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中籃球選手運動員認同與生涯發展之相關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高中籃球選手運動員認同與生涯發展之相關研究"

Copied!
8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 體育學系 碩士學位論文. 高中籃球選手運動員認同與生涯發展 之相關研究. 研 究 生:詹敏邑 指導教授:季力康. 中華民國 102 年 6 月 中華民國臺北市.

(2) 高中籃球選手運動員認同與生涯發展之研究 2014 年 6 月 研 究 生:詹敏邑 指導教授:季力康 摘要 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不同背景變項高中籃球選手在運動員認同與生涯發展 之差異。 二、探討高中籃球選手運動員認同與生涯發展之相關。研究樣本為參加 102 學年度 HBL 高中籃球聯賽男女生球隊共 32 隊,在比賽或訓練空暇時間施測研究量表, 共計發放問卷 384 份,回收並剔除無效問卷後計 348 份,有效回收率為 90.6%。資料經 描述統計、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處理後,發現: 一、不同背景變項在運動員認同之差異方面:1. 甲級選手高於乙級選手。2. 男性選手 高於女性選手。3.「升學;未來挑戰 SBL(WSBL)」高於「升學;未來不挑戰 SBL(WSBL)」 與「直接就業」之選手。二、 不同背景變項在生涯發展之差異方面:1. 甲級選手在「生 涯探索」高於乙級選手。2. 男性選手在「生涯探索」與「生涯定向」高於女性選手。3. 學業成績「中上程度」之選手,在「生涯探索」與「生涯定向」高於「中等程度」與「有 待加強」之選手。4. 「直接就業」之選手在「生涯探索」與「生涯定向」高於「升學; 未來挑戰 SBL(WSBL)」與「升學;未來不挑戰 SBL(WSBL)」之選手。四、 高中籃球 選手在「運動員認同」與「生涯探索」 、 「生涯定向」有顯著相關。最後,本研究依據結 果,針對學校、家長、選手與教練提出具體建議,以協助高中籃球選手有更佳的生涯發 展規劃。. 關鍵詞:HBL、運動員認同、生涯發展、生涯探索、生涯定向. iii.

(3) Athletic Identity and Career Development of High School Basketball Players June, 2014 Author: Jan, Min-Yi Advisor: Chi, Li-Kang.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wo-fold: (1) to examine differences of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of high school basketball player’s athletic identity and career development, ( 2)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hletic identity and career development in high school basketball players. Participants of this study were recruited from 32 men’s and women’s basketball teams that competed in 2013 high school basketball league. After received the informed consent, the questionnaire was administered to 384 player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Game or training. Three hundred and forty eight students were recruited to this study. The return rate was 90.6%. The data was analyzed by using t tests, one-way ANOVAs and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indicated that: (1) With respect to the differences in athletic identity among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Division-I players had higher athletic identity than Division-II players; male players had higher athletic identity than female players; "Future challenges SBL (WSBL)" had higher athletic identity than "future does not challenge SBL (WSBL)". (2) In terms of the differences in career development among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Division-I players reported greater “Exploration of Career " than Division-II players; male players reported greater “Exploration of Career" and "Orientation of Career" than female players; players whose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above average reported greater "Exploration of Career" and "Orientation of Career" than those players who were "below average" and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in academic performance; Players of "direct employment" in " Exploration of Career " and " Orientation of Career " above "studies; future challenges SBL (WSBL)" and "studies; future does not challenge SBL (WSBL)" of players. (3)In term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hletic identity and career development, high school basketball players’ "athletic identity”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Exploration of Career” and "Orientation of Career".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for schools, parents, players and coaches in order to help high school basketball players having better career development plan. iv.

(4) Keywords: HBL, athletic identity, career development, career exploration, career orientation. v.

(5) 謝 誌. 不知不覺三年研究生學習之旅將要過了,三年期間剛好處於人生最忙碌的階段, 父母年邁,二個小孩又正值最需陪伴的時候,加上在職務上,HBL 的競爭沒有停止過, 即將成熟的球員畢業,新進球員又是從頭開始,當初考進台灣師大運科在職專班,是希 望可以提升專業知能,但也擔心離開學校太久,會因為不適應半途而廢。 在職班裡多數同學和我都有相同處境,前二年是一邊幫忙帶小孩一邊寫作業,第 三年是一邊幫忙帶小孩一邊趕論文,大家都是小孩睡了才開始撰寫論文,班上同學們比 我想像中認真與熱心,很感謝同學們三年來的鼓勵與相助,使我能跟上多數同學的研究 腳步,部分未能一起完成研究的同學,也希望他們能克服難關,再接再厲。 由心感謝的還有東吳大學東方介德副教授與臺北市立大學黃崇儒教授,二次口試 都趕在前三、四天才將紙本寄出,教授百忙當中還是提出許多寶貴的意見,教授們的具 體建議使這篇論文的內容更豐富也更有邏輯,謝謝二位教授! 最重要的是研究過程中,身兼體育系主任與多項重任的指導教授,老師在工作上 的繁忙程度超過許多在職班學生,卻還是能夠很有耐心地給予指導與協助,還有我的太 太這幾年來對我工作的體諒與家務的幫忙,使我能如期完成這篇論文,謝謝你們!. vi.

(6) 目. 次. 口試委員與系主任簽字之論文通過簽名表………….….……………………………………i 論文授權書…………….……………………………………….…..…………………………i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iv 謝誌……………………………………………………………………….…………………vi 目次……………………………………………………………….…………...……………vii 表次………………………………………………………………………………..………vii 圖次…………………………………………………………………................……….………x.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7. 第三節. 名詞解釋…...…………………………………………………………………8. 第貳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運 動 員 認 同 理 論 基 礎 與 相 關 研 究 ………………………………………11. 第二節. 生涯發展的理論基 礎 ………………………………………………………13. 第三節. 生涯探索與生涯定向的理論基礎 …………………………………………19. 第四節. 運 動 員 生 涯 發 展 相 關 研 究 ………………………………..…..…………22. 第五節. 運 動 員 認 同 與 生 涯 發 展 之 相 關 研 究 …………..…………..………26. 第六節 文獻總結…...…………………………………………………………………28 第七節. 研究假設…...…………………………………………………………………30 vii.

(7) 第三章. 研究方法…...…………………………………..……………………31. 第一節. 研究架構……………………………………………………………………31.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與研究流程……………………………………………………33. 第三節. 研究工具……………………………………………………………………35. 第四節. 資料處理………………………………..…..…………..…..………………38. 第肆章. 研究結果…...…………………………………..……………………39. 第一節. 高中籃球選手運動員認同與生涯發展之描述統計…..……………………39.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高中籃球選手運動員認同之差異…..……………………42.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高中籃球選手生涯發展之差異…..………..………………45. 第四節 高中籃球選手運動員認同與生涯發展之相關…………..…..………………50. 第伍章. 討論…...…………………………………..……...…………………52. 第一節. 高中籃球選手運動員認同與生涯發展描述統計之討論…..………..……52.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高中籃球選手運動員認同差異之討論……..………..………53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高中籃球選手生涯發展差異之討論…..…………..…………55 第四節 高中籃球選手運動員認同與生涯發展相關之討論…..………..……………58.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60. 第一節. 結論…………..…..………………………....…………………..……………60. 第二節 建議…………..….. …………..….. ……………..……………………………61. viii.

(8) 引用文獻...…………………...…...………...………………...………….……66 附錄一. 正式問卷……..….. …………..….. ……………..……………………………77. 附錄二. 生涯發展量使用同意書………..….. ……………..……………………………80. 附錄二 運動員認同量使用同意書………..….. ……………..……………………………81. ix.

(9) 表. 次. 表 3-1 研究參與球隊摘要表…………………………………………………………………33 表 3-2 高中籃球選手基本資料分析摘要表…………………………………………………36 表 4-1-1 高中籃球選手運動員認同與生涯發展得分摘要表………………………………39 表 4-1-2 高中籃球選手運動員認同個題得分摘要表………………………………………40 表 4-1-3 高中籃球選手生涯發展量表個題得分摘要表……………………………………41 表 4-2-1 不同背景變項高中籃球選手運動員認同得分摘要表……………………………42 表 4-2-2 不同學業成績高中籃球選手運動員認同得分摘要表……………………………43 表 4-2-3 不同學業成績高中籃球選手運動員認同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43 表 4-2-4 不同職涯規劃高中籃球選手運動員認同得分摘要表……………………………44 表 4-2-5 不同職涯規劃高中籃球選手運動員認同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44 表 4-3-1 不同聯賽級別高中籃球選手生涯發展得分摘要表………………………………45 表 4-3-2 不同性別高中籃球選手生涯發展得分摘要表……………………………………46 表 4-3-3 不同學業成績高中籃球選手生涯發展得分摘要表………………………………47 表 4-3-4 不同學業成績高中籃球選手生涯發展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48 表 4-3-5 不同職涯規劃高中籃球選手生涯發展得分摘要表………………………………49 表 4-3-6 不同職涯規劃高中籃球選手生涯發展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49 表 4-4-1 選手「運動員認同」與「生涯探索」、「生涯定向」之相關……………………50. x.

