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小高年級學童之網路資訊相關判斷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小高年級學童之網路資訊相關判斷研究"

Copied!
23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卜 小 蝶 博士. 國小高年級學童之網路資訊相關判斷研究 Study on the Sixth Grade Students’ Web Information Relevance Judgment. 研究生:王 盈 智 撰.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八 年 一 月.

(2)

(3)

(4)

(5)

(6)

(7) 謝辭. 謹以此獻給曾予以幫助的各位。. 感謝敬愛的小蝶老師,感謝您兩年多來的學術指導與人生啟發,更感謝您的寬容 與鼓勵,為我帶來正向力量; 感謝口委小鳳老師與元顯老師的審閱及指教,感謝淇龍學長的耐心指正,為我指 引方向,糾補缺漏; 感謝苑菁助教與奕翔助教,你們總是給予最充足的支援與提醒,使我無後顧之憂; 感謝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給我的肯定,感謝評審老師們的建議,使我充滿信心; 感謝丹怡學姊及 32 位優秀可愛的小天使,以及圖書館周富美阿姨的排除萬難, 大力配合; 感謝雪婷老師、筱茜、庭齊與辰宇的熱心協助, 感謝亞真的文獻支援,感謝杰泰的技術建議, 感謝擇憲主任兼學弟的支持與關心,你們讓研究更完善順利; 感謝秀珍學姊、至逢、樹華、怡君、育云及琳媜的加油打氣與扶持相挺,為我補 充歡笑與動力; 感謝親愛家人的全力支持,感謝培育的容忍與安慰,你們是我最堅強的後盾。. 回想一路走來,總是受惠於人太多,施於他人太少,僅能再次表達無限感激, 謝謝你們!. 王盈智 謹誌 2009 年 2 月.

(8)

(9) 摘要 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國小學童因課業需求,上網查找資料已相當普遍,如 何有效判斷網路資訊更形重要。本研究藉處於抽象思考轉變期之國小高年級學童 為研究對象,採用實驗法、問卷調查法與訪談法,嘗試瞭解國小高年級學童對於 網路資訊的相關判斷行為特性,並進一步探討個人背景對相關判斷之影響。 本研究以便利抽樣方式,選擇一所台北市立國民小學 31 位六年級學童為對 象,進行網路資訊相關判斷實驗。實驗內容依據國小學童課業需求特性所設計之 檢索任務,並針對每項檢索結果進行相關判斷及填寫問卷。本研究同時篩選 6 位學童進行訪談。研究結果顯示,檢索任務平均完成時間為 1101 秒(約 18 分鐘) , 每筆檢索結果平均須花費 25.6 秒的判斷時間,同時每筆檢索結果的平均點閱次 數與平均瀏覽網頁數皆不高,顯示受試者的相關判斷頗為迅速,唯判斷品質仍有 改善空間。就相關判斷準則之重要性排序,內容主題性、摘要主題性及語言/可 理解性為前三項受試者重視之相關判斷準則。綜合實驗及訪談結果,受訪者對於 相關判斷準則的運用,具有「豐富多元不重複,質精易懂有深度,解釋有據附詳 圖」等特性。就個人背景對相關判斷之影響,主要結果包括:1.自評個人具有主 題知識者,對於相關準則的重要性認知程度較高;2.自評個人具有主題興趣者, 平均花費在每筆檢索結果的判斷時間較多。綜合上述,國小高年級學童傾向獨立 解決問題,具體與抽象思考並行,且積極善用所學,以上網經驗強化判斷能力, 唯常將查找課業資訊視為負擔,只求儘速完成,較少樂在其中。 根據上述,本研究建議未來在落實網路資訊素養課程上,除了教導網路資源 類型與檢索技巧外,傳授網路資訊相關判斷之重要原則與使用技巧也相當重要。 若能提供經驗教育,並就學童程度,適時、適度提升其相關判斷能力,將有助學 童建立正確且完整的網路資訊認知。. 關鍵詞: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資訊、相關判斷、相關判斷準則.

(10) Abstract Through the widespread of internet, in order to handle the requirements of school work, it is very common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o surf the websites for information. Therefore, how to effectively determine the information on the websites is more important than ever. The research objects are the sixth grade students who are at the stage of abstract thinking transformation, adopts experimental,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 methods, attempts to identify the relevance judgment of sixth grade students to the web information, and further examine the influence of personal backgrounds to the relevance judgment. This study selects the research objects of 31 sixth grade students in a municipal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pei city through the convenience sampling method and processes the experiment of web information relevance judgment. The subject of the experiment is designed based on the search tasks according to the feature of school work requirements of elementary students and proceeded the relevance judgment and questionnaire on each search result. This study selects out 6 students as interviewees at the same time.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average complete time of search tasks is 1101 sec. (approximately 18 mins.) and 25.6 sec. to make the judgment of the search result. In addition, the average clicks and website surfing of each search result are low,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relevance judgments of the examinees are fast, however the quality of judgments sill required to be improved. As for the ranking of importance, topicality of contents, abstract topicality, and language/understandability of relevance criteria are the top 3 criterion that the examinees emphasize. The general experiments and results of interviews show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relevance criteria of the interviewees possesses the features of diversities, quality, depth, well explained, and detailed pictures. As for the influences of personal backgrounds to the relevance.

(11) judgments, the major results include: 1. those who self-evaluate themselves as obtaining knowledge of topics have higher level of recogni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relevance criteria; 2. those who self-evaluate themselves as interested in the topics spend longer time to make judgments on each search result averagely. To sum up, sixth grade students tend to solve problems independently, combine concrete and abstract thinking and actively apply what they previously learned. Enforce their ability of judgment with websites surfing experiences. However, they often view the search for school work as burdens, try to accomplish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feel hard to find the pleasure in it. According to what mentioned above,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in the future, the cultivation of web information course, should not only instructs the network resource and search skills, but also the important principles and skills of relevance judgment of web information. If it is possible to provide experienced education, and improve students’ abilities of relevance judgment according to their level timely and moderately, then it will assist students to establish integrated and complete recognition on the web information.. Keywors: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Sixth Grade Students、Web Information、 Relevance Judgment、Relevance Criteria.

(12)

(13) 目次 第一章. 緖論............................................................................................................ 1.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3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名詞解釋............................................................................................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國小學童之資訊行為........................................................................ 7 第二節 相關判斷研究.................................................................................. 23 第三章 研究設計.................................................................................................. 43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研究流程與架構.............................................................................. 43 研究對象.......................................................................................... 47 研究方法與設計.............................................................................. 48. 第四節 研究工具與資料分析...................................................................... 50 第五節 實驗實施程序.................................................................................. 58 第四章 研究結果.................................................................................................. 61 第一節 受試者個人背景分析...................................................................... 61 第二節 網路資訊相關判斷特性分析.......................................................... 73 第三節 網路資訊相關判斷準則之重要性與線索分析.............................. 92 第四節 個人背景對網路資訊相關判斷之影響........................................ 14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77 第一節 結論................................................................................................ 177 第二節 建議................................................................................................ 185 參考文獻.................................................................................................................... 191 附錄一........................................................................................................................ 201 附錄二........................................................................................................................ 203 附錄三........................................................................................................................ 204 附錄四........................................................................................................................ 206 附錄五........................................................................................................................ 208 附錄六........................................................................................................................ 210 附錄七........................................................................................................................ 211 附錄八........................................................................................................................ 212 附錄九........................................................................................................................ 214.

