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熱源輸入及其傅立葉積分轉換

第三章 光聲效應之波傳理論

3.1 熱源輸入及其傅立葉積分轉換

如圖 3.1 所示,考慮一個範圍為  X X1, 2   與 h X3  的平板,而且藉由h 強度調制的雷射光作激發。首先,將雷射考慮為一個 TEM00 模態的光束,其輸出功率 為I (單位為 W),半徑為0 a ,且功率強度的空間分佈函數屬於二維 Gaussian 分佈。此0 外,光束半徑a 的大小,一般定義為光束中心軸(beam axis)至光強度大小降至峰值 1/e0 2 ( 13.5%)之位置的距離,幾何示意圖可見如圖3.2。因此,雷射光於試件表面X3  處0 的輸入熱源qin( ,X X t1 2, )可表示為

in( ,X X t1 2, ) (1 R I g X X) 0 ( ,1 2) ( )f t

q , (3.1)

其中 R 為試件的光學反射係數(optical reflectivity)。空間分佈函數g X X( ,1 2)假設為[105]

2 2

1 2

1 2 2 2

0 0

( , ) 2 exp 2 X X g X X

a a

  

      

, (3.2)

且此函數對二維無限空間的積分大小為1,即:

 

 

g X X ( ,

1 2

) dX dX

1 2

 1

。時間變化 曲線(temporal profile) f t 則是根據雷射光的輸入型式而有所不同,大致區分為連續波( ) (continuous wave, CW)與脈衝(pulse)兩種型式。首先,對於一連續波型式之雷射,其 ( )f t 可假設為一含有

n

個脈衝的調制序列(modulated train),其函數表示為[164]

12 c c

空間域g X X( ,1 2)與波數域G( ,

X2)間的Fourier 積分轉換對之型式可表示如下

3.2 水平 X 1 X 2 平面之座標轉換

其中T1iT11iT2iT22i 。在上述(3.11a-d)式,此材料受水平軸向初始應力的作用過程中,

假設忽略了剪應變的存在。因此,利用(2.63a-c)式可求得有效的彈性常數cPQ

c 11

  (1 e

iNN

) c

11

c

112

e

NNi

 (4 c

11

c

111

  c

112

 ) u

1,1i , (3.12a) c 22

  (1 e

iNN

) c

11

c

112

e

NNi

 (4 c

11

c

111

  c

112

 ) u

2,2i , (3.12b) c 33

  (1 e

iNN

) c

11

c

112

e

NNi

 (4 c

11

c

111

  c

112

 ) u

3,3i , (3.12c) c 23

  (1 e

iNN

) c

12

 (2 c

12

c

112

 ) e

iNN

 (2 c

12

c

112

  c

123

 ) u

1,1i , (3.12d) c 13

  (1 e

iNN

) c

12

 (2 c

12

c

112

 ) e

NNi

 (2 c

12

c

112

  c

123

 ) u

2,2i , (3.12e) c 12

  (1 e

iNN

) c

12

 (2 c

12

c

112

 ) e

NNi

 (2 c

12

c

112

  c

123

 ) u

3,3i , (3.12f) c 44

  (1 e

iNN

) c

44

 (2 c

44

c

155

 ) e

iNN

 (2 c

44

c

155

  c

144

 ) u

1,1i , (3.12g) c 55

  (1 e

iNN

) c

44

 (2 c

44

c

155

 ) e

iNN

 (2 c

44

c

155

  c

144

 ) u

2,2i , (3.12h) c 66

  (1 e

iNN

) c

44

 (2 c

44

c

155

 ) e

iNN

 (2 c

44

c

155

  c

144

 ) u

3,3i , (3.12i)

14 15 16 24 25 26 34 35 36 45 46 56 0

cccccccccccc  ; (3.12j) 有效的熱壓常數

P

1

  (1 e

iNN

)   2  u

1,1i , (3.13a)

2

  (1 e

iNN

)

 2

u

2,2i , (3.13b)

3

  (1 e

iNN

)

 2

u

3,3i , (3.13c)

4 5 6 0

 ; (3.13d) 有效的熱常數 為

 (1 eiNN)

, (3.14)

