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老人獨居的原因及所面臨的問題

第二章 相關文獻探討

第三節 老人獨居的原因及所面臨的問題

壹、老人獨居的原因

在邁入高齡化社會的過程中,老人出於自願或非自願的情況下,常單獨的住在社 區中成為「獨居老人」,根據調查老人認為的理想居住狀況僅有 3.96%選擇自己獨居,

而實際上卻有 12.29%的老人獨居;有 73.93%選擇與子女同住,而實際上卻只有 64.30

%的老人與子女同住(內政部,1996),傳統上家庭一直擔負著老人安養照護之責任,

但隨著社會變遷,使家庭支持的潛力式微,婦女就業和家庭型態改變(謝聖哲,1994:

121-124),三代同堂或與子女輪流住的比率下降,促使了老人獨居(陳燕禎,1998:

244-253)。歸納國內外學者,老人獨居的因素很多,由於年紀越大使得身體功能改變,

意識退化不易和人溝通,或是行動不方便不易和人互動;或有時因個人性格孤僻,不 喜歡過團體生活、交際、和受約束而與社會隔離(陳燕禎,1998a;Gyuman, Stem, & Caro, 1997:309-323),而觀念上的差異也會影響老人居住安排的選擇,如「養兒防老觀念 根深蒂固」、「安土重遷的觀念,認為家才是根」,或「對安養機構存有被救濟的觀念」

等(陳燕禎,1998b)。除此其他家庭因素,還包括未婚單身、已婚無子女且配偶已死亡 或離婚、子女遠在外地、家人關係差、及居住空間小等而選擇獨居(陳燕禎,1998;

Carter,1996:710-716),也有部分老人是為了領取生活津貼而不願到機構安養兒獨自 生活(陳燕禎,1998d)。由此可知,從老人獨居因素突顯出背後隱藏的社會問題,這是 不可忽視的課題。

貳、獨居老人面臨的問題

趙守博(1990:449-476)於中華民國高齡學學會所舉辦的「高齡學研討會」中 提到:老人一般而言,面臨四個問題,即經濟問題、生理問題、心理問題及社會問題。

我們談老人福利,必需瞭解這四個問題所代表的意義,以及老人在這四方面所面臨的困 難和壓力,才能有效的協助老人,為他們解決問題。但依照當時法律的定義,七十歲以 上的叫老人,現在老人福利法中的老人定義在 65 歲以上,而且十餘年來,整體的社會 環境有著重大的變遷,經過學者的研究,參考針對各種不同面象研究結果,歸納出獨居

38

老人所面臨的問題,有經濟、健康、心理、社會、安全、及個人性格等多面性的問題,

敘述說明如下:

一、經濟方面:

發展心理學大師艾瑞克森(Erik H.Erikson)在其《老年研究報告》提到(周怜利譯,

2000:220-276):

老人無論在思考或談話時,皆離不開錢的問題。在討論人生的各種問題,如就學、婚姻、工作、

扶養小孩等,他們會提到自己被剝削或欺騙的遭遇,談到他們最喜歡的書籍、朋友及娛樂時,

他們又會扯到花費昂貴的問題。

美國大部份的老年人在物質上並未享有柏克萊這群老人所有的安全感,任何社會中最貧困的一 個族群都是年邁體弱的族群,即使是現在,有著社會福利、養老金及醫療保險,很多老年人,

仍屬貧民中最貧困的一族群。

美國一般的老人尚且如此,根據調查台灣地區獨居老人大部分是屬無工作者,收 入多來自於政府補助佔 55.0%、中低及低收入戶有 32.5%,而其中 31.3%的老人認為 生活費不夠用及感到非常困難(省政府社會處,1998)。李翊駿(2000:19-57)表示 青、壯年時經濟好的,若晚年成為獨居老人,雖然生活短期內沒有經濟問題,但長期則 難確定,尤其在身體情況變差時;而青、壯年時生活艱難者到老年,生活則不好過。老 人為一群喪失勞動機會者,如果沒有其他生計上的資產或收益,物質生活便成為問題,