(14) 表次 表 2-1-1. Shenton 研究之國小學童的資訊需求類型 ............................................... 9. 表 表 表 表. 2-1-2 2-2-1 2-2-2 2-2-3. 陳嘉儀研究之國小高年級學生資訊需求 ............................................... 10 相關的五個屬性 ....................................................................................... 24 Saracevic 的五種相關形式 ...................................................................... 25 相關概念整理 ........................................................................................... 25. 表 表 表 表. 2-2-4 2-2-5 2-2-6 2-2-7. Schamber 歸納之六大類相關準則 .......................................................... 30 近年來之文獻相關準則研究整理 ........................................................... 32 近年來之文獻相關準則研究整理(續 1) ............................................ 33 近年來之文獻相關準則研究整理(續 2) ............................................ 34. 表 2-2-8 相關準則動態現象之研究整理 ............................................................... 35 表 2-2-9 網路與多媒體資料類型之相關準則研究整理 ....................................... 38 表 2-2-10 網路與多媒體資料類型之相關準則研究整理(續 1) ........................ 39 表 表 表 表. 2-2-11 3-4-1 3-4-2 3-4-3. Enochsson 的學童網頁選擇之研究結果................................................. 42 實驗題目說明 ........................................................................................... 50 本研究應用之相關準則 ........................................................................... 53 相關準則重要性評估 ............................................................................... 54. 表 表 表 表. 3-5-1 3-5-2 4-1-1 4-1-2. 前測實驗結果 ........................................................................................... 58 前測訪談語料之初步分析範例 ............................................................... 59 受試者之喜愛科目分析 ........................................................................... 61 受試者上網設備與技能分析 ................................................................... 62. 表 表 表 表. 4-1-3 4-1-4 4-1-5 4-1-6. 受試者上網頻率分析 ............................................................................... 62 受試者平均上網時數分析 ....................................................................... 63 受試者上網目的分析 ............................................................................... 63 受試者上網目的類別分析 ....................................................................... 64.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4-1-7 4-1-8 4-1-9 4-1-10 4-1-11 4-1-12 4-1-13. 受試者最常使用之搜尋引擎分析 ........................................................... 64 受試者每週固定閱讀情況 ....................................................................... 65 有閱讀習慣者之近期閱讀書籍分類 ....................................................... 66 有閱讀習慣者之閱讀目的 ....................................................................... 66 有閱讀習慣者之每天閱讀時間 ............................................................... 67 有閱讀習慣者之每週平均閱讀量 ........................................................... 67 有閱讀習慣者之心得分享情況 ............................................................... 68. 表 4-1-14 無閱讀習慣之原因 ................................................................................... 69 表 4-1-15 無閱讀習慣者之欲閱讀書籍種類 ........................................................... 69 表 4-1-16 受試者對閱讀的看法分析 ....................................................................... 70 表 4-1-17 受試者之主題知識分析 ........................................................................... 71 表 4-1-18 受試者之主題興趣分析 ........................................................................... 71.

(15) 表 4-1-19 受試者之主題難易分析 ........................................................................... 72 表 4-2-1 花費時間之敘述統計 ............................................................................... 73 表 4-2-2 花費時間之次數分配 ............................................................................... 74 表 表 表 表. 4-2-3 4-2-4 4-2-5 4-2-6. 判斷題數之敘述統計 ............................................................................... 74 判斷題數之次數分配 ............................................................................... 75 平均每題判斷時間之敘述統計 ............................................................... 75 平均每題判斷時間之次數分配 ............................................................... 76. 表 表 表 表. 4-2-7 4-2-8 4-2-9 4-2-10. 平均每題點閱次數之敘述統計 ............................................................... 76 平均每題點閱次數之次數分配 ............................................................... 77 平均每題瀏覽網頁數之敘述統計 ........................................................... 77 平均每題瀏覽網頁數之次數分配 ........................................................... 78. 表 4-2-11 相關判斷速度與數量整理 ....................................................................... 79 表 4-2-12 相關判斷變動率之敘述統計 ................................................................... 80 表 4-2-13 相關判斷變動率之次數分配 ................................................................... 80 表 表 表 表. 4-2-14 4-2-15 4-2-16 4-2-17. 相關程度平均分數之敘述統計 ............................................................... 80 相關程度平均分數之次數分配 ............................................................... 81 相關準則重要性平均分數之敘述統計 ................................................... 81 相關準則重要性平均分數之次數分配 ................................................... 82. 表 表 表 表. 4-2-18 4-2-19 4-2-20 4-2-21. 推薦品質平均分數之敘述統計 ............................................................... 82 推薦網頁品質平均分數之次數分配 ....................................................... 83 相關判斷品質整理 ................................................................................... 84 相關判斷行為之相關檢定 ....................................................................... 85. 表 表 表 表. 4-2-22 4-3-1 4-3-2 4-3-3. 相關判斷行為之關連整理 ....................................................................... 86 相關準則重要性得分排序 ....................................................................... 93 相關準則使用人次排序 ........................................................................... 94 內容主題性重要分數之敘述統計 ........................................................... 95.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4-3-4 4-3-5 4-3-6 4-3-7 4-3-8 4-3-9 4-3-10. 內容主題性重要分數之次數分配 ........................................................... 95 摘要主題性重要分數之敘述統計 ........................................................... 96 摘要主題性重要分數之次數分配 ........................................................... 96 語言/可理解性重要分數之敘述統計 ...................................................... 96 語言/可理解性重要分數之次數分配 ...................................................... 97 權威性/可信度重要分數之敘述統計 ...................................................... 97 權威性/可信度重要分數之次數分配 ...................................................... 97. 表 4-3-11 品質重要分數之敘述統計 ....................................................................... 98 表 4-3-12 品質重要分數之次數分配 ....................................................................... 98 表 4-3-13 標題主題性重要分數之敘述統計 ........................................................... 99 表 4-3-14 標題主題性重要分數之次數分配 ........................................................... 99 表 4-3-15 圖片完整度重要分數之敘述統計 ......................................................... 100.

(16) 表 4-3-16 圖片完整度重要分數之次數分配 ......................................................... 100 表 4-3-17 圖片清晰度重要分數之敘述統計 ......................................................... 100 表 4-3-18 圖片清晰度重要分數之次數分配 ......................................................... 100 表 表 表 表. 4-3-19 4-3-20 4-3-21 4-3-22. 圖片主題性重要分數之敘述統計 ......................................................... 101 圖片主題性重要分數之次數分配 ......................................................... 101 趣味性重要分數之敘述統計 ................................................................. 102 趣味性重要分數之次數分配 ................................................................. 102. 表 表 表 表. 4-3-23 4-3-24 4-3-25 4-3-26. 同儕興趣重要分數之敘述統計 ............................................................. 102 同儕興趣重要分數之次數分配 ............................................................. 102 便利/取用性重要分數之敘述統計 ........................................................ 103 便利/取用性重要分數之次數分配 ........................................................ 103. 表 4-3-27 新穎性重要分數之敘述統計 ................................................................. 104 表 4-3-28 新穎性重要分數之次數分配 ................................................................. 104 表 4-3-29 網址主題性重要分數之敘述統計 ......................................................... 104 表 表 表 表. 4-3-30 4-3-31 4-3-32 4-3-33. 網址主題性重要分數之次數分配 ......................................................... 104 新近性/最近話題重要分數之敘述統計 ................................................ 105 新近性/最近話題重要分數之次數分配 ................................................ 105 相關準則重要性得分整理 ..................................................................... 107. 表 表 表 表. 4-3-34 4-3-35 4-3-36 4-3-37. 相關準則判斷線索整理 ......................................................................... 130 相關準則判斷線索整理(續) ............................................................. 131 多元用途判斷線索對照 ......................................................................... 133 相關準則重要性與線索整理 ................................................................. 143. 表 表 表 表. 4-4-1 4-4-2 4-4-3 4-4-4. 分析項目調整與說明 ............................................................................. 144 性別與相關判斷行為之卡方檢定 ......................................................... 146 上網頻率與相關判斷行為之卡方檢定 ................................................. 150 上網時間與相關判斷行為之卡方檢定 ................................................. 153.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4-4-5 4-4-6 4-4-7 4-4-8 4-4-9 4-4-10 4-4-11. 閱讀習慣與相關判斷行為之卡方檢定 ................................................. 156 閱讀時間與相關判斷行為之卡方檢定 ................................................. 159 主題知識與相關判斷行為之卡方檢定 ................................................. 162 主題興趣與相關判斷行為之卡方檢定 ................................................. 165 主題難易與相關判斷行為之卡方檢定 ................................................. 168 學業表現與相關判斷行為之變異數同質性考驗 ................................. 171 學業表現對相關判斷行為之變異數分析摘要 ..................................... 172. 表 4-4-12 個人背景因素對網路資訊相關判斷行為之影響 ................................. 175 表 5-1-1 本研究與 Hirsh 之相關準則研究結果比較 .......................................... 178 表 5-1-2 相關判斷行為整理 ................................................................................. 182.

