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運 動 員認 同 與 生 涯 發 展 相 關研 究 ; 第 六 節 本 章總 結 ; 第 七 節 研 究 假設 。

第一節 運動員認同理論基礎與相關研究

青 春 期 的 學 生 , 不 同 的 生 活 經 驗 會 有 不 同 的 自 我 認 同 。 Bronffenbrenner (1960) 指 出 : 認 同 是 一 種 行 為 , 透 過 楷 模 的 外 顯 行 為 所 表 現 出 來 的 一 種 行 為 ; 也 是 一 種 動 機 , 即 努 力 的 讓 自 己 行 為 傾 向 楷 模 ; 亦 是 一 個 過 程 , 經 由 行 為 和 動 機 學 習的 過 程。青 春 期 的 個 體 與他人或環境的互動,形成認 同 經 驗 上 的不 同 感 受 , 運 動 員認 同 (athletic identity)過 程 亦 是 如 此,所 謂 運 動 員 認 同 是 指 個 人對 自 己 是 否 是 一個 運 動 員 的 認 同 程 度 (Brewer, Van Raalte, & Linder,1993)。

談 到 運動 員 認 同,必 需 先 了解 何 謂「 自我概念」(self- concept),自 我 概念 一 直 是 人格 心 理 學、社 會 心 理學 及 臨 床 心 理 學 所 積極 探 索 的 主 題,不同的學者針對 自 我 概 念有不同的解釋。Super等人(1963)將自我概念區分為簡單的自我概念與複雜 的自我概念,所謂簡單自我概念係指個體經由組織並賦予意義的知覺,而複雜自我概念 是簡單自我概念經過抽象化與一般化過程而形成,通常被組織在一種角色架構內。現象 學派認為自我概念係指個體主觀的認知,個體根據自己內在的參照架構來行動,即個人 覺知的自己,包括自己所有的屬性、感情、態度與行為。社會學派學者Cooley (1902) 則 以「鏡我」(Looking - glass self) 來解釋自我概念,認為每個人都是他人的一面鏡子,自 我概念的形成,是個體透過與他人或環境的互動而形成。因此,「重要他人」對個體自 我概念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黃小真,2004)。國內學者張春興(1998)認為自我概念 指個體依據過去生活經驗,產生對自己的看法、態度、意見和價值判斷的綜合,未必真 實客觀,只是自己認為自己就是如此,也逐漸發展成個體人格結構的核心。黃德祥(1994)

認為自我概念指個體對自己的理念、情感與態度的總合,亦即個人試圖解釋自己、建立

12 (Pearlin,1983; Astle, 1986)。

過 去有 關 運 動 員 認 同 的 研究 發 現,強 烈 運 動 員認 同 對 於 運 動 技 術 與運 動成

13

力 高 低 , 培 養 運 動 技 能 , 建 立 個 人 自 信 心 , 增 進 人 際 互 動 往 來 。 從 上 述 文 獻探 討 得 知 , 高 運 動 員 認 同 可 以 增 進 運 動 動 機 、 運 動 技 能 、 運 動 成 績 、 與 建 立 個人 自 信 心, 且 增 進 與 人 之 間 的互 動 。

有 關運 動 員 認 同 程 度 的 差異 研 究,在 不 同 運 動水 準 與 運 動 員 認 同 方面 的研 究 , Good, Brewer, Petitpas, Van Raalite, & Mahar, (1993) 發 現 大 學 運 動 員 , 參 加 的 競技 層 次 較 高,運 動 員認 同 的 層 次 也 會 較 高。葉麗 琴 (2001)研 究 不同運動水 準與運動員認同之體育相關科系應屆畢業生,探討就業前生涯決策焦慮與因應方式的差 異情形發 現 , 國 家 代 表 隊 、 區 運 或 全 運 代 表 隊 及 大 學 代 表 隊 的 受 試 者 , 運 動 員 認 同 程 度 高 於 中 學 代 表 隊 及 過 去 不 是 代 表 隊 的 受 試 者 。 周 泓 諭 (2004)研 究 對 象 為 國 內 社 會 甲 組 籃 球 選 手 和 高 中 籃 球 甲 級 與 乙 級 選 手 , 研 究 結 果 發 現 , 社 會甲 組 籃 球 選 手 運 動 員 認 同 層 度 高 於 高 中 甲 級 與 乙 級 籃 球 選 手 , 但 高 中 甲 級 與 乙 級 籃 球 選 手 在 運 動 員 認 同 程 度 上 沒 有 差 異 。 劉 育 靜 (2005)研 究 對 象 為 大學運動員,