(10) 圖. 次. 圖 3-1 研究架構圖………………………………………………………………………32. xi.

(1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籃球運動自1891年誕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成長與規則 的改變,籃球比賽競爭的激烈程度越顯白熱化,教練和觀眾對球員的技術和素質,要求 也越高(許晉哲,2003)。我國高中籃球聯賽(High School Basketball League,簡稱HBL) 的成功並非一步登天,從制度面、賽制面、經營面與行銷面等經歷無數次的改革與求精, 終究贏得運動大廠NIKE的贊助、有線電視體育台的轉播,加上教育部放寬甄審、甄試 升學和運動績優單獨招生管道,使得HBL高中籃球聯賽成為高級中等學校籃球代表隊朝 聖的年度大賽(施致平,1999)。在國內籃球運動之參與人口或是運動收視人口都名列於 所有運動種類前茅,根據運動城市調查(2012)統計資料顯示,台灣民眾較喜愛的運動 項目排名前四名,分別是散步、慢跑、籃球,及騎腳踏車。其中籃球運動排名上從2011 的第五名躍升至2012年的第三名,位居球類運動第一名,受到林書豪林來瘋的影響,觀 賞籃球比賽的觀眾,也較上一年大幅提升13.5%。 籃球運動在校園裡面一直是最受歡迎的運動,100年度教育部體育署學校體育統計 年報發現,全國高中職學生最喜歡參加的社團活動與學校運動代表隊最多的項目都是籃 球。77學年度僅有「129」支隊伍參賽的HBL至102學年度已有「346」隊,報名參賽選 手人數甲級「450」人、 乙級「4786」人, 甲乙級合計來到「5236」人,報名參賽隊 數與人數皆是所有運動項目之最並且創新高(102學年度高中籃球聯賽秩序冊)。2013年 HBL造就出的籃球明星更於亞 洲 籃 球 錦 標 賽 打 出 振 奮 人 心 的 精 采 表 現 , 然 而 最 高 籃 球 殿 堂SBL(2013)選 秀 會 僅 10位新秀雀屏中選。僅有七隊的SBL聯盟對於選手的需 求有限,擁有最多隊數與參賽人數的HBL高中籃球選手,將來需要面對是否要繼續挑戰 大專UBA公開組第一級,專注向SBL籃球之路邁進,或是SBL籃球之路與未來職涯轉銜. 1.

(12) 準備並進,還是將籃球運動視為休閒,全心為將來職涯轉銜做準備。 約翰麥克斯威爾(John C. Maxwell)說到:「一個人如果不希望失敗是人生的一個 選項,沒有什麼比政策規劃更能幫助他避免失敗」(林國銘、黃琇瑩、曾明郎,2011)。 當今台灣高等教育普及,大學校系的選擇攸關將來職涯的轉銜的順利與否,天下雜誌公 布了二○○九年十五至廿二歲高中職及大學生生命教育調查的結果,有四成以上的大學 生表示 「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 ,又有一份針對二○○七年廿萬名大學及研究所畢業生 所做的畢業後工作情況調查,發現百分之六十的碩士生做的工作並不需要碩士學歷,有 一半以上的碩士生所從事的工作與主修幾乎無關(洪蘭,2009)。顯示當今多數年輕學子 進入大學就讀之前,沒有思考過未來的就業問題,我國自1994年新定「師資培育法」後, 體育相關科系畢業學生的就業問題面臨更嚴峻的挑戰,透過人力網路的問卷調查,體育 相關科系的應屆畢業生,認為他們在校所學,不容易在社會上找到工作的比例,比起文 史哲相關科系、政治社會、音樂舞蹈等高出許多(林國銘等人2011)。教育部2011統計 處的資料得知,民國100年大專校院體育與競技運動科系的畢業生人數為1,757人,相較 於民國99年的1,662人與98年的1,640人而言,體育科系畢業學生的人數卻是逐年增加。 國內各級學校師資早已達到飽和,擔任專業運動教練的機會亦是僧多粥少,因 此 近 年 來 常有國家選手於國際賽事奪牌凱旋歸來,當著媒體前道出為國家與為自己爭 光的榮耀喜悅之餘,不忘藉著媒體向國家;向總統要一個教職或教練的工作機會,這樣 的場景消弭了傑出運動員的光彩形象,也凸顯出運動員屆齡退休時出路上的困境。 青少年生涯發展過程,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發展任務,發展不順利則會影響下一階 段發展。許多學生運動員將 未 來 成 為 一 名 職 業 運 動 員 當 成 職 業 生 涯 唯 一 的 目 標 , Brown & Hartley (1998) 對美國NCAA大學生運動員研究指出:大學生運動員選擇專業的 運動為職業者,生涯的成熟度較興趣廣泛運動員來得低(葉麗琴、葉麗珠、李杜宏,2002)。 國內許多研究也發現,學生運動員在 學 期間 缺 乏 生涯 探 索 與 多 元 的 學 習 機 會。林德 齊(2008)研究指出:高中體育班學生缺乏生涯探索的管道,也缺乏其他方面的學習,因. 2.

(13) 此學生運動員對於未來多想從事較熟悉的教職或教練等工作。田本玉(2012)針對HBL高 中甲組籃球選手壓力來源與因應策略之研究也發現,在課業方面,球員大多選為放棄, 在生涯規劃方面,球員大多希望能打入職業殿堂或從事教職。然而這些球員即使將來能 夠如願擠進SBL(WSBL)窄門,多數球員生涯薪資並無法維持未來退休生活所需。何守正 (2007) 研究指出SBL球員來自球團的平均月薪以「25,001~50,000元」和50,001~75,000元」 最多;最擔心事物則為「退休積蓄不足」。為了保障球員基本薪資與生活,2012經過SBL 七支球隊代表開會後通過「第十屆SBL超級籃球聯賽新人選秀報名辦法」,於附則第四 點說明參加選秀之球隊,必須保障所遴選的新秀基本薪資,第一輪獲選球員每個月至少 6萬元薪資、第二輪5萬元、第三輪4萬元「凡曾獲選為中華代表隊國際賽之12位正選球 員者(瓊斯盃除外),必須保障所選的新秀獲選者每個月至少10萬元薪資」,新進球員必 須參加該球隊之活動至少二年,才可成為自由球員。2013修訂第十一屆選秀辦法,新進 球員基本薪資維持不變,但新進球員必須參加該球隊之活動至少三年,才可成為自由球 員。通常UBA的大專畢業選手投入選秀大約23歲左右,三年後成為自由球員大約來到26 歲。何守正(2007)研究指出SBL球員多數希望可以打到30歲,多數球員十年不到的運動 生涯所得並不豐厚,這些球員未來必定需要面對退休後的職業轉換問題。 Stankovich, Meeker, & Hendersen(2001) 指出,99 % 的學生運動員於高中、大學畢 業後,都需要面臨到職涯轉銜的歷程,尋找一個職業運動以外的生涯出路。有部 分 研 究 認 為 有 些 運 動 員 在 退 休 後 沒 有 適 應 上 的 困 難 (Coakley, 1983; Greendorfer & Blind, 1985)。然 而 多 數 文 獻 結 果 證 明 運 動 員 退 休後 的 職涯轉銜的歷程,的 確 會 有 適 應 上嚴 重 的 困 難 與 退 休 的危 機 (Grove, Lavallee, & Gordon, 1997 ; Hale, 1995 ; Kleiber & Brock, 1992)。 運動員退休後的出路問題可追究到學生時代的疏於學習,學 生運動員專注於運動技術的提昇與成績突破,缺乏生涯探索與準備,常會忽略其他方面 的發展,及培養個人其他方面的能力(李韻如,2002;陳聖芬,1997)。Super(1990) 對 於生涯發展的解釋認為,個體生涯發展是隨著個人的成長和學習而形成個體獨特的生涯 發展取向,該發展是連續漸進的終身歷程,在歷程中每個階段都有其發展任務,若上一 3.

