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工業地域廠商研發績效之研究-以生物科技產業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工業地域廠商研發績效之研究-以生物科技產業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0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政 治 大 工業地域廠商研發績效之研究 立 -以生物科技產業為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i Un. Ch. v. engchi 指 導 教 授 : 邊 泰. 明 教授. 研. 喬. 究. 生. : 邱. 纓. 中華民國100年1月.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i Un. v.

(3) Abstract The body literature tends to assume that industrial district can increase external economies. For example, all the competitiveness firms in a industrial district can get the benefit from external knowledge. Depending on exteral sources of knowledge and relationships will be the energy of innovation. Accordingly, our research examines the effect of industrial district on the R&D performance of biotechnology industry . First, we demarcate three main industrial clustering districts in Taiwan. Second, we observe the R&D performance in the three main industrial clustering districts by four external factors which are industrial district, industry cluster, geographical proximity and R&D network. Third, we also analyze internal factors on the impact of. 政 治 大 employees, R&D personnel立 and R&D expense.. performance of biotechnology industry, which are R&D department, number of. ‧ 國. 學. Results show that geographical proximity facilitates knowledge sharing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Moreover, we find that industry cluster is an. ‧. important factor of R&D performance of biotechnology industry. In addition, the. y. Nat. general claim that number of employees and R&D personnel are helpful to firm’s. sit. R&D performance. In our research we find the same conclusion, that shows. er. io. abounding knowledge is the core of the biotechnology industry. Finally, the empirical. al. iv n C performance three main h eonnTaiwan’s gchi U n. results indicate that low R&D expense is negatively related to R&D performance, and there is no different districts.. Keywords:Industrial district, R&D performance. II. industrial clustering.

(4) 摘 要 在主要的文獻中皆認為工業地域能帶來外部經濟,諸如: 廠商在工業地域 中能受益於外部知識以及依賴外部知識的資源、仰賴外部知識的關係,而成為廠 商創新的動能。 據此,我們以生物科技產業作為觀察對象,觀察工業地域廠商研發績效的 研究。首先,將台灣劃分為北、中、南三個主要之工業地域,其次以「工業地域」、 「產業群聚」、「地理鄰近性」以及「研發網絡」等四項外部性因素觀察在此區 域下廠商之研發績效,第三,我們同時分析影響生物科技產業研發績效的內部因 素,包括「研發部門」、「員工人數」、「研發人數」以及「研發支出」。. 政 治 大 創新。而我們也發現,產業群聚對生物科技產業之研發績效是很重要的影響因 立 研究結果顯示,地理鄰近性有利於知識的分享,交互作用在廠商的學習與. 素。除此之外,一般研究所實證的「員工人數」以及「研發人數」對廠商之研發. ‧ 國. 學. 績效有影響,在本研究也得到了一致性的證實,由此顯示豐沛的知識是生物科技 產業的核心。最後,我們驗證低研發支出對生物科技產業的研發績效呈現負相. ‧. 關,以及生物科技產業之研發績效在劃分的三個工業地域表現中,無顯著之差異。.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關鍵字:工業地域、研發績效 III. i Un. v.

