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木瓜病蟲害綜合管理農藥減量示範推廣 本計畫 之目的為減農藥及符合木瓜安全用藥規範,建立木瓜 病蟲害整合性管理,利用網室栽培、種植健康種苗、清 園、監測及適時使用非化學合成防治資材(亞磷酸、乳 化葵花油、4-4 式波爾多液、石灰硫磺合劑及植物油混 方)可有效防治病蟲害。策略上之應用為:(一)預防性 措施包括(1)健康種苗:移植於本田之前的苗期,做預 防性之處理,避免任何病、蟲原帶入本田。(2)清園:園 區內、外圍四週的雜草須清除乾淨。園內不可留由殘枝、

葉、花、果等給病蟲源可能的棲息或生長繁衍的場所;

(二)監測方面為:自定植後定時確實調查病、蟲之發 生種類與數量,以掌握適當的防治方法與時機。病害主 要為炭疽病、蒂腐病、褐斑病、疫病;蟲害以害蟎及秀 粉介殼蟲最為普遍且嚴重;(三)治療性措施包括(1)

病害管理:適時使用化學藥劑及配合非化學防治資材 使用。木瓜種植期間於雨季來臨前每週施用1 次亞磷

酸,連續使用3 次,以防治疫病之發生;白粉病發病初 期以乳化葵花油200~500 倍施用;炭疽病方面以石灰 硫磺合劑200~500 倍稀釋液施用;4-4 式波爾多液可 用於防治疫病及炭疽病。(2)蟲害管理:害蟎及秀粉介 殼蟲之防治以植物油混方為主軸,將透過確實的害蟎 發生密度監測,適時實施適當的防治方法。本試驗於雲 林縣林內鄉進行,直接參與試驗之農民有5 位,面積 2.4 公頃,農藥減少使用30% 以上,且農藥檢測全數合格。

預估後續農藥減量使用面積可達100 公頃。(四)其他 之效益:推動雲林林內鄉烏塗社區農村活化,增加社區 木瓜產值提升;因增加種植木瓜面積,人力需求增加,

因而創造就業機會數20 人;帶動農村休閒旅遊人次,

包括雲林臺西鄉、大埤鄉、林內鄉及新北市三峽區至林 內鄉旅遊人次共計240 人次;吸引青年留農或返農從事 種植木瓜、水稻、玉米、鳳梨及蔬菜共計10 位。

百香果安全生產體系之建構 於埔里設立試驗田,

試驗田劃分為一般農民慣行區及試驗區分別施用藥劑,

於果實生產期調查病蟲害發生情形,調查結果主要發

植 物 病 理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瘡痂病( Pestalo-tiopsis psidii 及黑星病(Phyllosticta psidiicola)等,

本試驗利用非農藥植保製劑,包括農試所研發之香茅 之抑制率達98.9%。害蟲主要有:節角捲葉蛾(Spilonota rhothia Meyrick)及 螺 旋 粉 蝨(Aleurodicus dispersus

6-3 108 年埔里百香果病蟲害調查結果

病蟲害種類 慣行區( 罹病率 / 危害率 ) 試驗區( 罹病率 / 危害率 )

I II III 平均 I II III 平均

疫病 1.5 1.8 1.6 1.6 1.6 2.1 1.8 1.8

熱潛蠅 9.7 23.3 18.4 17.1 9.1 18.9 9.7 12.5

Russell),分別利用蘇力菌 1,000 倍及植物油混方 200 倍可有效降低蟲害之發生。今年9 月 23 日之調查,新 梢開始發生有翅型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棲息,

並產有子代蚜,顯示已立足並發展其族群。雖受害新 死亡的現象,經數年的調查主要由疫病菌 Phytoph-thora nicotianae引起,並於彰、雲、宜3 縣 4 處鄉鎮 孢桿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CL3)潛力次之,

而初步的田間試驗結果顯示氟比拔克與中性亞磷酸 製劑具有防治效果,可降低發病度達一半以上。

植 物 病 理

稻熱病菌病原性與水稻抗性關係之研究 2019 年 2、3 月份由於平均氣溫較歷年同期溫度高出 2~4℃,

導致嘉南地區一期作水稻稻熱病提前在3 月中旬爆 發。根據當年度蒐集之204 株稻熱病菌株病原性檢測 結果顯示(圖6-2),對歷年(2014~2018 年)抗性 表現較強之PikPikpPi7PikmPi20抗病基因品 系及「台梗8 號」(TK8)、「台農 77 號」(TNG77)、