(14) 階段的發展任務未能完成,將影響下一階段發展任務。高中階段的籃球選手生 涯 發 展 若 不 順利,將 影 響 下一階段的發展與將來職涯轉銜的適應,為了預防與降低學生運動 員於高中、大學畢業後,可能面臨的職涯轉銜困境,高中階段的籃球選手需要更多的生 涯探索與多元的學習機會。 本研究所指生涯探索係 Super (1957) 生涯發展所分五個階段:一、成長期、二、 探索期、三、建立期、四、維持期、五、衰退期中的探索期,探索期是指十四歲至二十 四的青少年與青年;高中生正處於由成長期的最後階段(能力期)邁入探索期,透過學校、 休閒活動與各種工作經驗,進行自我探索、角色試探與職業試探,並考量個人興趣、能 力、價值觀與機會做自我檢討與修正,如適應不良則重新試探,若工作滿意度高,則進 一步確立職業方向。 生涯定向係Super (1957) 生涯發展階段生涯探索期(14-24歲)中的轉變期(18-21歲), 此時期個體開始進入就業市場或受專業訓練,此時期更著重現實層面的考量,企圖實現 自我理想,且因實際現實考量,將自我理想目標範圍縮小。並針對試探期(14-17歲)的探 索結果進行自我調和,此時期已產生初步的生涯方向。 在不同背景變項運動選手生涯發展差異之研究,黎天生(2006) 與黃月芬(2012) 的 研究發現:不同運動成績之桌球選手在生涯發展上未發現有差異。洪立(2003)以大學體 育科系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運動水準為國際級、全國級與縣市級「生涯發展狀況」優 於運動水準為無經驗之學生。林正洲(2004) 以高中體育班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運動水 準為國際級在「生涯發展狀況」、優於全國級與縣市級之學生。在性別與生涯發展的相 關研究發現,多數研究認為男性運動選手在生涯發展表現優於女性(曾逸誠,2005;洪 立,2003;林正洲,2004; 黎天生,2006)。而有少數研究認為男、女運動選手在生涯 發展上沒有差異 (Blustein & Phillips, 1988;黃月芬,2012)。在不同學業成績學生選手 生涯發展差異之研究,楊家鑫(2011)針對高中學校合球運動績優生生涯發展與生涯阻礙 之研究發現學業成績 59 分以下之運動績優生在「學用不符」高於 60~69 分及 70~79 4.

(15) 分之運動績優生。而黃月芬(2012)以中等學校桌球選手為研究對象,發現不同學業成績 中等學校桌球選手在「生涯探索」與「生涯定向」上沒有顯著差異。從上述研究結果得 知,運動項目的不同,高中籃球選手在不同性別、級別、學業成績在生涯發展狀況有無 差異尚無定論。高中籃球選手未 來 職涯發展的順利與否攸 關 籃球 運 動 的 永續 發 展 , 因 此 ,除 了 重 視 選 材 與 育 才, 更 要 重 視 運 動 員 的生 涯 規 劃 , 以 吸 引 或留 住 優 秀 運 動 員(李 韻 如 , 2002)。 尤 其 是 參 賽 隊 數 與 人 數最 多的 HBL,因此探究高中籃球 選手生涯發展之現況與差異為本研究主要目的之一。 青 少 年 社 會 化 的 過 程 中 , 個 人 的 行 為 受 到 家 庭 、 重 要 他 人 、 外 在 環 境 交互 作用所影響,球員本身對運動明星的崇拜與學習,對所屬團隊的認同,都會影 響他們對於運動員這個角色的認同感、價值觀與行為。所謂運動員認同 (athletic identity) 是 指 個 人 對 自 己 是 否 是 一 位 運 動 員 的 認 同 程 度 , 是 個 人 察 覺 自己像一位運動員,在其所擁有的自我概念中,有關運動員認同這一部分 (Brewer, Van Raalte, & Linder,1993)。 從 廣 義 的運 動 員 認 同 來 說 , 運動 員 認 同 是 社 會 的角 色 , 亦 是 一 種 職 業的 認 同 (Astle,1986)。 擁 有 較 高 運動 員 認 同 者有 較 高 的 運 動 參 與 感 (Fox & Corbin, 1986), 且 擁 有 強 烈 運動 員 認 同 的 人 可 接 受嚴 格 的 運 動 訓 練 , 並減 少 其 他 活 動 而 專 心投 入 於 運 動 訓 練, 有 助 於 運 動 表 現 (Danish,1983), 而 Pearson & Petitpas (1990) 認為高 運 動 員 認 同程 度 的 運 動 員 , 會 較全 心 投 入 於 運 動 訓 練, 也 會 較 專 注 在 運 動表 現 。 研 究 者 自民 國 92 年 擔 任 HBL 高 中 籃 球 教 練,發現 由 於 HBL 競 爭 激 烈,加 上 HBL 的 賽 制在 複 賽 階 段 必 需 打 到五 天 五 場 , 或 到 六 天七 場 , 聯 賽 名 次 攸 關 運 動 績 優 甄 試 資格 的 取 得,因 此 選 手們 除 了 技 能 與 體 能,抗 壓 性 與 意 志 力 都 是一 大 考 驗 , 各 隊 教練 為 了 能 帶 領 球 隊 順利 晉 級 下 一 階 段 賽 事, 無 不 使 出 渾 身 解 數, 心 理 上 提 升 選手 運 動 員 認 同 程 度 亦是 手 段 之 一 。 Good, Brewer, Petitpas, Van Raalite, & Mahar (1993) 研 究 發 現 競 技運 動 員 , 參 加 的 競 技層 次 較 高 , 運 動 員 認同 的 程 度. 5.

(16) 也 會 較高 。 過 去 的 研 究 發 現, 受 到 社 會 文 化 的 影響 , 男 性 在 運 動 場 上的 表 現 較 易 受 到尊 崇,Lantz and Schroeder (1999) 認為運動員自我認同對男性是正面的, 對 女 性是 負 面 的 , 且 男 性 比女 性 有 較 強 的 運 動 員自 我 認 同 和 較 高 的 期望 ; 整 體 而 言 ,運 動 員 認 同 程 度 與 運動 水 準 和 運 動 員 的 性別 有 關 , 但 是 青 少 年運 動 員 認 同 程 度受 到 環 境、重 要 他 人與 楷 模 交 互 作 用 的 影響,且 HBL 男 女 籃 球 隊 各 自 有 不 同 文化 與 經 營 模 式 , 性 別在 高 中 籃 球 選 手 運 動員 認 同 上 的 差 異 究 竟為 何 不 得 而 知 。國 內 關 於 運 動 員 認 同這 項 議 題 的 研 究 較 少, 但 也 發 現 社 會 甲 組籃 球 選 手 的 運 動員 認 同 程 度 顯 著 高於 HBL 高 中 籃 球 選 手 , (周 泓 諭 , 2004)。 曾 是 國 家 、 區 運 或是 全 運 會 及 大 學 代 表隊 受 試 者 運 動 員 認 同高 於 曾 是 中 學 代 表 隊受 試 者 (葉麗 琴 , 2001)。 HBL 高 中 籃 球 聯 賽經營面與行銷面的成功,感 染 眾 多青 少 年 人 口 投 入此 項 運 動,因 此 即使 HBL 區 分 為 甲 級 與乙 級,甲 級 球 隊 也 幾乎 網 羅 多 數 有 條 件及 有 能 力 的 青 少 年 籃球 選 手 , 並 在 高 中 三年 期 間 予 以 高 強 度 的 比 賽 與 訓 練,高 中 乙 級 球 隊 仍 然 培 養出 許 多 優 秀 籃 球 國 手 如:基 隆 海 事 -林 志 傑、基 隆商 工-蔡 文 誠、新興 高 中 -劉 錚、豫 章高 中 -林 郅 為 等,這 些 選 手 在 高 中時 期 雖 然 不 在 甲 級球 隊 接 受 高 強 度 的 比賽 與 訓 練,但 他 們 憑藉 著 對 籃 球 運 動 的 熱忱 與 企 圖, 經 歷 UBA 的 努 力 與 淬 鍊,最 終 成 就 不輸 那 些 高中 甲 級 選 手。因 此 探究 高 中 籃 球 選 手 運動 員 認 同 現 況 , 與 探究 不 同 背 景 變 項 高 中籃 球 選 手 運 動 員 認 同差 異 情 形 為 本 研究 主 要 目 的 之 二 。 國內針對運動員認同的相關研究數量並不多,探討學生選手運動員認同與生涯發展 之相關是一項新的議題,從過去國內有關運動員認同的研究得知,運動員認同程度與運 動競技成績有相關 (Good, Brewer, Petitpas, Van Raalite, & Mahar, 1993;葉 麗 琴 , 2001;周 泓 諭,2004;劉 育 靜,2005),並且有更多文獻證實,選手運動員認同程度 影響往後生涯發展(Fox & Corbin, 1986; Blann, 1985; Grove, Lavallee, & Gordon, 1997; Murphy, Petitpas,. & Brewer, 1996; Sovboda & vanek, 1982 ; Pearson &. Petitpas, 1990; Murphy, Petitpas, & Brewer, 1996;葉麗琴, 2001)。國內部分針對中 6.