(17) 圖次 圖 圖 圖 圖. 2-2-1 2-2-2 3-1-1 3-1-2. 影響相關判斷的五大因素集 ................................................................... 28 Park 的使用者構成之相關因素圖........................................................... 29 研究流程圖 ............................................................................................... 44 實驗與訪談流程圖 ................................................................................... 45. 圖 圖 圖 圖. 3-1-3 3-4-1 3-4-2 4-2-1. 研究架構圖 ............................................................................................... 46 實驗網頁-首頁.......................................................................................... 51 實驗網頁-檢索結果範例.......................................................................... 52 相關判斷行為之關連示意 ....................................................................... 90. 圖 4-3-1 圖 4-3-2 圖 4-3-3. 權威性/可信度線索之作者位置 ............................................................ 114 標題主題性線索之網址化標題 ............................................................. 120 圖片主題性線索之真實性比較 ............................................................. 122. 圖 圖 圖 圖. 4-3-4 4-3-5 5-1-1 5-2-1. 便利性/取用性線索之外部連結 ............................................................ 125 受試者之圖片呈現方式 ......................................................................... 140 國小高年級學童的網路資訊相關判斷行為之關係示意 ..................... 181 國小高年級學童的網路資訊相關判斷教育之落實示意 ..................... 185. 圖 5-2-2 圖 5-2-3 圖 5-2-4. 網路資訊相關判斷之認知教學結構 ..................................................... 187 檢索結果新增功能範例 ......................................................................... 188 檢索結果新增功能示意 ......................................................................... 188.

(18)

(19) 第一章 緖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心理學之父 Maslow 於 1954 年提出「需求層次理論」,說明人類的五大需 求有: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愛與歸屬的 需求(Love/Belonging/Social needs)、尊重需求(Esteem needs),與自我實現 的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s)。之後,Maslow 在自我實現的需求之下,新增 了兩項需求,即「知識與理解的需求」(Cognitive needs),以及「審美的需求」 (Aesthetic needs)。由此可知,人除了滿足基本需求之外,還有追求知識、學 習與了解世界的需求。而這些需求,不僅是成人需要滿足,兒童亦是。 隨著網際網路普及化,台灣兒童接觸網路的年齡愈來愈早。根據統計,台灣 的上網人口總數已達 1,330 萬人,超過六成五的民眾能夠上網,家戶上網率則超 過七成(交通部統計處,2007)。根據行政院研考會民國 95 年所公布之「國中 小學生數位能力與數位學習機會調查報告」,台灣中小學生初次接觸網路的年齡 平均為 7.9 歲,約小學三年級(行政院研考會,2006)。而 2006 年蕃薯藤小朋 友網路調查1亦發現,學齡前到國中階段的學童其上網目的,查資料所占比例相 當高。顯示台灣學童上網早,也愈來愈依賴網路滿足其資訊需求。然而如何有效 查詢獲取相關資訊,則與其是否具備足夠的資訊素養有關。 根據美國圖書館協會(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對資訊素養的 定義,資訊素養是指個人在知覺並「確認」資訊需求後,能有效的「尋找」資訊、 「評估」資訊,與「運用」資訊的能力。面對日新月異的網際網路,學童是否具 備上述資訊素養能力,值得探究。 過去政府為了能充分落實資訊教育,除在設備與教師培訓上積極補助各國民 中小學外,,各縣市教育局也陸續成立資訊教育輔導團,訂定相關課程標準。民 國 90 年正式開始實施的九年一貫課程中,資訊教育更被列入六大議題,成為貫 1. 蕃薯藤調查網. 。http://survey.yam.com/. 1.

(20) 串七大學習領域的重點。以台北市為例,民國 88 年曾參考教育部之「國民中小 學資訊教育課程範圍標準」,訂定台北市「國民小學資訊教育課程綱要」,但當 時列出的 11 個單元2,多半以軟硬體操作為主,在今日已不敷使用。隨後於民國 89 年另訂定「台北市各級學校學生畢業時應具備之基本資訊能力指標」,整合 先前單元為四大核心領域:資訊科技的認知、資訊科技的應用、資料處理分析, 以及網路科技應用。儘管如此,「能應用網路資源」也只是眾多學習能力指標之 一,學童並未被教導如何正確選擇網路資源,以滿足其資訊需求,加上若學校圖 書館的教育功能無法適時發揮,則更難補其不足。 欲教導學童如何正確選擇網路資源,首先必須了解他們如何選擇。有關學童 的網路資訊行為一直是受到重視的研究議題。許多研究致力於了解與培養學童的 資訊檢索能力,或是為學童設計適合的資訊檢索系統,較少深入探索學童是以何 種方式進行網路資訊的判斷。檢索能力需要時間與經驗的累積,而檢索系統也須 搭配正確的檢索方式與技能,才能達到最大效用。但學童對於資訊的判斷有其不 同的認知與想法,尤其國小學齡兒童成長快速,具有獨特的思考判斷方式,因此 了解其內在想法,對國小學童的網路資訊行為應相當有意義。 本研究以「國小高年級學童之網路資訊相關判斷」為題,期能針對正值認知 發展轉變期的國小高年級學童,了解其在選擇網路資訊時,表現之相關判斷行為 與使用之相關準則,及不同個人背景因素與主題認知情形是否有所影響,藉由研 究結果,希望能提供國小學童資訊素養之教學課程建議。. 包括有:教室使用規範及管理、電腦與生活、電腦基本概念、電腦基本操作、電腦的使用倫理、 電腦輸入法、電腦輔助教學、文書處理及列印、電腦繪圖、電腦音樂,以及問題規劃及流程安排。 2. 2.

(2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希望了解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資訊的相關判斷準則,主要目的包 括: 1. 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資訊的相關判斷行為特性。 2. 了解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資訊的相關判斷準則與線索,及各相關準則之重 要性。 3. 分析國小高年級學童之個人背景因素對相關判斷的影響。. 二、 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研究問題包括: 1. 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資訊的相關判斷速度、數量與品質如何?對於相關 判斷的認知與態度如何? 2. 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資訊的相關判斷準則為何?主要利用哪些線索進行 相關判斷?各相關準則之重要性如何? 3. 國小高年級學童之人口背景,如:性別、電腦/網路使用經驗、閱讀習慣、 主題認知、學業表現等,對相關判斷之影響如何?. 3.

(2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 研究流程的限制 本研究對象為國小學童,並選擇學校為研究場所。第一階段之實驗選擇於校 內電腦教室進行,第二階段訪談則以實驗結果挑選合適訪談對象。實驗部份無法 選擇學童實際上網場所(如家中)進行觀察;此外,限於學校空間使用規範,無 法於實驗後立即進行訪談。. 二、 研究對象的限制 本研究以國小高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然根據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六年級 學童之正處於從具體思維進入抽象邏輯思考的階段,表達能力較其他年級之學童 佳,故本研究未納入五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而選擇六年級學童為主要研究對 象,因而研究結果亦有其適用限制,無法概括全體。. 三、 抽樣方式的限制 本研究以網際網路為研究環境,考量受試者皆須具備基本電腦操作能力以及 網路使用經驗,故以都會區之國小學童較佳,且抽樣方式採便利抽樣,選擇台北 市松山區○○國民小學六年○班之學童為對象,進行實驗與訪談,因此無法排除 地區性差異。同時,樣本數量有限,研究結果無法推論至全體。. 4.

(23) 第四節 名詞解釋 一、 國小高年級學童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國小高年級學童,即指台灣國民小學五年級與六年級學 童,一般年齡約 10-12 歲。. 二、 網路資訊 本研究所稱之網路資訊泛指網路環境中各種類型之資訊,如文字、圖片與影 像,並以各種型態呈現,如網站及網頁上之文章、資料庫內容、電子期刊等各種 能使用一般搜尋引擎檢索到之資訊。. 三、 相關判斷(Relevance judgment) 從使用者角度而言,當某一資訊符合其資訊需求,不論滿足程度,皆可稱為 「相關」。相關判斷是指使用者在某段時間內接受或拒絕這類資訊之過程 (Schamber, 1996),呈現使用者之主觀意識。本研究中則指國小高年級學童決 定網路資訊是否與檢索任務相關之判斷。. 四、 相關準則(Relevance criteria) 國內外文獻中之「相關判斷之影響因素」、「相關判斷之因素」,以及「相 關準則」,三者皆指促成使用者進行相關判斷之因素或理由(Schamber, 1996)。 本研究以「相關準則」通稱之,指國小高年級學童用以判斷相關與否之依據。. 五、 閱讀習慣 本研究將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課外書的頻率、目的、態度與共讀情況,合稱 為閱讀習慣,並於問卷中轉化為詞義較中性之「閱讀情況」,以避免影響受試者 填寫時的心理。. 5.

(24) 六、 主題認知 本研究將國小高年級學童對於某一主題所認知之知識程度、興趣程度與難易 度,合稱為主題認知,並分別安排問項於實驗網頁與評估表中,以了解該因素對 其相關判斷的影響。. 6.

