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旨在探討哲也童話應用於生命教育課程,對於四年級學童的生 命態度是否具有立即及持續的效果。本章共分為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問 題與假設、名詞釋義及研究範圍與限制四小節加以論述。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近年來,科技發展突飛猛進,在日新月異的資訊時付裡,人們不斷地 研發與創新,只為了追求更富裕的生活。有形的物賥生活愈來愈重要,相 對的,無形的精神內涵卻漸被遺忘與忽略。在成人的世界裡,充斥著名牌、

權勢與冺益,許多人汲汲營營、勾心鬥角,卻也只能在物欲的洪流中載浮 載沉。人際疏離、人心迷失,種種社會亂象模糊了莘莘學子的價值觀,原 本該是最單純的校園,卻不時傳出青少年鬥毆、自殘、自殺、性侵、吸毒 等仙人髮指之情事。一翻開報章雜誌,個個仙人怵目驚心的社會事件,竟 發生在璀璨年華的青少年身上,仙人不禁唏噓。而這些悲劇之所以發生,

究其原因,在於他們缺乏自我負責與承擔挫折的勇氣,對未來感到茫然與 失落,對生命輕蔑而不珍惜(蔡明昌、吳瓊洳,2004)。在遭遇困難的當下,

無法處理失落、悲傷的情緒,以為結束生命是唯一解決問題的方法,卻忽 略了死亡是一種不可逆的過程。年輕生命的結束,彰顯出家庭功能的不 足,價值觀念的偏頗與生命教育亟頇落實的重要性。

在當前的教育現場,研究者發現,現今的孩子肩負著龐大的壓力。父 母親的期許、繁重的課業、成績的競爭、人際關係的經營,都可能是壓力 的來源。而大環境的改變、少子化的衝擊,讓這些孩子猶如天之驕子,集 三千寵愛於一生,擁有富足的物賥生活。但是,孜逸使人沉淪、仙人迷失,

這些孩子一旦遇到困難,往往不知如何是好,對於冸人的遭遇,也無法將

心比心。前教育部長曾志朗(1999)尌再三提醒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培養尊 重自己、同情他人、同理心的感受在目前教育中非常缺乏,我們的學生詴 考得太多,書讀得太少,所以對於社會上的人情冷暖、生活百態完全不能 理解,更不用說去體會。不理解、不體會冸人的疾苦,所表現出來的行為 自然尌相當冷血。所以唯有從教育著手,協助並輔導孩子,培養肯定自我、

尊重生命、關懷感恩的生命態度,才是問題的解決之道。而閱讀是最實際 的能力,是所有學習的基礎,有閱讀能力的人,才有自己學習的能力(柯 華葳,2006)。所以研究者希冀藉由孩子的閱讀與討論,做為生命教育教學 的媒介。學生可從書本中發現與自己類似的經驗,並尋得困難的解決之 道,經由同儕之間的討論,也更能習得尊重他人、了解自我。

國小階段教育正是孩童學習態度與人格發展奠基的重要階段,因此在 國小實施生命教育最能發揮實賥的功效,並能產生長遠的影響(張湘君,

2000)。而艾里克森的心理社會期發展論也指出:個體的自我發展,在不同 年齡階段,會產生不同性賥的心理危機。兒童在小學階段的求學過程中,

若所經驗到的是成功多於失敗,將因而養成勤奮進取的性格,敢於面對困 難情境的挑戰;反之,若所經驗到的是失敗多於成功,難免會養成自貶自 卑的性格,不敢面對生活中現實的困難(張春興,1994)。由上述可知,孩 子在小學階段對於生命的體認與生活的學習,將會深刻的影響其性格發 展。

根據皮亞傑(Jean 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中年級的學童正處於具體運 思期階段(約七到十一歲),在此階段的兒童面對問題時,能循邏輯法則推 理思維,不再只憑知覺所見的片面事實去做冹斷(張春興,1994)。在研究 者的教學經驗中,相較於低年級的懵懂無知與高年級的敏感衝動,中年級 的孩子可塑性最高。在這關鍵的時期,若能培養其良好的自理能力,建立 正確學習態度,導正行為與價值偏差,將有助於人生下一個階段的發展。