老年人最大的問題及困擾就是在於經濟(張靜琪、葉莉莉、張玉玲、許蕙美,1999:305

-315),當經濟從以前的自立自主,慢慢轉變為必須依靠、依賴他人,生活的自主性就 慢慢喪失,因經濟的匱乏,導致喪失自主性,是老人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即使是退休金 能留給自己用或稍有儲蓄的老人,也因為自己無法再有收入,必須過著「坐吃山空」、

吃老本的生活,而在經濟上日益喪失安全感(趙守博,1990:449-476a)。另外我們可 以發現,部份年紀較輕及身體健康良好的獨居老人,退休後可重返勞動市場,大多擔任 薪水少、時問長的全職或兼職的工作,而年紀較大者則以獨居或失業為多,所以經濟問 題是老人問題中非常值得重視的問題。

二、健康方面

老人所面臨的第二個問題是健康的問題,隨著年齡越長,所有的老人都會面臨到自 己身體健康愈來愈走下坡的事實,因為這是自然的鐵則,誰都無法改變或避免,由於年 老致身心功能衰退或日常生活功能無法自立,首先最迫切的就是病痛時照顧的問題(莊

39

裕寬,1998:15-20)。艾瑞克森(Erik H.Erikson)在其《老年研究報告》提到(周怜 利譯,2000:341-389):

幾乎所有我們訪問到的老人,皆受到相當程度的老年生理與心理失調影響。他們的情況與一般 老年人的狀況相彷,輕微者僅受到身體初期退化的影響,嚴重者則處於身體機能日趨衰竭情況,

不管是輕微者或嚴重者,失調情形會帶給老年人自主與羞愧、懷疑與對立張力的衝擊。

根據調查台灣地區獨居老人身體健康者佔 31.5%,罹患慢性疾病者佔 68.0%,17.5

%的獨居老人生病時將無人照顧,其中又以低收入戶及榮民身分者較多,分別為 24.6

%及 23.5%(省政府社會處,1998)。由於健康的衰退,活動力降低,活動範圍與空間 也愈來愈縮小,國內學者劉淑娟(1999:294-305)研究發現,當老人越顯貧窮、受教 育少、無家、無人在旁照顧、從未有工作、及活動能力差,其所擁有的生活品質也較差。

Bianchette, Rozinni, Carabellese, Zanetti 和 Trabucchi(1990:521-526)研究發現,獨居 老人普遍營養不良且年齡低、教育程度低、身體活動差、及社交活動差者,其營養狀況 越差(Holcomb, 1995:1381-1386;Zipp&Holcomb,1992:1-18) ,所以健康問題 是老人所面臨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

三、心理及社會適應方面

老人所面臨的第三個問題是心理及社會適應的問題,老年人的心理跟青壯年人不一 樣,青壯年人如日中天,前景一片美好,充滿希望,但到了老年後,總不免有「夕陽無 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感覺,當體力逐漸衰退,對於外界的事物會有一種有心無力的感 覺,愈來愈失去原有的興趣,心理也會漸漸興起一種無奈、落寞之感(趙守博,1990b:

449-476)。所以老年人的醫療問題不僅僅是身體老化所帶來的健康問題,更會因退休、

喪偶、社會互動減少等現象而產生心理及社會適應方面的問題。由於獨居,再加上年紀 大意識退化不易與人清楚溝通,行動不方便不易與人互動等所造成社會互動機會喪失

(施教裕,1998:10-26;莊裕寬,1998:15-20),老人因而常感到孤單、寂寞、沒人 關心、和無伴侶傾訴心事(李翊駿,2000:19-57),進而導致孤僻、退縮、和人際關 係瓦解(莊裕寬,1998b:15-20),或是自我認同與尊重感受到嚴重影響及生活的尊嚴 受到威脅(劉淑娟,1999:294-305)。Burnette 和 Mui(1994:3-18)研究發現 93.1