 

iCEi

iCE  . 0 (3.14') 同理,利用(2.64)式亦可求得有效的熱傳導常數

k

P

k

1

  (1 e

iNN

) k  2 k u

1,1i , (3.15a)

k

2

  (1 e

iNN

) k  2 k u

2,2i , (3.15b)

o o o o

c 55 c n44o 2c m55o 2,

c 66 c66o(m2n2 2) (c11oc22o 2 )c12o m n2 2,

c 16 [(c12o2c66oc11o)m2(c12o 2c66oc22o) ]n mn2 , c 26 [(c12o2c66oc11o)n2(c12o 2c66oc22o)m mn2] , c 36 (c23oc13o)mn,

c 45 (c44oc55o)mn. (3.20) 轉換後之熱彈常數

IJ與轉換前之熱彈常數

IJo之間的關係為

1 

1om2

2on2,

2 

1on2

2om2,

3 

3o,

6 (

 

2o1o) mn. (3.21) 轉換後之熱傳導常數

k

IJ與轉換前之熱傳導常數

k

IJo 之間的關係為

k

1

k

1o

m

2

k

2o

n

2,

k

2

k

1o

n

2

k

2o

m

2,

k

3

 k

3o,

k

6

 ( k

2o

k

1o

) mn

. (3.22) 轉換後之熱常數 與轉換前之熱常數

o之間的關係為

 

o. (3.23)

轉換後之初始應力T 與轉換前之初始應力IJi T 之間的關係為 IJoi

1i

T T m1oi 2T n2oi 2,

2i

T T n1oi 2T m2oi 2,

3

T iT3oi

 0

,

6

T i (T2oiT1oi)mn. (3.24) 根據(3.20)至(3.23)式獲得轉換後存在之係數,經座標轉換後的本構關係與熱傳導方程式 分別表示如下:

1 11 12 13 16 1 1

(3.18a, b)式相同的型式。再者,上述特殊情況的判別,對於接下來有關徹體波或是層狀 方程式(2.30c)的表現型式。因此,將(2.61a, b)與(2.30c)式代入(2.30a, b)式,可得

2

2 2

其中

其中係數A 、8 A 、6 A 、4 A 與2 A 整理如下 0 準縱波(quasi-longitudinal wave)、準橫波(quasi-transverse wave)及準熱波(quasi-thermal wave),它們之間的大小關係為:Re(cQL) Re(cQT1) Re(cQT2) Re(cQth)。然而,為了

(decouple)的動作,並整理成下列二種情況: 波(out-of-plane wave),QL 波、QT 波與 Qth 波則皆視為相互耦合的面內波(in-plane wave)。接著,由(3.40b)式可展開推導出矩陣的行列式並整理成c 的 3 次多項式為 2

3.3.2 X 方向 1

2 1

(1) 二個 PT 波:

其質點位移的偏振方向則分別為轉換後之座標系統O X X X 下的- 1 2 3 X 與1 X 方向。另一2

b34 i

3, b43  

i

3. (3.54)

根據(2.66a, b)所述,假設表面法向量(surface normal)

n

ˆ [ , , ]n n nˆ ˆ ˆ1 2 3 ,配合本研究所

3

V

X (time-averaged power flow density)。

將欲討論的模型考慮為一厚度為

h

的平板,並假設其上下表面(X3  h 2)的邊界

U

S

根據第3.2.3 節中所述的特殊情況,當

  0

90

以及

 45 

T1oiT2oi,並參考

p3k

根據上述(3.77a, b)、(3.78a-d)、(3.79a-d)與(3.80a-d)式提供之參數,pik

q

X,ik

q

Y,ik

U

根據第3.2.3 節中所述的特殊情況,當

  0

90

以及

 45 

T1oiT2oi,假設只

其中

  n

(n0,1, 2, )為對稱模態,及

   m 1 2

(m0,1, 2,)為反對稱模態。

其次,第(M  層中須忽略了朝負1) X 方向波傳的上傳波,3

U

M1

V

M1可寫為

「勢函數」(potential function)假設作出發點,這與前面第 3.4 節關於「位移函數」假設

3.5.3 單層結構(Single-Layered Structure)

根據第3.4 節所述,以一厚度為

h

的平板為例,如圖 3.1所示,可將層狀介質假設

如圖3.1所示,考慮在平板最上層的上表面(X3Z0)須滿足曳力為零,且熱源輸入滿足 (3.5')式的分佈。另外,在最下層的下表面(X3Z1)則滿足無任何曳力作用與熱能流通,

