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歷程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以下將本研究的資料蒐集的方式、資料的整理與分析及資料的信效度做一個 詳細的介紹。

一、資料蒐集的方式

本研究對象為九十七學年度研究者本身班上之獨生子女幼兒,資料蒐集的方 法包括:參與觀察、訪談、文件檔案、研究手札及配合兒童氣質量表及父母教養 態度量表的分析,讓資料的呈現能較客觀與完整。

(一)參與觀察

本研究主要是在探討學齡前獨生子女與同儕互動之關係,基於此我以參與觀 察作為主要蒐集資料的方法。主要觀察的項目為研究者班上的獨生子女(如表 3-3,頁 66)與同儕互動時的情形。觀察時間包括幼兒在幼稚園裡所有活動時間,

包含每週一、二、四、五上午8:00~9:00 的學習區活動時間、每天 9:00~9:

50 的主題討論活動時間、9:50~10:10 及 15:00~15:20 的點心時間、10:10~10:

40 的戶外活動時間、10:40~11:40 的分組創作活動時間、11:50~12:40 的午 餐時間,以及每週三上午 7:40~8:40 的玩具分享日。由於班上的課程安排是 由兩位老師隔週輪流擔任主教老師,當週非主敎老師則協助主教老師課程教學,

及戶外活動的照顧工作,此外,班上尚有另外兩位實習老師協助教學及照顧幼兒 的工作,因此,只要是我非主敎當週,就有比較充裕的時間隨時進行觀察及錄音

(如表 3-2)。如此一來,對於獨生子女在幼稚園裡與同儕互動,能有更完整更客 觀的呈現。紀錄的方式,主要是以現場筆記,記錄下當時發生的事件、情境、以 及獨生子女與同儕的對話,此外在徵得家長的同意以後,採以錄音、錄影及照相 的方式作為輔助,如此,在紀錄獨生子女與同儕對話的內容時,能有更完整的呈 現。

表3-2 觀察時間表

活動時段 觀察時間 觀察時間 觀察次數

學習區 08:00~09:00 每週一、二、四、五 25 主題討論 09:00~09:50 隔週一、二、四 24 上午點心 09:50~10:10 隔週一、二、四、五 6 戶外活動 10:10~10:40 隔週一、二、三、四、五 47 分組創作 10:40~11:40 隔週一、二、四 13 午餐 11:50~12:40 隔週一、二、四、五 7 下午點心 15:00~15:20 隔週一、二、四、五 4 玩具分享日 07:40~08:40 隔週三 11

(二)訪談

採用訪談方式的目的,主要在了解班上的另一位教師、家長及同儕對於獨生 子女的看法,以及獨生子女自己內心的想法,如表3-3 至 3-5。

1.非正式訪談

在觀察的事件發生之後,訪談獨生子女及非獨生子女幼兒,是為了獲得幼兒 對當下行為的解釋,利用空檔的時間與幼兒以閒聊的方式進行訪談,了解幼兒內 心的想法;訪談班上另一位教師及班上實習教師,了解教師對於教養獨生子女幼 兒時的想法;於放學接送時間或以電話訪問方式,告知獨生子女家長孩子在幼稚 園的情形,並藉以了解家長對教養獨生子女的一些觀念及看法。

2.正式訪談

在正式訪談獨生子女家長以前,研究者根據研究目的及收集到的資料,擬定 了一份開放性的半結構式訪談大綱,並依據本大綱引導獨生子女家長進行深度訪 談,以獲得獨生子女家長在教養子女時的一些態度與想法,每次訪談時間都安排

於放學後家長來接小朋友時,或是與家長另外約見面的地點,並經家長同意全程 錄下訪談的內容,然後以紙筆記錄作為輔助記下較為重要的內容,以及研究者的 一些看法,以作為日後資料分析之用。訪談之後除了將內容轉成訪談稿以外,也 針對訪談內容較不清楚的部分,與家長再做一次確認。

表3-3 非正式訪談時間表(幼兒及家長)