「台農糯73 號」(TNG73)品種,具致病力的菌株 比例明顯較往年高出許多,平均從2018 年的 6.3% 提 昇至2019 年的 24%,族群擴大近 3 倍,高毒力病原 族群的比例驟增是否與2019 年的氣候變遷有關有待 進一步探討。而Pita2Pi11Piz等抗病基因則連續 6 年對臺灣稻熱病菌群維持高度抗性表現,有潛力作 為未來臺灣水稻品種抗性改良的抗源材料。

6-2 2019 年採集之 204 株臺灣田間稻熱病菌株致病性檢測結果。(A) 麗江新團黑穀單基因系 (LTH MLs);(B) 臺灣水稻商業品種。

Phytophthora palmivora 與 P. niederhauserii 引起之無花果疫病 自 2006 年起,陸續於臺灣中部地 區多處園內無花果(Ficus carica)植株地上部發現萎凋 病徵,莖基部壞疽褐化,部分植株葉片、芽梢與果實亦 出現水浸狀壞疽。樣本帶回後在實驗室內經組織分離法 可分離得不同菌落型態之Phytophthora spp.,包括已有 病害紀錄之P. palmivora,可感染地上部及地下部等,

幾乎整個植株;另一菌種P. niederhauserii,係臺灣新紀

錄病原菌,只在根部與地基部出現。經人工個別接種P.

palmivora 與 P. niederhauserii 於無花果根莖後,植株出 現與田間相似之病徵,重新組織分離可得相同病原菌,

完成科霍氏法則確認病原性。目前已將P. niederhauserii 相關內容發表於Plant Diseae 期刊,報告臺灣首次發現 紀錄。孢囊為田間重要感染源,可隨風雨感染地上部,P.

palmivora 孢囊容易自孢囊柄脫落,P. niederhauserii 則 否,推測可能為田間感染部位差異的原因之一。

(A)

(B)

植 物 病 理

不同齡期幼葉對國蘭細斑病之感病性測定 國蘭 又稱小花蕙蘭為蕙蘭屬(Cymbidium)蘭科植物,是 臺灣主要經濟栽種的蘭花之一。臺灣國蘭多以外銷為 主,8 成以上銷往韓國,近年來中國逐漸成為另一個 重要市場,每年外銷產值約1 千萬美元,其中植株是 以芽計價。然而,國蘭細斑病為目前田間幼葉時期重 要病害之一,影響植株的商品價值。在臺灣,國蘭 細斑病主要是由Fusarium proliferatum 引起,危害初 生芽之葉片,在嫩葉上產生細小黑褐色圓形或不規 則形病斑,有時病斑周圍產生淡黃綠色暈環,雖然 葉片被病原菌感染後其病斑不再繼續擴大,但植株 已無商品價值。因此,本研究擬以人工接種方式將F.

proliferatum 的孢子懸浮液噴施於國蘭不同齡期幼葉 上,以評估各齡期幼葉對本病原菌之感病性差異,作 為後續防治細斑病時確實掌握最佳防治時機之依據。

本試驗以四季蘭- 彩虹品種(Cymbidium ensifolium)

為試驗材料,葉齡分為剛冒芽、1 分芽、3 分芽、5 影響,結果顯示撲克拉(Prochloraz)、撲克拉錳(

Prochlorate manganese)、賽普護汰寧(Cyprodinil + Fludioxonil)及得克利(Tebuconazole)等藥劑處理 皆可有效抑制菌絲生長,而快得寧(Oxine-copper)

及百克敏(Pyraclostrobin)等藥劑處理下則可顯著降 低病原菌之孢子發芽率。未來將測試上述有效化學藥 64.5~470.5μS/cm。6 個酪梨園中僅有 2 個園區發現 少量植物寄生性線蟲,而臺南大內酪梨園發現褐根 病危害,另外有5 個園區衰弱植株根系及土壤存在 Phytophthora cinnamomi 或 Phytophthora palmivora 等 疫病菌,此兩種病原嚴重感染時均會造成植株的死 亡,顯示疫病菌可能是酪梨衰弱主因之一,與國外酪 梨栽培的主要問題具有一致性。此外亦從2 個園區根 部分離得到Nectriaceae 類真菌,此類真菌在國外亦 報導可造成酪梨根部腐敗及植株衰弱,但目前菌株之

植 物 病 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