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生命歷程和搬家原因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二節 生命歷程和搬家原因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6

階段的搬家原因是否相同或轉變及搬家行為和他們自身生命歷程之間的種種關 聯。為求進一步了解生命歷程和搬家原因之間的關係,以下將回顧國外學者以生 命歷程觀點探討搬家原因轉變現象的文獻。

第二節 生命歷程和搬家原因

欲了解搬家者的搬家原因在生命歷程中扮演的角色,首先必須先熟知搬家原 因究竟如何被看待。Clark(1986)認為搬家「行為」大致可分為被迫性(forced)

和自願性(voluntary)兩種,而自願搬家行為中的搬家原因又可進一步分為誘發 性因素(induced)和調整性因素(adjustment)。由於本文主要研究的對象為自願 搬家的民眾,因此以下僅針對自願性搬家原因的部分進行探討與回顧,將不論及 被迫搬家行為的各種範疇。

圖 2.1 Clark & Onaka(1983)搬遷原因類型圖(Life cycle and housing adjustment as explanations of residential mobility)

資料來源:引自 Clark(1986), Human Migration, p.44

在 Clark & Onaka 的搬家原因分類圖中,自願搬家行為中的「調整性因素」

包含了三種主要類型,分別是住宅本身(housing)、鄰里關係(neighborhood)

與易近性(accessibility)。「住宅本身」包括了空間、品質或設計及其成本和權屬 變更等,其中的「空間」(space)被認為是影響搬家的主因;「鄰里關係」中則 包含了品質、實際環境、社會組成和公共設施等,但此論述含括的指標較為扼要 不明,如「鄰里關係的品質」,因此鮮少被認可;「易近性」可視為是「鄰里關係」

的一部份,但與前者相異的是,「易近性」包含的原因較傾向個人性因素,如個 人的工作、購物或就學地點及和親朋好友的遠近,因此自成一類(Clark,1986)。

而「誘發性因素」主要源於職涯(employment)和生命週期(life cycle)的 轉變,這些轉變會引起家戶特性的潛在變化,因而誘發民眾做出搬家的決定,以 滿足家戶特性改變後的種種需求,其中包括了工作改變、退休、家戶形成、婚姻

遷移

被迫的

自願的

誘發性 因素

職涯 工作改變/退休

生命週期 家戶組成/婚姻狀態改變/家戶 規模改變

調整性 因素

住宅本身 空間/品質或設計/成本/權屬 改變

鄰里關係

品質/實際環境

/社會組成/公 共設施

易近性

工作地點/購物 或就學/親朋好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7

狀態和家戶規模的改變等(Clark,1986)。然而,Clark(1986)指出,並非每次 都能在誘發性因素與調整性因素間做出明確的區分,同時 Clark(1986)也認為,

誘發性因素導致的搬家在本質上是一種補充的行為,舉例而言,當新的家戶組成 或既有家戶解組(dissolved)、及工作地點改變後的距離超出人們所能習慣的範 圍時,人們便會以改變住處作為補充或調整居住需求的方式,而造成民眾改變住 處的因素有些既是誘發性因素、也是調整性因素,如何分類,端看個人如何取決 和歸因。

Clark 以此搬家原因分類為基準,提供了一實證研究結果,該研究結果明確 指出,民眾改變住處的主因乃是調整性因素,而誘發性因素影響民眾改變住處的 比例明顯較少,可見民眾大多是為了調整其居住需求才改變住處(引自 Clark, 1986, p.46)。除此之外,Clark(1986)也進一步說明在調整性因素中,「住宅本 身」是民眾改變住處最關鍵的因素,換句話說,民眾最容易受住宅的空間、品質 或設計、住宅本身的維持成本和權屬等因素而改變住處,其次影響民眾改變住處 的原因為生命週期產生變化,再者為鄰里關係的調整。

於 Clark(1986)的研究中能得出不同於「推拉理論」、「經濟觀點的人口遷 移」和「流動轉型模式」的觀點,前述三者均認為經濟是造成民眾改變住處的主 因,但 Clark 卻認為民眾之所以會改變住處是因為要調整其住宅本身或其他因素 造成的居住需求。不僅如此,Clark(1986)提出之論述並非立足於經濟觀點之 上,而是以個人的微觀層面和家戶、社區的較小層面做為出發,企圖將人們的改 變住處的行為類型化,以提供後續相關研究一則嶄新觀點。

知悉 Clark 如何看待搬家原因和相關分類後,下列將進一步回顧自搬家者生 命歷程角度論述搬家原因的部分。Clark(1986)在其著作中提到,早期許多研 究者為了探索和詮釋美國家庭在城市內搬家的原因,因而開展了一系列的調查,

研究學者包括了 Bulter et al. (1969)、Clark(1970)、Goodman(1978)和 Spain

(1979)等。在調查中,研究者們使用了各種分類方式,並提供各式各樣的證據 表明搬家和老化過程(aging)之間有所關聯,也就是說,在各個不同的生命階 段,從年輕的單身者到年長的已婚者會產生一系列的搬家行為(Clark,1986)。

Clark(1986)也提及 Rossi 等人對於此研究主題的貢獻,尤其 Rossi 等人發 現生命歷程中的老化過程和不斷轉變的居住需求兩者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因為老 化過程伴隨而來的是家庭人口結構的改變,而此變化也會共伴居住需求的轉變,

進而導致目前住處和實際居住需求間的不協調。為了克服目前住處和實際居住需 求間不協調的情況,搬家行為於是應運而生,換言之,搬家行為乃是做為調整住 居現況不協調的方法之一(Clark,1986)。總結來說,隨著搬家者生命階段的不 同,居住需求也會隨之改變,進而造成搬家行為的出現,這也表示身處在不同生 命階段的搬家者會有不同的搬家原因。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8