發現大學運動員在運動員認同上有顯著差異存在,曾經獲得全國性錦標賽前六名之大學 運動員,其運動員認同程度較高。整體而言,不 同 運 動 水 準 運 動 員 在 運 動 員 認 同 程 度 多 有顯 著 差 異 。

有 關 性別 與 運 動 員 認 同 程 度的 差 異 研 究 , Lantz & Schroeder (1999)的 研究 指 出,運 動 員 自我 認 同 對 男性 是 正 面 的,對 女 性是 負 面 的;此 和 一 般人 心 目 中 , 女 性 和 非 運 動 員 , 男 性 和 運 動 員 的 概 念 似 乎 有 相 關 。 男 性 比 女 性 有 較 強 的 運動 員 自 我認 同 和 較 高 的 期 望 (Wiechman & Williams,1997)。國 內 有 關 性別 在運動員 認同上的差異研究,葉麗 琴 (2001) 研 究不同運動水準與運動員認同之體育相關科系應 屆畢業生,探討就業前生涯決策焦慮與因應方式的差異情形發現 , 男 性 大學運 動選手 在 運 動 員 認 同 程 度 顯 著 高 於 女 性 運 動 選手。 劉 育 靜 (2005) 探討大學運動員在運動 員認同與生涯阻隔之現況發現:男 性 大學運動選手在運 動 員 認 同 程 度 高 於 女 性 大 學 運 動 選手。

第二節 生涯發展的理論基礎

高中生隨著生理、心理的日漸成熟,開始尋求自我獨立,並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

14

生涯,來自於英文的(career)這個字。其源自古羅馬字 via carraria 及拉丁字 carrus,

指的是兩輪馬車,後來被引申為道路、軌跡、軌道、戰車,也就是人一生的發展的道路, 閒的選擇與需求,以及社交活動參與的滿足感。Mc Daniels(1978) 生涯是指一個人終其 一生所從事的工作或休閒活動之整體生活型態。Mc Farland(1969) 生涯是指個人依據心 中的長期目標,所形成的一系列工作選擇,以及相關的教育或訓練活動,是有計劃的職

15

程,包括個人在家庭、學校和社會與工作有關的所有活動經驗,這種經驗塑造出獨特的 生活方式。周文祥(1996)生涯是指整體人生的發展,除了終身事業的選擇外,也包含個 人整體生活型態的發展。張振成(1997)生涯是指有籌和無籌的職位,其內容涵蓋家庭、

職業、休閒、社會活動角色。

綜上學者所述,生涯是指一個人在一生中的所有生活角色與職業,包括個人在家 庭、學校、社會與職業、休閒、婚姻、情感等所有生活型態與活動經驗。對運動員來說,

選手時期只是其中一段過程。

貳、 生涯發展理論

生涯發展理論眾多,約分為三大取向敘述如下:

一、 適配取向:

人與事的配合為立論重點。再依重點的不同,分成心理取向及非心理取向。

(一) 心理取向代表學者有Ann Roe需要論、Dawis工作適應理論、Holland類型 論、Myers-Briggs類型理論、Parsons特質因素論、精神分析取向之Bordin。

(二) 非心理取向代表學者有Blau之社會學模式或偶然說(accident theory)、

Rottenberg經濟論(economic theory)。

二、 發展取向:

強調個人一生中整個發展歷程,發展歷程可依年齡劃分,各階段皆有其發展任 務,代表學者有Ginzberg、Havighurst、Super等。

三、 決策取向:

