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相關文獻探討

第五節 獨居老人的需求

壹、需求的定義

「需求」(need)在社會科學的探究中,是一個抽象並難以界定的概念,但它卻是 制定各種社會福利政策、措施,以及實施社會工作服務的基礎。需求可以說是在某種既 存的的情境下,個人或社會體系為要發揮其合理期待之功能,所需要的事物(JoMson,

1992;轉引自高迪理,1996),「需求」原是心理學上的一個名詞,意指源自個體內部的 一種衝動、趨力或行為傾向,需求能引發個體,維持活動的持續性,並引導活動朝向特 定的目標(Christian,1968:241-260)。從社會學的觀點來看,現代社會學辭典 (Theodorson,1972)對「需求」的解釋是「一個人所感到緊張或不滿的狀態,這種狀態 驅使他有所行動,以達到他本認為可以滿足這種衝動的目標」。Scissions 也認為需求的 產生是個體意識到本身缺乏某項資源,且瞭解它對自己的重要而產生求取的意願,而這 種概念比較類似 Bradshaw 所提出的感覺需求(Felt need)(利慶松,1992)。

然而需求與經濟學上的需要是不同的。所謂需要是經由經濟所得來判斷能否獲得,

而需求通常指一種最低「需要水準」,不管個人的地位、經濟狀況如何,都是人生中必 須的(詹火生,1986:25-26)。「需求」是個人發展中必然存在的事物,為使這些需求 得以滿足,因之促使了人們各種的行動;這些行動或行為也連帶影響了個人日後的生活 模式。所以說,對所關心的個人或群體瞭解其需求是提供各種服務的基本原則(李侃璞,

1990)。

探討社會政策時,「需求」的概念是基本的。需求研究在理性政策分析上相當普遍

(Dobelstein,1990),原則上,需求研究是假設問題的產生,主要源自「匱乏」;因此,

需求研究的主要目的,乃是首先找出匱乏的原因與源頭,其次再考慮如何提供適切而充 分的資源,以滿足需要的訴求,而問題自然也就迎刃而解(李欽湧,1999:221-257)。

事實上大部份的福利服務也正是因應需求而被設計或提供的。「需求」的界定,不可避 免的涵蓋到某些的價值設定,而非一種純客觀的性的事實。因此,相對於「功績」(merit)、

「市場機能」(market forces)等原則,「需求」也可以成為福利服務的規畫分配中,

相當重要的準則之一。 而究竟何謂需求呢,可再從各種需求的分類來討論。

48

貳、馬斯洛(Araham H.Maslow)的需求層級理論

(吳老德,2003:138

-139)

學者引用最多的需求理論,即是馬斯洛的分類,將人類需求提出層級需求相關性,

人類可能面臨缺乏需求,當基本生理及安全等生理環境之低層次需求滿足後;便再進一 步追求更高層次的心理環境及心靈與精神層次需求的滿足,愈高層次的需求愈難達成,

最終則可獲致自我實現的完美需求,這是最難實現的。他於一九五四年提出需求層級理 論,將人類需求分為五個清楚而合理的架構,並說明人類行為的動機深受這些需求的影 響,分類如表 2-5

表 2-5 馬斯洛需求層級理論

生理需求 包括:空氣、水、蛋白質、鹽、糖、鈣、礦物、維他命等,

以及活動、休息、睡覺、擺脫消耗、避免痛苦、性生活等。

安全需求 包括:安全環境、穩定、保護措施、有秩序的結構、居家與 靠近安全、工作安全、良好的退休計畫、健康保險等。

歸屬與愛的需求 包括:友誼、愛情、親切、關懷、人際關係;避免感染孤單 與社會焦慮;婚姻與家庭、社區、教堂、俱樂部、生涯規劃。

自尊需求 較高自尊需求,包括:信心、能力、成就、完全控制、獨立 與自由。

較低自尊需求,包括:地位、名聲、榮譽,以及被贊賞、尊 敬、認識、注意、具有支配力。

自我實現需求 包括:自我滿足、樂觀、活耀、正義、發揮潛能、實現理想 與願望。

資料來源:引自吳老德(2003)《高齡社會理論與策略》pp.138-139

49

參、依馬斯洛的需求模式,探討獨居老人的需求:

一、生理的需求

獨居老人期待全天候生活起居之照顧,食衣住行育樂之基本水平供應,不須為明天 的飲食來憂慮,有固定的住所及溫暖的衣物。當自己無法照顧自己的時候,可以有人來 協助,例如送餐及家務服務等。目前政府所提供的幫助就是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敬 老院、榮譽國民之家等。不過就觀察得知,仍有很多介於補助邊緣的長者,因為資格不 足無法得到補助。地方上敬老院住所的部份,則時常保持滿床的狀態,而且人數眾多生 活受照顧的方式僅局限於基本生活的滿足。另外醫院可以在這個部份介入,多提供生活 保健的資訊,或利用醫療器材幫助長者活的更舒適。