%老人呈現憂鬱,Yamashita, Lijima, 和 Kobayashi(1999:279-282)研究顯示 97.9%

的老人呈現冷漠,且年紀越大、越冷漠者其心理滿意度越差,而多位學者研究也發現獨

40

居老人之生活滿意度普遍較一般人為低(Chatfield, 1977:593-599;金春華,1976:25

-26;陳樂屏,1989),李翊駿(2000a:19-57)表示與社會隔離的獨居老人,其自我 形象差、自尊心低、自信心不足,及憂鬱程度高,且年紀越大、經濟條件差、或身體健 康較壞的獨居老人易有自殺傾向,或是遇到事故不能解決時、或不懂向人求助之獨居老 人,常走上絕路。

四、安全方面:

聯合報在民國 91 年 9 月 8 日專刊中登載:

今年六月中,獨自住在台北市的 81 歲 A 老先生,遭一名冒充是醫療人員的年輕歹徒,闖入家中 搶走 20 多萬元,……..在記者會中,老先生忍不住哭訴說:「他(歹徒)冒充是醫院醫療人員,

要替我按摩治療,進入屋內就開始搶我的錢;我自己一個人,行動又不方便,一點辦法也沒有….」

類似的騙、偷、搶案例,每隔一段時候就會發生,根據刑事局的統計,台北市今年一到五月份,

受害人為 65 歲以上老人搶奪、詐欺、背信、竊盜案件總計 450 件,平均每天會有三個老人被搶、

被騙或被偷,顯示老人在這個社會中,已成為歹徒下手行騙、行搶的弱勢族群。

施教裕(1998:10-26)研究發現:在社會安全上,獨居老人則易成為各種暴力或 詐欺犯罪的受害者。另外居住環境的安全性對老人的影響深遠,良好的居住環境能預防 意外事件發生,也能提昇老年人的生活品質及滿意度(張靜琪、葉莉莉、張玉玲、許蕙 美等,1999:305-315)。由於老年人身體功能退化或無人照料,以及居住環境差或家 中設備不足,跌倒是獨居老人在家中經常發生的意外事故。傳麗蘭和楊政峰(1999:53

-61)發現獨居老人重覆跌倒比率高,過去一年內跌倒一次佔 68.2%,兩次佔 6.8%,

三次佔 20.5%,徐慧娟、吳淑瓊、江東亮(1996:525-532)表示跌倒對獨居老人身體 功能有顯著的直接影響,且跌倒影響身體功能,再經由身體功能影響憂鬱與自評健康。

五、個人性格方面:

目前獨居老人的問題以老人性格趨向造成為多,年紀越大性格趨向兩極化,一為嘮 叨、囉唆、孤僻令人厭煩,一則懂得規劃自己生活,過得自在充實,但前者多於後者(陳 燕禎,1998:244-253)。國內學者施教裕(1998:10-26)表示在針對獨居老人之問 題和需求調查時,多數老人並不覺得自己有什麼問題或有任何需求,且對各種老人福利 服務措施不感興趣。老人對社會服務存有負面態度,如壓抑、否認、懷疑、抱怨、及漠 視需要等,均影響福利服務的供應。李翊駿(2000:19-57)也表示獨居老人之社會服 務態度會受老人性格而影響,在社交活動上,為人進取者會成會社會活躍者,若性格內

41

向者或孤僻者,被動參與社交活動,也不會主動爭取權益。而社會支援網絡上,積極參 與社交活動者,有較大空間得到援助,若不積極參與者,社會支援網絡不完整。因此,

老人獨居或單身並不可怕,也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仍在「獨居又生病」或是「獨居又 不與社會或人際間互動」上,這才是最須去關心及重視的一項課題(莊裕寬,1998:15

-20)。

42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