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父母教養態度之相關研究

一、父母教養態度之定義

一直以來,關於父母的教養態度的研究數量甚多,但因其不同的研究觀點而 有不同的定義。對於「教養態度」一詞,國內研究者常常會以「管教態度」相稱,

國內研究對管教或教養的定義呈現分歧的情況。,國內學者較常用「教養態度」、

「管教態度」、「教養方式」三種名稱與其定義(李玉芳,2008)。

父母教養態度之定義,研究者綜合了洪巧(2006)、楊瑛慧(2006)、戴立 梅(2004)、顏秀真(1999)及李玉芳(2008)等研究者所整理的文獻而製成下 列表格。

表2-3國內外學者對父母教養態度的定義整理表 研究者(年代) 父母教養態度的定義

Sears &

Maccoby(1957)

認為父母對子女的教養方式,在本質上是一種親子間的交互作 用,包含父母的態度、價值觀、信念、興趣、照顧和訓練等行 為。

吳金香(1978) 係指父母所表現的內在(認知信念、情感)及外在(態度行為)

上所顯現的基本特徵。

簡茂發(1978) 主張父母管教態度是父母對待子女時所持的態度。

表2-3國內外學者對父母教養態度的定義整理表(續) Martin(1999)

父母教養方式的內涵包含回應及要求兩個要素。回應(包含父 母的溫暖及支持)意指父母藉由給予子女支持、滿足子女的需 要與要求等方式,期使養育子女長大成人並教導子女能夠自我 管理;要求(包含行為的控制)意指父母要求子女能夠遵從家 庭規範、遵守社會紀律,而不致於變壞。

Coleman &

Karrake(2000)

綜合許多學者的定義,認為父母教養方式是包含了行為、情感

表2-3國內外學者對父母教養態度的定義整理表(續)

研究者(年代) 父母教養態度的定義

郭芳君(2003) 認為「教養方式」所包含的層面包括態度層次與行為層次,比

「教養態度」僅包括態度層次為廣,而「教養」一詞之涵義又 比「管教」為廣,所以將父母對待子女的態度與行為方式定名 為「父母教養方式」。

蘇容瑾(2005) 認為教養態度是一種父母對年幼子女的養護和教育態度。

張維中(2005) 父母教養態度是指當父母在教導子女的生活常規、做人的道 理,以及教養其子女行為表現時,所採取的一套特有的態度和 行為模式。

綜合以上學者對父母教養方式所下的定義,可發現雖然有「教養方式」、「教 養態度」、「管教方式」、「管教態度」等不同的名稱,但仔細探究上述定義之 後發現,其實內涵意義是相同的,都包含了認知、行為和態度三個層次;而本研 究以「教養態度」稱之,是指當父母在教導子女的生活常規、做人的道理,以及 教養其子女行為表現時,所採取的一套特有的態度模式,使子女知覺到父母對其 日常生活表現所反映的情感、態度、習慣、認知及行為策略等等。

二、父母教養態度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家庭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地方,父母則透過教養態度來塑造孩子 的人格和行為,檢視相關的文獻,當今的心理學理論中,沒有專門為解釋「父母 教養方式及其效果」而單獨建立的,但Mead(1976)曾探討六種心理學的理論,

試圖來為有關父母教養方式或親子關係的概念做說明,這六種理論包括:心理分 析論(psychoanalytic approach)、認知發展論(cognitive-development approach)、

社會學習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 )、發展成熟論(development-maturational approach)存在現象(existential-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及行為論(behavioral approach)(整理自顏秀真,1999;戴立梅,2004;洪巧,2006;李玉芳,2008) , 茲將六種理論簡述如下:

(一)心理分析論

創始者為Freud,此理論取向認為「本我」是人格的一部份,孩子的本我包

括性和攻擊的傾向,是遺傳而來,而孩子行為的好壞皆由此開始。本我的驅力是 無法改變的,但可經由外在的引導而修正,正如兒童的行為剛開始由父母控制,

最後再由體內的「自我」學得控制。因此,Freud 提出「雙親團體組成了合適之 性別認同的最小單位的看法,並且認為這是維持兒童身心持續正常發展的必需團 體,父母必須讓子女在沒有壓迫與挫折的環境中成長,才有助於對子女行為的管 理與控制,並避免子女衍生內在的衝突及神經質的症狀。理論中特別強調「認同」

與「社會化」的概念,這些概念透過學習理論的詮釋後,成為六十年代研究者對 子女教養方式的重要解釋依據。

(二)認知發展論

Piaget 提出的認知發展論,其重點雖然著重在認知發展,而比較無益於父母 教養方式的研究,但仍強調子女的教育為父母的責任,父母應協助子女智慧的啟 發,並提出個體的認知發展須經過四個時期:1.感覺動作期。2.前運思期。3.具 體運思期。4.形式運思期。且這四個時期的發展是有順序性的。其理論重點為個 體的基模與認知發展均受到成熟與學習的交互作用,強調父母的教養方式應配合 四個認知發展期,提供有利兒童發展與學習的家庭環境,以傳遞社會價值,並培 養兒童未來適應社會的行為和能力。其具體的做法有:1.協助子女發問有意義的 問題並瞭解其內心世界的思考。2.接受孩子解決問題時所犯的錯誤,協助孩子對 自己有信心。3.在孩子的每一發展階段中,父母應瞭解子女發展階層的特性,並 適性的協助他們發展。