二、安全的需求

獨居老人提供保險與健康計畫,保障居住與生活安全是必要的,因為沒有子女的照 顧或是子女遠離,急難的幫助是重要的部份。讓長者免於恐懼,生活感覺很安全,當有 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可以及時找到人來協助,而且不需要太去看別人的臉色。政府目 前提供的服務是「居家照顧」與「日間托老」。透過政府社福單位提供經費,社區動員 人力,去關心社區內的獨居老人。社工員時常在社區走動,或是結合社區的資源來幫助 長者,這些都可以加強社區長者安全的保護網絡。

三、歸屬與愛的需求

當生理的層次解決之後,獨居老人也需要親朋好友的關懷,宗教的依賴與知識的學 習。人的互相關心可以產生愛的感覺,固定參加社團活動或是宗教活動可以帶給長者一 種團體隸屬的信賴感。透過團體成員的相互支持產生生活的力量。目前社會上提供給長 者的學習空間是長青學院、松年大學、長青服務隊。透過這些活動提供長者知識性、休 閒性、交誼性、服務性的多元活動。不過,參加活動的長者,在比例上佔的不多。有些 狀況是因為身體狀況不方便遠行去學習,或是在心理上的抗拒擔心學習的障礙等。

四、自尊需求

獨居老人在心理層面上,不願意自己成為負擔,所以增強老人自尊心,使老人被視 為有價值,得到的福利是合理的報酬,目前在社會福利上所預備的方案大都是經濟上的 津貼發放,定時定點的長青學院,或居家照顧的服務。在這些服務當中長者被尊重、想 法被認同是很重要的事。當我們不斷在做服務的過程,關心人是很重要的課題。如果我

50

們所做服務的目的不是以人為出發點,那在多的服務、活動、節目也是枉然。那只是在 虛應故事,而沒有讓人感覺被尊重。所以發展規劃重視人的感覺的「長青學院」、「宗 教信仰」、「居家照顧」、「津貼發放」,應該可以滿足這個需求。

五,自我實現需求

完成人生的志願、沒有遺憾的事,讓每位長獨居老人深刻的感覺到他存在的意義,

這一部份的完成就可以使服務達到一個接近完美的境界。獨居老人可以自主做決定,做 自己想做的事,是心甘樂意去做的活動,是由內心出發的感覺。

肆、英國學者布來德蕭(Bradshaw,1977:290-296) 的需求概 念分類

(李欽湧,1999:386-388):

表 2-6 布來德蕭的需求概念分類

規範性需求 這種需求是由已建立的標準與實際存在的狀況相互比較之 下所產生的,因此,如果個人或團體的情況或現況尚未達到 理想中或願望的標準,則「需求」就存在著。規範性需求往 往是由專家學者由鉅視的觀點來量度的。

感覺的需求 這是偏重於由個人來表達其個人的感覺或經驗的「需求」,

他同時與「想要」是互通聲息的。感覺的需求乃是反映個人 與他人或環境互動的結果,再透過個人主觀的詮釋而建立的 需求。

表達的需求 本項需求是感覺的需求轉換為實際行動的表現。這種表達的 需求則無異於「要求」。

比較的需求 本項需求是立基於相對性的比較觀點。當某些個人或團體所 接受的服務,與具有類似特質的另一些沒有接受服務的個人 或團體相比較時,則沒有接受服務的人們之「需求」就相當 凸顯了。當我們量度比較的需求時,必須起碼有一些參考的 標準與範圍。

資料來源:引自李欽湧(1999)《社會政策分析》pp.386-388

51

伍、以布來德蕭的需求模式探討獨居老人的需求

社會大眾對媒體所披露獨居老人的印象,無非是被遺棄在陋巷破宅中,無人聞問,

甚至臥病在床無人照料或探望,雖然這只是一些社會上的個案,但獨居老人的族群,仍 然不可忽視。獨居老人中,獨居並非主要的問題因素,應該探討的是,老人是否可以得 到關懷和瞭解,以及在目前的居住安排上是否可以得到歸屬感和安身立命,也就是說,

政府應如何建立對獨居老人的關懷與應有的照顧?大體來說,獨居老人的需求所指的一 些個案需求大約如前所論述的表達的需求或者是屬於感覺的需求。可能有以下幾種:

一、經濟需求:

目前各種老人生活津貼相當普遍,諸如老農津貼、中低收入戶老人生活津貼、低收 入戶老人生活津貼等,一般來說,大多數的老人皆可以請領,但仍有一些不符合請 領資格者,尚需仰賴民間慈善部門加以解決。

二、失能、失智個案需求:

針對臥病在床的老人需求。

三、心理個案需求:

由於身心功能衰退或長期臥病在床,或退休後社會角色喪失和人際關係疏離等,較 需心理方面的輔導,或由於膝下無子或身邊無親人照料而長期獨居,政府應針對各 種不同的需求,實施更有說服力與建設性的獨居老人照顧方案體系,以避免類似情 形再次出現。

一般來說,政府針對老人們的「感覺」或「表達」的需求來說,並非全部都加以採 納與進行審核評估。一般來說,政府針對老人需求的提供多屬於規範性需求;經過一段 時間的審慎評估與專家建議後才做出針對老人需求的規範性措施。但通常來說,彼此之 間存在有「落差」,現階段的需求並非代表未來以後老人們持續的需求、專家擬訂的需 求也不一定能使老人獲得滿足。另外,隨著資訊的快速流通,「比較的需求」將為未來

52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