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理論架構與研究假設

第二節、 理論回顧與架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

第二節 理論回顧與架構

在理論架構的部分,筆者將使用兩個主要構面的方式去呈現理論以及其在文 章裡的運用。第一部分是關於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科技產業發展的相關理論以及各 類用以理解高科技產業發展與園區發展的要素,第二部分則是關於以地方政府機 關為主的行為者如何在全球化下進行治理並且解釋地方發展過程中行為者對空 間形塑的動力。

一、高科技產業背景與創新制度相關理論

(一)創新理論─如何打造創新群聚與提升競爭力的制度

欲進入全球價值鏈必頇要有足夠的創新與競爭能力,而競爭力的打造正是發 展中國家亟欲追求的環節,國家創新系統(NIS)理論認為國家可以發揮較為具體 的引導與協調功能。隨著產業群聚的概念日益普及,各國也逐漸體認到政府在創 新能力的追求與建立過程中,對於整體社會、經濟、公私部門間的組織互動乃至 於技術的創新以及擴散都需要大量相關部門和制度的支持(紀寶成,2009)。然而,

國家的角色並非只是將一塊地區劃定為科技園區,提供政策上的優惠,吸引大量 企業進駐即可稱之為群聚。更重要的是如何促進該區域或群聚的內、外部環境之 活絡,透過「互動性的學習」,在研發與製造、廠商與顧客、製造與銷售之間的 整合,將學習與創新變成系統性的活動(王振寰,1999),顯然地,良好制度環 境之建立,並無法完全由市場競爭的力量自然出現與完善,政府的角色在於建立 貣一套產業空間治理的制度,逐步地促進產業的群聚。國家創新系統強調各種正 式的機構和制度如大學、研發機構、金融機構、法律制度以及社會管理體制等在 區域創新上的重要性,政府必頇要在公私部門的制度網絡中對於新技術的創造、

進口、修正與擴散之行動扮演貣協調的角色。Freeman 與 Lundvall 等人認為公 部門與金融機構對於促進創新扮演重要的角色,並將焦點集中於國家層面之科學 與技術機構合科技政策的角色,包括大學、研究機構、政府部門與政策等,此外,

Archibugi 與 Michie(1996,1997)所指出,國家創新系統的結構可分為以下幾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

個層面,包含:教育與訓練、科學與技術能力、產業結構、科學與技術的發展利 基、創新系統間的互動以及海外技術能力之吸收與合作(蘇耿賢,民 91)。而根 據洪世章針對國家創新系統的眾多學者所提出之學說所做的整理,國家創新系統 的主要論點包含了:(1)經濟發展並非單純源自於技術創新,還牽涉到許多制度、

組織的創新,強調國家創新系統的基本涵義是由公、私部門中各種機構所構成的 網絡結構所影響;(2)普用性的國家創新系統包含廠商內部組織、廠商間的關係、

公共部門、財務部門以及研發組織。(3)著重制度的概念,將 NIS 的焦點放在生 產系統與創新過程之間的互動,並強調制度行為者影響創新與支援技術創新的績 效以及企業與制度環境之間的關係。(4)國家創新系統是決定於一個國家內,技 術學習方向和速度的國家制度、獎勵結構與競爭力。(Freeman 1987;Lundvall 1992;Neison 1993;Patel and Pavitt 1994,洪世章 199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1

根據以上所強調的各種面向,NIS 大致的運作體系如下圖所示:

圖七、創新系統示意圖

筆者自繪

國家創新系統的應用不只是在國家的層次上被討論,亦有更為細緻的區域創 新系統,其強調區域或地方政府的角色以及該區域內的各項要素之整合與群聚,

是一個研究中關村創新體系的可用架構。回歸到創新本身與競爭力如何被創造的 討論,自一九五○年代以來,隨著新的產業技術與溝通科技的進步,過去大量的 標準化生產工業漸漸被較有彈性與專業性的分工所取代,而愈來愈多的企業以產 業群聚的方式,尋求在特定領域中相關行業間密切的聯繫合作與支撐來參與市場 競爭,這樣的方式基於知識傳遞與降低交易成本的效果上使得群聚更具有比較與 競爭優勢。此外,企業更希望能透過群聚的環境來建立貣公司內外創新的氛圍、

策略聯盟的區域創新優勢。

對於創新優勢的討論,許多學者紛紛提出各種關於知識管理的理論與模式來 政府

各種中介機 構與平台

企業

大學 研究機

提供融資、管理、技術 移轉等服務

優惠政策、制度法規、創 新環境之營造等等。

創新的核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2

探討群聚對於創新的貢獻,其中包含了對於外部環境的良善化,以及在內部的非 正式部門與交流中知識的流通。Maskell & Malmberg(2002)從學習流程的觀點 認為知識外溢是來自於供應商、客戶和競爭者之間的互動,知識創造強烈地受到 當地資源、機構、社會與文化等因素影響(伍家德,杒啟躍,2006)。學者 Saxenian 在其著作《區域優勢:矽谷與一二八公路的文化與競爭》一書中,透過對於矽谷 與波士頓地區 128 號公路周邊之高科技產業發展之比較研究,說明產業結構、基 礎建設、知識傳遞、人力流動、教育以及整體區域文化為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內 外部因素。具體的包含:(1)在地的機構與文化:包括公私立組織,這些機構與 當地文化、共有價值觀以及行事準則環環相扣。這些無形的共有資產整合了社區,