(三)社會學習論

Maccoby 和 Martin 說明社會學習論對成長的看法,其論點注重行為強化與 觀察學習上。社會學習論強調觀察學習和模仿是行為的學習方式。其中根據行為 強化原則,賞罰若是以規則性的出現會降低其效果,因此面對不同年齡的子女,

父母應明訂不同的賞罰內容與標準,以避免子女抗拒。Bandura 強調「觀察學習」

的重要性,認為兒童模仿最多的對象,多半是具有威信和權力的人。在兒童早期,

父母是子女最早接觸的人,也是主要的認同對象,因此父母本身的行為與態度,

便成為子女觀察、認同與學習的主要內容,父母應提供溫暖情感的互動,了解孩 子不良行為原因、傾聽孩子說話,以鼓勵孩子發展社會能力、發展潛能。

(四)發展成熟論

此一理論是由 Gesell 所提出,認為父母應該敏覺幼兒的需要,孩子一出生,

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應該提供孩子最佳的發展情境,協助其發展自我的潛 能,達到自我適應的狀態,而父母的指引、支持與鼓勵,須與孩子的成熟層次相 一致。其主要觀點為一螺旋發展觀,認為成熟是個體發展的主要原因,生物的因 素決定行為發展的順序及傾向,不受特殊的訓練、練習之影響,發展是螺旋狀的,

不同階段有些發展會重複,在人類發展歷程中,內在的生長因素比外在環境重 要。所以父母亦應該要敏感的覺察兒童的「不需要」,不能過於急速、不當的要 求兒童成長,亦即教養方式要配合子女的身心成熟度、尊重子女的個別差異,給 予兒童足夠的準備與時間去發展,提供必要的協助與指導,使子女身心發展健全。

(五)存在現象論

Rogers 是存在理論最具有影響力的學者,早於1947年將理論應用在兒童身 上,此理論最重要以「自我概念」(self-concept)為中心,強調個人對現實的主 觀感受,著重個人的意識。此一理論對於父母教養方式的看法為:1.父母要能接 受自己和他人、控制情緒及適度懲罰子女是好父母的重要條件;對於子女的行為 應有所選擇,使其發展對自我與他人行為反應之評價能力。2.父母必須學會聆聽 孩子的話及要傳達的訊息,改變自我情感與子女互動型態,提供更多的情感交 流,營造親子間良好的關係或氣氛,同時子女也較能接受父母的意見。

(六)行為論

此一理論主要來自心理實驗室的研究結果,歸納出人類學習的行為原則。

Skinner 認為人類的行為不只是遺傳或自然發展的結果,更重要的是受到環境的 影響,產生刺激與反應之間的連結作用。個體必須對環境刺激有所反應與操作,

才能產生行為,新的行為就是這樣學習而來的,且行為是可塑造的。所以父母在 兒童的世界是非常重要的一部份,若改變父母的行為,也會改變兒童的行為。父 母教養子女時,可適時、適地的運用增強、消弱及報酬懲罰原理,來增強子女好 的行為與削弱不良的行為,以建立子女良好的行為規範。

綜上所述,Mead探討六種不同的理論,其主要用意在瞭解父母教養方式如 何在子女成長的過程中來影響子女。這六個學派對於父母的教養態度及子女行為 的學習方式雖有差異,但他們均強調父母的教養態度,對孩子的成長過程是有相 當大的影響,而子女日後的成長發展與生活上的適應能力都與父母的教養態度有 非常密切的關係。

三、同儕互動與父母教養關係之相關研究

家庭是個體成長的重要場所,影響著個體行為發展的結果。在個人社會化的 過程中,父母無庸置疑地扮演著最重要的影響者。兒童出生時,除了由父母處獲 得遺傳特質之外,並於父母所製造的環境中生活。其間不僅受到父母的知識、價 值觀念、生活習慣、教養方式、親子關係等因素影響,且與家庭以外之因素交互 作用,無論是直接或間接地皆影響兒童日後的發展與成就(陳秀紋,2008)。

兒童的同儕互動關係在其社會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相較於他們與 父母或師長間,具有上下之分、從屬之別的關係,兒童與同儕之間,不僅地位平 等,而且權力均衡。也因此,當他們跟一群年齡相近、地位相等的人來往互動時,

可以更自如地嘗試新的行為、扮演新的角色、展現新的想法,在潛移默化中獲得 豐富多樣的體驗,學習應對進退之道,進而培養合乎社會期待的行為模式。家庭 對兒童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許多文獻顯示,家庭結構的完整性、親子間的互動

可以更自如地嘗試新的行為、扮演新的角色、展現新的想法,在潛移默化中獲得 豐富多樣的體驗,學習應對進退之道,進而培養合乎社會期待的行為模式。家庭 對兒童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許多文獻顯示,家庭結構的完整性、親子間的互動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