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相關判斷研究

資訊尋求的過程隱含許多「選擇」,而選擇與否取決於個人判斷,儘管主觀,

卻有跡可尋。國小高年級學童正處認知轉換階段,了解其相關判斷行為,才得以 針對資訊尋求的全貌,做進一步的研究。以下從相關概念的意涵開始,進而介紹 相關判斷準則的研究,與專以兒童為對象之相關研究。

一、「相關」概念之意涵

「相關」概念的研究,至今已超過半世紀。最早是從資訊檢索系統的角度,

反向的經由「不相關」的觀點探討,並將系統設計為檢索「主題相關」(Subjective relevance)之資訊。

直到 70 年代,傳統的查全率與查準率已不足以解釋相關,逐漸轉移至使用 者自訂(User-defined)的角度,著眼點在於相關判斷存在許多使用者主觀上與 情境上的變項(Barry, 1994)。Cooper 於 1971 年提出「邏輯相關」(Logical relevance),以「效用」(Utility)的觀點,認為使用者可根據檢索結果的價值 判定相關與否,Cooper 的說法雖仍以系統為導向,但已將使用者的觀感納入考 量(黃慕萱,1996)。

直至 Wilson(1973)提出「情境相關」(Situational relevance),相關的概 念才真正進入轉折。Wilson 延伸 Cooper 的邏輯相關,進一步導入使用者個人知 識狀況之因素,認為文章內的資訊若具有強化使用者本身想法的特性,則該文章 亦符合相關的條件。之後 80 年代的研究更深入證明了這樣的說法,即相關判斷 依賴使用者的知識與觀感,而相關評估是一種動態過程,會受到搜尋方式、使用 者目標、知識程度與信仰、被評估資訊的屬性、時間限制,以及取得資訊的成本 等因素影響(Savolainen & Kari, 2006)。

90 年代開始,陸續有學者用各種角度詮釋相關一詞,但皆不脫離以使用者 為中心的方向。1992 年 Harter 提出之「心理相關」(Psychological relevance)納 入相關評估具有動態特質的說法,認為相關的資訊就是能改變使用者認知或知識

24

狀態的資訊,甚至提出「資訊即相關」的看法,因為資訊檢索便是在尋找相關資 訊(黃慕萱,1996)。

表 2-2-1 是 Saracevic(1996)剖析相關意涵,所指出的五個屬性:關係

(Relation)、意向(Intention)、情境(Context)、推論(Inference),以及互 動(Interaction)。因此,從認知觀點來看,Saracevic 認為相關是指「在某個特 殊意向的情境下,藉由推論形成關係的互動過程。」簡言之,相關即是定義「關 係」的方式。

表 2-2-2 是 Saracevic 根據不同「關係」所分類之五種相關表現形式。其中

「動機或情感相關」(Motivational or Affective relevance),在 Cosijn and Ingwersen

(2000)文章中正式被提及,且強調「互動」(Interaction)並沒有真正存在於 系統相關中,使用者只單純輸入查詢,得到系統回饋或查詢修正,姑且只能算是 查詢詞和系統演算法的互動,使用者並沒有參與其中,故應獨立被視為一種相關 類型,而非相關屬性。

表 2-2-1 相關的五個屬性 屬性

屬性屬性

屬性 說說說說 明

關係 相關指涉關係的存在,通常用於溝通或交流。

意向 相關所表現的關係包含了對象、角色、期望,以及動機。

情境 意向往往來自某一情境中。

推論 關係隱含具有效力的判斷。

互動 推論是一動態過程,會隨著認知改變而影響其他屬性。

資料來源:Saracevic, T. (1996)

25

(System or Algorithmic relevance)

查詢詞 比較效益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主題相關

(Topical or Subject relevance)

查詢主題 有關

(Aboutness)

認知或適切相關

(Cognitive or Pertinence relevance)

使用者的知識狀態與其資訊 需求的認知

認知一致性

(Cognitive correspondences )

資訊性

(Informativeness)

新穎性

(Novelty)

資訊品質

(Information quality)