即:

F

0 {0, 0, 0,Qin}T

F

1

0。利用 Cramer 法則求出(3.107)式的待定係數{

C C,  T} , 由(3.61)式獲得位移場與溫度差的核函數(kernel function)

U

( ,

X3, )

,再利用波數積分

[124, 125],求得雷射激發的熱彈聲波在某一位置

( ,X X1 3)的頻率響應

U

( ,X X1 3, )

3.5.4 雙層(Double-Layered)與三層(Tri-Layered)結構

考慮一層狀結構由兩個與三個不同性質的材料所組成,分別整理可得

上述(3.110a)式代表相鄰一個上半無窮域,適用於一單層平板覆蓋一個半無窮域液體,

特徵方程式(3.71)求解獲得特定的波數

與頻率

間關係,如圖 3.8所示,再代入(3.61)

反之,負X 方向傳遞情況則是將上述變數1

n替換為 (

n

n),將

n

替換為 n ,再依照 核函數(kernel function),

e

inX1為振盪函數(oscillatory function),當波數

n越高時其數值 振盪越強烈,為增加在積分上的準確性,數值求解方法可參考文獻[165, 166],它是用 Chebyshev 多項式去擬合核函數,再搭配相乘的振盪函數

e

inX1去作積分,並稱之為修正 的Clenshaw-Curtis 積分法[165]。

在一般實驗情況下,無論是使用超音波探頭(

t )或是雷射光束(

Z qin)作激發源,欲檢

 

1 的空間域Fourier 轉換,如同(3.111a)式的積分型式,它們的轉換表示分別為

1 1 1

最後,將(3.115)與(3.118a, b)三式代入(3.113)式,可獲得平板上表面受到施加曳力

t

Z 與熱源輸入q 激發後於位置in ( ,X X1 3)的物理場 與t  分別表示如下: q

它可視為系統物理場振幅大小的歸一指標,物理意義相當於沿X 方向傳遞的時間平均1 功率流密度Pn n, 考慮為一個單位。如此一來,(3.61)至(3.64)式中的待定係數{C C  T} 之 大小即可確定,獲得之狀態向量

U

V 、

X

V 與

Y

V 即可視為歸一化的特徵模態。再者,

Z 為了瞭解每一個特徵模態本身是否容易受外界輸入所影響,定義第

n

個特徵模態在某一 頻率

下於上表面的可激發性函數(excitability function)為

( ) ( )

3.6.4 層狀介質之應用

欲將前兩節推導應用至層狀介質上,首先,必須先獲得波數

與頻率

間的頻散與 衰減關係。根據第3.5 節的結果,參考不同層狀結構所架構的聯立方程式,例如(3.106) 至(3.110)式,假設等號右端為零,可獲得的矩陣行列式即為該結構的特徵方程式。數值 求解該特徵方程式並獲得( , )

 

的關係,將其代回每一層的狀態向量

U

V 、

X

V 與

Y

V ,

Z 如同(3.61)至(3.64)式所示,此結果即為每一層的特徵模態n( ,

n X3, )

,接著,再經由 (3.121)式獲得歸一化的狀態向量(或特徵模態)。如同第 3.6.2 節的假設,在層狀介質的上 表面處(X3Z0,即X3 top)施予一個外界施加曳力

t ,或是一個調制雷射光束照射

Z 造成的熱源輸入q 。然後,接下的推導過程則如同前兩節內容所述,唯一不同處是在in 時間平均功率流密度Pn n, 與特徵模態n( ,

n X3, )

兩個部分須,將單層結構推廣至多層 結構。

圖 3.1 週期調制且強度為 Gauss 分佈的光束照射在單一平板表面的示意圖。

100 80 60 40 20

a0 0 a0

0

Contour radius

13.5

(P0 total power in beam)

2 0

2 2

0 0

2 2

( ) P exp r

I r a a

 

      

圖 3.2 Gauss 分佈函數圖。

X

1

圖 3.5 層狀介質的結構示意圖。

(U

0

,V

0

)

Z0

Z

0

(U

1

,V

1

)

Z0

( 0 ,F

0

)

Z0

Layer-0

(U

1

,V

1

)

Z1

(U

2

,V

2

)

Z1

(U

2

,V

2

)