(2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分析國小高年級學童之網路資訊相關判斷文獻,作為本研究設計方向之 參考。第一節分析國小學童之資訊行為,包括國內外學童之資訊需求與資訊尋求 行為;第二節針對相關判斷之研究進行探討,包括紙本、電子資源與網路資源之 相關判斷並討論有關兒童的相關準則研究。茲分述探討之。. 第一節. 國小學童之資訊行為. 根據 T. D. Wilson(1997)的定義,資訊行為包含有資訊需求、需求產生之 原因、回應需求的過程與行動,以及影響回應需求的因素。這代表資訊行為是一 連串複雜的過程。本章節內容從引發行為動作的資訊需求開始,到回應需求之資 訊尋求行為為討論範圍,其餘並不贅述。. 一、國小學童之資訊需求 在兒童求學期間,小學是時間最長的時期,高年級階段更是跨入青少年的門 檻,為求給予更好的教育與照顧,對其資訊需求勢必先求了解。以下分別介紹國 內外針對兒童及小學生之資訊需求所做的研究。. (一) 國外兒童之資訊需求 加拿大曾研究四年級至六年級小學生的資訊需求(CACL, 1984),發現其 需要主要分兩大類:1.學校課業相關;2.個人有關之需求。課業相關之資訊需求, 便是學校課程內容與老師指定作業等,而和個人有關之資訊需求,則是以身體構 造等生理方面,以及與了解自然有關。 美國康乃狄克州研究文獻計劃(Connecticut Research Document Project) (Herman, 1983)亦曾針對公共圖書館兒童參考服務進行研究,發現從兒童讀者 提出之問題可得知,其資訊需求類別主要有四種:1.學校有關;2.與流行文化有 關,如電視電影;3.個人需求則常與暴力等社會議題相關;4.因個人特質而產生 之特殊需求,如身心障礙者。. 7.

(26) 從上述研究看來,接受學校教育的兒童,生活重心多半於此,故資訊需求幾 乎主要為課業相關,亦即曾淑賢(2001)所謂之「強迫性資訊需求」。然而以心 理學角度而言,兒童的資訊需求範疇亦符合其身心發展的層次。 一項藉由訪談兒童工作者,進而了解兒童資訊需求的研究發現,其資訊需求 主題恰好與 Maslow 的五大基本需求層次理論類似(Walter, 1994): 1. 自我實現的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s):如倫理道德、價值觀、休閒活動、 正式教育與課業上的成就需求。 2. 尊重的需求(Esteem needs):如倫理道德、價值觀、法律與經濟等社會規範 與體制、情感覺知,以及對多元文化的了解需求。 3. 愛與歸屬的需求(Love/Belonging/Social needs):如倫理道德、價值觀、休閒 活動、情感覺知、人際關係,與性教育等需求。 4. 安全需求(Safety needs):如性教育、交通規則、急救知識、犯罪防治,和 基本讀寫能力的需求。 5. 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如個人健康、營養衛生、煙毒與酒精濫用、 受虐防治等需求。 Kuhlthau(1988)研究小學生利用學校圖書館的情況,亦發現資訊需求階段 與心理學家 Jean Piaget 之兒童認知發展理論有很大的關連,即隨著兒童心智成 長,其資訊需求亦會有所差異。類似結果在 Solomon(1993)的研究中也曾出現, 同樣是小學生,不同年級、不同年齡,其需求亦不相同。 而受到社會風氣、周遭環境與媒體影響,兒童也會有其他多樣化的資訊需 求。如 Minudri 曾提及新生代兒童對休閒活動方面的資訊需求(Fitzgibbons, 1983);Jane Adashko Avner(1992)也發現父母的興趣會影響其在家自學孩童 (Home schooled children)的資訊需求,像是戶外活動與藝文欣賞等;眾多研究 也相繼提到兒童受傳播媒體影響,都有通俗文化與大眾流行方面的資訊需求 (CACL, 1984; Fitzgibbons, 1983; Herman, 1983)。兒童資訊需求之複雜多元,. 8.

(27) 可從 2003 年訪談對象從 5-18 歲學童的研究中得見(Shenton, 2003)。該篇研究 訪談來自六所三級學校(即國小、國中及高中)受訪對象,回想近幾次藉由他人 直接或間接滿足資訊需求的經驗,從而歸納出多達 13 項的需求類型,其中最常 被提及之資訊需求為「課業相關」,見下表。儘管研究對象年齡廣泛,但若排除 當中未屬於國小學齡經驗者(如選系選課),亦仍有 12 項資訊需求類型,兒童 資訊需求之多采多姿,由此可見一斑。 表 2-1-1. Shenton 研究之國小學童的資訊需求類型. 類型. 舉例. 建議. 與他人爭吵、健康、電腦病毒、考試、寵物染病. 生涯自然發展. 字的意義、唸法. 個人問題. 寵物、醫療處方. 情感支持. 同情、爭吵、考試不佳、親友過世. 移情作用. 好友過世向心理醫生諮詢. 技能發展. 數學計算、溜冰、騎腳踏車. 學校相關. 寫自傳、靜電研究、北極熊生態、造句. 興趣. 賞鳥、園藝、電視節目、球員. 消費行為. 購買商品. 活動預備. 參與電視問答、參加考試. 自我發展. 選系、選課. 複習或補充. 數學概念、愛爾蘭發展歷史. 確認或驗證. 檢查功課、數學作業、造句. 資料來源:修改自 Shenton, A. K., & Dixon, P. (2003) (二) 國內兒童之資訊需求 反觀國內,專以國小學童的資訊需求之研究篇章有限,儘管國外研究累積眾 多,但各國文化民情不能相提並論。以下介紹目前較具代表性之實證研究。 陳嘉儀(2001)以台北市國語實小及北新國小兩校之高年級學生共 24 名為 訪談對象,分析歸納出 11 項其資訊需求主題類別,見表 2-1-2。. 9.

(28) 表 2-1-2. 陳嘉儀研究之國小高年級學生資訊需求. 類別. 說明. 課業. 自然科與數學科為最. 才藝. 電腦與英文兩項最多. 大自然的知識. 動物方面較多. 休閒活動. 運動種類最多. 流行文化. 電動與網路遊戲,幾乎占去受訪者大半時間. 社會議題. 如政治新聞與法律知識. 人際關係. 家庭與同學方面最多. 環境. 如環保議題. 情緒問題. 課業壓力為最. 身體的知識. 如身體構造和性教育. 自我實現. 如生涯規劃. 資料來源:修改自陳嘉儀(2001).. 該研究亦將高年級學生的閱讀興趣視為反映資訊需求的一大重點。她將訪談 高年級學生所得之閱讀興趣概分為三大類:文學類、知識類,與特別型式之讀物。 文學類提及最多者為一般文學、傳記勵志、推理偵探小說;知識類最多為歷史小 說與動物、大自然類;特別型式則以漫畫與報紙為主要。 另外,在黃慕萱(2002)針對國小學生之資訊需求研究中,將研究對象廣大 至低、中、高六個年級的學童,進行深度訪談,整理其資訊需求類別,幾乎仍以 「課業」、「休閒活動」,以及「流行文化」為最常被提及的項目,其他則與先 前研究所得範疇相去不遠,差別僅於被提及的次數多寡。 曾淑賢(2001)曾以問卷調查台北市 3183 名一至六年級之國小學童,大範 圍的研究從學童之資訊需求、資訊素養,乃至資訊尋求行為,作為設計兒童圖書 館線上公用目錄之參考。其中,關於各年級學童經常查詢之資訊主題部份可說是 包羅萬象,依序有:動物、自然景觀及生態、歷史、科學、植物、笑話與卡通、 運動及遊戲、民俗神話、人物、電腦、美術音樂工藝、節日由來及習俗、人類身 體、電影電視、機器、旅遊等。然而這些需求大部份非自發性,受到學校老師影 響非常大,學童自己有興趣探究之比例較低。 10.

