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說發展

一、研究架構

根據研究目的與文獻回顧歸納整理,以台東縣延平鄉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為 研究對象,透過相關的研究設計,瞭解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遊客的資訊傳遞效 果、旅遊涉入、人際關係及知覺復癒之間的關聯性,研究架構發展如圖 2 所示。

圖 2 研究架構圖

人際關係

社交能力 人際歸屬 情感需求

遠離性

魅力性

延伸性

相容性

自我表現 吸引力 中心性 網路口碑

傳遞效果

H2

資訊傳遞 知覺復癒 效果

旅遊涉入 H1

H3

H4

H6

H5

25

二、研究假設

根據上述研究架構,提出以下待驗證之研究假設,分別說明如下:

人際關係係指人與人交感互動時存在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隨著網際網路興 起之後,將人際關係區分真實人際關係與網路人際關係。真實人際關係係指在真 實生活裡與個體有具體互動的人,存有面對面的溝通與分享,共同參與真實活 動,如同儕朋友、同事、父母與師長等。在工商業忙碌社會型態裡,往往會受到 空間、時間、地理環境的侷限疏於互動,而透過網路資訊相互傳遞文字、圖片分 享。在網路世界中發展出新起的人際互動經驗,吳筱玫(2003)。藉由網路拓展 人際關係範圍,不僅可維繫舊有情誼且可結交新朋友。透過 E-mail、即時通訊、

聊天室等應用程式進行線上溝通及聯繫,間接使得人際關係能夠拓展並延伸,以 讓自己在現實生活中有彌補的管道。故本研究提出研究假設H1如下。

H1:資訊傳遞效果對人際關係有正向影響關係。

由於資訊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使網際網路成為獲取資訊的重要管道與來源,

加上目前網際網路已經越來越貼近生活,網路的功能也愈來愈多樣性。消費者上 網搜尋旅遊相關的資訊相當普遍,當消費者產生的需求或問題時,須亦相關之資 訊,以作為消費決策之用(Solomon, 1994),正面的網路口碑會影響購買意願。

近年來國內學者(曾慈慧,2004;李素馨,2010)探討非現地景觀體驗與健康復 癒研究結果,利用圖片驗證不同景觀環境所產生的福祉與復癒會有差異,發現高 山與森林環境中的賞景動機可帶來復癒效果,山景形成的福祉與復癒效果多因人 偏好感而達成,森林環境則是透過遠離來達到,水體的效果是因為水本身的魅 力,而公園題共的是相容性。由於社交網路服務網站社群及使用者的快速增加,

彼此間會交換各式各樣的資訊,流傳感人的文章與寧靜美感圖片,圖文並茂可產 生復癒效果。故本研究提出研究假設H2 H3如下。

H2:資訊傳遞效果對旅遊涉入有正向影響關係。

H3:資訊傳遞效果對知覺復癒有正向影響關係。

26

旅遊涉入可說是個人在參與休閒活動時所投入的時間、金錢、相關設備等,

是屬於外在行為的參與情形。另一方面,休閒涉入也是個人與遊憩活動間的一種 覺醒或感興趣的狀態,當參與者涉入程度有差異時,其外在行為的表現與內在心 理的動機都會有所不同。沈進成、趙家民、張義立、曾慈慧(2007)。Beard &

Ragheb(1983)針對一般遊客旅遊動機之調查研究認為,遊客旅遊的社會動機 (social component):因友情及人際關係的需要而去休閒,而後者為了取得他人的 尊敬或注意。逃避的誘因(stimulus-avoidance):想逃避過於刺激的生活,想逃離 人群的糾紛,尋求自由獨立的感受,以放鬆自己。林于稜(2003)曾探討休閒農場 的消費者行為,發現到休閒農場的遊客以親朋好友的介紹最多,結伴同行主要是 家人或親戚,其研究結果,遊客的旅遊動機主要是為了身心的鬆弛與休養,為了 休息、放慢生活步調、為了達到心理上的放鬆、為了和家人相處增進感情及為了 擺脫日常生活的繁忙感、抒解壓力和緊張,此一結果與朱珮瑩(2002)、王偉哲

(1997)的研究結果極為相似。故本研究推論假設H4 H5 如下。

H4:旅遊涉入與人際關係有正向影響關係。

H5:人際關係對知覺復癒有正向影響關係。

涉入為某一特定情境,受到刺激而產生興趣,並感受到個人重要性的程度。

(Engel, Blackwell, & Kollar,1982)。社會心理層面的休閒涉入是藉由動機,喚醒 個人對產品、活動或一個主題的興趣(Rothschild, 1984),也是驅動個人參與休 閒活動的內在心理歷程(Laurent & Kapferer, 1985)。Kyle et al.(2004)談到遊 客自我涉入強化了遊客原先的態度,因而使得遊客對環境的適應與對立的影響均 被放大。環境中的復癒知覺乃為遊客對環境的一種態度,而遊客涉入一個環境 時,其中的重要性、愉快等可藉由環境的知覺來提供,因而假設遊客投入越高,

環境回饋給他的復癒知覺也越高。故本研究提出研究假設H6如下。

H6:旅遊涉入對知覺復癒有正向影響關係。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