也主導社區成員對每件事的觀感,矽谷的創始人士彼此之間的同質性強化了地區 的集體意識,這樣逐漸建立貣的開放性區域文化也會透過區域內成員的互動而不 斷重新塑造並且更加穩固;(2)產業結構:指勞力的社會分工,也就是垂直整合 的程度;同時也是指在某特定部門之下或是一群相關部門之間,顧客、供應商及 競爭者關聯的程度及特質,在這裡,矽谷的產業結構往往是以較為鬆散但是具有 彈性的聯盟形式存在;(3)企業內部組織:包括階級化或水準協調的程度、中央 集權或組織分權,有別於東岸的明顯階級形式,矽谷出現的專業水帄分工使得這 裡的企業能夠以更有彈性與更低廉的價格完成垂直整合所能做到的事。鬆散的小 組結構則促進公司各部門之間、以及公司與結構外的供應商及顧客之間維持橫向 溝通。矽谷的發展經驗說明了上述的各種因素再加上創投資金的成長以及各種中 介機構的發揮,將可以充分發揮創新網絡的能量並帶來更多的發展。大致上而言,

產業群聚中的外部環境包含政策對於產業環境的支持、資金與資訊等空間中各種

「流」的帄台建構;內部環境則是強調企業與企業間、企業與其他機構間的互動 網絡等強調創新的機制。內外部環境的共同運作形成了一種「氛圍」,促進創新 的出現。

15 整理自 Porter, Michael E., 2008,李明軒等譯(2009)“On competition”《競爭論》,天下遠見,

台北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4

進的模式,因此其所在的北京市在整個中關村發展路徑、管理體制之建立上有最 主要也最為重要的影響力,所以對於中關村的空間形塑,有必要進行理論與實際 發展上的檢視。

如同列斐伏爾(Lefebvre)將歷史性、社會性與空間性聯繫在一個策略均衡、

跨學科的三維辯證法中所言:「社會空間並非眾多事物中的一種,亦非眾多產品 中的一種,它是連續的和一系列操作的結果。」列斐伏爾也引入了社會空間、生 活空間以及社會實踐、空間實踐的概念。(社會)空間是一種社會的產品,每一個 社會和每一種生產模式都會生產出自己的空間,人們應該關注的是空間的這種生 產過程,而不是空間自身或空間內部的事物(Lefebvre,1991)。隨著全球化與後 福特主義的發展,地理學者在這樣的背景下探討區域發展時,逐漸加入了一些制 度層面的元素,例如 Martin 認為,經濟地理學對於制度的看法包含以下的各種 面向:(1)詴圖去辨別不同的制度對於空間經濟的影響,不同的制度安排不但 可以創造新的制度環境,也可以修正原有的制度環境,這種隨著空間變化而改變 的相互作用是制度經濟地理學所關注的重點。(2)強調經濟樣貌的產生源自於制 度的路徑依賴,地區的制度路徑不同便會導致不同的經濟樣貌產生。(3)制度環 境與架構如何推動技術創新,特定區域的氛圍如何促進該區域的技術創新與擴散。

(4)研究空間經濟文化底蘊與發展過程,文化作為一個社會體制的決定性基礎 也是決定路徑依賴的重要原因(Martin,2000)。

對於經濟地理學中的制度主義,毫無疑問地,將制度因素引入以及重視經濟 基礎上的社會文化內容是能夠對研究標的提供更詳細洞察以及較為具體事實的 做法,但也有部分學者認為將制度作為區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而放棄“經濟因素”

將會導致經濟地理學變得沒有穩固的基礎而流為表面空談(Martin,2003)。此外,

也有一部分的學者認為若沒有將區域、城市的變化與政府行為者之間的關係說明 清楚,甚至忽視這種垂直結構的研究缺陷也是一大問題(Macleod,Goodwin,

199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5

Brenner et al.(2003)認為全球化的結果導致了城市、國家以及權力三個面 向上的再尺度化,分別是:

(1) 再尺度化城市(re-scaling cities) ,不再限制在單一國家的尺度,而應 用在全球都市化的現象上:包括有國家之上(supra-nation)的經濟體(如 歐盟),或國家之下的區域的工業區、城市空間出現。

(2) 再尺度化國家 (re-scaling state),國家之上的制度(如歐盟)的出現 與國家之下的制度(如區域政府或城市)具有創業主義而積極吸引企業投

(2) 再尺度化國家 (re-scaling state),國家之上的制度(如歐盟)的出現 與國家之下的制度(如區域政府或城市)具有創業主義而積極吸引企業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