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

第四節 研發績效指標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節 研發績效指標

在研發活動的指標中,若將依照流程加以分類,主要分為投入與產出兩個構 面(Acs and Anselin and Varga, 2002),而研發產出又可再分為數量及品質二個部 份。研發的投入包括研發資源及資金投入、研發人力的投入及人員素質;對於研 發產出而言,直接的產出則包括專利數量、論文發表、新產品數目、新產品成功 率、權利金收入或與其他相關可以衡量研發活動「生產力」的指標(曾俊堯,2003)。

由於研發投入並不能確保公司未來的經營績效,有些公司雖然投入相當大的研發 努力,卻無法推出新產品或製程,以增加獲利,因此,研發投入至經營績效的顯 現需要有研發產出的指標作為其中介因子,專利權在創新價值鏈裡的角色,則往 往作為其衡量指標,在許多文獻中被大量使用。而專利權的多寡與研發投入有相 當大的關聯,為衡量研發產出的指標中,最佳的指標之一 (Pakes and Griliches, 1984; Kondo, 1999)。由此可知,由專利權的產出數量可以窺見一家企業研發投入 的成果。以下回顧國內外以專利權做為衡量指標的相關研究:

Griliches(1990)在專利的研究中,得到專利之更新資訊在個別的專利層次及企 業層次上可獲得時,則可以將專利更新與專利引用的資料來共同建構為發明產出 之「品質權重」的衡量項目,另指出豐富的專利資料可以代替研發資料缺乏時,

做為發明產出及投入的兩項指標;並說明在產業間的專利傾向有顯著差異時,當 公司規模大於某個水準時,專利及研發間會有一個正項的相關。

Schumann and Ransle and Prestwood (1995)探討研發績效之衡量模式,認為研 發績效衡量模型應包含人員、流程、產出與結果等要素進行評估。其中人員係指 在科技公司中之技術專業人員及其對於技術活力(technical vitality)的需要;流程主 要在衡量研發流程之效率;而產出研發組織的產出即資訊、技術及產品,其中研 發資訊的產生可由許多方式呈現,包含說明書、配方標準、報告、說明會、著作 權、專利權及商業機密,這些都是可以量化的,唯其價值應較數量能代表其對企 業的績效;最後,由於研發活動導致企業產生的變化即此處所稱之結果(有時亦稱 成果(outcome)),強調大部分的企業研發活動來源全都來自於外部顧客的需求,但 當企業之研發活動與SBU之策略結合時,滿足內部顧客需求便成為更重要的任 務,因為它們往往是研發資源的提供者,因此評估時,應同時考量對內外部顧客 造成的結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Werner and Souder (1997) 本研究針對1956-1995 年間有關研發績效評估之相 關文獻加以整理,分析研發績效評估之目前之發展狀況。在過去的研究中,各學 者提出之研發績效衡量模式主要可分為量化客觀衡量模式(Quantit ative-Objective Metrics)、量化主觀衡量模式式(Quantit ative-Subjective Metrics)、非量化衡量模式 (Qualitative Metrics)、整合性衡量模式(Integrated Metrics)四類。其中與本研究相關 之論證為,在量化客觀衡量模式中,投入面最常使用者包括:研發人員數量、總 研發支出及研發設備投資等;產出面最常使用者包括:專利權獲得數、成本降低 金額、上市產品數量等,而其他三種模式易流於主觀,故本研究不予以使用。

Brown & Svenson (1998)研究旨在探討研發績效之衡量模式,認為所有的組織 都是透過各種不同系統的合作來製造產品或服務,而研發本身就是一組系統,亦 包含投入(inputs)、製程(processes)及產出(outputs)。其中投入(inputs)係指研發的投 入包含人員、資訊、創意、設備、所需的經費及其他部門的要求。身為服務部門,

研發的許多工作自然來自於其他部門的要求,如營業、製造等;而基本產出(typical outputs):包含專利、新產品、新流程、發行刊物或只是以前不知道的原則或知識;

至於處理系統乃指研發部門本身,它透過撰寫報告、從事研究、測試假說、報告 結果等方式,將投入轉成產出。

DeCarolis and Deeds (1999)以生物技術產業為對象,進行知識流量與存量對廠商 績效的影響。其中,知識流量包括研發經費、廠商之地理區位及與其他組織機構的同 盟,而知識存量則包括開發中產品數目(Products in the pipeline)、公司名稱被引用的次 數(firm citations)、專利權數目等項目。研究結果發現廠商地理位置與開發中產品數目 及公司名稱被引用的次數,與公司績效之間有顯著關聯。其結果認為,其最大的貢獻 是發現廠商地理區位的有效性與廠商績效具有統計上的顯著相關性。