(29) 綜觀以上國內外研究顯示,國小學童的資訊需求具備多元化與全面化的特 質,其類別亦涵括生活各層面。但最主要皆以課業相關為首要之資訊需求類型。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隨著電視與網路等傳播媒體的影響,兒童不僅對大眾流行文 化的需求程度愈加,整體需求的多樣性亦愈加明顯,不再僅止於過去以滿足個體 基本需求為核心。. 二、國小學童之資訊尋求 人一旦有了資訊需求,為求解決與滿足,便會產生資訊尋求的行為。關於兒 童之資訊尋求行為的研究,歷來研究之範疇廣泛,包括有:查找過程、查找技能、 檢索成敗及影響因素、檢索策略、介面偏好等等。以下針對兒童查找資源所使用 之載體的不同,分為圖書資訊查詢、線上公用目錄(OPAC)查詢、光碟等電子 資源查詢,以及網路資源查詢四部份進行探討。. (一) 圖書資訊查詢 在電子式資源與網路尚未發明前,多半藉由研究兒童利用圖書館查找資料的 行為,進而改善利用教育的內容,以提升圖書館提供之服務。 Armbruster and Armstrong(1992)發現小學生找出資訊(Locating information) 的過程可分為以下四個步驟:1.目標形成(Goal formation);2.文件選擇(Text selection);3.資訊萃取及整合(Information extraction and integration);4.評估 (Evaluation)。並且認為教師應在較低年級時就提供系統化的指導,以協助學 童順利查找資訊(Armbruster & Armstrong, 1992)。 然而當兒童並無特定目標時,多半會採用直接至書架區瀏覽的方式(程良雄 等,1999;曾淑賢,2001)。美國南緬因州一項非正式調查結果更顯示,兒童在 第一次造訪圖書館時,會利用瀏覽書籍封面與略讀內文的方式,選擇想要的圖 書;具備一定閱讀能力者,會依照主題吸引力與內容深度,考量其選擇(Lewis, 1989)。同樣的,Cooper(2002)發現幼童的瀏覽方式具有一定的次序性,即從. 11.

(30) 封面、書皮、略讀目次以及內容,再決定是否選擇該書。若有特定查找主題時, 書籍封面上的圖片更是一大決定因素(Hirsh, 1999)。 此外,Edmonds 等人發現,若利用圖書館卡片目錄查找,年幼的兒童是一張 張查看抽屜,了解裡面有哪些字母,較年長兒童則可以了解字母順序規則而著手 翻找,這樣的差異與兒童認知發展階段有關(Edmonds et al., 1990)。Lewis 進 一步觀察 98 位受試兒童於圖書館內的行為,發現四年級生除了已能利用卡片目 錄找尋特定資料外,並認為目錄中應記錄的資料有:1.出版日期及頁數;2.內容 主題與背景、人物角色;3.樣式與插圖;4.得獎紀錄;5.適合之年齡層。這樣的 反應亦可應用於兒童線上公用目錄的設計上(Lewis, 1989)。. (二) 線上公用目錄(OPAC)查詢 圖書館線上公用目錄(Online Public Access Catalog,以下簡稱 OPAC)的開 展成為查找資訊的一大利器,但由於使用上需要一定的認知及技能,對兒童來說 有其困難。在一項調查小學四年級、六年級,與八年級學童使用圖書館目錄之情 形的研究裡發現,四年級學童雖然能順利應用卡片目錄,但在使用公共圖書館 OPAC 時卻出現障礙,學童難以決定下一步的動作(Edmonds et al., 1990)。1997 年 Külper 等人(Külper et al., 1997)也提出兒童的查詢障礙項目有:1.難以描述 與表達檢索要求;2.不擅於使用鍵盤與拼字;3.用以檢索的詞彙與系統主題標目 不符;4.不熟悉分類法知識;5.不知如何計畫檢索或使用策略;6.在檢索系統中 容易迷失。國內則有張玉芳(2000)利用問卷與訪談方式,調查兒童使用 OPAC 時遭遇的問題,包括有以下方面:1.檢索技術;2.檢索語彙;3.知識背景;4.電腦 設備與介面設計;5.輔助說明不足;6.圖書館配合不周等等。這不僅與兒童心智 發展階段有關,亦與系統設計等各方面有所聯繫。故以下針對兒童使用 OPAC 的相關文獻,分為介面使用、檢索詞彙、成敗影響因素三方面做一探討。 1. 介面使用. 12.

(31) 為方便小學生使用 OPAC 系統,Fascik(1992)認為必須發展有效的軟硬體, 介面設計是重要的一環。然而觸控式螢幕介面的開發,其成功率只有 10%,比起 使用卡片目錄時的 65%低了許多(Edmonds et al., 1990)。原因在於,觸控式螢 幕雖設計為解決兒童關鍵字搜尋時產生、鍵入,與拼湊辭彙的問題,但這樣一來, 不僅一般使用者平均須觸摸螢幕 6 至 9 次才能找到一個想要的檔案,兒童在利用 書名、作者,或主題查詢上,至少也得觸摸螢幕 9 次,以限制縮小檢索辭彙。這 樣階層式的查詢介面,很有可能讓兒童在過程中迷失,甚至失去耐心(Hooten, 1994)。 根據 Solomon(1993)的研究報告指出,一至六年級的小學生使用關鍵字查 詢 OPAC 時,成功率為 66%。然而在成功檢索之外,他認為兒童除了缺乏 OPAC 系統的瀏覽能力,還有無法理解主題標目採用的辭彙,並且在錯誤訊息出現時, 阻礙了兒童進一步探查的好奇心,因此建議 OPAC 必須提供適當的簡易檢索功 能,及充分的檢索詞彙修正建議,以利兒童發現資訊。 Borgman 等人(1995)以及 Hirsh(1997)也相繼在兒童利用科學圖書館目 錄(Science Library Catalog,以下簡稱 SLC)的研究結果中,發現兒童使用該 OPAC 有 80%的成功率,是在於系統的圖形化與互動化介面。另外,由 Busey and Doerr(1993)發展的兒童目錄(Kid’s catalog),除了明亮的圖形介面,閱讀能 力與拼字錯誤也納入考量,更提供 100 個兒童最常查詢的主題供瀏覽,這些都是 用以吸引兒童、配合兒童的輔助設計。 國內研究則有曾淑賢(2001)在透過問卷、觀察與訪談兒童及專業人員意見 後,針對兒童圖書館與 OPAC 的功能與介面設計提出以下建議:1.介面設計應簡 單好用,並以適當文字配合圖像;2.介面操作以滑鼠為佳,觸控式螢幕其次,並 且儘量提供點選選項,減少兒童打字機會;3.資料庫應提供各種資料類型與可檢 索的資料庫一覽表,並連結優良讀物資料庫;4.不必提供太複雜或進階的查詢方 式;5.應提供按筆劃排列之標題詞彙、作家姓名一覽,及分類表綱要,並以兒童. 13.

(32) 易理解的語言呈現;6.檢索結果的書目資料以簡略表格式為宜,但不必限制結果 數量;7.應提供列印、下載轉錄查詢結果的功能。 2. 檢索詞彙 小學學童在使用一般 OPAC 時,必須和成人一樣,鍵入系統接受的詞彙才 能進行檢索。但檢索所採用的字詞通常與個人經驗與認知概念有關,小學學童能 應用的詞彙多半有限,也直接影響其檢索成效。 Solomon 於 1993 年所進行的研究中,發現小學學童除了能下一些如「貓 (Cats)」和「狗(Dogs)」等這類簡單具體並恰好符合主題標目者外,遇到複 雜的問題,尤其是抽象概念時,決定查詢關鍵字變得困難,並容易失敗。而 Solomon 同時發現,學童常用以產生檢索詞彙的方式依序如下:1.單純字詞,如 恐龍「dinosaurs」;2.隨機輸入,再根據系統結果考慮下一步;3.欄位誤植,如 在題名查詢下鍵入作者名;4.簡易技巧,如使用布林邏輯。 檢索詞彙的產生往往與檢索問題有關。Moore and St. George(1991)研究小 學五六年級學童,發現當檢索問題包含了明確的關鍵字時,多半學童皆能順利檢 索。反之,關鍵字概念不夠明確,甚至由學童自己決定檢索詞彙時,23 人當中 能順利檢索者不到 20 位(Moore & St. George, 1991)。 有時兒童會先利用瀏覽目錄的方式決定檢索詞彙,但 Hirsh(1997)的研究 顯示,若兒童對目錄的分類階層不夠了解,便無法選用適當的詞彙進行檢索。以 兒童使用 SLC 為例,當要查詢太空人「Astronauts」時,若無法知道該類目位於 工程「Engineering」底下,便難以進行瀏覽和檢索。此外,Hirsh 亦發現兒童會 使用自然語言構成之完整疑問句查詢,但難以通用於各種系統中,並易因錯字而 造成失敗。 特別的是,1993 年 Solomon 針對其研究結果指出,檢索詞彙往往也反映了 學童的閱讀興趣。如低年級學童對魔幻故事與動物的興趣,以及中高年級學童對 科學與文學的興趣,皆反映在其檢索詞彙中。. 14.

