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由認知診斷結果來探討知識結構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四節 由認知診斷結果來探討知識結構

試題關聯結構分析法(IRS)是在對試卷進行試題的統計分析,用學生的作答 反應所得的通過率和題目間的順序關係來建構試題關聯結構圖。本研究意欲以認 知診斷的結果來探究學生在因數與倍數的知識結構,用認知診斷的結果將試題依 概念進行分群,由表 4-11 全體學生概念精熟程度分析表中可知,未達標準的概 念有:K1、K4、K7;由表 4-15 低分組學生精熟程度分析表中可知,未達標準的 概念除了有 K1、K4、K7 以外,尚有 K5、K6。故依據此結果分成三群,第一分群 探討只具有 K1 概念的試題,第二分群探討具有 K4、K7 概念的試題,第三分群探 討具有 K5、K6 概念的試題,如下表 4-25 概念與題號對應表,並討論如下:

表 4-25 概念與題號對應表

圖 4-1 第一分群試題關聯結構圖 通過率

0.30 0.35 0.40 0.45 0.50 0.55 0.60 0.65 0.70 0.75 0.80 0.85 0.90 0.95 1

Item19

Item2

Item3

Item4 Item1

表 4-28 第一分群試題分析表

在 1336、2349、5709、6689 這些數中,哪些是 3 的倍數?

但試題的通過率卻不盡相同,且試題間仍具有其順序性,如:Item1→Item2、Item1

→Item3、Item3→Item1、Item3→Item2、Item4→Item1、Item4→Item2、Item4

→Item3 等,也就代表著當學生在學習 K1 概念時還是有著順序,由上表 4-28 第 一分群試題分析表及圖 4-1 第一分群試題關聯結構圖中,可以得知對學生而言,

在 K1「能理解因數和倍數」這個概念裡,應先學會如何判斷 3 的倍數(Item4),

對學生而言,學過乘法,所以在找尋、判斷倍數是較簡單的,再以此為基礎,進 而學習因數(Item1)、倍數(Item3)的定義,然後再學會去找出某數的因數個數 (Item2),要學會上位的試題時必須先學會下位的試題,依此步驟學習 K1 概念,

就能讓學生對於 K1 概念較為精熟。

至於 Item19 因為是屬於較難的解題與思考的題目,所以與較基本的題目就 無順序性。

貳、第二分群試題關聯結構圖

在探討具有 K4「認識合數」、K7「了解兩數互質的意義」概念的試題時,研 究者認為應該再加入 K3「認識質數」這個概念一同探討,故有第 10、11、14、

15、16 題,根據下表 4-29 第 10、11、14、15、16 題試題關聯順序性係數表及表 4-30 第 10、11、14、15、16 題試題關聯順序性係數二分矩陣表,繪製出第二分 群試題關聯結構圖,如圖 4-2。

表 4-29 第 10、11、14、15、16 題試題關聯順序性係數表 試題

題號 10 11 14 15 16

10 0.50* 0.41* 0.39* 0.45*

11 0.12 0.12 0.16 0.29 14 0.18 0.21 0.10 0.32*

15 0.11 0.19 0.07 0.28 16 0.08 0.20 0.13 0.16

註:*代表順序性係數大於閾值 0.3

表 4-30 第 10、11、14、15、16 題試題關聯順序性係數二分矩陣表 試題

題號 10 11 14 15 16

10 1 1 1 1

11 0 0 0 0

14 0 0 0 1

15 0 0 0 0

16 0 0 0 0

註:順序性係數大於閾值 0.3 者以 1 表示,即兩試題間有順序性,反之以 0 表示。

圖 4-2 第二分群試題關聯結構圖 通過率

0.55 0.60 0.65 0.70 0.75 0.80 0.85 0.90 0.95 1

Item16

Item15

Item14

Item10 Item11

表 4-31 第二分群試題分析表

由圖 4-2 第二分群試題關聯結構圖中,可知試題間的順序性有:Item10→

Item11、Item10→Item14、Item10→Item15、Item10→Item16、Item14→Item16 等,由上表 4-31 第二分群試題分析表及圖 4-2 第二分群試題關聯結構圖中,可 以得知對學生而言,在學習 K3 、K4、 K7 概念中,K3「認識質數」是最基本的 概念,要先了解質數的定義(Item10)才能進一步去學會其他概念,學會了 K3 概 念後,再分別學 K4「認識合數」(Item11)及 K7「了解兩數互質的意義」;在 K7 概念中有三題,分別是 Item14、 Item15、 Item16,而 Item15 除了要了解互質 的意義外,還須具備最小公倍數的概念,才能答對這一題;Item14 和 Item16 之 間有順序性,代表需先了解互質的定義(Item14),當兩數的公因數只有 1,就說 兩數互質,知道了互質的定義,才能去判斷任兩數之間是否存在著互質的關係 (Item16),所以當在學這三個概念時,應按學生知識結構的順序按部就班的教 導,先學會下位試題的概念,再學上位試題概念。

参、第三分群試題關聯結構圖

探討具有 K5、K6 概念的試題,有第 12、13、17 題,根據下表 4-32 第 12、

13、17 題試題關聯順序性係數表及表 4-33 第 12、13、17 題試題關聯順序性係數 二分矩陣表,繪製出第三分群試題關聯結構圖,如圖 4-3。

表 4-32 第 12、13、17 題試題關聯順序性係數表 試題

題號 12 13 17

12 0.19 0.12

13 0.44* 0.18 17 0.56* 0.35*

註:*代表順序性係數大於閾值 0.3

表 4-33 第 12、13、17 題試題關聯順序性係數二分矩陣表 試題

題號 12 13 17

12 0 0

13 1 0

17 1 1

註:順序性係數大於閾值 0.3 者以 1 表示,即兩試題間有順序性,反之以 0 表示。

圖 4-3 第三分群試題關聯結構圖 通過率

0.70 0.75 0.80 0.85 0.90 0.95 1

Item12

Item13

Item17

表 4-34 第三分群試題分析表

由圖 4-3 第三分群試題關聯結構圖中,可知試題間的順序性有:Item17→

Item12、Item17→Item13、Item13→Item12 等,由上表 4-34 第三分群試題分析 表及圖 4-3 第三分群試題關聯結構圖中,可以得知對學生而言,用短除法做質因 數分解是較簡單的(Item17),只要反覆多練習幾次,學生就會習得此項技巧;反 而,若不靠短除法求質因數分解(Item13),有可能在過程中會出現遺漏的情形;

在這三題中以 Item12 得通過率最低,所以是被歸在上位的試題,但 Item12 的概 念是 K5「認識質因數」,而 Item13、Item17 的概念是 K6「了解質因數分解」,依 教材編製及專家知識結構而言,應是先教 K5「認識質因數」,再教 K6「了解質因 數分解」,但是從學生作答反應繪製成的試題關聯結構圖中,卻又違反了順序性,

經與專家探討後認為:學生對於質因數的定義並不是很清楚,而至於求質因數分 解只要反覆多練習就會解題;由此可以發現學生普遍會有的通病,即是對於概念 的定義總是不甚了解,而對於計算的題目只要重複不斷的練習即可習得。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