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五節 知覺復癒理論

現代社會生活緊張與忙碌,讓人們不斷生活在壓力當中,進而影響到人類的 健康福祉。相關研究指出自然景觀對人的生理、心理有復癒效果,藉由參與活動 產生的遊憩體驗能讓人獲得身體、心理及社會上的效益。過去研究證實自然環境 能帶給人生心理上較高的復癒能力(Hartig, Mang, & Evans, 1991)。Kaplan

(1995)的研究也指出自然環境中是個極佳的休息環境,可使人由活動中體驗到 深沉的寧適感,使心理的疲勞消除產生復癒體驗(restorative experience)。陳惠 美(2005)則提及遊憩行為可以恢復及平衡生活,藉以達到身心健康的效益。

一、復癒相關理論

(一)復癒之定義與內涵

「restoration」一詞可翻譯為「復癒」、「復原」或「恢復」;「恢復」、「回復」

或「復原」(Restoration)在牛津字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1994)中定義 為「恢復一個人的健康與身體之力量」。我們可以發現恢復是一種心生理改變

(psychophysiological changes)的歷程(Han, 2003)。而恢復的歷程牽涉了個體 的需求特性、個人特徵、以及社會環境與時間的特徵(Hartig, 2003)。過去研究 顯示:自然環境或具有自然元素的場所,比都市或人工環境,較有助於復癒

(Laumann et al., 2001)。人類較喜歡有植物及水的自然環境,主要依據景觀偏好

21

的演化理論(Kaplan & Kaplan, 1989; Kaplan, 1995)。目前的兩個主要的復癒理 論,亦是從景觀偏好的演化理論所衍生出來;分別為 Ulrich 的「心理演化論」

(psycho-evolutionary theory),以及 Kaplan 與 Kaplan 的「注意力恢復理論」。

(二)心理演化論

Ulrich(1991)的「心理演化論」認為人類對環境的反應是以知覺(Perception)

為基礎,來處理環境資訊的結果,認為「情緒」是對外在環境資訊第一個反應,

然而情緒是一種內心直覺之情感反應,並非一定是由認知所引發。Ulrich 復癒理 論是以心理層面為中心,強調情緒中之正面能量與負面能量增減變化。並以壓力 理論為研究基礎,認為人之所以能達到復癒是因為壓力減少的關係,而非直接注 意力之恢復(Parsons,1991),鑑於此 Parsons 將其命名為「心理演化論」。

(三) 注意力恢復理論

Kaplan 與 Kaplan(1989)提出的注意力恢復理論中提到,人類透過直接注 意力(directed attention)與魅力(fascination)來感受環境。認為人類對環境之 反應是結合情感與認知之綜合評斷(Kaplan,1987; Hartig,1993),是一種偏好感

(preference)的反應。人類需要維持頭腦認知清楚(cognitive clarity)來維持日 常生活的正常運作(Kaplan &Kaplan, 1982),需要應用直接注意力以摒除雜念或 干擾(Kaplan & Kaplan, 1989; Hartig,1993)。然而,人類之直接注意力若經過長 時間使用便會耗損而產生「心理疲勞」(mental fatigue),會降低表現能力與工作 效率,且會增加負面情緒、破壞人際關係的和諧;一般最常用的方法是以透過充 分 睡 眠 來 消 除 這 種 心 理 疲 勞 , 或 著 暫 時 停 止 對 直 接 注 意 力 的 需 求

(Kaplan,Bardwell, & Slakter,1993; Hartig et al., 1997)來消除疲勞,另一種消除 注意力疲勞的方式則是暫時停止對直接注意力的需求(Kaplan,1995; Hartig et al.,1997)並以魅力(非自主注意力)取代之,這種心理疲勞的恢復也稱為為「注 意力恢復論」或「注意力復癒論」。

22

(三) 知覺復癒性環境之特徵

Konpf ( 1987 ) 提 出 自 然 環 境 存 在 著 四 項 潛 在 的 效 益 : 自 然 復 癒

(naturerestores)、具文化象徵或自我象徵的意義(symbols of culture or the self)、

幫助重建的能力(competence building)、及提供愉悅的能力(pleasing diversion)。 後續學者研究亦證明觀看自然環境可以降低壓力、促進正向情感(Ulrich &

Addoms, 1981; Ulrich, Dimberg, & Driver, 1991)、幫助由疾病中恢復(Parsons, 1991),對人的生理、心理會有更正向的影響(曾慈慧,2010)。

本研究採用曾慈慧(2010)針對 Kaplan(1989)所提出的環境復癒知覺概 念而發展出的相關量表(Hartig et al., 1996, 1997; Laumann et al.; 2001; Purcell et al., 2001),這個量表包含了四大主題,包括了 Kaplan 所提出的注意力恢復的環 境四大特徵:遠離日常生活(being away)、延展 extend)、符合性(compatibility)

與魅力性(fascination)(Laumann, 2001)。

1.遠離性(Being Away)

有三個遠離方式(Kaplan & Kaplan, 1989):離開不想要的環境分心(being away)或是令人不悅之刺激物;其次為遠離日常之環境、活動與掛心的事物及 上述有關之相關事物;最後則為暫時停止特定目標之追求(Hartig,1993;Hartig et al., 1997; Laumann et al., 2001)。遠離是離開一個與個人日常生活不同之環境。

自然環境(如海邊、山區、湖泊、溪流、森林和草原)在日常生活環境中能夠提 供長期修養的空間。對於多數生活在都市的人而言,在比較容易到達的自然環境 便成為使人注意力恢復的重要資源。

2.延展性(Extent)

延伸性是一種在時間或空間上擴展成為一個更大且不同世界的環境

23

(Hartig et al.,1991;Kaplan et al., 1993;Kaplan,1995)。此環境具有豐富和協調 的環境資源,能夠使人心靈契合,並促進其產生探索的動機。例如在空曠的荒野 中,有形的延展性是較易被發現的。而無形的延展性強調的是一種想像的概念,

是具有機能性的,如處在具有歷史性的文物空間中,便常會令人對過去年代歷史 和環境的聯想,也因此擴大了對世界的感受。

3.魅力性(Fascination)

魅力乃指某些特定事物、內容、事件或過程的本質,其能輕易地吸引人的 注意與興趣者(Hartig et al., 1997; Kaplan et al.,1998)。是一種不須費力的注意力 或一種自然而然產生的注意,可直接進入特定的內容與事件,而同樣的可在探索 與感覺環境獲得(Hartig et al., 1997)。在自然環境中會有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柔 性魅力”如雲、夕陽、雪的型態、微風中飄動的樹葉,即是極容易引人入勝的注 意。然而在不費力的注意這些形態時,人們仍能有思考其他事物的空間。

4.相容性(Compatibility)

主要概念為環境、個人的意圖與環境需求與環境中所提供的活動不相符合

(Kaplan,1983),簡單來說是指一個能夠支持個人喜好或意圖的環境,也就是 個人行為的目的與環境提供的需求有無符合(Kaplan & Kaplan, 1989)。自然環境 常具有特別高的相容性,可以和人們的喜好間產生共鳴與興趣。對許多人而言,

在自然環境中比在人為開發的環境中更使人容易引人入勝。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