(33) 3. 成敗影響因素 不少研究都曾以兒童使用 OPAC 檢索的成功與否,做為系統設計的參考。 而關於影響兒童檢索成敗的因素並非只有系統層面,亦與其他因素有關。 1995 年一個關於 SLC 的研究中,雖然兒童難以瀏覽其階層式的結構,但發 現兒童的領域相關知識(Domain knowledge)、拼字與字彙能力,都是影響檢索 成功與否的因素(Borgman et al., 1995)。而另一個也是利用 SLC 的研究,在檢 驗任務複雜程度(Task complexity)與領域相關知識對兒童使用線上目錄的影 響。每位受試兒童都會被指定兩種任務:單純瀏覽任務(Single-browsing task) 與複雜瀏覽任務(Complex browsing task)。結果發現,在檢索時,若是兒童熟 悉的辭彙,通常比較容易檢索成功,即不論任務複雜度為何,具備領域相關知識 者之表現都較好(Hirsh, 1997)。事實上,1993 年的研究也曾出現相似結論,即 具備足夠相關知識者,較能在檢索時評估資訊是否符合需求,不管成人或兒童皆 是(Marchionini et al., 1993)。 Solomon(1993)的報告顯示,兒童成功檢索的原因有:1.尋求他人協助, 如家人朋友等,這在低年級學生常見;2.懂得利用控制詞彙替代檢索,如廣義詞、 狹義詞等,在中高年級學生身上才會出現;3.使用較具體簡單的常見詞彙。 根據以上,領域相關知識似乎是極具影響力之因素,其他還有兒童本身拼字 認字的能力、對系統操作的知識、是否有他人協助,以及先前的介面設計等等。 但在資訊尋求的過程中,這些因素之間會彼此產生作用,難以完全獨立,故實際 上的影響因素勢必更為複雜。. (三) 電子資源查詢 本部份的討論範圍以光碟、資料庫、電子參考工具書等具有固定更新頻率之 電子資源環境為主,而更新速度瞬息萬變的網路與先前討論過之圖書館 OPAC 並不在此之內。. 15.

(34) 由於電子資源所在之載體不同於紙本資源,其查詢情境也略有差異,因而在 有關於兒童在電子資源查詢行為的研究中,多以其兩者之行為比較為重點,其他 則與 OPAC 相關研究略同,如檢索技巧與策略、影響成敗之因素探討等,以下 分述之。 1. 介面使用 針對兒童在使用電子資源的能力上,許多研究都持以樂觀態度,認為兒童具 有一定的操作能力。1989 年 Marchionini 研究 28 名三、四年級,與 24 名六年級 的小學生,在使用光碟版選項式介面之 Grolier 全文百科全書的情形,發現小學 生雖然沒有受過太多先前訓練,但都會使用全文資料庫,並認為這是由於小學生 在心智模式上會忽略許多電子資源特徵,進而產生相對適應的結果(Marchionini, 1989a)。而 Oliver 觀察研究兒童使用哺乳動物光碟百科全書的情況,亦發現兒 童都具有使用多媒體資源的能力,並且能從中找到所需要的資訊(Oliver, 1994)。 在使用不同介面上,Large 等人(Large et al., 1998)曾以 53 位中年級學童為 對象,設計指定主題,但由學童自組團體,自訂檢索問題,並使用三種不同介面 的光碟完成任務。結果學童皆能快速適應不同介面的光碟資料庫。 2. 檢索技巧與策略 儘管兒童在適應上表現出相當的接受度,但在檢索技巧與策略上仍極為缺 乏。為了解小學生使用互動式資訊系統(Interactive information system, 簡稱 IIS) 的情形,Oliver(1996)指導 12 歲學童如何利用電子百科全書查找資料。結果發 現學童極少應用有效的檢索技巧與策略,對如何下檢索指令也遭遇困難。同樣的 困境也在 Large 等人(Large et al., 1998)與 Marchionini(1989b)的研究中出現。 就算問題由兒童自己決定,他們在鍵入適當的檢索詞彙上仍有困難,不太會形成 查詢字詞,亦無法形成有效檢索策略。而 Cooper(2002)從七歲學童身上發現, 檢索字詞的決定與檢索技巧的展現,其實受限於檢索問題的難易度。. 16.

(35) Marchionini(1989b)研究亦指出,學童的檢索技能會受到性別與社經背景 差異。即男性學童的表現較女性學童好;社經背景較好之學童,其資訊查詢表現 亦較優。另外他也發現,年紀小的學童花費時間在決定查詢詞,年紀較長之學童 則偏好直接從標題與內文著手。這種年齡所造成的差異,在 Lu, I-Chung(1994) 的博士論文中亦得到支持。即年紀較小的兒童,比起年齡層較高者,較不會自發 性的運用適當的檢索策略,但在有效引導下,能呈現明顯進步。 3. 成敗影響因素 檢索問題、性別、社經背景與年齡影響兒童在檢索技能與策略的使用,可能 也間接影響到檢索的結果。但在其他研究裡,亦有其他因素影響檢索結果。 Marchionini(1989b)發現,兒童在開放性任務(Open task)與封閉性任務 (closed task)的檢索中,開放性任務的表現較好,具較高成功率。另外,年紀 較長的學童表現出較高的檢索成功率,並且也比年紀小的學童花費較少時間。 Marchionini 另外歸納三個影響學童檢索成功與否的因素,分別為:任務結構、 認知能力,以及對於如何使用多媒體百科全書的了解程度。 1993 年 Large 比較小學生在使用傳統紙本的百科全書,與使用光碟版的百科 全書是否有差異。結果有 50%的學童都能利用兩種資源類型解決複雜的問題。雖 然無法證明使用光碟版百科全書所花費的時間較紙本少,但顯示兒童資訊尋求行 為的影響因素中,不同任務類型(簡單與複雜)較不同資源類型(紙本與光碟) 之影響具差異性(Large, 1993)。 由此可知,文獻中曾被提及與兒童電子資源查詢成敗的相關因素至少包括 有:年齡、任務類型與結構、認知能力,以及對電子資源系統的掌握度等,而資 源類型對檢索成敗的影響程度則不一定。. (四) 網路資源查詢 網路不同於先前其他資訊查詢的環境,它具有擴張性、變動性與即時性等各 種難以控制的特性,其資訊尋求行為更為複雜,以下針對使用概觀、資源類型比. 17.

(36) 較、檢索技巧與策略、成敗影響因素,以及任務類型與性別差異等其他影響因素 幾方面之相關文獻作探討。 1. 使用概觀 故針對兒童使用網路的觀感,以及比較在其他環境下之資訊尋求行為的研究 不在少數。Kafai and Bates(1997)曾提出學校網絡行動計畫(School Network Action Project, 簡稱 SNAPdragon),請一至六年級的小學生為網路上使用過的 網站加註評論,讓其他學童也能接收同樣的訊息,藉以觀察當中的互動行為。結 果發現小學一至六年級的學童皆會利用網站輔助學習,也會捲動頁面並使用超連 結,顯示小學生具有網路基本操作能力。 Schacter, Chung, and Dorr(1998)進行 32 位五年級與六年級學生的研究, 了解其使用網路的行為。每位學童使用網路至少已有 5 個月的經驗,並且都得完 成兩種不同結構的檢索問題。研究發現學童表現出的行為是「尋找」(Seeking) 而非「計畫」(Planning),是「瀏覽」(Browsing)而不是「檢索」(Searching)。 Hirsh(1999)隨機挑選十個五年級的小學生,規定他們必須利用紙本資源、 光碟資料庫,與網路資源,完成一份關於運動員的報告,過程中藉由訪談與錄影 從中了解其資訊尋求行為,結果發現學童在利用各種資料與資訊類型查找時,多 半著重於蒐集完成報告所需,幾乎未曾評估資訊的權威與正確與否。這樣的情況 也在 Enochsson 研究中出現。根據其研究 30 位 9 至 11 歲瑞典四年級學童的結果, Enochsson(2001)形容他們是「輕信」 (Credulous)與「粗心大意」 (Unreflective) 的網路使用者,顯示其缺乏網路資訊評估的能力。 Wallace, Kupperman, and Krajcik(2000)在密西根大學數位圖書館計畫(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Digital Library Project)的初步研究中,亦發現六年級學童 對於使用網路科技多能快速上手,但僅限於簡單的部份。學童對於查找特定問題 的答案,或是找到一個值得推薦的網站,仍是一大挑戰,可見對網路資訊尋求之 陌生。. 18.