Z2

(U

3

,V

3

)

Z2

(U

3

,V

3

)

Z3

(U

4

,V

4

)

Z3

( 0 ,F

3

)

Z3

Z

1

Z

2

Z

3

Layer-1

Layer-2

Layer-3

Layer-4 X

3

圖 3.6 三層結構且上下面皆相鄰半無窮域介質的示意圖。

圖 3.7 層狀結構模型的示意圖。

0 20 40 60 80

Frequency (MHz) 0

10 20 30

W ave nu mb er (1 /m m )

A0 S0

A1 S1 S2 A2 S3 A3 A4 S4

圖 3.8 單層平板的波數與頻率關係。

第四章 數值結果與討論

本章是依據第三章的理論推導來撰寫數值程式,主要是針對平板之熱彈導波的頻散 及衰減關係作分析討論。根據第3.4 節所述,考慮一個受水平單軸方向之初始應力作用 的單層平板,計算繪製出在板波傳遞方向與初始應力方向的夾角分別為

0

90

45

之對稱與反對稱模態的頻散及衰減曲線圖,並且討論其物理意義及比較差異。

4.1 單位和材料係數

對於材料係數的給定上,我們一般會考慮 M.K.S.制的基本單位,例如公斤(kg )、

公尺( m )、秒(

s

)以及度( K )。為了避免計算時各係數之間的尺度差異過大,造成數值 運算上的不穩定,我們將上述的基本單位設定改為毫克(mg )、毫米(mm )、微秒( μs )以 及千度( Kk )。配合第 3.2.2 節有關材料係數之假設,我們以銅箔(Cu)當作本研究欲探討 的等向性材料,參考文獻

167

168

所提供的材料係數,其係數給定如表4.1的第一列 自然狀態所示。再根據聲彈理論的描述,可獲得受水平單軸拉伸應力T 為1i 0.02c 與44 0.04c 的有效係數,如表44 4.1 的第二列與第三列所示。顯而易見,根據在X X 平面上2 3 的關係c22c33c232c44

2  與

3

k

2

k

3,可知在上述兩單軸拉伸應力T 作用下,1i 材料係數在垂直於T 施予方向的平面呈現出近似等向性(nearly isotropy)的特性,因此,1i 整體可視為橫向等向性(transversely isotropic)材料。

4.2 徹體波的相速度

首先,先定義在自然狀態下的波速,包括縱波(L0)、橫波(S0)、Lemé 模態(Lame0) 與雷利波(R0),如下表示:

L0 11

0

c c

 

, S0 44

0

c c

 

, (4.1a, b)

Lame0

2

S0

cc

R0 0.87 1.12 S0

c 1

c

 

 . (4.1c, d)

其中

 0.367

為銅箔的泊松比(Poisson’s ratio)。(4.1c)式的定義是參考文獻

169

170

根據Lamé 模態在平板厚度的共振特性,如(4.10a)與(4.11a)式所示,它們會與X 方向的3 橫波(S)波速有關係。此外,根據表5.1所示,因等向性材料受到單軸預應力T 的影響,1i 材料係數在X X 平面上會呈現近似等向性特徵,2 3 (4.11a, b)式可提供有關 Lamé 模態波速 的準確結果;然而,在X X 平面上則會呈現正交性(orthorhombic)特徵,(4.10a, b)只能1 3 提供一個近似的結果。最後,將表5.1的資料代入上述(4.4)之(4.11)式,並將在自然狀態 以及單軸預應力T 為1i 0.02c 與44 0.04c 之初始狀態下的所有資料整理於表44 5.2。

4.3 複數尋根之曲線追蹤法

此節內容主要是介紹 Lowe

[162, 163]針對一個具額外阻尼負載之彈性介質的頻散

特徵方程式( , )f k 求解而發展出來的有效複數尋根方法,此方法又稱為曲線追蹤法。

過去對於求解特徵方程式( , )f k 並不考慮波數

k

的虛部k ,主要是在介質本身不考慮i 阻尼負載或能量消散的影響,計算獲得的虛部值k 也會非常地小。但是,在考慮熱彈性i 耦合的問題上,介質本身考慮了因為熱效應造成的能量消散,虛部值k 大小的影響也就i 變的非常重要。因此,令波數kkrikikr(1i γ 2 ) ,特徵方程式 ( , ) f k 可考慮為