(5) 謝 誌 時光荏苒,非常珍惜在政大成長的歲月……。猶記每天晨讀準備赴考的日 子,從天未亮到迎接晨曦的曙光,出門前還會匆忙抓本書在車上翻閱,就這麼上 緊發條直到口試那一天。炎熱難耐的天氣,父親開著車送我來政大準備最後一關 的口試,然後靜靜在外等候口試結束的我。放榜那天,心裡很輕鬆,腳步也變得 很輕盈,在電話那頭聽見父母的喜悅!也懷抱著自己的想望,就此展開了我在政 大一連串充實的生活。 首先,非常感謝我的指導教授邊泰明老師,詼諧的授課方式總讓我期待著每 週的課程,同時也激發了我潛在的學習動機,讓我對地政另一個陌生的領域有了 更深一層的認識,進而加入邊家班的行列。其間老師接任總務長一職後,公務更. 政 治 大 許多寶貴的建議,讓我得以在徬徨中還能堅持這知也無涯的學術領域,堆砌著渺 立 加繁忙,又總得抽身關心著我論文的進度,構思著前進的方向,也請學長姐給我. ‧ 國. 學. 小的知識直到論文產出,因此對於恩師除了滿滿的感謝,還是感謝!此外,我還. 要深深感謝對這份論文提供寶貴意見的口試委員林建元老師與解鴻年老師,讓這 論文能更加完整的呈現,在此由衷表達我內心的感謝!. ‧. y. Nat. 其次,要十分感謝系上林秋瑾老師、賴宗裕老師、林左裕老師、元智大學陳. sit. 志誠老師的悉心指導與建議。當然,內心一定要感謝的人還有我最近敬愛的的淑. er. io. 雯學姊,每當我發出求救訊號,總是能在第一時間指引我、協助我,嵌在內心的. al. n. iv n C 候給了我一片甘霖。也很感謝明延學長這段期間給了我滿滿的關心以及教我模 hengchi U 型,還有俊豪常常幫我跑圖書館借書,不時提供了我許多意見與想法,以及嘉瑋 感動自是不言而喻!也謝謝國任陪我通霄熬夜找資料,以及淑珍在我很緊急的時. 的幫忙。沒有一個環節讓人覺得不珍貴可數,回頭默數著這求知的光陰,一路上 陪你走過的人點點滴滴都在心頭吐露,好生明亮。 而一路上像醜小鴨般卻還能提起勇氣往前邁進,其實最要感謝的就是父母的 愛相隨!當我馬不停蹄趕著期初與期末論文沒有時間回家,在小小的房間中困溺 著雜亂無章的思緒時,爸爸媽媽總是會打電話關心我,帶著我最愛吃的菜送來給 我,又深怕打擾我,來這兒看看我後就匆匆離開,讓我一個人繼續在這堆積生命 的厚度!父母親愛的感染力穿透在心裡,因此將這份論文答謝父母無以回報的 愛,感謝一路走來您們的支持,未來也一樣會帶著這份愛,昂首闊步的往前行!. IV.

(6)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內容…………………………………………………….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6. 第二章. 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 ……………………..……………....……8. 政 治 大. …..…...8. 第一節. 產業群聚與工業地域理論……………………...…………... 第二節. 地理鄰近性理論………………………………….…………..14. 第三節. 研發網絡理論……………. . ………………….…………………..17. 第四節. 研發績效指標………………………….……….…………………..22. ‧. ‧ 國. 學. n. al. er. sit. 生物科技產業之地域分佈與現況發展 ………...………….27. io. 第一節. y. Nat. 第三章. 立. i Un. v. 生物技術與研發創新………………………………………….…..27. Ch. engchi. 第二節. 我國生物科技產業之工業地域分佈……………………….………..37. 第三節. 生物科技產業之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44. 第四章. 廠商研發績效實證分析 …………………..…………………..47. 第一節. 影響變數探討及研究假設擬定…………………………….……..47. 第二節. 問卷結果分析與變數說明……………………………….………..51. 第三節. 生技產業空間地域分佈……………………………………..…….58. V.

(7) 第四節. 第五章. 實證模型建立與實證分析…………………………….….…….61. 結論與建議 ………….……………………………….….…….79. 第一節. 研究成果……………………………………………….….…….79. 第二節. 產業政策建議………………………………………….….…….82. 第三節. 後續研究方向…………………………………………….……..83. 附錄…………………………………………………………………………………91.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 i Un. v.

(8) 圖目錄 圖1-1 本研究工業地域範圍示意圖……………………….…….…………4 圖1-2 研究流程圖………………………………………………….….……7 圖3-1 我國生物技術產業範疇(製造業及其相關技術服務業)………….28 圖3-2 台灣生物科技產業之範疇………………………………………….36 圖3-3. 2009我國生技產業群聚地域分佈圖…………………..……….………..39. 政 治 大. 圖3-4 近五年我國生技產業產值概況……………………………….……44. 立. 圖3-5 近五年我國生技產業投資金額統計圖…….……………….….…..46. ‧ 國. 學. 圖 4 - 1 廠 商 樣 本 空 間 分 佈 情 形… … … … … … … … … … … … … … … . … … 6 0.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I. i Un. v.