情境相關或效用

(Situation relevance or Utility)

情境、任務、問題類型 有用性

(Usefulness)

動機或情感相關

( Motivational or Affective relevance )

使用者的意向、目的、動機 滿意度

(Satisfaction)

成功率

(Success)

完成度

(Accomplishment)

資料來源:修改自:Saracevic, T. (1996)

綜合以上,相關概念的發展從非「相關」即「不相關」的二分法開始,經過

26

二、相關判斷準則研究

(一) 先導研究成果

1960 年代,當學者紛紛為定義相關提出看法之際,亦有學者開始致力於研 究影響相關判斷(Relevance judgment)的因素或理由,即相關準則(Relevance criteria)。其中,大規模研究首推以下兩組學者。Rees and Schulz 為了解相關評 估的過程(Relevance assessment),曾於 1965 年至 1967 年進行一實證研究,結 果提出多達 40 個影響相關判斷的變數(Variables),而同年 Cuadra and Katter 的研究也發現了 38 個變數,並歸納為以下類別(黃慕萱,1996):

• 文章類型:如主題與其難易程度。

• 資訊需求的描述。

• 使用者的背景、經驗與看法。

• 判斷限制:如時間、檢索得到結果之數量與排序。

• 表達方式及判斷尺度。

這兩個研究都指出,影響相關判斷的不只有主題,使用者個人的差異影響亦 占重要地位,並建議將研究角度轉移至使用者,重視主觀因素的影響,恰好符合 當時相關概念的趨勢。在此之後,Saracevic 於 1970 年進一步根據先前研究整理 出影響相關判斷之五大因素集,其中五大因素分別是:文獻(Documents)、檢 索問題陳述(Queries)、判斷情境(Judgmental situations and conditions)、呈現 模式(Mode of expression),及判斷者(People),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判斷者」,

而判斷者因素中又以「知識/經驗」影響最大。之後,Park 更於 90 年代的研究中 以此五大因素為基本架構,增修細部項目,如圖 2-2-1。

Park 除了更新 Saracevic 之五大因素集,她接著針對十位來自五個不同領域 的使用者,研究他們利用文獻檢索系統時,對於書目資料的評估,藉以發展出相 關判斷準則。她將結果分為以下三種範疇探討(Park, 1993):

27

1. 內部範疇(Internal context):是指使用者本身與文獻的關係,如主題熟悉度、

使用者的教育訓練等,因與使用者的經驗有關,故又稱經驗範疇(Experience context)。

2. 外部範疇(External context):是影響檢索的因素,如資訊需求的排序、使用 者的檢索目的等,因與使用者個人當下的檢索有關,亦稱檢索範疇(Search context)。

3. 問題範疇(Problem context):指使用書目資料的原因或動機,如尋找名詞定 義、獲得新想法等,由於多半是與資料本身內容有關,Park 也另稱為內容範 疇(Content context)。

值得注意的是,Park 認為上述三個範疇與相關判斷直接有關,稱為「使用者 特徵」(User-based characteristics),但她提出另外有一與文獻有關的「文獻引 用特徵」(Citation-based characteristics),是使用者在引用文獻時構成的,亦有 五個範疇,其與內部、外部,和問題範疇之間的關係為圖 2-2-2。

28

29

圖 2-2-2 Park 的使用者構成之相關因素圖

資料來源:Park, T. K. (1993).

內部範疇

相關

外部範疇 問題範疇

題名 期刊

出版時間 作者

摘要 主要重點 品質

方法 特質 資料型態 可得性

學科領域

效益

關鍵詞 品質

學術課程 機構 學科領城 地位

主題 形式 關鍵詞

文獻引用特徵 使用者特徵

30

Schamber(1994)曾探討相關在資訊檢索中的角色與其評估和測量,如下表。

她從系統之查準率與查全率開始,使用者滿意度、使用者的判斷情境、決策過程 到認知方法,皆有著墨,並整理 Rees and Schulz 與 Cuadra and Katter,以及其他 學者先前的研究結果,將相關判斷的準則歸納為下表之六大類別:判斷者

