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PVA 液體薄層

第五章 表面具黏滯性液體負載的平板導波

5.2 PVA 液體薄層

並不大,故改稱之為擬似(pseudo-)對稱或反對稱模態。因此,在圖中黑色虛線分別代表 對稱(S)模態,而藍色實線分別代表反對稱(A)模態。而在衰減曲線的表示上,圖 5.3(b) 為波數虛部k 相對於頻率i f 的衰減曲線,為了能更進一步瞭解衰減驟降的位置及其物理 意義,將衰減取對數後對頻率 f 與波數實部k 分別如圖r 5.5(a, b)所示。

首先,除A 模態外,在圖0 5.3(b)中發現在某些特定頻率下,出現衰減驟降的現象,

如圖5.5(a)中

a

b

c

d

e

f

g

點所示,其分別代表S 、0 A 、1 S 、1 A 、2 S 、2 A3 與S 模態,對應到圖3 5.5(b)上,更能發現它們會在某些特定波數k 下出現,約為r 0.5、

1.0、1.5、2.0、2.5、3.0 與 3.5 mm-1位置附近,即對稱模態Snk Hr   (n 12 n0,1, 2, ),

反對稱模態Amk Hr  (m m1, 2,3, )。將

a

g

點對應至圖 5.4(a)上,相速度c 約ph 為4.3 mm/μs 附近,普遍略低於單一平板的 Lamé 模態之波速

2

cS 4.384 mm/μs,如圖 中紅色虛線所示;再對應至圖5.4(b),群速度c 約為g 2.2 mm/μs 附近。將衰減驟減發生 的頻率、波數、相速度與群速度以及平板在X3  的質點軌跡位移振幅比值0

u u

3 1 整理 於表5.1中Lamé 模態部分。上述特性是因於在該頻率或波數時,平板的運動特性呈現 Lamé 模態的特徵[169, 170],模態之位移運動如圖5.6(a)所示,其特徵為在邊長

1 2

波長 構成之正方單元,於波傳時體積脹縮變化為零或最小,即為類似等體積變化,聲導波在 傳遞過程中能量的轉換與耗散最小;而且,隨著模態階次愈高,由於液體負載的影響,

衰減驟減發生之波數與波速所落的位置,與單一平板作比較皆有逐漸往後偏移的現象,

同時,衰減驟減現象變得愈不明顯,代表著此一運動特性亦變得不明顯。另外,參考表 5.1 所示,由位移u 與1 u 之振幅比值3

u u

3 1 的大小,可發現在固液界面上平板表面質點 運動軌跡轉變為垂直表面的線偏振狀態。隨著 Lamé 模態之階次愈高或逐漸偏離 Lamé 模態,線偏振狀態則逐漸趨緩,還原至橢圓偏振狀態。

此外,除去上述

a

g

點,在圖5.5(a, b)中仍可發現尚有衰減驟降的現象,如

o

、p 與

q

三點所示,分別為S 、2 A 與3 S 模態。將這些特定頻率對應至圖3 5.3(a)或5.4(a)時,

發現

o

p

q

三點分別為A 與2 S 之交點以及2 A 與3 S 之第 1 個與第 2 個交點,發生時3 的相關資料可參考表5.1中交點模態(intersection modes)部分,

o

、p與

q

三點分別為S 、2

A 與3 S 模態,其位移3 u 與1 u 之振幅比值3

u u

3 1 相對較大;反之,

o'

p'

q'

三點分別 為A 、2 S 與3 A 模態,其3

u u

3 1 相對較小。再者,此三點相關的位移運動如圖 5.6(b)所

示。以

o

o'

兩點為例,發現A 模態在固液界面之平板表面位移2 u 趨近為零,這代表3 此一模態幾乎是藉由位移u 作平行界面的切向運動與液體耦合,因液體的黏滯阻尼特1 性,發生較大的能量損耗;相反地,S 模態的平板表面位移2 u 則趨近為零,大部分藉1 由位移u 作垂直界面的正向運動直接與液體耦合,故其能量損耗相對較小。參考圖3 5.7(a) 所示,發現在

o

o'