(9) 表目錄 表2-1 研發網絡定義彙整表……………………………….………………….18 表2-2 研發績效相關理論彙整表……………………………….…………….25 表3-1 2008~2009年我國生技產業現況………………….………….……….29 表3-2 新興生技產業研發現況-(1) ……………………..…….…….……….31 表3-2 新興生技產業現況-(2) ……………………..……………..………….32. 政 治 大. 表3-3 2008~2009年我國製藥業現況………………..…………..……….….33. 立. 表3-4製藥業研發現況-(1)………………..……….…….………….33. ‧ 國. 學. 表3-4製藥業研發現況-(2)………………………………….…...….33. ‧. 表3-5 我國醫療器材產業範疇及其主要產品項目…..………..……..…...….34. sit. y. Nat. io. n. al. er. 表3-6 台灣生技群聚地域一覽表………………………….………….……….38. i Un. v. 表3-7 新興生技產業地域分佈一覽表…………….……..…………...……….41. Ch. engchi. 表3-8 製藥產業工業地域分佈一覽表……………….…..…….…………….42 表3-9 創新地理學與創新體系取徑的比較-政策意涵…….…..…….…………….43 表3-10我國政府歷年發展生技產業政策一覽表……………………..……….45 表4-1 研究假說內容…………………………………….…………….……….50 表4-2 問卷回收結果一覽表…………………………….…………….……….55 表4-3 母體與樣本家數一覽表……………………………………..………….56. VIII.

(10) 表4-4 生技產業空間地域分佈概況一覽表………………………..………….59 表4-5 相關係數範圍與關聯程度表……………………………..…………….62 表4-6 生技產業廠商研發績效變數相關係數檢定表-地理鄰近性(1)…….…63 表4-7 生技產業廠商研發績效變數相關係數檢定表-地理鄰近性(2)…….…64 表4-8 生技產業廠商研發績效測試結果一覽表-地理鄰近性(1)…………….64 表4-9 生技產業廠商研發績效測試結果一覽表--地理鄰近性(2)……….…..65. 政 治 大. 表4-10 生技產業廠商研發績效測試結果一覽表-地理鄰近性(3)…………...65. 立. 表4-11 生技產業廠商研發績效測試結果一覽表-地理鄰近性(4)……..…….66. ‧ 國. 學. 表4-12 生技產業廠商研發績效測試結果一覽表-地理鄰近性(5)…..……….66. ‧. 表4-13 生技產業廠商研發績效測試結果一覽表-地理鄰近性(6)……..…….66. sit. y. Nat. io. n. al. er. 表4-14 生技產業廠商研發績效測試結果一覽表--地理鄰近性(7)……..……67. i Un. v. 表4-15 生技產業廠商研發績效變數相關係數檢定表-主要技術知識來源(1).69. Ch. engchi. 表4-16 生技產業廠商研發績效變數相關係數檢定表-主要技術知識來源(2).69 表4-17生技產業廠商研發績效測試結果一覽表-主要技術知識來源(1)……..70 表4-18 生技產業廠商研發績效測試結果一覽表-主要技術知識來源(2)…….70 表4-19 生技產業廠商研發績效變數相關係數檢定表-研發合作績效(1)…….72 表4-20 生技產業廠商研發績效變數相關係數檢定表-研發合作績效(2)…….72 表4-21 生技產業廠商研發績效測試結果一覽表-研發合作績效(1)………….73. IX.

(11) 表4-22 生技產業廠商研發績效測試結果一覽表-研發合作績效(2)………….74 表4-23 生技產業廠商研發績效-地理鄰近性、主要技術知識來源、研發合作測試 結果一覽表……………………………………………………………………….75 表4-24 生技產業廠商研發績效變數相關係數檢定表………………………...76 表4-25 生技產業廠商研發績效測試結果一覽表………………………..…….77 表4-26 假說驗證結果…..……………………………………………………….7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X. i Un. v.