(17) 學選手的研究發現,不同運動水準中學選手在生涯發展上沒有差異(黎天生,2006;黃 月芬,2012 )。高中籃球選手之運動員認同程度究竟對其生涯發展有無影響,高中籃球 選手運動員認同與生涯發展之相關為何為 本 研 究 主要 目 的 之 三 。 現今體育政策大部分都是以獎勵優秀運動員的方式為主,而沒有對於運動員發展有 多少的關照(張少熙,2010)。籃球運動是全國中等學校參賽隊數與人數最多的運動,也 是青少年最喜愛的運動之一,選 手 之 生涯發展過程受到環境、家庭與重要他人交互作 用所影響。教練領導方式的不同、學校文化的不同、HBL 甲級與乙級球隊訓練強度與競 賽壓力的不同,皆可能對高中籃球選手之生涯發展產生正反兩面的影響。高中籃球選手 的生涯發展亦攸關籃球運動之永續發展,因 此 探 究 高中 籃 球 選 手 運 動 員 認同 與 生 涯 發 展 狀 況 之 相 關。希望藉由本研究結果,瞭解現階段高中籃球選手運動員認同與生涯 發展之現況,並了解運動員認同與生涯發展之關係,提供教育主管機關、學校單位、教 練、選手與家長做參考,以協助高中籃球選手之生涯發展為本研究主要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 一、瞭解高中籃球選手運動員認同與生涯發展之現況為何? 二、探討不同背景變項高中籃球選手運動員認同程度之差異為何? 三、探討不同背景變項高中籃球選手生涯發展狀況之差異為何? 四、探討高中籃球選手運動員認同與生涯發展之相關。. 7.

(18) 第三節. 名詞解釋. 一、H B L 高中籃球聯賽(High School Basketball League;簡稱 HBL)為中華民國教育部於 1988 年創立的中等學校校際間的籃球運動聯賽,分為男子高中籃球與女子高中籃球,再 依實力強弱分為甲級與乙級。 中華民國教育部為建立學校運動聯賽制度,提高學校運動水準,因此委由中華民 國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總會積極推動校際運動聯賽,以期藉由競賽活動廣植運動人口,發 掘培訓優秀運動人才,並透過運動團隊的互動,增進校際情感,蓬勃校園運動風氣,充 實青年學子校園生活內容,以達成倡導運動風氣,提高國民生活品質之目標。 HBL 中,尤其甲組前八強的賽事都頗受歡迎,同時因為有線電視的轉播,也造就 出不少籃球明星,其中又屬男子球隊的球星更受注目,例如:1999 年的陳信安,2000 年的田壘,2001 年的曾文鼎,2002 年的吳岱豪,2006 年的張宗憲。1988 年僅有 129 隊 伍參賽的 HBL 直至 2013 年代已有 346 隊。. 二、SBL 超級籃球聯賽(Super Basketball League,簡稱 SBL)是台灣一個半職業的男子籃 球聯盟,由新北市裕隆納智捷、台灣啤酒、台北市達欣工程、台灣大、金門酒廠、臺灣 銀行、台中市璞園建築等七支球隊組成,為台灣現今男子籃球最高層次的籃球聯賽。. 三、WSBL 女子超級籃球聯賽(Women's Super Basketball League,簡稱 WSBL)是台灣一個 半職業的女子籃球聯賽,成立於 2004 年,目前有國泰人壽、台元、中華電信、台電等 8.

(19) 四支球隊組成,為現今台灣女子籃球最高層次的聯賽。. 四、UBA 大專校院籃球運動聯賽(英文:University Basketball Association,縮寫:UBA) 前 身為全國大專杯籃球錦標賽,現是中華民國大專院校最高級別的籃球聯賽,由中華民國 大專院校體育總會主辦。每校公開男生組、公開女生組、一般男生組及一般女生組各以 參賽 1 隊為限。男生凡曾報名參加超級籃球聯賽之球員,無參賽資格;女生則為曾報名 參加女子超級籃球聯賽之球員,無參賽資格。比賽分級為公開組第一級、公開組第二級 與一般組共三個級別,其中公開組第一級與二級存在升降關係。一般組則為未具公開組 參賽資格之球隊。. 五、運動員認同 Brewer, Van Raalte, & Linder (1993) 認 為 所 謂 運 動 員 認 同 (athletic identity) 是 指 個 人 對 自 己 是否 是 一 位 運 動 員 的 認同 程 度 ;是 個 人 察 覺自 己 像 一 位 運 動員 , 在 其 所 擁 有 的 自我 概 念 中 , 有 關 運 動員 認 同 這 一 部 分 。 本研 究 中 是 以 HBL 高 中 籃 球 選 手 受 試者 在「 運 動 員 認 同 量表 」上 的 得 分 表 示,總 分 愈 高表 示 個 人對 於 運 動 員 這 個 角 色的 認 同 程 度 愈 高 。. 六、生涯發展 生涯發展理論眾多,本研究中生涯發展係三大取向中的發展取向,強調生涯為連續 不斷、循序漸進,從出生到死亡之長期發展過程。代表學者有 Ginzberg、 Havighurst、 Super 等人。本研究中生涯發展係指 Super (1957)生涯發展理論中,五個生命階段裡第二 階段的探索期(14 至 24 歲)。. 9.

(20) 七、生涯探索 super (1957) 針對生涯發展提出五個生命階段,一、成長(4~13 歲)二、探索(14 至 24 歲)三、建立(25 至 44 歲)四、維持(45 至 65 歲)五、衰退(65 歲以上)。第 二階段探索階段是並未確立的試探階段。此階段透過蒐集的資訊、經驗的累積及自我的 評估以幫助個體選擇與適應職業上的行為(Blustein, 1989)。本研究參與者在此向度得分 越高者,表示個體瞭解生涯發展相關的訊息,透過蒐集的資訊、經驗的累積及自我評估 等準備行為越充分。. 八、生涯定向 生涯定向是 Super (1957) 生涯發展五階段理論探索期(14-24 歲)中的轉變期(18-21 歲)。此時期更著重現實層面的考量,並從探索經驗進行自我調和,產生初步的生涯方 向,以有意識的態度、行動與思考,選擇學校和職業 (Jepsen & Dilley, 1974)。本研究參 與者在此向度得分越高者,表示個體透過有意識的態度、行動與思考,選擇升學或職業 的確定程度越高。. 九、學業成績 指研究參與者於 102 學年度上學期學業成績在班上排名前面 1/3 者為中上程度,中 間 1/3 者為中等程度,後面 1/3 者為有待加強程度。. 10.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就研究目的所關注的主題進行文獻的蒐集與探討,共分為以下幾個節次: 第一節 運 動 員認 同 理 論 基 礎與 相 關 研 究;第二節 生涯發展的理論基 礎;第三節 生 涯探索與生涯定向理 論 基 礎 與相 關 研 究 ;第四節 運動員生涯發展相關研究;第五節 運 動 員認 同 與 生 涯 發 展 相 關研 究 ; 第 六 節 本 章總 結 ; 第 七 節 研 究 假設 。. 第一節. 運動員認同理論基礎與相關研究. 青 春 期 的 學 生 , 不 同 的 生 活 經 驗 會 有 不 同 的 自 我 認 同 。 Bronffenbrenner (1960) 指 出 : 認 同 是 一 種 行 為 , 透 過 楷 模 的 外 顯 行 為 所 表 現 出 來 的 一 種 行 為 ; 也 是 一 種 動 機 , 即 努 力 的 讓 自 己 行 為 傾 向 楷 模 ; 亦 是 一 個 過 程 , 經 由 行 為 和動 機 學 習的 過 程。青 春 期 的 個體 與他人或環境的互動,形成認 同 經 驗 上 的不 同 感 受 , 運 動 員認 同 (athletic identity)過 程 亦 是 如 此,所 謂 運 動 員 認 同 是 指 個 人對 自 己 是 否 是 一個 運 動 員 的 認 同 程 度 (Brewer, Van Raalte, & Linder,1993)。 談 到 運動 員 認 同,必 需 先 了解 何 謂「 自我概念」(self- concept),自 我 概念 一 直 是 人格 心 理 學、社 會 心 理學 及 臨 床 心 理 學 所 積極 探 索 的 主 題,不同的學者針對 自 我 概 念有不同的解釋。Super等人(1963)將自我概念區分為簡單的自我概念與複雜 的自我概念,所謂簡單自我概念係指個體經由組織並賦予意義的知覺,而複雜自我概念 是簡單自我概念經過抽象化與一般化過程而形成,通常被組織在一種角色架構內。現象 學派認為自我概念係指個體主觀的認知,個體根據自己內在的參照架構來行動,即個人 覺知的自己,包括自己所有的屬性、感情、態度與行為。社會學派學者Cooley (1902) 則 以「鏡我」(Looking - glass self) 來解釋自我概念,認為每個人都是他人的一面鏡子,自 我概念的形成,是個體透過與他人或環境的互動而形成。因此,「重要他人」對個體自 我概念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黃小真,2004)。國內學者張春興(1998)認為自我概念 指個體依據過去生活經驗,產生對自己的看法、態度、意見和價值判斷的綜合,未必真 實客觀,只是自己認為自己就是如此,也逐漸發展成個體人格結構的核心。黃德祥(1994) 認為自我概念指個體對自己的理念、情感與態度的總合,亦即個人試圖解釋自己、建立 11.

