝通效果進行研究(林心慧, 2008)。據此,本研 究採用溝通效果構面來衡量廣告效果。

由於不同種類的廣告,最終想獲得的利益和目的可能不盡相同(如:為了銷 售產品或只為了告知社會大眾),因此廣告的設計及訴求便會隨不同種類的廣告

14

目的而異,故衡量指標也就有所不同。關於網路廣告效果的評估尚無一個公定的 準則,加上廣告效果會受到各種因素所影響,因此對於網路廣告效果之衡量至今 仍具多種說法(Mitchell & Olsen, 1981)。廣告溝通效果又稱廣告層級效果(hierarchy of effects),(李正文 & 牟立萱, 2012)表示以(Mackenzie et al., 1986)的研究最具代 表性,第一層級為意識到了解,第二層級為喜愛到偏好,第三層級為決心到購買。

(林心慧, 2008)以(Ha, 1996)彙整的廣告溝通過程(Advertising communication process)的四個階段,來解釋廣告如何影響閱聽者,及闡述廣告所產生的行銷溝 通效果,分別敘述如下:

①. 廣告暴露(Exposure)階段:主要指消費者對媒體的廣告態度及一般性的廣 告關注兩點。

②. 廣告注意(Attention)階段:主要指消費者對廣告訊息的涉入程度。

③. 廣告處理(Process)階段:此階段主要是藉由「記憶效果」來衡量廣告效 果,包含廣告回憶(Ad recall)及廣告確認(Ad recognition)。

④. 廣告評估(Evaluation)階段:此階段有三個衡量指標,包含競爭廣告影響、

品牌態度及廣告態度。

(龔涵君, 2011)認為廣告所創造傳播效果可從三方面來檢視:

①. 廣告對消費者認知面向的影響:對於接收到的廣告所產生的認知。

②. 廣告所引發的情感反應:接收廣告後所引發的情緒、情感。

③. 廣告所引發的行動參與:接收廣告訊息後,願意推薦他人等行為。

因此,根據上述各學者對廣告溝通效果的過程階段分類及看法,本研究認為 可將廣告效果分為廣告態度、廣告回憶與購買意願三項,茲將分項說明各衡量變 數,分述如下。

1. 廣告態度

(Pyun & James, 2011)認為廣告態度是指消費者觀看某段廣告時,接受廣告刺 激所產生正面持續性的喜歡或不喜歡。(林心慧, 2008)表示,廣告態度是對廣告

15

整體表現所抱持的一種持續性的偏好,且又可將廣告態度區分為對廣告的情感反 應或是對廣告的認知評價,因此學者認為,情感層面是對廣告的喜好程度;認知 層面則是對廣告整體的了解及評價,經由這兩個構面所衡量出的廣告態度會較佳。

本研究認為廣告態度是廣告溝通不可或缺的橋梁,故將此用以衡量消費者觀看公 益廣告後的廣告效果指標之一。

2. 廣告回憶

廣告播出或刊出至購買行為的發生,通常需要一段時間,因此消費者的購買 行為往往取決於對廣告的記憶程度,所以廣告記憶是廣告效果衡量指標之一(張 欽惠, 2010)。根據(Ha, 1996)的廣告溝通過程階段中所提及的「廣告處理階段」,

是主要由廣告回憶與廣告確認來衡量廣告效果。(Solomon, 1999)認為「廣告回憶」

是受測者看過一次廣告後,能否在沒有任何的提示下獨立回想之前所看過的廣告,

此屬於短期記憶;「廣告確認」是指受測者看過一段廣告後,詢問受測者是否記 得廣告中的某些片段、圖像、廠商名稱或品牌等,此屬長期記憶。許多研究學者 也指出,消費者對影像及圖畫的確認記憶比起對文字的確認記憶來要來得強 (Haber, 1970; Standing, 1973)。

當一則公益廣告訊息在推廣的同時,廣告主也希望能在消費者身上留下印象 或記憶,以持續喚起消費者此類公益的重要性。因此,本研究以受測者對廣告的 回憶作為廣告效果的衡量指標之一。

3. 購買意願

購買意願指的是顧客願意進行購買產品的機率或可能性(Dodds, Monroe, &

Grewal, 1991)。本研究將此應用於受測者在觀看公益廣告後,是否會願意在網路 上按”讚”或”分享”,亦或是領養或捐贈。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