兩點頻率5.2 MHz 附近位置,A 與2 S 兩模態的位移振幅比值2

u u

3 1 分別處於極小與極大的相反結果,代表質點運動軌跡呈現了平行與垂直於表面兩種截然 不同方向的線偏振運動。再根據圖 5.7(b)所示,因表面位移u 大小的影響,1 A 與2 S 兩2 模態的時間平均功率流密度  亦呈現兩種不同結果,P1a A 模態為 4.4 GPa.mm/μs,而2 S2 模態為0.410-3 GPa.mm/μs。同理,上述現象在

p

p'

兩點以及

q

q'

兩點發生的情況 亦屬相同道理。

由圖5.4(a)發現A 與0 S 模態的相速度頻散曲線在頻率較高時是略微分開的,且0 A0 模態不會收斂至雷利表面聲波波速。因此,將A 與0 S 兩者於頻率 1 至 10 MHz 的位移0 運動輸出至如圖5.9(a, b)所示,發現在頻率1 MHz 時,因波數較小或波長較長,A0與 S0兩者仍維持著板波反對稱與對稱模態,由圖5.7(a)可知在固液界面之平板質點運動軌 跡分別為逆時針與順時針。然而在頻率 10 MHz 時,平板A 模態之位移與應力變化集0 中於固液界面,質點軌跡為逆時針,具有雷利表面聲波的特徵,隨著頻率增加其波速會 趨於一個定值2.859 mm/μs,略低於雷利波波速cR0.942cS 2.865 mm/μs (玻璃的泊松 比

0.28)。相反地,平板S 模態之位移與應力變化卻是集中於平板下表面,質點軌跡0 則為順時針。如同圖 5.9(a, b)所示,A 與0 S 模態在頻率愈高時,位移與應力變化分別0 聚集於平板上下表面的現象,可由圖 5.7(b)與 5.8(b)中藍色實線與黑色虛線兩者的交替 現象觀察出來。另一方面,再根據圖5.5(a)所示,A 模態約在頻率大於 6 MHz 後衰減0 逐漸遞增至0.01 Np/mm,其能量逐漸聚集於平板的上表面,但由於波長逐漸變短,其 能量更容易傳遞至液體中,所以衰減相對較大。S 模態在頻率大於 6 MHz 後衰減則是0 逐漸遞減至小於 110-7 Np/mm,其能量聚集於平板的下表面,由於下表面無液體耦合 影響,所以衰減相對較小。

此外,進一步地將平板上下表面質點軌跡的位移振幅比

u u

3 1 以及時間平均功率流 密度  對頻率之分佈分別輸出如圖P1a 5.7與5.8所示,圖中符號「」與「」代表在

位置X3  處的質點軌跡分別為順時針(cw)旋轉,在位置0 X3H處的質點軌跡分別為 逆時針(ccw)旋轉。其中,可藉由振幅比

u u

3 1 的大小來判斷質點橢圓軌跡的偏振狀態,

愈大代表形狀愈狹長,愈小代表愈寬扁,前者顯示平板主要是經由垂直界面的正向位移 u 直接使液體層發生體積變化而將能量導入,例如3

a

g

點以及

o

p

q

三點;後者 是經由切向位移u 與液體層的黏滯係數耦合,因此其衰減也會相對較大,例如1

o'

、p'與

q'

三點以及

r

s

t

三點,參考表5.3,可發現

r

s

t

三點位置非常接近S 、1 S 與2 S3 模態之群速度最大值位置。顯而易見地,由圖5.7與 5.8發現頻率愈靠近Lamé 模態以 及不同模態之交點時,質點位移u 最大振幅會發生驟減,垂直表面的線偏振運動現象愈1 是明顯。此外,亦可發現每一模態之頻率約在小於Lamé 模態後,上下表面的質點軌跡 皆會呈現相反的旋轉方向,上表面由逆時針轉變為順時針,而下表面則是由順時針轉變 為逆時針。將各個模態的質點軌跡發生相反旋轉時的頻率、波數以及相速度之範圍整理 於表5.2,並獲得一個規律結果,即對稱模態Snk Hr   (n 12 n0,1,2),反對稱模態 Amk Hrm (m1,2,3),以及兩者的相速度cph

