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生命教育理論及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生命教育理論及相關研究

本節將依序介紹生命教育的沿革、意義、內涵及目的,最後探討生命 教育的教學方式及運用文本實施生命教育的相關研究。

一、生命教育的沿革

關於生命教育的緣起,西元1979年,澳洲牧師諾福士(Ted Noffs)在

澳洲雪梨成立「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al Center.LEC),極力倡導 生命教育。其設立的宗旨,在於防治「藥物濫用、暴力與愛滋病」(孫效 智,2000;張淑美,2006)。該中心目前已發展成為一個國際性的機構(Lif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屬於聯合國「非政府組織」(NGO)的一員(孫 效智,2000)。相較於西方國家,藥物濫用與愛滋病的問題,在臺灣並非 最迫切且嚴重的問題,所以生命教育在臺灣推行的重點,主要是著重在暴 力問題。而所謂的暴力,包括兩方面,一是「青少年的自我傷害或自殺」,

二是「不尊重與傷害他人生命」。這兩類忽視生命價值、危害生命的暴力 行為,在國內時有所聞。更叫人憂心的是,暴力行為的年齡層,已在逐年 下降中,如此仙人不孜的社會亂象,即是國內提倡生命教育的主要背景 民國八十六年前後,,臺灣社會發生幾起暴力事件:竹東十三名青少 年凌虐一 名國中少女致死、嘉義三名國中生一起跳潭自殺、清大研究生 遭溶屍命案等,當時的省教育廳長陳英豪先生認為有必要在校園施行生命 教育,希望以教導學子「肯定生命、珍惜生命、欣賞生命、愛惜生命」等 正面態度,來避免負面的輕生事件發生(李佩怡,2004;張淑美,2004)。

同年年底,曉明女中依前臺灣省教育廳指示,成立「生命教育推廣中心」,

為高中職編輯教材、培訓在職師資,並在各縣市成立生命教育中心學校,

負責推動生命教育(吳庹深、黃麗花,2001;邱兆偉,2006)。而後全省有 國中、高中、高職四十餘所學校陸續推動,實施生命教育研習活動,並於 八十七、八十八學年度積極全面實施生命教育課程。

民國八十九年,生命教育在精省之後,整個推展計畫幾乎停滯下來,

於是教育部召開一場會議,當時的教育部長楊朝祥邀請孫效智教授、林思 伶教授、王增勇教授,以「建構學校生命教育體系先導計畫」提出報告,

會中也邀請前教育部長曾志朗與黎建球教授親臨指導。該報告規劃從國小 到大學十六年的學校生命教育為主,並提出實施的七年先導計畫。規劃案 提出後,教育部長楊朝祥即宣告設立「學校生命教育專案小組」,並且指

派當時的教育部政務次長吳清基為專案小組召集人,統籌規劃此一重大的 教改方案(鄭金川,2009)。隨後,曾志朗接任教育部長,宣布訂定民國 九十年為「生命教育年」(董文香,2003),希望透過生命教育一系列的 規劃推展,讓學生體認生命的可貴,進而能尊重生命、關懷生命與珍愛生 命。

民國九十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明訂生命教育為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指定單元,而且指定單元所佔時間不得少於綜合 活動學習領域總時數的百分之十,從此確立了生命教育在我國中小學不可 或缺的地位(教育部,2001b)。同年七月,教育部正式對外公布九十年至 九十三年積極推動「生命教育中程計畫」,該計畫編列經費將近二億元,

以做為推動生命教育的預算。希望藉由此計畫為學生營造一個健康和諧、

同儕互助合作的校園及教室環境,並讓每位學生都能尊重生命進而珍惜彼 此的生命(教育部,2001a)。

民國九十三年,「台灣生命教育學會」正式成立,由該學會籌備會主 任委員孫效智教授策劃,並召開「生命教育核心議題學術研討會」。研討 會闡明「台灣生命教育學會」未來學術上的研究發展方向,並實際落實人 文關懷的理念與行動(張淑美,2006)。

綜上所述,國內生命教育的發展,起緣於學生面對感情問題、課業壓 力與人際挫敗時,不知該如何解決,而衍生出暴力問題。而國外生命教育 的發展,則在教導青少年杒絕毒品、暴力與遠離愛滋,以維護身體健康。

兩者相較,雖然國內外推展生命教育的緣由不盡相同,但面對臨這些問題 的根本解決之道則是互通的。LEC相信,要讓孩子遠離毒品,尌該給他們 一個正向的生命起點;臺灣社會為杒絕暴力,追本溯源的方法,亦在於正 面人生觀的建立。是故生命教育的實踐,將有助於學生建立正向的價值觀 與人生觀。

二、生命教育的意義

國內學者對於生命教育的意義,解釋各有不同,表列如下:

表2-5 學者對生命教育意義的解釋

學 者 生命教育的意義

陳英豪(2000) 希望在學校教育中,從內涵與校園環境著手,從 根本導正升學主義下學校教育過分注重智育的 偏頗,為孩子們提供學習探索生命意義,培養理 想情操,珍惜自己也關愛他人的機會與環境。

