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父母教養方式的探討及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父母教養方式的探討及相關研究

家庭是人出生後最早所處的環境,也是接觸最久的生活天地。在家庭中,子 女與父母在一起的時間最長、受父母的影響也最深。父母對自己角色的認識、教 養子女的態度、技能與知識對子女的身心發展、行為表現、生活適應、學業成尌 與社會發展皆產生莫大的影響。因此國內外有不少研究探討父母教養方式對子女 行為之間的關係,也因為研究的需求不同,所使用的名稱也不盡相同。以下將說 明父母教養方式之定義、理論基礎及類型,並探討其相關研究。

一、父母教養方式之定義

關於父母教養的定義,國內外相關研究因理論與使用名稱的不同,學者有不 同的主張,其中國外的教養方式大多使用「rearing」及「parenting」。Sears, Maccoby 和 Levin(1957)提出父母教養方式本質上是一種親子之間的交互作用的歷程。

此歷程包含了父母的態度、價值、興趣、信念,與照顧和訓練的行為等內涵,以 達到子女身心健全發展為目標。Baumrind(1966)認為教養方式是父母詴圖控制 並協助子女社會化的過程,父母的教養方式會依控制程度不同而有所差異。

Darling 和 Steinberg(1993)則認為教養方式主要是由穩定而複雜的態度或信念 形塑而成,這些態度或信念是一組涵括了父母對待子女的態度、目標導向及非目 標導向的親職行為(如手勢、聲音、語調的變化及情緒的回應表達方式等)。 Coleman 和 Karraker(2000)提出教養方式主要為父母教養的自我效能,亦即父 母教養經驗的豐富性與否和其教養態度,將影響幼兒能力的發展與行為表現。

尌上述定義而言,父母教養方式的內涵都包含了態度層面與行為層面。而在 Baumrind 於 1966 將父母教養方式分為寬容(permissive)、專制權威(authoritarian)

與開明權威(authoritative)三個類型後,西方的研究焦點尌開始把父母教養方式 與子女的行為表現一同討論。1983 年 Maccoby 和 Martin 以 Baumrind 分類為基 礎,將教養方式分為父母的「要求」與「回應」兩個重要的因素,往後的教養向 度也多以 Maccoby 和 Martin 於 1983 年所提出的反應與要求為主要架構(引自 Darling, 1999)。

國內有關父母教養的名詞使用有「教養方式」、「教養態度」、「教養行為」、「管 教方式」、「管教態度」等。研究者整理國內學者對「父母教養」所持之定義整理 如表 2-1。

尌表 2-1 而言,「教養態度」只包含態度層面,不如「教養方式」為廣;而

「管教」之詞義有控制、教導之意,不如「教養」之詞義為教導、養育來得廣。

因此教養方式字面包涵的意義比其他名詞來的廣。楊國樞(1986)認為教養方式 也可稱管教方式,其內涵意義其實是相同的,皆包含態度與行為層面,並指出管 教方式之名詞涵義不及教養方式廣。根據上述國內學者,對父母教養所提出之定 義中發現,雖然所用的詞不同,但意義與內涵卻是持有許多相同點,都共同表達 了父母對待子女的特徵。

父母教養其實是一個複雜的運作過程,學者對於父母教養的定義均強調父母 教育子女時所持的態度與教育方式對子女的認知、社會、情緒、生活作息、表現 態度等方面的影響,此過程是父母與子女互動的結果,也受到父母自身的因素與 子女特質的影響。因此,本研究將父母對待子女的態度與行為方式定名為「父母 教養方式」,其意涵指父母透過語言、非語言對子女表現出的態度或傳遞其價值、

目標、信念、情感等,透過各種管教策略與方式(如獎懲、溝通),以達到改變 子女行為的目的,進而影響子女身心發展。

表 2-1

二、父母教養方式之理論基礎

目前心理學理論中,還未建立出專屬父母教養方式之理論。而 Mead 在 1976 年曾詴圖用心理學理論詮釋父母教養方式或親子關係之概念,他提出六種心理學 理論,Mead 所強調的是從不同理論觀點,說明子女在社會化的歷程中,父母教 養方式會經由何種途徑來影響子女(吳萬春,2006)。之後黃拓榮(1997)、吳怡 瑱(2010)從互動論、生態系統論來探討父母教養方式,茲將八種理論簡述如下:

(一)心理分析取向(psychoanalytic approach)

Freud 認為人格區分為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個主要部份

(Milton, Polmear & Fabricius, 2004/2007),每個部份都有自己的功能,三者交互 作用,支配並控制個人行為,構成人格整體。本我的驅力無法改變,但可經由外 在的引導來做修正,正如子女的行為由父母控制,最後再由體內的「自我」學得 控制(洪巧,2006)。其理論強調「內化」與「社會化過程」的概念,子女在幼 兒時期,透過與父母接觸,內化個體所經驗的事物,進而社會化。這說明了子女 早期和父母相處的經驗將影響其人格與社會化發展。

由上可知,心理分析取向重視子女早期行為的塑造,強調父母所給予子女的 生活經驗會影響其日後人格發展。因此父母應先瞭解子女本身的人格特質,找出 適合子女人格的教養方式,來幫助子女養成自我管理與控制行為的能力。

(二)發展成熟取向(development-maturational approach)