2

cS的範圍。考慮S 、0 A 與1 S 三1 模態在頻率範圍分別為1.2-3.0、3.4-5.2 與 5.6-7.4 MHz 附近,平板上表面的質點軌跡可 分別參考圖5.10(a-c)所示,發現在2.2、4.4 與 6.6 MHz 出現反轉現象,而且它們與出現 Lamé 模態的頻率相近,同理,此現象亦可推廣至其餘 Lamé 模態上。此外,Nayfeh 與 Nagy [167]亦發現S 模態會在特定頻率發生衰減驟降,位於固液界面上質點軌跡會出現0 反轉現象,並且會由原本的橢圓偏振轉變為垂直表面的線偏振狀態。

再者,將圖5.7(a, b)與圖5.8(a, b)分別作比對,除了A 與0 S 兩模態,可發現大部分0 趨勢是雷同的。由圖 5.7(b)與 5.8(b)中觀察A 與0 S 模態的時間平均功率流密度0   之 P1a 變化,在頻率小於5 MHz 範圍時  大約在 1 至 2.5 GPa.mm/μs 間,中間除了P1a S 模態0 的振幅會在Lamé 模態附近而發生驟減情形,並配合圖5.7(a)與5.8(a),可知在愈往低頻 時A 模態的橢圓軌跡形狀愈狹長,0 S 模態則是愈寬扁。在頻率大於 5 MHz 範圍,隨著0 頻率愈高,平板上下表面的橢圓軌跡之長軸u 與短軸3 u 比會愈接近1 1.5,在平板上表面 A 模態的橢圓軌跡之振幅會逐漸變大,0 S 模態會逐漸變小。反之,在平板下表面時0 A0 與S 模態的情況則會完全相反。 0

根據(5.11)式中1 f 與3 f 之結果,液體層中壓力差 會與液體的縱波有直接關係。p

由於液體層厚度

h

較薄,在上下表面間壓力差分佈會較接近線性,並由其大小可以瞭解 上下表面間的變化差異。圖 5.11 為液體層在固液界面(X3  )與上表面(0 X3   )間的h 壓力差的頻譜圖,發現壓力差的大小會在某些特定頻率出現驟減現象,例如

o'

、p'與

q'

三點以及

r

s

t

三點,其中

o'

、p'與

q'

三點分別為A 與2 S 之交點以及2 A 與3 S 之第 13 個與第2 個交點,位移運動如圖5.6(b)所示,而

r

s

t

三點分別S 、1 S 與2 S 模態之群3 速度最大值位置,位移運動如圖 5.12 所示,它們皆是利用平板上表面的切向位移u 與1 液體發生耦合。再根據表5.3之內容,可發現這些位置與圖5.7(a)中的位移振幅比

u u

3 1 最小值出現位置接近,主要是藉由平板上表面的切向位移u 與液體耦合,使壓力差發生1 變化幅度遠不及其他方式有效,這代表藉由此一方式激發的壓力差變化雖小,但因液體 黏滯效應影響,上下表面間的壓力差變化卻是比較均勻。反之,藉由正向位移u 方式與3 液體耦合,會使液體層配合平板上表面的起伏一起運動,容易造成靠近固液界面附近的 體積變化較大,大部分能量亦侷限在此界面附近,促使兩表面間的壓力差變化差異較大 且分佈較不均勻。換言之,液體層上下表面間的壓力差變化與平板上表面質點軌跡運動 的偏振狀態有直接關係。同樣地,在圖5.11中發現頻率大於6 MHz 範圍,平板S 模態0 造成壓力差變化的影響會逐漸減小,這是因為平板S 模態的能量已經逐漸集中於平板0 下表面。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