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盈餘管理相關文獻

一 盈餘管理之定義

盈餘管理的概念,大約貣源於 Watts and Zimmerman(1978,1979)所建立 的實是性會計理論(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認為會計政策的選擇具有 經濟後果,因為會計政策及其所計算出之會計盈餘的改變,將改變公司現金流量 的分配,在契約和政治成本影響下,會改變契約過程中相關團體的財富分配。自 此,盈餘管理一直是歷久不衰的研究主題,有許多學者從經濟層面來分析管理者 如何去選擇不同的會計政策,因而有了盈餘管理概念之形成。

盈餘資訊的揭露反應了公司之經營成果及獲利能力,因此盈餘具有資訊內涵。

管理當局大多擁有對資訊不對稱之優越地位,當管理階層基於各種目的,藉由不 同的會計方法,對同一交易事實作出不同表達,使報表使用者對於財務報表盈餘 的揭露,產生不同的解讀,進而影響投資股票之報酬率,這就可稱為盈餘管理。

Schipper (1989)定義盈餘管理為:「公司管理當局在符合一般公認會計原則 (GAAP)之下,考量某些動機或經濟上的利益,有目的地介入財務報表的編製過程,

以達到預期的盈餘目標。」其將盈餘管理區分為實質盈餘管理(real earning management)及人為盈餘管理 (artifical earning management)。前者涉及實質 經濟活動,而影響經濟所得,如投資理財交易時點的控制、研發費用的安排;後 者係指在無涉及經濟實質活動下,因應計基礎所提供的彈性,而運用於會計程序 上的選擇以影響所報導之會計盈餘。

根據 Healy and Wahlen(1999) 之定義,應計項目可分為裁決性應計項目

(discretionary accruals)與非裁決性應計項目(non-discretionary accruals),所謂盈餘管理係指企業管理者透過彈性財務報導及對交易之刻意安 排其可裁決性,企圖變更財務報表之盈餘數字,試圖誘導利害關係人對公司經營 績效之認知,或是意圖掩飾財務報導數字之契約結果,達到操縱盈餘的目的。

12

綜合各會計文獻,學者對於盈餘管理所下之定義,主要可歸納為三種:

1. 一般公認會計原則允許下,對於會計原則與程序之運作,作有目的的調 整或改變,使公開的盈餘達到期望水準的一個程序。

2. 對於會計處理與財務報表之編製,進行有目的之操縱,企圖增加公司或 某些私人利益的作法。

3. 公司管理階層對於公司實際財務績效,加以扭曲。

二 盈餘管理之動機

Watts & Zimmerman 提出三項假說,解釋說明管理當局選擇會計方法來管理 盈餘的動機:

1. 紅利契約假說(bonus plan hypothesis)

良好的紅利及獎酬計畫,能使管理者的利益與公司利益相互結合,減少代理 問題。由於股東和管理者間存在利益相衝突,公司股東可能以紅利計畫激勵管理 者,使其目標與股東歸於一致,但該紅利計畫大多與會計盈餘為計算基礎,因此,

管理者可能以會計方法增加帳面盈餘以獲取較多之紅利。

國內羅夙雅(2009)探討經理人誘因機制,上市公司代理人是否會透過會計 上應計裁決性項目進行盈餘管理,使盈餘增加或帄穩,導致員工分紅增多,藉以 增加自身獲取紅利的機會。其實證結果顯示員工分紅佔薪酬比率大的公司,經理 人的盈餘管理程度確實較高。

2. 負債權益假說(debt/equity hypothesis)

為了協調債權人與股東的利益衝突,在簽訂債務合約時,債權人會利用特定 的財務比例限制,如股利發放、負債比率、利息保障倍數等來保障自身權益,此 項以會計盈餘作為衡量基礎,當公司有違反債務契約的可能性時,管理當局會將 未來盈餘轉移至本期的會計方法,提高盈餘來避免違約的可能性。

13

3. 規模假說(size hypothesis)

規模越大的公司,越容易成為大眾及政府關注的焦點,因其涉及較大的社會 利益,承受之政治壓力越大,其隱含的訴訟成本、費率管制等政治成本越高,因 此大公司為避免樹大招風,會傾向採行降低盈餘之會計處理,以避開政府及其它 監督團體的注意。由於政府有責任對公司進行管制,而受管制產業其管制措施大 部份是以會計資訊為基準,如公用事業費率或銀行業資本適足率的訂定,常由政 府機構以盈餘數字作為決定之基礎,所以管理當局會傾向降低會計盈餘來避免其 政治可見度,以規避社會契約之規範。

國內葉穎瑾(2005)以污染性產業為研究對象,探討公司面對台塑汞汙染環境 事件環境揭露和盈餘管理間之關係。結果指出,台塑汞汙泥發生時,公司面對環 保壓力,管理當局有動機操縱帳面盈餘減少,以降低政治敏感度。

除了 Watts & Zimmerman 所提出之三項盈餘管理動機,尚有下列幾項動機:

1. 融資需求

Friedlan(1994)以 1981 到 1984 年間初次公開發行的 155 家公司為樣本,

探討初次上市(櫃)公司於掛牌前,是否會藉由增加裁決性應計項目來提高盈餘。

研究結果顯示,若公司於公開說明書中有提供期中報表,則期中報表之裁決性 應計項目顯著較高;若未提供,則其上一年度財務報表之裁決性應計項目亦顯著 較高。也就是公司會於最近一期公佈之財務報表中,以裁決性應計項目虛增盈餘,

提高公司價值。由於上市前缺乏市場價格及相關資訊可供參考,只能以非價格資 訊來決定承銷價格,而會計資訊即為非價格資訊之一,因此財務報告資訊往往是 評估發行價格之重要依據,致管理當局有動機去操縱盈餘,使公司的承銷價可以 極大化,影響潛在投資者對於公司價值的認知。

國內蔡天甲(2003)之研究顯示上櫃公司申請掛牌當年度之裁決性營運資金 應計項目顯著增加,意味著管理當局存在著盈餘管理的行為以達到美化帳列盈餘

14

之目的。

2. 節省稅負

公司獲利越高,所要繳納的營利事業所得稅就越高,為了節省稅賦,公司可 能藉由調升成本、費用、損失和調降營收、利得,使利潤趨減以降低整體稅負。

根據國內王姿晴(2008)亦研究指出,上市(櫃)公司以盈利為目的,為了替公司 股東創造最大利潤,適用最低稅負公司之管理當局相對於不適用最低稅負公司之 管理當局,明顯積極利用裁決性應計數操縱當期盈餘,來影響總繳稅額。

3. 符合預期

當管理階層或分析師所發佈的財務預測與企業實際的經營結果有落差時,會 傳達公司經營績效不佳或是公司營運風險增加等訊息,可能導致股價下跌,因此 管理當局為了符合財務預測或是分析師預測,可能進行盈餘的管理。

國內陳薔旬與蘇裕惠(2001)研究指出,未更新財務預測公司之盈餘管理程 度較有更新財務預測公司多,且更新次數與盈餘管理程度呈負相關。而不論在更 新一次或更新兩次之樣本群中,向上更新財務預測之樣本公司,其盈餘管理程度 皆較向下更新財務預測的公司明顯為多。

三 盈餘管理之工具

一般公認會計原則的制定,主要是為了使會計處理方式有一定的標準,但由 於不同的交易事件建立在預測及假設上,可能有評估上的主觀判斷,使公司管理 當局對會計交易的評估有部分裁量權。此外,會計原則有選擇之彈性,造成公司 管理當局有機會選擇會計方法,引貣盈餘數字的變動,形成盈餘管理。盈餘管理 之工具,係指企業管理人員為使會計盈餘數字達到預定目標,在介入財務報表編 製過程中所運用之方法或程序,根據相關之文獻,大致上可歸納為三類:(1)裁

15

決性應計項目之操縱(2)會計方法之選擇(3)交易時點之控制。

1. 裁決性應計項目之操縱

會計盈餘之基礎有現金基礎和應計基礎,應計基礎之應計項目又可分為裁決 性及非裁決性。由於應計項目為許多會計方法組合的結果,包含許多無法個別辨 認的會計方法之選擇,在應計基礎下管理當局對於應計項目之認列保有相當多的 裁決空間,透過應計項目無頇像變動會計方法頇於財務報表中揭露,易被投資人 或債權人發現盈餘管理動機。應計項目之裁量性調整則在實務上操作容易,且操 縱成本低,因此常為企業所採用會計方法的選擇。

Healy(1985)首先探討企業是否透過應計項目來控制盈餘數字,使盈餘介於 紅利計畫中所約定之盈餘上下限之間或達到可獲得紅利獎酬最多的情況。從 1930 ~ 1980 年美國前 250 大工業公司中篩選出的 94 家樣本中發現,若公司紅 利計畫訂有目標盈餘或紅利上、下限,當企業原始盈餘超出紅利上限或低於紅利 下限時,管理當局將操弄應計項目於未來迴轉之特性使當期盈餘降低,留待以後 提高盈餘增加紅利獎酬,若原始盈餘介於紅利上、下限之間,管理者會採用裁決 性應計項目提高當期盈餘,以求本身紅利獎酬最大化。

2. 會計方法之選擇

由於會計準則中有許多可選用之會計方法,只要其符合一般公認會計原則之 規定且於財務報表中加以揭露及說明即可,使管理階層能加以裁量,例如透過存 貨的評價方法、折舊方法、投資抵減認列法及退休金分攤年限等之選擇,提前認 列收入延後認列成本費用來使淨利增加。因此,公司管理當局可能據此進行盈餘 操縱。但是,由於會計方法之選擇必頇符合一致性,且頇於財務報表中加以揭露 及說明會計方法更改之原因,使得管理當局之行為容易被外界所偵測,所以較不 傾向採用此種方法來進行盈餘管理。

16

國內有金成隆、林修葳、林憶樺(2000)針對台灣上市電子公司研究發展費

國內有金成隆、林修葳、林憶樺(2000)針對台灣上市電子公司研究發展費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