(22) 基模,以便將對自己的印象、情感與態度組織起來,尤其對正值追求自我認同階段的青 少年來說,更是影響其發展的重要向度。徐世琛 (1995) 認為自 我 概 念 具有「我」的特 性及一切想法、知覺及價值觀,也涵蓋了「我是什麼樣的人」及「我能做什麼」的了解; 自我概念是個人性格很重要的一部分,他影響了個人對世界、對自己行為的知覺;個人 會從自我概念上,評價個人的各種經驗,同時個人所表現的行為,會和個人的自我概念 有一致的趨勢,由於自我概念的形成,來自生命中重要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以及生活中 各種不同經驗的累積,因此自我概念不是一成不變,它會不斷擴充、發展及改變。張春 興(1992)談到自我概念係指個人對自己的看法,而個人自我概念的形成,其經過大致 可經過三個階段,即(一) 自我認定(self - identity) 是指個人認定自己是誰;(二) 自我 評價 (self – evalantin) 乃是個人對自己的評價判斷;(三) 自我理想(self-ideal) 是自我概 念的最高階段,而自我理想的建立,多半是經由認同的歷程。 Brewer, Van Raalte, & Linder (1993) 認 為 運 動員 認 同 是 指 個 人 對 自己 是否 是 一 位 運 動 員 的 認 同 程 度 ; 運 動 員 認 同 是 社 會 認 知 中 自 我 概 念 的 一 種 。 Martin, Eklund, & Mushett, (1997) 的研 究 也 引 用 Brewer, Van Raalte, & Linder (1993) 的 文 獻 談 到 , 運 動 員 認 同 是 個 人 察 覺 自 己 像 一 位 運 動 員 , 在 其 所 擁 有 的 自 我 概念 中 , 有 關 運 動 員 認 同 這 一 部 分 。 狹 義 的 運 動 員 認 同 解 釋 , 運 動 員 認 同 是 一 種認 知 的 結構 (cognitive structure) 或 是 一 種 基 模 (Markus, 1977)。廣 義 的 運動 員 認 同 解 釋 , 運 動 員 認 同 是 社 會 的 角 色 (social role) , 甚 至 是 一 種 職 業 的 認 同 (Pearlin,1983;Astle, 1986)。 過 去有 關 運 動 員 認 同 的 研究 發 現,強 烈 運 動 員認 同 對 於 運 動 技 術 與運 動成 績 的 提升 是 非 常 顯 著 的,Danish (1983) 研 究 指 出:強 烈 運 動 員 認 同 的人 可 接 受 嚴 格 的 運 動 訓 練 , 並 減 少 其 他 活 動 而 專 心 投 入 於 運 動 訓 練 , 有 助 於 運 動 表 現。 Simpson (1999) 研 究 指出:在認同形成期的年輕運動員對運動的投入越多,未來在成年 初期會有較佳的運動表現。Pearson & Petitpas (1990) 研 究指出:運 動 員認 同 程 度 高 , 更能 全 心 投 入 運 動 訓 練, 也 會 較 專 注 於 運 動表 現 。 Fox & Corbin (1986) 研 究指出:擁 有較 高 運 動 員 認同 者 也 會 有 較 高 的 運動 參 與 動 機 。 Martin,Eklund, & Mushett (1997) 研 究 也 指出,一 個人 在 運 動 方 面的 角 色 認 同 與 個 人 在運 動 目 標 的 達 成 有關。而 Petitpas (1987) 研究 指出:擁 有 強 烈運 動 員 認 同,可 以 評量 自 我 能 12.

(23) 力 高 低 , 培 養 運 動 技 能 , 建 立 個 人 自 信 心 , 增 進 人 際 互 動 往 來 。 從 上 述 文 獻探 討 得 知 , 高 運 動 員 認 同 可 以 增 進 運 動 動 機 、 運 動 技 能 、 運 動 成 績 、 與 建 立 個人 自 信 心, 且 增 進 與 人 之 間 的互 動 。 有 關運 動 員 認 同 程 度 的 差異 研 究,在 不 同 運 動水 準 與 運 動 員 認 同 方面 的研 究 , Good, Brewer, Petitpas, Van Raalite, & Mahar, (1993) 發 現 大 學 運 動 員 , 參 加 的 競技 層 次 較 高,運 動 員認 同 的 層 次 也 會 較 高。葉麗 琴 (2001)研 究 不同運動水 準與運動員認同之體育相關科系應屆畢業生,探討就業前生涯決策焦慮與因應方式的差 異情形發 現 , 國 家 代 表 隊 、 區 運 或 全 運 代 表 隊 及 大 學 代 表 隊 的 受 試 者 , 運 動 員 認 同 程 度 高 於 中 學 代 表 隊 及 過 去 不 是 代 表 隊 的 受 試 者 。 周 泓 諭 (2004)研 究 對 象 為 國 內 社 會 甲 組 籃 球 選 手 和 高 中 籃 球 甲 級 與 乙 級 選 手 , 研 究 結 果 發 現 , 社 會甲 組 籃 球 選 手 運 動 員 認 同 層 度 高 於 高 中 甲 級 與 乙 級 籃 球 選 手 , 但 高 中 甲 級 與 乙級 籃 球 選 手 在 運 動 員 認 同 程 度 上 沒 有 差 異 。 劉 育 靜 (2005)研 究 對 象 為 大學運動員, 發現大學運動員在運動員認同上有顯著差異存在,曾經獲得全國性錦標賽前六名之大學 運動員,其運動員認同程度較高。整體而言,不 同 運 動 水 準 運 動 員 在 運 動 員 認 同 程 度 多 有顯 著 差 異 。 有 關 性別 與 運 動 員 認 同 程 度的 差 異 研 究 , Lantz & Schroeder (1999)的 研究 指 出,運 動 員 自我 認 同 對 男性 是 正 面 的,對 女 性是 負 面 的;此 和 一 般人 心 目 中 , 女 性 和 非 運 動 員 , 男 性 和 運 動 員 的 概 念 似 乎 有 相 關 。 男 性 比 女 性 有 較 強 的 運動 員 自 我認 同 和 較 高 的 期 望 (Wiechman & Williams,1997)。國 內 有 關 性別 在運動員 認同上的差異研究,葉麗 琴 (2001) 研 究不同運動水準與運動員認同之體育相關科系應 屆畢業生,探討就業前生涯決策焦慮與因應方式的差異情形發現 , 男 性 大學運 動選手 在 運 動 員 認 同 程 度 顯 著 高 於 女 性 運 動 選手。 劉 育 靜 (2005) 探討大學運動員在運動 員認同與生涯阻隔之現況發現:男 性 大學運動選手在運 動 員 認 同 程 度 高 於 女 性 大 學 運 動 選手。. 第二節 生涯發展的理論基礎 高中生隨著生理、心理的日漸成熟,開始尋求自我獨立,並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 13.