(12)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創新為一路徑相依(path-dependence)的累積過程,創新成效除了取決於廠 商個體的本質之外,隨著時間的演進,空間於創新中的角色逐漸地受到重視,產 業群聚、地理鄰近性對於廠商的創新,交互作用在全球化下成為關鍵要素。空間 鄰近性有助於技術分享及交易成本降低,使科技產業群聚現象的戲碼在世界各地 不斷上演(陳協勝、吳濟華、王翔煒,2008)。而工業地域之間會因存在的稟賦資源 不同(知識來源、人力資本、知識吸收力)對企業也會產生不同的創新影響 (Baptista and Mendonça,2010)。產業可以利用環境,將觀念透過研發活動轉化為價. 政 治 大 用,進而繁榮區域經濟,而創新活動也視區域的賦能與可利用的人力資源而異。 立 值的創造,讓企業成功的創新(Shane, 2000)。創新的產業會對區域經濟產生核心做. ‧ 國. 學. 故由空間角色所產生的外部經濟與產業發展之相關性影響,已成為在近代諸多研 究中無法與創新分離的一環,引起學界許多關注(Fritsch and Slavtchev,2010; Wennberg and Lindqvist, 2010;Fritsch and Kauffeld-monz ,2010)。. ‧. 路徑相依為組織帶來正面的影響,其中組織經營活動的網路外部性(network. Nat. sit. y. externalities)和做中學(learning by using)的學習方式皆有邊際報酬率遞增的現象。. al. er. io. 網絡關係傳遞著廠商之間資源與知識的交流,提供有效的知識移轉、組織學習的. n. 可能性。因此,廠商透過網絡互動取得所需的資源,成為創新的重要來源。企業. Ch. i Un. v. 要獲得持久的競爭力,高度的知識分享及持續創新是一種重要的因素 (Tidd and. engchi. Bessant and Pavitt, 2005)。自1980-1990 年代以來,觀察研發聯盟的研究持續增加, 特別是高科技產業 ( 如生物科技產業、資訊產業等 ) ,這樣的現象開始激起了政 策和學術上的興趣。此乃研發網絡能升級無形中之研發成本、增強企業間技術的 互補性,並在大型計畫存在著高度不確定性之情況下,透過研發合作可降低了企 業的風險等效益,而成了產業網絡互動的一大誘因。 2005年京都議定書的生效也正式宣告綠色經濟時代的來臨,因此低污染與高 知識密集的生技產業為資源貧乏的台灣一個永續發展的方向,而生技產業為整合 性高科技產業,需高額的投資與創新的生產過程,因此對於研發人才的需求與研 發投入的比重都相當重視,此也是其創造價值的主要來源(周雅雲,2005) ,相較 於其他產業更依賴於外部知識的獲取,並且很有可能成為受益之集群(Maine and Shapiro and Vining, 2010)。而台灣的生物科技產業也正面臨一日千里的蓬勃發展,. 1.

(13) 且生物技術本身具有很高的「跨領域整合性」與「科學關聯性」(李孟訓、 劉冠 男、丁神梅、 林俞君,2007),在本質上具有知識密集和高度隱性的性質(Audretsch and Feldman, 2003; Owen-Smith and Powell, 2004),而隱性知識往往依賴距離的外 溢(Audretsch and Feldman, 1996),故生物科技產業無論就產業之前瞻性、創新能力 都是相當值得從產業本身與外部經濟連結觀察的指標性產業。 觀察先進國家的成長脈絡,台灣若要追求下一階段的經濟持續成長,當以創 新與知識為核心(應小端譯,2002)。依循著產業經濟理論解釋,外部經濟是創 造和保障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最重要的源泉,因此突顯了廠商研發創新績效被關注 的議題。高科技產業對於知識的黏著性,依賴於距離空間上的外溢(Audretsch and Feldman, 1996) ,同時隨時間遞嬗,社經活動阻隔也因此降低。因此,我們研究 在這多元化的經濟環境中,產業群聚、地理鄰近性、研發網絡是否能為廠商帶來. 政 治 大. 研發創新的助益?又因各地域的稟賦資源不同,是否會對研發績效有相關聯之影響?. 立. 皆是本文所探討的課題。.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 i Un. v.