(37) Luckin, Rimmer, and Lloyd(2001)曾以電腦科技的角度,分別研究九歲與 十歲兒童對於網際網路(Internet)的概念,是否隨著使用而改變。他們讓兒童 藉由繪圖、問卷、與半結構式訪談,表現對網際網路的想法。結果兩次研究皆發 現,兒童並沒有覺知到網際網路最大的特徵-「連結」(Connection),即必須 要有連結,網際網路才得以存在。Luckin 等人認為,若兒童沒有具備「網絡」 (Network)的基本概念,便難以有效利用網路。 2. 資源類型比較 Large 與 Beheshti(2000)研究 50 名 6 年級小學生使用網路資源完成學校作 業的情況,藉以了解與比較學童對網路資源與紙本資源兩者的看法。結果發現小 學生對網路資源的態度主要可分為三種:科技主義者(Technophiles)、傳統主 義者(Traditionalists),與實用主義者(Pragmatists)。科技主義的學童對網路 資源的反應偏好積極,認為幾乎所有資訊都可以在網路上找到,並相信這是時代 潮流;而抱持傳統主義態度的學童仍喜好傳統紙本式的資源,如圖書館裡的百科 全書與其他參考書籍,認為其資訊經過時間的歷練與挑選,有一定的價值;對網 路資訊採實用主義看法的學童,則表示網路資訊固然有其優點,但不一定比傳統 資源好,換言之,實用主義者將網路視為傳統資源的「補充」,而非「取代」, 是先前兩種反應的平衡與中庸。 Shenton 與 Dixon(2003)比較學童在使用網路資訊與光碟行為上的不同, 並從學童使用的字詞與想法探究其資訊領域。結果顯示學童在兩種資訊環境下的 檢索情況類似:幾乎不會檢查資訊來源是否具可信度;使用網路的頻率比光碟來 得高,並隨著年齡增長成正比;學童並認為光碟的缺點是資訊不夠詳細,而網路 的問題則是資訊太多,難以找到真正想要的。 3. 檢索技巧與策略 Hirsh(1999)隨機挑選十個五年級的小學生,規定他們必須利用紙本資源、 光碟資料庫,與網路資源,完成一份關於運動員的報告,過程中藉由訪談與錄影. 19.

(38) 從中了解其資訊尋求行為。結果發現學童不擅長形成查詢與不使用進階進階檢索 功能。類似情況在 Kafai and Bates(1997)研究中亦出現,即只有較年長的學童 能有效使用搜尋引擎,以及基本的布林邏輯。雖然大部份網站中過多的文字與艱 澀字彙都不利瀏覽,但小學生仍然樂於其中。 Bowler 等人(Bowler et al., 2001)研究 50 多名六年級學童,採 2 至 3 人一 組的方式,以 1998 年日本冬季奧運比賽相關面向為題,搜尋網路資源完成作業。 結果發現一般搜尋引擎的介面對學童來說並不適用,大部份網頁的內容與字彙也 不適合小學生,加上學童缺乏檢索策略,以致儘管對題目有濃厚興趣,卻難以順 利完成研究者指派的作業。 4. 成敗影響因素 Bilal(2000, 2001)於美國田納西州(Tennessee)研究 90 名學童使用兒童 版奇摩搜尋引擎(Yahooligans!)的搜尋行為,每位學童均有一年以上的網路使 用經驗。Bilal 的目的在於了解學童的檢索過程、成功率、錯誤及失敗、如何探 索檢索結果、如何持續查找行為,以及學童在檢索之前、當中、與檢索之後的想 法及感覺為何。測驗分兩部份,一是先了解其使用網際網路、網路、搜尋引擎的 經驗,之後再進行真正的測驗,以八個問題測試其資訊尋求中認知、情感與技能 上的相互作用。結果顯示學童失敗的原因可歸納為以下兩大方面: (1) 兒童自身檢索行為 . 查詢時使用自然語言,而未善用檢索策略。. . 鍵入的關鍵字詞概念過於廣泛,以致查詢結果太多。. . 在拼字錯誤導致檢索結果不如理想時,未訂正拼法,反而改用新的詞彙重新 檢索。. . 瀏覽結果畫面時,只注意前幾筆,而忽略其他好的連結。. (2) 搜尋引擎內容與結構方面: . 未給予錯字檢查與修正回饋。. 20.

(39) . 未提供兒童適用的索引典。. . 未提供自然語言介面。. . 未提供適合兒童的索引。. . 未提供吸引國小學齡兒童的資訊。. 5. 影響因素:任務類型 任務結構是網路資訊尋求行為研究中常被討論的影響因素。Schacter, Chung, and Dorr(1998)曾探討兒童在檢索不同任務類型時所表現之資訊行為。研究指 出,兒童對於未清楚定義(Ill-defined)之問題,較明確定義(Well-difined)之 問題表現為佳,顯示國小學童的資訊檢索表現,會受到任務類型所影響。其中, 依據檢索問題是否明確表達之不同,未明確定義者又稱為「檢索型」任務 (Searching task),如「請找出降低加州犯罪率可採行之措施的相關資訊」;明 確定義者則又稱「發現型」任務(Finding task),如「請找出加州最常發生之三 種犯罪類型」。然而就整體而言,兒童在兩種任務類型的成功率均不甚優。 Hirsh(1999)的研究也發現,兒童進行檢索研究型任務(Research task)較 事實型任務(Fact-based task)來得困難,且較常瀏覽。不過 Bilal(2002a, 2002b) 就其系列研究結果指出,當兒童自訂檢索任務時,由於是自己選擇或有興趣的題 目,表現較指派任務投入、積極主動,且勇於挑戰,但不管任務是指定或自訂, 同樣有相似的檢索困境。 6. 影響因素:性別差異 性別也是許多研究曾提及之重點因素,但專於此者不多。Schacter 等人 (Schacter et al., 1998)就曾發現,五、六年級男性學童的網路瀏覽行為較女性 學童來得多。Large, Beheshti, and Rahman(2002)亦針對六年級學童的網路資源 查詢,令 2 到 3 位同性別的學童為一組,進行性別差異研究。結果指出,男性學 童單次檢索所使用字(words in a query),與檢視網頁所花費的時間,皆明顯較. 21.

(40) 女性學童少;而點選的超連結數,以及每秒跳頁數(Page jumps per minute)皆 多於女生,但其他方面則無較明顯的性別差異。 Large 和 Beheshti(2002)在另一項研究裡,針對 6 年級學童的性別是否會 影響其資訊尋求行為進行探討。他們安排同性別的學童在同一組當中,進行網路 資訊檢索。結果發現男性學童在形成查詢時所使用的字數較女性少。在瀏覽時也 花費較少的時間,而每秒點擊的超連結數以及每分鐘跳頁數也都比女性學童多, 若以點擊滑鼠次數計算,亦表現出較高的網路互動性。該研究結果認為男孩在網 路上表現的較女孩積極。 7. 其他影響因素 影響因素中較特別的是,Bowler 等人(Bowler et al., 2001)將學童以分組方 式,利用網路資源進行主題報告撰寫。最後針對兒童的資訊尋求行為、資訊技能 與資訊使用,提出以下看法:1.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會影響兒童資訊尋求與知識創 造的過程;2.對於電腦與檢索有背景知識的兒童較能善用網路;3.網路的設計並 不符合六年級學童的需求與能力;4.作業的格式限制了呈現的方式;5.小組合作 限制了學童回應問題的多樣性。. 綜合以上,國小學童具有適應新興檢索環境的基本能力,但認知上仍有差 距。但不論在何種環境下的資訊尋求,皆同樣遭遇到的困難有:無法決定檢索詞 彙、檢索技巧不足、缺乏檢索策略、介面或系統設計未考量學童之認知發展等, 進而影響學童的檢索成敗;而年齡、任務結構、性別差異、領域知識、作業要求, 甚至是分組方式,都會對於兒童之資訊尋求行為產生影響。. 22.