訪談對象 訪談時間 訪談次數 訪談家長時間 訪談次數 A 幼兒 971003~980513 3 971003~980525 4 B 幼兒 971111~980615 2 971003~980514 5 C 幼兒 971114~980313 2 971003~980406 2 D 幼兒 971031~980403 3 971205~980601 4 E 幼兒 971007~980401 11 971001~980620 18 F 幼兒 971029~980525 5 971009~980525 4

表3-4 正式訪談時間表(幼兒及家長)

訪談對象 訪談日期 訪談時間 訪談對象 訪談日期 訪談時間 A 幼兒 980615 約15 分鐘 A 父親 980601 約30 分鐘 B 幼兒 980615 約15 分鐘 B 母親 980703 約30 分鐘 C 幼兒 980619 約15 分鐘 C 母親 980616 約30 分鐘 D 幼兒 980615 約15 分鐘 D 母親 980623 約30 分鐘 E 幼兒 980615 約15 分鐘 E 母親 980617 約30 分鐘 F 幼兒 980615 約15 分鐘 F 嬸嬸 980615 約30 分鐘

表3-5 訪談時間表(班級導師及實習老師)

訪談對象 正式訪談 時間 非正式訪談 地點 班級導師 980815 約40 分鐘 980601 約20 分鐘 實習老師T1 無 無 980511 約10 分鐘 實習老師T2 無 無 980511 約10 分鐘

(三)文件檔案

文件檔案亦是研究者蒐集資料的項目之一,其中包括獨生子女的幼兒觀察記 錄與評量、幼兒活動照片、幼兒學習檔案、幼兒友誼關係表(如附件十、附件十 一)、親子聯絡簿及幼兒綜合資料表,這些資料除了幫助研究者能更了解獨生子 女本身、家庭背景及家長的教養觀念外,也能幫助研究者做進一步觀察或訪談時 的參考。

(四)研究手札

通常在進行觀察獨生子女與同儕互動行為,或是與家長訪談時,研究者除了 進入研究現場觀察、訪談之外,每次都將在現場所聽到、看到的其他資料,或其 他幼兒的特別舉動等等狀況,將之轉換成文字記錄並鍵入電腦歸檔,方便研究者 在分析資料時,可將事件與現場狀況做一相關的聯結,藉此找到更多可參用的線 索,這是除了觀察與訪談之外,另類資料的蒐集方式之一。

(五)兒童氣質量表

為了能更深入的了解獨生子女在幼稚園以外的表現及父母對獨生子女的一 些觀察與了解,研究者亦輔以台大兒童心理衛生中心發展研究小組,根據卡瑞及 麥克大衛所編制的行為方式問卷(Behavior Style Questionnaire,簡稱 BSQ)修訂 而成的兒童氣質量表(徐澄清,1992),此量表包括活動量、規律性、易轉移注 意力、堅持度、趨避性、適應性、情緒本質、反應閾及反應強度九個向度。由獨 生子女父母填寫,以便於資料分析時,能更客觀、更深入的進行整理與分析,讓

資料的呈現能更完整。本研究所使用之兒童氣質量表適用年齡為 3 至 7 歲的幼 兒,其信效度如下:(引自王珮玲,1998,頁 141-143)。

1.信度:原量表之再測信度為 0.89,內部一致性信度為 0.84。

2.效度:建立構念效度。

(六)父母教養態度量表

為了了解班上獨生子女的父母親教養子女的態度與方式,在經過郭李宗文教 授的同意之下,參考郭李宗文教授的教養型態問卷,並修改部分內容,請獨生子 女的家長填寫,如此能幫助研究者更深入的了解獨生子女父母親的教養態度。

「母親教養態度量表」係由李宗文(2003)依據 Baumrind 的父母行為評量(Parent Behavior Ratings)內容,發展出58題母系教養型態問卷,依李克特式(Likert-type)