劉 代 洋 及 葉 勝 年(1991) 修 正 IRON 為 IROT 模 式 , 此 模 式 強 調 階 段 效 益 (Time-Phased Effects),亦即根據不同時點追蹤評估,採產品生命週期觀念,分析 效益的變化情形,並同時考量有形效益與無形效益。在投入因素(Inputs)方面包含 計畫目標、計畫經費、研究人力與素質、技術能力、研究管理制度;研究成果(Results) 則包含專利權、著作權、論文發表、研究報告、技術創新、技術引進;階段性成 果應用(Operations)諸如研討會、資訊擴散、人才擴散技術移轉、技術咨詢服務等;

階段效益(Time-Phased Effects)則分為有形與無形效益,而無形效益指的是技術水 準提升、國際競爭提升、對相關產業貢獻。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闕河士等(2000)若將研究發展支出視為研發活動的投入(input),那麼研發活動 最後的產出就是所取得之專利權,並認為許多企業所投入的研究發展成本是無效 率的,因此以專利數目作為公司科技能力的另一個代理變數,實證結果發現專利 數目與股票報酬率之間呈顯著正相關。

吳長駿(2002)以投入(input)與產出(output)的觀點解釋研發活動對企業績效的 影響,將研究發展費用定義研發活動的投入、獲准的專利權數目定義研發活動的 產出,採用OLS 及GLS 模型研究三者間的關聯性。研究發現研究發展費用與專 利權的關聯性,結果發現兩者間有顯著正向關係,表示研究發展支出較高的企業,

能取得較多專利權;研究發展費用與企業績效間有正向顯著關係;專利權與企業 績效間的正向關係,最後證實在研發活動中,能影響企業績效的主要是產出專利 權而非投入研發費用,因此企業在投入研發成本後,應盡量取得新技術或新產品 之專利,才能有效的提升經營績效之結論。

郭俊男(2004) 採用經濟部工業局「主導性新產品開發計劃」之計劃成效追蹤 問卷資料,以個別研發專案為研究對象,並將投入面擴大區分為成本、人力、時 間三個構面,探討研發專案投入對非財務面之技術產出及財務績效之影響。就技 術產出而言,研發專案之投資金額,對技術產出確實有顯著正向之關係,不管是 對專利權或創新技術數,表示企業在從事研發專案時,其所願意投資的金額,確 實有助於該專案未來產生更多之專利權及創新技術;研發專案投入之研發人員教 育程度,也與創新技術數有顯著正向的關係。

1990 Griliches

1. 專利更新與專利引用可作為發明產出品質的衡量項目。

Souder

1. 研發績效衡量模式主要可分為量化客觀衡量模式、量化

Svenson

1. 研 發 本 身 就 是 一 組 系 統 , 包 含 投 入 (inputs) 、 製 程 (processes)及產出(outputs)。

2. 研發投入(inputs)係指包含:人員、資訊、創意、設備、所 需的經費及其他部門的要求。

3. 基本產出(typical outputs)包含:專利、新產品、新流程、

發行刊物或只是以前不知道的原則或知識。

4. 處理系統乃指研發部門本身,透過撰寫報告、從事研究、

測試假說、報告結果等方式,將投入轉成產出。

1999 DeCarolis and Deeds pipeline)、公司名稱被引用的次數(firm citations)、專利 權數目等項目。

1. 以投入(input)與產出(output)的觀點解釋研發活動對企業 績效的影響。 Duge and Mairesse (1998) 將研發支出定義為研發活動之投入,專利權數目及創新 產品銷售金額為研發活動之產出,建立一模型,證明研發活動之投入對產出有正 向影響、產出對績效有正向影響。專利數量之所以能成為普遍接受的指標,乃因 專利權的數量能使研究者比較各個企業在新技術、製程及新產品的發明或創新績 效(Hagehoorn and Cloodt, 2003)。由以上研究結果不難看出專利權的產出數量多為 普世所公認能作為企業研發成果的衡量,故本研究亦將以廠商之專利數作為本研 究之衡量指標。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