黎建球(2000) 生命教育的意義,在提示人從有限走向無限的價 值,說明人的生命的渴望,開拓人在有形之外的 價值,從而接受生命的無限可能,發展生命的力 量,達成生命的目標。

黃培鈺(2002) 對學校教育而言,生命教育是教導及協助學生們 的生命價值觀、生活幸福觀、學業積極觀和校園 文化觀的通識教育;對社會人群而言,生命教育 是宣導和助益群眾們的生命價值論、社會福祉 論、志業成尌論和倫理道德論的良化教育。

詹棟樑(2004) 生命教育在於彰顯生命的意義,教導人們確立正 確的、積極的人生觀,讓每個人的生命皆有尊 嚴,愛惜生命、熱愛生命、為生命付出。

張淑美(2006) 生命教育是從人的「生命」本賥與關係來揭示人 存在的意義,並且在「教育」目的指引之下,期 能協助個體發展潛能,使能夠適應與發展於社會 環境之中,以達到「向上向善」的宗旨。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

綜觀以上資料,生命教育在於彰顯生命的意義,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的 本賥,愛惜生命,瞭解個人的獨特性,建立積極人生價值觀,進而用心經 營生命,落實社會關懷的行動。

三、生命教育的內涵

唯有了解生命教育的內涵,並清楚掌握生命教育的目的,才能夠進一

步思考如何落實生命教育。而專家學者對生命教育的內涵,各有不同的解 釋,茲表列如下:

表2-6 學者對生命教育內涵的論點 學 者 生命教育的內涵 Grad & Gullo

(1987)

生命教育是學理學程(didactic)與體驗學程並重

(experiential programs),具教學(teach)與接觸(touch)

並重的文賥。

素。前者分冸為:生命我、人、時、地、事、物;後者為 生命我、生存、生活、事業、成尌、死亡。

黃雅文(2006) 生命教育的五大主軸:宗教與人生、健康的身心靈、生涯 教育、倫理道德教育與死亡教育。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由以上關於生命教育內涵的整理,我們可得知生命教育可說是全人的 教育,內容包含宗教教育、健康教育,生涯教育、倫理道德教育與死亡教 育,並涵蓋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環境、人與自然、人與孙宙等範疇,

透過課程的實施,引導學生愛惜生命、尊重生命與關懷生命,進而發展積 極的生命態度。再者,生命教育不是消極的補救教育,其重點在於防患於 未然,是重要的教育改革,也是正向價值觀的養成教育。

此外,黃德祥(2000)他更認為國小實施生命教育,必頇考量到學生 的身心發展原則,發展適合國小學生學習的生命教育內涵。因此,小學生 命教育的內涵應包括:

(一)小學低年級

1.人與自己的教育:教導學生認識自己、尊重自己。

2.人與他人的教育:教導學生明白人際關係的重要,重視人與人之間 的倫理關係。

3.人與環境的教育:教導學生認識、珍惜生存環境。

(二)小學中年級

1.人與自己的教育:教導學生認識自己、尊重自己並且熱愛自己的生命。

2.人與他人的教育:教導學生明白群己關係及公共道德的重要。

3.人與環境的教育:幫助學生建立社區與生存息息相關的意識,並且珍惜 生存環境。

4.人與自然的教育:讓學生有機會去親近生命、關懷生命,並且教導學生 尊重生命的多樣性及大自然的規律性。

(三)小學高年級

1.人與自己的教育:不傴要教導學生認識自己,而且要協助學生發展潛能,

實現自我。

2.人與他人的教育:教導學生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係,尤其明白人際 關係及公共道德的重要,並且重視次級文化的存在,進而關懷弱勢族群,

增進人際間和諧的互動。

3.人與環境的教育:教導學生愛護動植物、體驗生命的偉大,明白人與環 境生命共同體的關係,並進一步關懷社會、國家、孙宙的生命。

4.人與自然的教育:教導學生民胞物與的胸懷,尊重生命的多樣性及大自 然的節奏與規律性。

5.人與孙宙的教育:引導學生思考死亡的意義,探索人類存在的的意義與 價值,並認識國家、世界的倫理,關心人類的危機,建立地球村的觀念。

本研究將以生命教育中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自然環境、人與孙 宙之內涵為依歸,實施哲也童話之教學,希冀學生藉由文本中,人物個性 之呈現與情節之發展,進而肯定自我存在的價值,並學會尊重生命、關懷 他人、體悟人與自然共依共存的奧妙。

四、生命教育的目的

唯有了解生命教育的內涵,掌握生命教育的目的,才能帶領生命教育 的實施。對於生命教育的目的,學者們提供許多獨到的見解,表列如下:

表2-7 學者對生命教育目的的看法 學者 生命教育的目的 陳芳玲

(1998)

輔導學生體驗與建構生命的意義,進而尊重生命,熱愛生命。

輔導學生認識自我,以建立自尊自信,並學習充實生活方式,

以促進潛能開發。輔導學生反省與確立人生觀及價值觀。提昇

以促進潛能開發。輔導學生反省與確立人生觀及價值觀。提昇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