六點量表的平均數3.5分為分界,將母親樣本在本研究的問卷量表中「反應」題 項39題與「要求」題項19題所得之分數,依據得分的高低來組合成母親四類教養 型態:威權型(或稱為獨裁型)(authoritarian parenting)、權威開明型(authoritative parenting)、寬大嬌寵型(permissive parenting)、拒絕—疏忽型(或稱為袖手 旁觀型)(uninvolved parenting)四種不同的型態(引自賴玲惠,2008:56-57)。

而「父親教養態度量表」則是張素滋(2010)依據「母系教養型態問卷」,修訂 成為一份適合學齡前幼兒父親填答的「父親教養態度問卷」。

1.母親教養態度量表

(1)信度分析

本量表採內部一致性法的Cronbach α值來考驗量表之信度,得到整體問卷信 度為 Cronbach α= .88,與李宗文(2003)所得到整體問卷信度為 Cronbach α= .82 相近。

(2)效度分析

本量表以因素分析檢驗建構效度(construct validity),經因素分析後,問卷 中包含兩大因素:「反應」與「要求」,其因素分析結果正好與 Baumrind 的理 論相符,亦與李宗文(2003)所進行之研究效度分析相符,所以此問卷具有建構

效度。

2.父親教養態度量表

本量表在未刪題之前,總共是99 題,經由預試施測樣本之 Cronbach α 係數 之信度分析,得到「幼兒父親教養型態問卷」總信度係數為 .83。在經過 170 人 的預試,以因素分析的方式,刪除題目後剩下 43 題,求得第二次問卷信度 Cronbach α= .92。

問卷回收後,進行此問卷中父親教養題項的因素分析及此問卷的信度考驗。

所有教養的題項以主成份分析,並且將因素負荷量設定在 .30。依據 Kline(1994)

的原則,當樣本數超過200,最小的 salient loading 可設在 .30。以因素分析的方 式一開始分析出十二個因素,指定因子個數為2,改設定為兩個因素。得到整體 問卷信度為 Cronbach α= .92,折半信度為 Guttman split-half= .83。Hair, Anderson,Tatham, Black 等學者(1998)認為,在試探性研究中 α 係數至少應達 .60 以上;準此,本量表即具有相當的實用性與良好的信度。

二、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在質性研究的過程中,資料分析與資料收集之間的關係密不可分,兩者間當 以整體視之,質性研究資料收集靈魂在於對資料的處理,即如何對所收集的不同 訊息加以適當的整理與分析,而依其資料分析的過程,亦可自資料的收集中同時 進行(賈芸棣譯,1999:196-197)。陳向明(2002)亦指出,整理資料和分析資 料這兩個活動似乎可以分開進行,但在實際操作時,它們是一個同步進行的活 動。整理必須(也必然)建立在一定的分析基礎上,任何一個整理行為都受制於 一定的分析體系。它們相互之間來回迴圈,同時受到其他成份的制約。

因此,研究者在每次蒐集資料返回後,即把觀察及訪談記錄,文件檔案,研 究手札及配合兒童氣質量表、父母親教養態度量表的資料,全部鍵入電腦歸檔並 仔細閱讀,若發現內容有疏漏或不清楚的地方,就會請教班級老師、幼兒或是家 長,經過不斷的修正,類別名稱會逐漸趨於固定。之後,將相同類別的資料集合

在一起,架構其中內容的相關性,並從中找出獨生子女的特質,及其與同儕互動

(一)蒐集資料方式的三角檢測

本研究藉由參與觀察、訪談、文件檔案、研究手札及配合兒童氣質量表和父 母親教養態度量表的分析加以比對,交叉驗證資料的準確度。如當研究者觀察到 研究的對象出現一些特質或使用某一些策略時,會與訪談資料進行交叉驗證,以 增加研究者對資料詮釋的可靠性與準確性。

(二)資料來源的三角檢測

研究者觀察方式並非單純只記錄獨生子女與同儕互動時所採用策略的部 分,對獨生子女平日舉止的觀察,亦可幫助研究者對獨生子女有更深入且一致性

研究者觀察方式並非單純只記錄獨生子女與同儕互動時所採用策略的部 分,對獨生子女平日舉止的觀察,亦可幫助研究者對獨生子女有更深入且一致性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