(24) 與未來的生活,逐步形成自己的理想與發展出職業生涯觀。本研究以 102 學年度 HBL 高 中籃球聯賽參賽選手為研究對象,探討其生涯發展情形。生涯發展理論眾多,不同的專 家對生涯及生涯發展有不同的看法,衍生出各種定義及理論,本節將分別介紹生涯的定 義與生涯發展理論。 壹、 生涯的定義 生涯,來自於英文的(career)這個字。其源自古羅馬字 via carraria 及拉丁字 carrus, 指的是兩輪馬車,後來被引申為道路、軌跡、軌道、戰車,也就是人一生的發展的道路, 及其所扮演的一系列角色和職位。在中國生涯一詞最早出現於莊子養生篇:「吾生也有 涯,而知也無涯。」,意旨生命是有止盡的,而知識是無盡的,隨著時代的演進,生涯 一詞被解釋為「生計」。當今不同的專家對生涯有不同的定義與看法。 國外學者 Shartle(1952) 提出生涯是指一個人在一生中工作所經歷的工作或職位的 總稱。Webster(1986)指生涯是指個人的一生職業、社會與人際關係的總稱,即個人終身 發展的歷程。Hood & Banathy(1972)生涯包括個人對工作的選擇與發展,非職業性或休 閒的選擇與需求,以及社交活動參與的滿足感。Mc Daniels(1978) 生涯是指一個人終其 一生所從事的工作或休閒活動之整體生活型態。Mc Farland(1969) 生涯是指個人依據心 中的長期目標,所形成的一系列工作選擇,以及相關的教育或訓練活動,是有計劃的職 業發展歷程。Raynor & Entin(1982)生涯不僅是一個行為概念,也是一種現象的概念。聯 結了「人在做些什麼」及「人如何反觀諸己」。Zunker(1998) 生涯是休閒、職業與工作 等活動及職位的總和,也與個人終身所從事的事業息息相關。Super(1976) 生涯是生活 中各種事件的演進方向及歷程,是統合個人一生中的職業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現出個人 獨特的自我發展類型;他也是個人自青春期至退休後,一連串有籌或無籌的綜合,甚至 包含副業家庭與公民角色。 國內學者李鍾桂(1995) 指出生涯包括的不只限於職業或事業,從個人的出生開始, 其自我、家庭、情感、學業、婚姻、事業,及健康、休閒及生活當中包羅萬象,都在生 涯之中。林幸台(1987) 指出生涯概念範圍及於個人一生,其內容涉及生活中食、衣、住、 行、育、樂各方面的活動經驗,而發展則是一生當中連續不斷的過程,經此過程而塑造 出個人獨特的生活型態與人生目標。金樹人(1987)生涯的發展是一生當中連續不斷的過 14.

(25) 程,包括個人在家庭、學校和社會與工作有關的所有活動經驗,這種經驗塑造出獨特的 生活方式。周文祥(1996)生涯是指整體人生的發展,除了終身事業的選擇外,也包含個 人整體生活型態的發展。張振成(1997)生涯是指有籌和無籌的職位,其內容涵蓋家庭、 職業、休閒、社會活動角色。 綜上學者所述,生涯是指一個人在一生中的所有生活角色與職業,包括個人在家 庭、學校、社會與職業、休閒、婚姻、情感等所有生活型態與活動經驗。對運動員來說, 選手時期只是其中一段過程。 貳、 生涯發展理論 生涯發展理論眾多,約分為三大取向敘述如下: 一、 適配取向: 人與事的配合為立論重點。再依重點的不同,分成心理取向及非心理取向。 (一) 心理取向代表學者有Ann Roe需要論、Dawis工作適應理論、Holland類型 論、Myers-Briggs類型理論、Parsons特質因素論、精神分析取向之Bordin。 (二) 非心理取向代表學者有Blau之社會學模式或偶然說(accident theory)、 Rottenberg經濟論(economic theory)。 二、 發展取向: 強調個人一生中整個發展歷程,發展歷程可依年齡劃分,各階段皆有其發展任 務,代表學者有Ginzberg、Havighurst、Super等。 三、 決策取向: 主要在探討配合或發展所以發生之現象,著重在決策的歷程與型態,又可分成 決策模式與社會學習論二派。決策模式代表人物有Gelatt、Katz及Tiedeman,該派學 者認為透過 協助 , 個 體會 做最大 酬賞與 最 小失敗之生 涯選擇 ; 社會學習論以 Krumboltz為代表,其認為遺傳與環境對個人學習經驗與未來生涯選擇具有影響性。 三大取向皆有其立論之處,學者於各階段皆提出其生涯發展重點,本研究針對 15.

(26) 發展取向三名學者提出之生涯發展理論進行探究: (一) Ginzberg 之職業選擇理論. Ginzberg(1951)認為生涯發展常伴隨著年齡增長而增進,個人的成長是持 續不斷的歷程,歷程中隨時要做不同的抉擇,外在社會環境、個人身心發展、 人格特質、個人觀念、教育機會、工作成就等,均會影響到個體的選擇。此外, 生涯發展過程中,每個步驟都與前面和後續的步驟有意義上的關聯,因此前一 階段的發展將影響到下一階段的進行(余鑑,1999)。並依不同年齡層生涯發展的 特性,將生涯發展階段區分為: 1. 幻想期(fantasy period)。本時期約十歲以前,個體逐漸表現出對職業的 興趣與性向,並透過遊戲的方式模仿職業的角色與行為。但此時期個體缺 乏抽象思考,對於職業的選擇與概念大多憑直覺,較少理性思考。 2.. 試探期(tentative period)。此時期約十一到十八歲,高中階段屬於發展階. 段中的試探期,此階段青少年對特定工作感到興趣,開始覺察個人價值觀, 將個人價值與個人能力結合,且由生涯試驗期轉為實際選擇。Ginzberg 對於 十一歲到十八歲的試探期細分為興趣、能力、價值、和綜合等四個階段, 略述於下 (Sharf, 1992): (1) 興趣的發展(11-12歲) Ginzberg認為11歲時兒童停止幻想,開始覺察自己的興趣,一般透過 觀察父母工作、學校活動、同儕角色扮演等方式來了解自己興趣所在。 此時對於生涯的選擇仍缺乏判斷力,大多依據本身的興趣作為選擇的判 斷。 (2) 能力的發展(13-14歲) 青少年開始培養自己興趣的能力,並將自己的能力與興趣表現在各項 16.

(27) 與職業生活有關的活動上。因此,教育對於該階段青少年的重要性增加, 青少年亦對自己及未來的觀感也較趨於現實。 (3) 價值觀的發展(15-16歲) 該階段青少年進行生涯抉擇時,因逐漸瞭解職業價值,開始將自己的 目標與價值觀列入考慮。隨認知能力的發展,開始思考一些抽象問題, 如:「賺錢比較好還是幫助他人比較好?」另婚姻或人生計畫的議題也 開始浮現,此種抽象概念的發展促使青少年得以進入下一個階段。 (4) 轉換階段(17-18歲) 此時的青少年在生涯選擇上,薪資、畢業後得否升學等現實條件是選 擇上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青少年已意識到決定的急迫性,知道自己具 有決定未來的能力,且必須去採取一些行動,所以會開始收集與統整相 關職業資料,也開始為自己確立未來的方向。 3. 實現期(realistic period)。十八歲之後至成人,可再細分為試探、具體化 和專精化三個階段。本時期根據上個時期的統整結果進行試探,透過身體 力行的方式,進行各方面的探索活動,並累積其經驗作更進一步的職業選 擇,有了目標即進入具體化的階段,並在固定的目標上作更專精化的就業。 (二) Havighurst 的生涯發展任務論 Havighurst(1953)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人類發展時,首先提出發展任 務(developmental tasks)。其認為生涯發展任務是個人在該階段應有的發展水 準或成就水準,前階段發展任務達成與否,關係著下一階段的發展情形。 Havighurst認為個人的生涯發展約可分為四個階段: 1. 認同重要他人(5-10歲):此階段個人從父母與重要他人的認同中,形 成工作概念與自我理想。 2. 工作習慣獲得(10-15歲):個體開始形成個人工作、遊戲上的習慣, 並且學習組織時間與資源。 17.