(41) 第二節. 相關判斷研究. 資訊尋求的過程隱含許多「選擇」,而選擇與否取決於個人判斷,儘管主觀, 卻有跡可尋。國小高年級學童正處認知轉換階段,了解其相關判斷行為,才得以 針對資訊尋求的全貌,做進一步的研究。以下從相關概念的意涵開始,進而介紹 相關判斷準則的研究,與專以兒童為對象之相關研究。. 一、「相關」概念之意涵 「相關」概念的研究,至今已超過半世紀。最早是從資訊檢索系統的角度, 反向的經由「不相關」的觀點探討,並將系統設計為檢索「主題相關」 (Subjective relevance)之資訊。 直到 70 年代,傳統的查全率與查準率已不足以解釋相關,逐漸轉移至使用 者自訂(User-defined)的角度,著眼點在於相關判斷存在許多使用者主觀上與 情境上的變項(Barry, 1994)。Cooper 於 1971 年提出「邏輯相關」(Logical relevance),以「效用」(Utility)的觀點,認為使用者可根據檢索結果的價值 判定相關與否,Cooper 的說法雖仍以系統為導向,但已將使用者的觀感納入考 量(黃慕萱,1996)。 直至 Wilson(1973)提出「情境相關」(Situational relevance),相關的概 念才真正進入轉折。Wilson 延伸 Cooper 的邏輯相關,進一步導入使用者個人知 識狀況之因素,認為文章內的資訊若具有強化使用者本身想法的特性,則該文章 亦符合相關的條件。之後 80 年代的研究更深入證明了這樣的說法,即相關判斷 依賴使用者的知識與觀感,而相關評估是一種動態過程,會受到搜尋方式、使用 者目標、知識程度與信仰、被評估資訊的屬性、時間限制,以及取得資訊的成本 等因素影響(Savolainen & Kari, 2006)。 90 年代開始,陸續有學者用各種角度詮釋相關一詞,但皆不脫離以使用者 為中心的方向。1992 年 Harter 提出之「心理相關」(Psychological relevance)納 入相關評估具有動態特質的說法,認為相關的資訊就是能改變使用者認知或知識 23.

(42) 狀態的資訊,甚至提出「資訊即相關」的看法,因為資訊檢索便是在尋找相關資 訊(黃慕萱,1996)。 表 2-2-1 是 Saracevic(1996)剖析相關意涵,所指出的五個屬性:關係 (Relation)、意向(Intention)、情境(Context)、推論(Inference),以及互 動(Interaction)。因此,從認知觀點來看,Saracevic 認為相關是指「在某個特 殊意向的情境下,藉由推論形成關係的互動過程。」簡言之,相關即是定義「關 係」的方式。 表 2-2-2 是 Saracevic 根據不同「關係」所分類之五種相關表現形式。其中 「動機或情感相關」 (Motivational or Affective relevance) ,在 Cosijn and Ingwersen (2000)文章中正式被提及,且強調「互動」(Interaction)並沒有真正存在於 系統相關中,使用者只單純輸入查詢,得到系統回饋或查詢修正,姑且只能算是 查詢詞和系統演算法的互動,使用者並沒有參與其中,故應獨立被視為一種相關 類型,而非相關屬性。 表 2-2-1 屬性. 相關的五個屬性 說. 明. 關係. 相關指涉關係的存在,通常用於溝通或交流。. 意向. 相關所表現的關係包含了對象、角色、期望,以及動機。. 情境. 意向往往來自某一情境中。. 推論. 關係隱含具有效力的判斷。. 互動. 推論是一動態過程,會隨著認知改變而影響其他屬性。. 資料來源:Saracevic, T. (1996). 24.

(43) 表 2-2-2 Saracevic 的五種相關形式 與文獻產生關係之主體. 相關形式 系統或演算法相關. 查詢詞. 比較效益. 主題相關. 查詢主題. 有關. 認知或適切相關. (Cognitive or Pertinence relevance). 使用者的知識狀態與其資訊 需求的認知. 情境相關或效用. 情境、任務、問題類型. 動機或情感相關. 使用者的意向、目的、動機. (System or Algorithmic relevance) (Topical or Subject relevance). (Situation relevance or Utility) (. Motivational. relevance. ). or. 指. 標.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Affective. 資料來源:修改自:Saracevic, T. (1996). (Aboutness) 認知一致性(Cognitive correspondences) 資訊性(Informativeness) 新穎性(Novelty) 資訊品質(Information quality) 有用性(Usefulness) ( ) ( ) 完成度(Accomplishment) 滿意度 Satisfaction 成功率 Success. 綜合以上,相關概念的發展從非「相關」即「不相關」的二分法開始,經過 系統相關、邏輯相關、情境相關、心理(認知)相關,一直到情感相關,下表為 本節提及之相關概念整理,大致上印證 Saracevic(1975)所認為之相關定義的 兩 大 類 別 : 客 觀 的 相 關 ( Objective relevance ) 與 主 觀 的 相 關 ( Subjective relevance),也從系統導向(System-based)慢慢走向使用者導向(User-based), 彼此分野明確,因此,儘管相關定義的探討始終未成定論,仍有其方向可循。 表 2-2-3. 相關概念整理. 系統導向 客觀相關. 使用者導向. • 系統或演算法相關 • 邏輯相關 • 主題相關 • 情境相關 • 心理(認知)相關. 主觀相關. • 認知或適切相關 • 動機或情感相關.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5.

(44) 二、相關判斷準則研究 (一) 先導研究成果 1960 年代,當學者紛紛為定義相關提出看法之際,亦有學者開始致力於研 究影響相關判斷(Relevance judgment)的因素或理由,即相關準則(Relevance criteria)。其中,大規模研究首推以下兩組學者。Rees and Schulz 為了解相關評 估的過程(Relevance assessment),曾於 1965 年至 1967 年進行一實證研究,結 果提出多達 40 個影響相關判斷的變數(Variables),而同年 Cuadra and Katter 的研究也發現了 38 個變數,並歸納為以下類別(黃慕萱,1996): • 文章類型:如主題與其難易程度。 • 資訊需求的描述。 • 使用者的背景、經驗與看法。 • 判斷限制:如時間、檢索得到結果之數量與排序。 • 表達方式及判斷尺度。 這兩個研究都指出,影響相關判斷的不只有主題,使用者個人的差異影響亦 占重要地位,並建議將研究角度轉移至使用者,重視主觀因素的影響,恰好符合 當時相關概念的趨勢。在此之後,Saracevic 於 1970 年進一步根據先前研究整理 出影響相關判斷之五大因素集,其中五大因素分別是:文獻(Documents)、檢 索問題陳述(Queries)、判斷情境(Judgmental situations and conditions)、呈現 模式(Mode of expression),及判斷者(People),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判斷者」, 而判斷者因素中又以「知識/經驗」影響最大。之後,Park 更於 90 年代的研究中 以此五大因素為基本架構,增修細部項目,如圖 2-2-1。 Park 除了更新 Saracevic 之五大因素集,她接著針對十位來自五個不同領域 的使用者,研究他們利用文獻檢索系統時,對於書目資料的評估,藉以發展出相 關判斷準則。她將結果分為以下三種範疇探討(Park, 1993):. 26.

(45) 1. 內部範疇(Internal context):是指使用者本身與文獻的關係,如主題熟悉度、 使用者的教育訓練等,因與使用者的經驗有關,故又稱經驗範疇(Experience context)。 2. 外部範疇(External context):是影響檢索的因素,如資訊需求的排序、使用 者的檢索目的等,因與使用者個人當下的檢索有關,亦稱檢索範疇(Search context)。 3. 問題範疇(Problem context):指使用書目資料的原因或動機,如尋找名詞定 義、獲得新想法等,由於多半是與資料本身內容有關,Park 也另稱為內容範 疇(Content context)。 值得注意的是,Park 認為上述三個範疇與相關判斷直接有關,稱為「使用者 特徵」(User-based characteristics),但她提出另外有一與文獻有關的「文獻引 用特徵」(Citation-based characteristics),是使用者在引用文獻時構成的,亦有 五個範疇,其與內部、外部,和問題範疇之間的關係為圖 2-2-2。. 2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cognition and attitude of traffic safety education toward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in Taichung. Six aspects are analyzed within this research,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esign the bus- related lesson plans based on the need of the students of the 3 rd to 6 th grade of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remote

Based on a sample of 98 sixth-grade students from a primary school in Changhua County, this study applies the K-means cluster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index factors of the

In order to serve the fore-mentioned purpose,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a related questionnaire that extracts 525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the object for the study, and carries out

This research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and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factors an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e research objectives lie in the effects of real situated mobile learning on local culture education for students.. Methodologically speaking, 23 students at an elementary school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ulticultural literacy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