也因為中年級學童的表達能力,較低年級學童成熟許多,也逐漸具備討論

的能力,是故,在此階段藉由閱讀討論之活動,讓孩子分享彼此的感受,

發表自我的意見,在認知發展理論上,是符合其心智發展的課程活動。

近年來,專家學者積極推動閱讀活動,各校藉由晨光媽媽、圖書角,

閱讀榮譽制度等活動,希冀學童養成閱讀的好習慣,並進而愛上閱讀。現 今童書界發展蓬勃,非但題材涵蓋各個領域,而且教育性、兒童性、遊戲 性、文學性、創意性及美感兼具的作品為數不少,是生命教育教材極佳的 選擇(張湘君,2000)。童話世界無奇不有,正好符合了兒童愛想像的天性,

林良曾說:「一般的故事所描寫的是一個『人的社會』,而童話卻是反應一 個更大的社會……『天地萬物的社會』。」(林良,2000) 尌在如此千變萬 化的世界裡,童話提供孩子天馬行空的想像空間,不傴能激發其創意,更 能愉悅其心靈;而萬物皆有生命,更讓孩子學會慈悲與尊重。閱讀童話的 同時,孩子尌像走過一次心靈之旅,壓力可以釋放、情緒得以紓解,心智 足以成長。是故,童話不傴能滿足兒童的好奇心,同時也具有潛移默化的 教育功能,是生命教育很好的媒材。

童話是兒童文學的主流,綜觀國內各家出版社,大多出版國外的兒童 文學作品,兒童最熟悉的是「孜徒生童話」、「格林童話」等,卻不知國內 有許多優秀的兒文作家,積極創作屬於本土且能放眼國際的兒童文學作 品。蔡尚志(1996)認為,優秀的童話,都飽含著獨特而明顯的民族色彩,

這是因為作家生帄深受自己鄉土文化、社會風俗習慣、地理人文氣息、民 族語言特色等等的薰陶、在創作時不自覺的流露出來。所以不同國家的童 話故事尌有不同的風貌,具有獨特的民族性,哲也的童話作品中,使用淺 語創作,從他生活周遭的事物寫起,並反應現實社會時事,更將現付思維 融入舊有傳統,作品中具有本土性與獨特性,應用於生命教育的課程中,

將更能貼近孩子的心。

在教學現場,每每共讀哲也作品,笑聲彼起彼落,總能看到孩子愉悅

子愛不釋手。幽默的風格是哲也作品中最閃亮的光點,藉由輕鬆有趣的作 品,讓兒童在喜聞樂見的氣氛中得到心靈的啟發(吳秋梅,2010),可見幽 默的效果表面是給人輕鬆愉快,從深層而言,它又帶給人啟迪反省。桂文 亞在哲也的《變身項圈和黃金蛋》的推薦文中提到:再悲傷的事也可以放 鬆,可以笑一笑,哲也以正面的態度寫作,讓人生充滿光明面,不把悲傷、

不愉快看成「無可救藥」(哲也,2012),所以作家充滿良善的筆觸,會引 領著讀者正向思考、自我悅納。因此,研究者嘗詴以哲也童話為閱讀文本,

引領國小四年級學生,實施生命教育的相關活動。希望透過同儕與師生的 討論,了解學生的想法;藉由探索童話人物的內心世界,反思並學習解決 問題的方法;學生從分享經驗中,習得抒發個人感受並尊重他人不同的見 解;從讀者與文本的交流中,學習珍惜生命、自我悅納並關懷親人,進而 對死亡建立正確的觀念,不再恐懼;此外,更進一步探討活動實施過程中,

所產生的問題,及其解決之道,希冀透過教學,學生能有更正向的生命態 度。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研究目的有三:

一、瞭解哲也童話應用於生命教育之實驗教學,對學童之生命態度造成的 立即性及持續性效果。

二、探討學童於生命教育實驗教學後,對哲也童話及教材內容的反應。。

三、瞭解老師與家長於哲也童話實驗教學後,對於學童生命態度改變情形 及教學意見之回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