(28) 3. 真實工作認同(15-25歲):個人開始發展對真實工作的認同,並且開 始為某一職業做準備。 4. 成為生產工作者(25-40歲):個人成為具生產力的工作者,能夠掌握 技巧、獲得升遷。 由Havighurst理論得知,青少年階段之高中生處於真實工作認同的階段,開始對真 實工作世界產生進一步的認同並為認同結果做準備,因此,提供多元且適性、適能的 職業訊息予高中籃球選手,對於其將來職業的選擇與認識有莫大幫助。 (三) Super 的生涯發展任務論. Super(1957)將 Ginzberg(1951)的生涯發展階段理論加以擴展,並根據 Havighurst(1953)的生涯發展任務,提出十項重要的理論性命題,並於 1990 年修正為生活—生涯發展理論 (life-career development theory) 十四項命題。 其中,Super 將生涯發展歷程,歸納為一系列的生活階段,又稱大循環(吳芝儀, 2000; 林幸台, 1987),另在每一個階段到下一個階段之間,還有所謂的轉 換期(transition),又稱小循環,包括新的成長、再探索,及再建立等三個歷 程。因此,Super 認為個體必須達成每一階段的生涯發展任務,並為下一階段的 發展做好預先規劃與準備。然而,個體一旦進入一個新的生涯發展階段,有可 能進入另一個新的發展循環,需重新經歷成長、探索、建立、維持、衰退等一 系列的歷程,該歷程也是 Super 認為人一生中的五個發展階段,分述如下(Herr & Cramer, 1988): 1. 成長期(0-14歲):開始以不同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藉著對父母、長 輩、教師或重要他人的認同發展出自我形象,其能力、興趣也隨著年齡增 長及社會期望逐漸重要。 2. 探索期(15-24 歲):透過學校、休閒活動及各種工作經驗中,進行自 我統整、角色試探與職業探索,來尋找生涯目標。探索階段又可分為試探 期(15-17 歲)、過渡期(18-21 歲)、試驗並稍作承諾期(22-24 歲)三個 18.

(29) 次階段。吳芝儀(2000)認為探索階段有五大主要發展任務:職業偏好具 體化、職業偏好的特定化、實現職業偏好、發展合於現實的自我概念、學 習開創較多的學習機會。 3. 建立期(25-44 歲):尋找自己適當的工作領域,逐步建立穩固的地位。 工作職位可能升遷,但職業不會改變。該階段又可分為試驗-投入和建立 (25-30 歲),以及晉升(31-44 歲)等二個階段。 4. 維持期(45-64 歲) :逐漸在職場上取得相當地位,並致力於維持現有的 地位外,同時開始面對新進人員的挑戰,並為退休做準備。 5. 衰退期(65 歲以上) :體力與心理能力逐漸衰退,從職場退休並發展新 角色,從選擇性的參與者逐漸成為完全的觀察者,開始尋求不同管道來滿 足退休後可能失去的事物。此階段可分為衰退(65-70 歲)與退休(71 歲以 後)二個階段。. 由上可知,高中生處於 Super 探索期(15-24 歲)中的試探階段(15-17 歲)與過渡 期(18-21 歲),此時期主要的生涯發展任務是藉由學校學習、社團休閒活動和假期打 工機會,進行多方面的探索。探索的內容包括對自己的態度、價值觀、人生觀、習慣、 角色、各種專長等內在世界的了解,以及對於大學科系性質、未來工作環境及國家社會 需要等外在世界的試探(邱志賢,1997)。. 第三節 生涯探索與生涯定向理論基礎與相關研究 一、 生涯探索理論基礎與相關研究 Ginzberg (1951) 的職業選擇理論將職業選擇依年齡劃分為幻想期、試驗期與現實期。 現實期可再細分為試探、具體化和專精化三個階段。試探階段根據上個時期的統整結果 進行試探,透過身體力行的方式進行各方面的探索活動,並累積其經驗作更進一步的職 業選擇,有了目標即進入具體化的階段,並在固定的目標上作更專精化的就業。. 19.

(30) Super 生涯發展理論中提到,生涯探索是指個人藉由有目的思考認知,以獲得與個 人有關的工作、職業、機構等資訊的歷程,其涉及的層面包括對生涯探索的看法、付諸 實踐的生涯探索活動,以及對其生涯探索的認知及情緒反應 (Stump, colarelli, & Hartman, 1983)。從 Super 的研究得知,高中生正處於探索期(15-24 歲)試探階段(15-17 歲) 的最後階段(能力期)邁入過渡期(18-21 歲),探索期屬於奠定能力基礎的階段,此階 段的個體透過學校、休閒活動與各種工作經驗,進行自我探索、角色試探與職業試探, 並考量個人興趣、能力、價值觀與機會做自我檢討與修正,如適應不良則重新試探,若 工作滿意度高,則進一步確立職業方向。 Sharf (1997/1998) 探索階段又分為三個次階段:具體階段(crystallizing)、明確階段 (specifying) 與執行階段(implementing) 高中生正值具體階段時期他們開始了解自己的 興趣、能力與價值觀為何,並會藉由工作經驗與工作知識,逐漸縮小其職業選擇範圍。 Blustein (1989) 將生涯探索定義為一種問題解決行為,透過對自己的評估以及外在的搜 尋活動,幫助選擇、準備、進入、或在職業上的適應行為。Blustein & Phillips(1998) 認 為青少年晚期,個體為發展生涯定向,需要藉由探索對自我與職業世界的充分了解,已 形成適合且願意投入的生涯選擇;當投入生涯探索的程度越大,對自我與外界職業環境 的知識與了解越多,越能選擇符合自己興趣、性向、能力的職業種類,因而產生滿意的 生涯決定。陳欣儀(2000) 指出生涯探索對大三大四學生生涯定向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 性,尤其是系統性探索活動與環境探索。 從上述的文獻內涵得知,高中生生涯發展過程受到個人內在人格特質與外在社會 環境的影響,職業探索與自我探索能幫助學生對自我與職業有更多的了解,進而選擇符 合自己興趣、性向、能力的職業種類,然後順利進入下一階段,發展出較確定的生涯定 向,以及較滿意的生涯決定。. 20.

(31) 二、 生涯定向理論基礎與相關研究 Marcia(1966)依據 Erikson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將青少年認同歸納為四種不同型態, 就生涯認定向度而言,四種認定型態的意涵分別為: (一)自主認定者(Identity Achievement,IA):身歷抉擇危機後,逐漸確定生涯方向或 職業目標。 (二)提早認定者(Foreclosure,F):未曾面對生涯抉擇危機,但在生涯方向或職業目標 上,已接受父母或他人安排而定向。 (三)延遲未定者(Moratorium,M):面對個人生涯抉擇危機,正在尋求定向。 (四) 茫然失據者(Identity Diffusion,ID):面對生涯抉擇危機,因生涯方向或職業目 標模糊不定,而感到焦慮或做逃避決定。 Marcia(1980) 認為生涯確定是青年期主要而關鍵的發展任務之一,生涯決定的明 確與否,不但影響個人的長期發展,導致自我認定危機,更影響當前生活的調適情形。 生涯定向係 Super (1957) 生涯發展階段生涯探索期(15-24 歲) 中的過渡期(18-21 歲),此時期個體開始進入就業市場或受專業訓練,此時期更著重現實層面的考量,企 圖實現自我理想,且因實際現實考量,將自我理想目標範圍縮小。並針對試探期(15-17 歲) 的探索結果進行自我調和,已產生初步的生涯方向。因此「生涯已定向」表示個體 經由與外在環境探索後,已能確認生涯目標,能做出有關生涯職業的決定。「生涯未定 向」表示個體經由與外在環境探索後,還不能確定生涯目標,無法做出有關生涯職業方 面的決定。 Crites(1969) 將生涯定向定義為「選擇或從事與未來職業方向有關的活動,以便投 入特定的教育或職業領域」;反之,若個體沒有能力選擇、或將自己投入特定的行動, 以便準備或進入特定的教育或職業領域則稱為「生涯未定向」。Jepsen and Dilley (1974) 指出生涯定向歷程是個體以有意識的態度、行動與思考,選擇學校或職業,以符合社會 21.

(32) 預期的一種反應。Schein (1978) 進一步提出:生涯定向是自我知覺的天份動機及價值觀 並且會引領穩定及整合個人的生涯,生涯定向會引領個人生涯上的決策,並釐清個體生 涯上的差異,且每個人僅擁有某一種生涯定向的類型。生涯定向亦是生涯發展上個人的 需求、態度、價值觀及才能的結合(Delong, 1982; Igbaria, Greenhaus & Pasuraman, 1991)。 經由上述得知,生涯定向是個體在權衡諸多選擇之間權衡評估,並決定投入適當 的教育或職業領域的行為(彭一芳,1994)。. 第四節. 運動員生涯發展相關研究. 一、 運動選手生涯轉換相關研究. Stankovich, Meeker, & Hendersen (2001)指出,99%的學生運動員於高中、大學畢業 後,都需要面臨到職涯轉銜的歷程,尋找一個職業運動以外的生涯出路。O’Neil & Fishman(1982) 指出轉換是個人生命中的一部分,其包含價值觀、世界觀、與與個人外 在的改變,有的人會逃避,有的人會歷經痛苦後而適應,在個人的毅力、生活架構和夢 想上會有得有失。本研究所指運動選手的生涯轉換,是指選手脫離運動競技專長,轉換 到其他領域時,所體會的經驗、價值觀與生活型態之改變歷程。 陳志睿(2010) 針對前 CBA(中華職業籃球聯盟)與 SBL(超級籃球聯賽)等退役籃球員 進行深入訪談,探討退役籃球員所面臨的生涯轉換內在與外在種種危險因素與自我轉換 的歷程,其結果發現(一) 退役球員有生理、心理與社會因素,在眾多因素相互影響與 累積下的成果。(二) 不願意放下明星光環的退役球員有著影響生活與工作的發展狀況; 無明星光環的球員願意放下身段去嘗試別的工作。(三) 退役的球員面臨著當前的生活 感覺到緊張無助的負面情緒,有的球員更無法調適。(四) 藉著家人與朋友的支持、重 回校園、注意力轉移,以求人不如求己的心態改變去因應改變。(五) 契機與價值觀的 改變為自我轉化的重要因素,二者相互配合才能達到正向的轉換歷程。許瀞心(2005) 針 22.

