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當我發現「我」的過程:認知理論

第二節 自我認同的理論脈絡及整理

一、 當我發現「我」的過程:認知理論

照見的範圍,也許能更統合的去感受自我的狀態,理解自我,更進一步的認 同自我。

而有意識的覺察自我,包含個體生心理狀態等的自我意識,那是一種藉 著想像、情感、情緒和慾望來體驗自我的活動,即是以客體的方式去審視那 個主體的自我,像別人觀察自己一樣,簡單來說就是自覺,用想像、描述、

觀看自己的方式認識自己,相信自己就是那樣的自己並肯定自己,亦是一種 自我認同11

在本創作研究中的自我認同,指的是個體對於自己的了解及定位。誠如 馬赫所說的,「我」並不是一個永恆不變的單位,人的一生從嬰兒時期即開 始了生命的進程,但自我的概念在嬰兒時期尚未形成,必須在後天的學習及 經驗中得以慢慢發展。整個發展在經過時間及自然機制的運作下,生理層面 的「我」會有外在形象的身體變化,如性徵、身高、體重等外貌特徵;而在 社會、環境及他人的作用下,心理層面的「我」會有內在精神上思維的增加、

減少、轉折或扭曲等改變。在經歷不同階段的改變時,個體會面臨不同的認 同危機,指的是成長歷程中,各種針對自我價值的挑戰,不同階段的認同危 機需要被解決以建立良好的心理狀態,使個體在生理及心理的成長過程中獲 得正向的發展。

第二節 自我認同的理論脈絡及整理

一、 當我發現「我」的過程:認知理論

瑞士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aul Piaget,1896-1980)致力於研究兒童 的智力發展,將知識獲得的歷程及策略方法建構出認知發展理論(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皮亞傑認為,知識的產生並非直接複製外界現象或 與生俱來的,而是個體與外在環境互動且組織後所產生的結果,透過同化

(assimilation)及調適(accommodation)兩個過程使個體的認知結構更加健 全趨於成熟12

同化指的是個體將已有的認知結構參入環境因素中,並且吸收解釋為自

11 東年(2009 年 08 月 04 日)。自我意識、認同和超越,2018 年 7 月 1 日:

http://blog.udn.com/highsea/3193135

12《青少年心理學》,劉玉玲/著。台北:揚智文化,2003。頁 113。

10 sensorimotor stage

.透過個體感覺(如視覺、嗅 覺)及肢體運動(爬、抓)等 感官基礎的經驗累積探索外在 環境,以獲得知識。

.發展出物體恆存概念

(object permanence):了解 具體存在的物體不會因為 看不見而消失。

前運思期 preoperational

stage

.思維片面化(centration)。

.自我中心(egocentrism)。

具體運思期 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

(reversibility)。

11 形式運思期

formal operational stage

(Psychosocial Theory of Development)中認為,人在生命的不同階段會經歷不 同的發展任務與危機,也就是「認同危機」14(identity crisis),在這個理論 中 rikson 將人的一生分為八個漸進的階段,因應每個階段會產生相對應的發 展 任 務 和認 同 危 機, 這 些 任務 的 核 心是 為 培 養具 有 一 致性 的 自我認同

(identity),且 Erikson 認為自我認同是青少年時期特別迫切的發展任務,會

13《青少年心理學》,姜元御 林烘煜 劉志如 何縕琪 許木柱/著。台北:三民書局,2011。頁 72。

14《青少年心理學》,姜元御 林烘煜 劉志如 何縕琪 許木柱/著。台北:三民書局,2011。頁 99。

12

針對個體的自我價值及認同造成挑戰及衝突,因此,順利解決認同危機即是 人格健康正向發展的前提。

Erikson 認為個體心理及人格的發展,均與生活環境中的重要他人、環境 脈絡、社會角色等互相影響,進而發展出個體的整體性,而在八個發展的階

Infancy

對人信賴 vs.不信賴 Toddlerhood

活動自如 vs.羞愧懷疑 Middle childhood

勤奮努力 vs.自貶自卑 Industry vs. Inferiority

鄰居 Identity vs. Confusion

同儕

Early adulthood

友愛親密 vs.孤獨疏離 Intimacy vs. Isolation

朋友 Adulthood

精力充沛 vs.頹廢遲滯 Generative Production vs. Stagnation

家庭

Maturity

完美無缺 vs.悲觀榮耀 Integrity vs. Despair

人類

13 通過兩個要素:危機(crisis)以及承諾(commitment)。危機是個體做多種抉 擇的時刻,包括職業、未來志向、信念等,而身心成長所面臨的亦是危機的 一種,不過也並非每個人都能感受到危機的存在,因此 Marcia 將危機又細分 三種狀態15

(1)缺乏危機(absence of crisis):未感受到有抉擇目標的必要。

(2)正在危機中(in crisis):正在解決認同的問題,準備做出抉擇。

(3)危機已過(past crisis):已克服危機做出抉擇。

Marcia 認為危機的探索是必經的過程,而個體在危機探索後抉擇,接著 就必須要做出承諾(commitment),承諾這項要素是「投入」與「態度」的指 標,指個體願意針對目標承諾花費多少精神、時間、毅力去實踐。根據這危 機與承諾這兩項自我認同所要經歷的要素,Marcia 提出四種自我認同的狀態

(表 2-3):認同迷失型(Identity diffusion)、認同早閉型(Identity foreclosure)、

認同未定型(Identity moratorium)、認同定向型(Identity achievement)。 表 貳-3Marcia 自我認同發展的程度關係(資料來源:譯自 Marcia)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