( , , )f k kr i

 或( , , )f k γr 的函數型式,其中k 與 γi 分別為每單位波傳距離[Np/mm]與每 單位波長[Np/wavelength]的波數衰減。

首先,我們先參考圖4.3(a)所示波數-頻率域的頻散曲線圖,由此圖可以發現在波數 k 軸上的任意一點,皆可對應出固定數量的頻率 f ,此一特點有助於在作 f 尋根時,不r

會因為沒有對應的 f 值而無法作波數k 的掃描動作。曲線追蹤法便是以此特點作出發,r 下面則列出此方法的步驟流程:

(1) 先在波數k 軸上任意選出鄰近間隔非常小的 3 個點r k 、1 k 與2 k 。 3

(2) 當kr  時,先假設k1 κki  ,此時0 ( , , )f k κ1 為頻率 f 的單值函數,利用 MATLAB 指令 fimbnd [172]尋找出區域最小值(local minimum)的位置點 f ,1j 它代表在第 j 條頻散曲線所對應的頻率值。參考圖4.1所示,其中粗線代表對 頻率 的「粗略搜尋」(coarse search),最小值即為搜尋獲得的根 f 。 1j

(3) 以第 1 條頻散曲線所對應的頻率值 f 為例,即以11 (f k11, ,0)1 作為初始點,此時

將( , , )f k κ1 視為頻率 f 與衰減

κ

的函數,利用文獻

173

amoeba 指令在此

初始點附近尋找區域最小值且結果為(f k κ11, ,1 11)。參考圖 4.1 所示,其中細虛 線代表「細密搜尋」(fine search)的軌跡,即以粗線上的任一最小值作為初始點 出發,尋找此點附近的區域最小值。

(4) 以此類推,在固定波數k 值的情況下,可尋找出一組由1

N

條頻散曲線所對應 的頻率與衰減數據,即

( f k κ

1j

, ,

1 1j

)

( j1 to N)。

(5) 同理,當kr  與k2 k 時,重複步驟(1)至(4)的流程,獲得另外兩組頻率與衰減3 數據,即

( f

2j

, , k κ

2 2j

)

( f

3j

, , k κ

3 3j

)

( j1 to N)。

(6) 以第 1 條頻散曲線上的 3 個點為例,(f k κ11, ,1 11)、(f k κ21, ,2 21 )與(f k κ31, ,3 31 ), 利用「外差法」算出第4 點(f k κ41, ,4 41)。由於此一外差步驟是基於3 點所形成 之曲線再尋求第4 點。然而,此點結果並不會落在區域最小值的位置上,須再 以此點作為初始點,利用文獻

173

amoeba 指令在此初始點附近尋找區域最

小值且結果為(f k κ41, ,4 41 )。以此類推,我們可順著曲線上已知的點來追蹤搜尋 下一個未知點。參考圖4.2所示,其中空心點為外差所獲得的結果,而實心點 則為此空心點附近的區域最小值,最後,再將這些實心點連接起來繪出一條曲 線,即可建構出一條含複數根的頻散曲線。

(7) 重複步驟(6)的流程,可建構出其餘的頻散曲線。

上述步驟僅為曲線追蹤法的基本內容,但由於考慮的物理模型不同,所獲得的頻散曲線 外型的也都不同,因此,須視不同情況而對上述步驟作些修改。如圖4.3(a, b)所示,此 為利用曲線追蹤法獲得的波數實部k 與虛部r k 對頻率i f 的頻譜圖。

4.4 等向性平板導波的頻散及衰減曲線

此節一開始先考慮一未受應力之等向性單層平板(如銅箔)為例,應用上一節所敘述 的曲線追蹤法,經數值計算可獲得對稱及反對稱模態的頻散與衰減曲線圖,如圖4.3至 4.5所示。圖4.3(a)與4.4(a, b)為一般所知的波數k 、相速度r c 與群速度ph c 頻散曲線圖,g 其中cphf krcg    。然而,在圖f kr 4.3(b)中,我們可明顯地發現除了A 模態外,0

每一個模態的衰減(即波數虛部ki)會在某一特定頻率時,衰減k 大小會趨近於最小值。i

每一個模態的衰減(即波數虛部ki)會在某一特定頻率時,衰減k 大小會趨近於最小值。i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