主要在探討配合或發展所以發生之現象,著重在決策的歷程與型態,又可分成 決策模式與社會學習論二派。決策模式代表人物有Gelatt、Katz及Tiedeman,該派學 者認為透過 協助 , 個 體會 做最大 酬賞與 最 小失敗之生 涯選擇 ; 社會學習論以 Krumboltz為代表,其認為遺傳與環境對個人學習經驗與未來生涯選擇具有影響性。

三大取向皆有其立論之處,學者於各階段皆提出其生涯發展重點,本研究針對

16

發展取向三名學者提出之生涯發展理論進行探究:

(一) Ginzberg 之職業選擇理論

Ginzberg(1951)認為生涯發展常伴隨著年齡增長而增進,個人的成長是持 續不斷的歷程,歷程中隨時要做不同的抉擇,外在社會環境、個人身心發展、

人格特質、個人觀念、教育機會、工作成就等,均會影響到個體的選擇。此外,

生涯發展過程中,每個步驟都與前面和後續的步驟有意義上的關聯,因此前一 階段的發展將影響到下一階段的進行(余鑑,1999)。並依不同年齡層生涯發展的 特性,將生涯發展階段區分為:

1. 幻想期(fantasy period)。本時期約十歲以前,個體逐漸表現出對職業的 興趣與性向,並透過遊戲的方式模仿職業的角色與行為。但此時期個體缺 乏抽象思考,對於職業的選擇與概念大多憑直覺,較少理性思考。

2. 試探期(tentative period)。此時期約十一到十八歲,高中階段屬於發展階 段中的試探期,此階段青少年對特定工作感到興趣,開始覺察個人價值觀,

將個人價值與個人能力結合,且由生涯試驗期轉為實際選擇。Ginzberg 對於 十一歲到十八歲的試探期細分為興趣、能力、價值、和綜合等四個階段,

略述於下 (Sharf, 1992):

(1) 興趣的發展(11-12歲)

Ginzberg認為11歲時兒童停止幻想,開始覺察自己的興趣,一般透過 觀察父母工作、學校活動、同儕角色扮演等方式來了解自己興趣所在。

此時對於生涯的選擇仍缺乏判斷力,大多依據本身的興趣作為選擇的判 斷。

(2) 能力的發展(13-14歲)

青少年開始培養自己興趣的能力,並將自己的能力與興趣表現在各項

17

與職業生活有關的活動上。因此,教育對於該階段青少年的重要性增加,

青少年亦對自己及未來的觀感也較趨於現實。

(3) 價值觀的發展(15-16歲)

該階段青少年進行生涯抉擇時,因逐漸瞭解職業價值,開始將自己的 目標與價值觀列入考慮。隨認知能力的發展,開始思考一些抽象問題,

如:「賺錢比較好還是幫助他人比較好?」另婚姻或人生計畫的議題也 開始浮現,此種抽象概念的發展促使青少年得以進入下一個階段。

(4) 轉換階段(17-18歲)

此時的青少年在生涯選擇上,薪資、畢業後得否升學等現實條件是選 擇上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青少年已意識到決定的急迫性,知道自己具 有決定未來的能力,且必須去採取一些行動,所以會開始收集與統整相 關職業資料,也開始為自己確立未來的方向。

3. 實現期(realistic period)。十八歲之後至成人,可再細分為試探、具體化 和專精化三個階段。本時期根據上個時期的統整結果進行試探,透過身體 力行的方式,進行各方面的探索活動,並累積其經驗作更進一步的職業選 擇,有了目標即進入具體化的階段,並在固定的目標上作更專精化的就業。

(二) Havighurst 的生涯發展任務論

Havighurst(1953)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人類發展時,首先提出發展任 務(developmental tasks)。其認為生涯發展任務是個人在該階段應有的發展水 準或成就水準,前階段發展任務達成與否,關係著下一階段的發展情形。

Havighurst(1953)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人類發展時,首先提出發展任 務(developmental tasks)。其認為生涯發展任務是個人在該階段應有的發展水 準或成就水準,前階段發展任務達成與否,關係著下一階段的發展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