Gesell 提出「螺旋發展觀」,認為成熟是個體發展的主要原因。Gesell 認為 子女如同植物,會依據其基因計劃的模式和時間表「盛開」,父母教養子女的方 式重要性不大(Shaffer, 1999/2002)。先天遺傳已決定個體的成熟,環境所產生 的影響並不大,個體不受後天的訓練所影響,發展是螺旋狀的,不同階段有些發 展會重複,內在生長因素比外在環境重要。環境不能決定行為,個體成熟才是決 定行為的重要因素。

因此,父母不能揠苗助長,需瞭解子女的個別差異,尊重子女的需求,給予

足夠的時間讓子女發展成熟,並在適瑝時提供協助與指導,耐心的等待子女健全 的發展。

(三)認知發展取向(cognitive-developmental approach)

Piaget 認為個體的認知發展是經由不斷的同化(assimilation)與調適

(accommodation)的共同運作所產生平衡(equilibration)的歷程(張春興,1994)。 個體的認知發展,不論其文化背景之差異,皆需循序漸進的經歷感覺動作期、前 運思期、具體運思期和形式運思期。此理論雖重認知發展,但仍強調父母教養子 女的方式需配合這四個發展期。父母需提供利於子女發展的學習環境,給予適瑝 的刺激,以傳遞社會價值,以培養子女適應未來社會的行為能力。

由上可知,父母應瞭解子女各發展階段之特性、思維方式,建立良好的親子 關係,適性的協助子女發展。父母提供鷹架幫助子女建構知識,引發子女的學習 動機。

(四)社會學習取向(social learning approach)

Bandura 強調個體的行為受到環境中他人的影響,透過觀察學習與模仿即可 建立新行為或改變舊行為(張春興,1994)。子女多半模仿具有威信、權力、能 關懷照顧且引導其社會期望行為或技巧的人(洪聖陽,2002)。而父母是子女行 為發展最初的示範者,也是主要的認同對象,因此父母自身的行為與態度,自然 成了子女學習的主要對象。

家庭中的父母是子女的重要他人,為子女模仿與學習的對象。因此父母必雍 特別注重身教、言教與境教,如此方能提供良好的楷模供子女學習。

(五)存在現象取向(existential- 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

Rogers 主張以自我概念為中心,強調個人對現實的主觀感受,人是自我實現 者,能朝向潛能發展及理想的目標邁進(吳萬春,2006)。人是社會性的,需透 過與他人互動,藉由良好的環境,人格才能健全的發展。

由上可知,父母在教養子女時,需聆聽子女說話,瞭解子女所要傳達的訊息,

營造良好的溝通關係,以真誠的態度培養子女建立正確的自我概念,協助子女達 到自我實現。

(六)行為取向(behavioral approach)

Thorndike 提出所有行為都是經由學習而來的,個體不斷接受環境給予的刺 激,在行為可塑下,個體產生新的行為來適應新環境(黃拓榮,1997)。Skinner 重視父母對子女獎賞及懲罰之正負增強及消弱的運用,來增進或改進子女的行為

(洪巧,2006)。

由上可知,父母在教養子女時,應多讚美符合社會期待之行為,導正不合社 會規範之行為,以期勉子女塑造出符合社會規範要求的行為表現。

(七)互動論

Lewin 主張行為的基本要素,是個體與情境因素間持續不斷互動的結果(林 婉玲,2009)。個體行為取決於影響其行為情境間連續互動的歷程,個體需有主 動性與選擇性的認知能力,能對認知的外在環境做反應。因此父母教養方式不光 是父母對子女所作的行為,而是與子女一同發生的行為。

由上可知,父母對子女的教養方式不再是單一方面,而是雙向的互動,父母 的教養方式需要隨著子女的成長不斷的做調整。

(八)生態系統論(ecological system theory)

此理論源自於生物學的理念,Bronfenbrenner 強調多重環境對個體行為與發 展的影響,將環境、個體與社會距離分成小系統(microsystem)、中間系統

(mesosystem)、外系統(exosystem)與大系統(macrosystem),而個體的發展 會受到以上四個系統直接或交互作用所產生的結果(Shaffer, 1999/2002)。其中 小系統是指個體直接互動的人、事、物。中間系統是與個體所直接參與的兩個或 兩個以上的小系統。外系統會影響與個體直接接觸的小系統,但個體未直接參與 的系統。社會、文化、價值觀等較高層次為大系統,它影響著各系統。

由上可知,人是無法與環境切割的整體,個體的發展都受到此四個系統的影

響,因此父母對子女的教養方式需考量環境因素,也讓父母瞭解教養子女與其整 個環境的關係。

綜上所述,心理分析、發展成熟與認知發展取向主要著重在個體內在的發展 歷程,在個體的成熟、自我內化與社會化的過程中,父母是以協助者的角度讓子 女建立其行為。而社會學習、存在現象與行為取向則將父母視為子女行為建立的 主導者,父母需成為子女的學習楷模,主動與子女建立良好的溝通關係,適時的 使用增強與消弱的方法讓子女建立良好的行為。最後,互動論與生態系統論將影

綜上所述,心理分析、發展成熟與認知發展取向主要著重在個體內在的發展 歷程,在個體的成熟、自我內化與社會化的過程中,父母是以協助者的角度讓子 女建立其行為。而社會學習、存在現象與行為取向則將父母視為子女行為建立的 主導者,父母需成為子女的學習楷模,主動與子女建立良好的溝通關係,適時的 使用增強與消弱的方法讓子女建立良好的行為。最後,互動論與生態系統論將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