根據圖 2.2,Clark(1986)大致將人的狀態簡單區分為兩種,即個人和家戶,

這種區分方法看似過度簡化2,也確實容易受到抨擊,但正是這種一目瞭然的分 類方式,使讀者們能更輕易地了解不同年齡、甚至是不同生命階段的搬家者會衍 生出什麼樣的居住需求,進而導致不同原因的搬家行為出現。

圖 2.2 不同生命階段的搬家原因 資料來源:《Human Migration》 (Clark, 1986, p39)

Clark(1986)認為 15 到 18 歲前的搬家者具有連帶性質(tied),因為他們 的搬家行為往往是跟隨家人(家長)搬家所引起的。過了此階段後,個人會展開 一連串因「自身」上大學或工作而引發的搬家行為,不同的是搬家者的角色不再 是連帶搬家者。緊接此生命階段,人們也將面臨因結婚或生活上的各種安排而需 搬家之情況,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情況常和居住空間有關,舉例而言,若家中有 新生兒或是家庭走入離巢期,民眾將會因居住空間的增加或減少而重新安排住所

(Clark,1986)。

除了 Clark,Attias-Donfut(2004)也指出身處不同生命階段的民眾會有不同 的搬家動機。其研究以 2003 年法國針對國際移民所做的調查為研究資料來源,

且聚焦在一般研究中容易忽略的中高齡(45 至 70 歲)搬家者身上,企圖了解中 高齡搬家者之搬遷行為在生命歷程中的位置及兩者間的關聯。

Attias-Donfut(2004)在其研究結果中指出,從中年(middle-aged)一直到 死亡時墓地的選擇,均能反映搬家行為受到生命歷程的影響,舉例來說,這些遲 來的搬家者可能因工作地點、想住得離子女近一些、退休後想擁有更好的生活品

2 Clark(1986)在其著作中明確指出,1980 年代中期之後,家庭型態日趨複雜,離婚、繼親家 庭、單親家庭等現象亦日益增加,因此研究者不能僅用傳統生命歷程觀點來探討搬家行為,應從 更多元的角度出發。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9

質、或想要「落葉歸根」(return to the home country),因而在中年到老年時期,

引發各種不同原因的搬家行為出現。由此可見,用生命歷程的觀點來詮釋搬家原 因在不同生命階段中的差異,的確為此研究範疇開啟了一扇大門。

另外,也有研究者以生命歷程和搬家原因之間的「互動過程」做為探討重點。

Kulu and Milewski(2007)便曾在其著作中探索搬家者的搬家過程,進一步解析 搬家行為如何影響生育率和家庭行為,由此可見,作者們不認為生命歷程和搬家 行為間是一單向關係,相反地,他們認為這兩者間的關係是雙向的。作者要強調 的重點在於生命歷程對詮釋搬家行為的重要性,假若未將生命歷程的觀點納入考 量,那麼我們將無法看穿搬家行為如何連結生活(linked lives),也無法得知搬 家行為的全貌(Kulu and Milewski,2007)。

此外,Kulu and Milewski(2007)認為在過去幾十年間,家庭或個人的生命 軌跡(trajectories)變得越來越不可預測,隨著時代變遷,生命歷程已產生許多 重大轉變,家庭、教育和職涯型態也日趨多樣,因此個人的搬遷或流動模式也變 得更為複雜(Kulu and Milewski,2007),顯而易見的是,生命歷程影響著民眾 的搬遷或流動模式,生命歷程若有轉變,表示民眾的搬遷模式也會隨之不同。

在 Kulu and Milewski(2007)的文章中,研究結果可細分為 11 篇不同研究 者的研究子題,其中 Feijten and van Ham 明確揭示身處離婚狀態者有較高的機率 會改變居住地點,且搬家原因也不出所料,和居住調整有關。Michielin and Mulder 則有兩大發現:有年幼子女的家庭較傾向搬到父母家附近,以尋求父母協助照顧 幼童;離婚者或是有健康問題者,也會為了種種照護情形,搬至離父母住所最近 處。Malmberg and Pettersson 在其研究中觀察到中年女性住處離父母住所最近,

研究者認為此乃因女性需要維繫和從事照顧年邁父母之事。

從上述文獻不難發現以生命歷程觀點詮釋搬家者搬家行為之重要,Reed, Andrzejewski and White(2005)也曾在其研究中說明生命歷程和搬家行為間的關 聯密不可分,但鮮少有可運用的資料能用以研究搬家者改變住處的模式、時機及 和生命歷程間的關係,有鑑於此,Reed, Andrzejewski and White(2005)利用 2002 年 Ghana 的人口與環境調查為其研究資料來源,該調查內容是以生命史日曆(life history calendar, LHC)收集而成,調查內容中包括男性和女性回溯不同時間點的 搬家行為及受訪者的基本人口特性和家庭結構等訊息,因此調查內容非常適合用

從上述文獻不難發現以生命歷程觀點詮釋搬家者搬家行為之重要,Reed, Andrzejewski and White(2005)也曾在其研究中說明生命歷程和搬家行為間的關 聯密不可分,但鮮少有可運用的資料能用以研究搬家者改變住處的模式、時機及 和生命歷程間的關係,有鑑於此,Reed, Andrzejewski and White(2005)利用 2002 年 Ghana 的人口與環境調查為其研究資料來源,該調查內容是以生命史日曆(life history calendar, LHC)收集而成,調查內容中包括男性和女性回溯不同時間點的 搬家行為及受訪者的基本人口特性和家庭結構等訊息,因此調查內容非常適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