(Judges)、檢索問題(Requests)、判斷情境(Judgement conditions)、資訊系 統(Information system)、文獻(Documents)、選擇尺度(Choices of scale),

可以發現與 Saracevic、Park 之五大因素集相去不遠,唯「資訊系統」一類有所 不同。

相關判斷所牽涉的不僅是判斷者當下所處的環境與狀態,還有過去的經驗,

甚至須考量接下來的行為。以上研究與文獻都以 60 年代學者的研究為出發點,

整理歸納其結果,並增加新發現與個人觀點,為日後相關判斷準則之研究立下基 礎。

表 2-2-4 Schamber 歸納之六大類相關準則

資料來源:Schamber(1994)

(二) 近年相關準則研究成果

1. 相關準則是一有限範圍

延續先前成果,90 年代相繼出現各種針對不同資訊需求的相關準則研究,

對於相關準則的了解各有其貢獻。

類別 類別

類別類別 相關準則相關準則相關準則相關準則

判斷者 偏見、認知型態、教育、智慧、知識/經驗、研究階段 檢索問題 難易度、主題內容、文字屬性

判斷情境 文獻位置的廣度、相關定義、文獻排序、文獻筆數、判斷壓力 資訊系統 檢索、瀏覽、查全率、查準率、延伸性、新穎性、可用性、互動性、

可靠性、時間成本、金錢成本

文獻 關於、正確性、美感、困難度、重要性、新穎性、時效性、文章風格 選擇尺度 操作便利性、尺度類型、尺度類型數量

31

Schamber(1991)研究 30 名氣象專業人員在檢索氣象資訊時的相關判斷,

從使用者對所得資訊的 811 個回覆中,歸結出 10 種相關準則,其中以呈現品質

(Representation quality)、時效性(Currency)與可靠性(Reliability)最常被提 及。此外並得知經常使用的 7 種資料來源為:自己、他人、公共資訊、專業資訊 系統、電視、廣播、報紙。

Barry(1994)研究 IR 系統使用者對於文獻的相關判斷,以 18 名美國路易 斯安那大學(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不同領域的學生與職員為研究對象,要 求他們於檢索過後,在符合資訊需求的文獻上作標記,並訪談了解原因。Barry 把使用者所提出的評斷視為「相關準則」(Relevance criteria),989 個回覆中一 共歸納出 7 組 23 個相關準則類目(Relevance Categories),當中最常被提到的 是深度/範圍(Depth/Scope)。Barry(1998)接著以先前研究結果為基礎,進而 研究哪些文獻表徵(Document characteristics) 或線索(Clues)足以替代文獻內 容為判斷依據。

比較 Schamber 與 Barry 的研究設計,前者為專業人員的實務環境,後者則 是學術環境。結合兩者研究結果可得知,文獻內容是使用者最為重視之判斷準則 範疇,但最具價值的發現在於「相關準則存在一有限範圍內,且適用於不同的使 用者與情境中」(Barry and Schamber, 1998)。表 2-2-5、2-2-6、2-2-7 為近年來 之文獻相關準則研究整理,更強化 Schamber and Barry 之結論,且儘管不同研究 者從各種角度劃分類別,相關準則的範圍確實有其界限存在。

32

表 2-2-6 近年來之文獻相關準則研究整理(續 1)

Vakkari and

Hakala

34

35

驗的增加,使用者在過程中亦累積對主題領域或檢索任務的認知,因此在檢索後 段較能聚焦相關判斷的重點,主題性的影響不如先前,隨之而起的是符合檢索需 求的各種多元化準則。除了主題性,其餘相關準則在檢索歷程中的動態變化仍須 更多研究結果確認,如 Vakkari and Hakala (2000)與 Taylor 等人(2007)對興趣 的研究結果便有互有出入。

Greisdorf, and

Bateman

36

• 提及性別差異,但因樣本不足而缺乏 統計上的效力。

Vakkari and Hakala and Belkin

(2007)

37

3. 網路與多媒體資料類型之相關準則

3. 網路與多媒體資料類型之相關準則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