(33) 對退役女子足球選手研究發現,選手退役是因為經濟問題與運動傷害;生涯規劃上皆認 為需要,但多數受訪者還是未做;生涯轉換以教師及行政人員居多;退役選手期待教育 行政單位提供師資培育訓練、專業知識與第二專長。陳又琪(2008) 對象是五名體育保送 身分,就讀非體育系且已經進入職場就業之前女排選手,其研究結果發現,研究對象皆 有學業、專長訓練與人際關係適應之困擾,其解決方式與求助對象有差異,共同是以積 極、勇敢的態度面對難題,使大學生活有更好的發展。張維唐(2008) 對桃園縣平鎮高中 棒球選手生涯規劃之研究,其研究結果發現選手以成為職棒選手為第一目標,老師或教 練為次目標;學校雖有升學輔導,但是升學方面還是以教練為主。運動員退休後的出路 問題可追究到學生時代的疏於學習,學生運動員專注於運動技術的提昇與成績突破,缺 乏生涯探索與準備,常會忽略其他方面的發展,及培養個人其他方面的能力(李韻如, 2002;陳聖芬,1997)。國內多數的研究指出大部分運動選手很少對自己的生涯發展做 規劃,面對運動生涯結束,大多是想當老師或教練(許瀞心,2005;張維唐,2008;林 德齊,2008;何守正,2008;田本玉,2012)。 二、 不同背景變項運動選手在生涯發展之相關研究 (一) 運動級別在生涯發展之相關研究 洪立(2003) 以大學體育科系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運動水準為國際級、全國 級與縣市級之大學體育科系學生在「生涯發展狀況」優於運動水準為無經驗之學 生。林正洲(2004) 以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運動水準為國際級之 高中體育班學生在「生涯發展狀況」 、優於運動水準為全國級與縣市級之學生。黎 天生(2006) 研究對象為中等學校桌球選手,發現不同運動成績中等學校桌球選手 在「生涯定向」與「生涯探索」上未達顯著差異,運動成績並未對「生涯發展」 造成影響。黃月芬(2012) 以中等學校桌球選手為研究對象,發現不同運動成績中 等學校桌球選手在「生涯探索」、「生涯定向」與「生涯發展」上沒有顯著差異。. 23.

(34) 過去部分針對學生選手的研究發現,不同運動水準學生選手在生涯發展狀況 有差異,運動水準較高的學生優於運動水準較低的學生,顯示運動水準較高的學 生在生涯發展上可能比較積極或比較有目標。但也有部分研究發現,不同運動水 準在學生選手的生涯發展上沒有差異。 (二) 性別在生涯發展之相關研究 運動員生涯發展在性別上的差異,李欣靜(2006) 研究對象為大學校院甲組桌 球選手,研究指出受到運動環境發展之限制,且各學校、科系性質與所需知識不 同,以及就業市場生態改變,不同性別、就讀學校、科系及教育學程之選手,其 生涯發展與輔導需求有顯著差異。呂君榮(2000) 研究對象為大學體育科系學生, 發現不同性別生涯發展阻隔因素在意志薄弱、資訊探索、科系選擇與學習困擾上 有差異存在。黃相瑋(2004) 研究對象為運動休閒相關學系學生,發現性別在工作 價值觀與、生涯探索、生涯阻礙、生涯定向達顯著差異。曾逸誠(2005) 研究對象 為大學體育保送生,針對其生活適應與生涯發展之關係研究發現,就性別而言, 男性大學體育保送生其生涯定向優於女性。洪立(2003) 研究對象為大學體育科系 學生,發現大學體育科系學生生涯發展狀況大致良好;男性大學體育科系學生的 生涯發展狀況優於女性。林正洲(2004) 以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 男性在「生涯發展狀況」 、優於女性。黎天生(2006) 研究對象為中等學校桌球選手, 發現不同性別中等學校桌球選手在生涯探索達顯著差異,男生選手對於未來的規 劃目標較女生選手更積極。楊珮琳(2006) 研究對象為師範校院體育系學生,發現 性別、就讀學校、年級之不同,以及有無修習教育學程,在生涯發展與生涯阻隔 上有所差異。而黃月芬(2012)以中等學校桌球選手為研究對象,發現不同性別中等 學校桌球選手在「生涯探索」、「生涯定向」與「生涯發展」上沒有顯著差異。 過去有關於運動員生涯發展所做的研究,多數的研究發現,男性運動員在生 涯發展表現上優於女性運動員,且達顯著差異。徐耀輝(2003) 針對大學體育科系 24.

(35) 學生所做的研究指出,女性在運動發展長期受到文化、大眾媒體、運動結構、社 會性別、刻板印象等阻礙因素的影響,因此男生大學體育科系學生的生涯發展狀 況優於女生。綜合上述的研究可得知,性別在運動員生涯發展上有差異存在,在 國內的運動結構與文化可能對女性運動員有較為不利的影響。 (三) 學業成績在生涯發展之相關研究 運動員生涯發展在學業成績上的差異,黃楗翔(2003) 研究發現國立台南師範 學院體育系運動績優生與一般生在學業的適應上有顯著差異,一般生在學業的適 應上優於體育系運動績優生。曾逸誠(2005) 研究對象為大學體育保送生,針對其 生活適應與生涯發展之關係研究發現,生活適應各層面表現愈好時,生涯定向、 生涯探索之表現也愈佳,表示彼此之間呈現中等程度之正相關;而學業適應與生 涯探索則是相關程度最高之變項。黎天生(2006) 研究對象為中等學校桌球選手, 發現不同學業成績中等學校桌球選手在「生涯定向」上未達顯著差異,但學業成 績在中間三分之一之學生在「生涯探索」上優於學業成績有待加強之學生,並達 顯著差異。洪立(2003) 研究對象為大學體育科系學生,發現不同學業成績之大學 體育科系學生在整體「生涯發展狀況」、「生涯探索」均未達顯著差異,但學業成 績前面三分之一之學生在「生涯定向」上優於學業成績中間三分之一之學生,並 達顯著差異。楊家鑫(2011) 研究對象為高級中等學校合球運動績優生,在生涯發 展與生涯阻礙之研究發現,學業成績 59 分以下之運動績優生在「學用不符」高於 60~69 分及 70~79 分之運動績優生。而林正洲(2004) 以臺北市高中體育班學生學 生為研究對象,發現不同學業成績之高中體育班學生在生涯發展狀況上沒有差異。 黃月芬(2012) 以中等學校桌球選手為研究對象,發現不同學業成績中等學校桌球 選手在「生涯發展」與「生涯探索」、「生涯定向」上沒有顯著差異。 過去雖有少數研究顯示學業成績在生涯發展沒有差異,但多數研究發現學業 成績在學生選手生涯發展有差異,學業成績較高的學生在生涯發展狀況優於學業 2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Health Management and Social Care In Secondary

printing, engraved roller 刻花輥筒印花 printing, flatbed screen 平板絲網印花 printing, heat transfer 熱轉移印花. printing, ink-jet

(2013) The ‘Art’ of Teaching Creative Story Writing In (Eds., Janice Bland and Christiane Lütge)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Second Language Education. (2004) Language and

- To provide career and life planning education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to develop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mselves in the context of whole-person development.

(a) Giving your answers in standard form, estimate (i)the total mass of the population of Europe.. (ii)how many more people live in Asia than

1 The five components of OLE are: Aesthetic Development, Physical Development, Moral and Civic Education, Community Services, and Career-related Experiences.. learning

(1)領有社會工作師、心理師證書或取得 GCDF(Global Career Development Facili- tator)全球職涯發展師證書、CDFI(Career Development Facilitator

(1)領有社會工作師、心理師證書或取得 GCDF(Global Career Development Facilitator)全球職涯發展師證書、CDFI(Career Development Faci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