(14) 二、研究目的 工業地域間因資源條件不同而存在著創新環境之差異,創新氛圍在地理鄰近 性的作用下,讓主要的創新行動主體,彼此經過偕同作用與集體學習 (collective learning) 的過程,建立了非正式的社會關係,而這種關係提高了地區的創新能力, 又若廠商展開正式的合作,非但促進資源整合效益的提升,也加速了廠商間的知 識流,然而最終結果在以往的論證中,都扮演著研發績效的催化劑。據此,本研 究將生物科技產業依工業地域、產業群聚、地理鄰近性、研發網絡等相關理論以 及過去研究研發績效之指標,同時考量從廠商內部因素到外在環境氛圍對廠商創 新績效之影響,歸結主要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生物科技產業因群聚效應而分佈在不同之工業地域下,觀察各工業地域. 政 治 大 (二)、觀察地理鄰近性對生物科技產業研發績效的影響。 立 間之研發績效是否各異。. ‧ 國. 學. (三)、生物科技產業為知識密集之產業,觀察研發合作對廠商研發績效之影響。. ‧. (四)、探討影響生物科技產業廠商研發績效之內部因素。.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3. i Un. v.

(15)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內容 一、研究範圍 以台灣地區(不含離島)做為空間研究範圍,空間分析單元依據中華民國工 商普查區域別的劃分,分為北部、中部、南部三個地域,不含東部地區、金馬 地區,因此實際研究的空間範圍涵蓋 20 個縣市(台灣北部地區 7 個縣市、中部 地區 6 個縣市、南部地區 7 個縣市),空間分佈情形如圖 1-1 所示,並以生物科 技產業為研究對象,使用 2009 台灣生技產業名錄、2008 台灣生技產業新興生 技公司名錄 、製藥工業同業公會網站,對 646 家生物科技產業進行問卷調查 作為廠商研發績效實證分析的基礎。.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北部工業地域 中部工業地域 南部工業地域. 圖 1-1 本研究工業地域範圍示意圖. 4.

(16) 二、研究內容 研究內容可分為下列四個部份: (一)、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 本研究影響工業地域之研發績效,因此回顧有關產業群聚與工業地域理 論、地理鄰近性、研發網絡等相關理論,並回顧過去研究研發績效之指標, 作為本研究對於理論支持的需求性。 (二)、生物科技產業之地域分佈與現況發展 本研究以台灣地區(不含離島)做為空間研究範圍,空間分析單元依據中 華民國工商普查區域別的劃分,分為北部、中部、南部三個地域,不含東部. 政 治 大. 地區、金馬地區,因此實際研究的空間範圍涵蓋 20 個縣市(台灣北部地區 7. 立. 個縣市、中部地區 6 個縣市、南部地區 7 個縣市),並介紹生物科技產業之現. ‧ 國. 學. 況發展以及未來之發展趨勢。 (三)、實證分析. ‧. 本研究以生物科技產業為研究對象,因此使用 2009 台灣生技產業名錄、. Nat. sit. y. 2008 台灣生技產業新興生技公司名錄 、製藥工業同業公會網站,對 646 家. io. er. 生物科技產業進行問卷調查,作為廠商研發績效實證分析的基礎,觀察廠商 在不同工業地域環境下研發網絡之互動情況,地理鄰近性之影響與研發績. n. al. Ch. i Un. v. 效,並將調查結果使用多元迴歸分析,探討影響廠商研發績效的內部與外部 因素。. engchi. (四)、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以實證分析為基礎,最後就實證分析結果,提出對生技產業促進 研發績效提升的產業政策建議,並進一步對後續研究提出建議參考。. 5.

(17)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一、研究方法 (一)、文獻評析法 本研究先藉由相關理論與文獻之彙整,架構出本研究之分析脈絡,作為研究 工業地域廠商研發績效之依據,並據以確立本研究模型建構之基礎。 (二)、迴歸分析 運用統計套裝軟體STATA10,依據相關理論文獻建立實證模型,使用多元迴 歸模型分析探討生技產業研發績效之影響因素,驗證工業地域、產業群聚、地理 鄰近性、研發網絡與研發績效之間的關係。.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6. i Un. v.

(18) 二、. 研究流程 本研究之研究流程圖如下圖 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範圍與內容. 第一章. 研究方法與流程 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 治 政 研發網絡理論 大. 地理鄰近性理論. 立. 研發績效指標. 學. ‧ 國. 第三章. ‧. 生物科技產業工業地 域之分佈與現況發展. io. sit. y. Nat. er. 產業群聚與 工業地域理論. 第二章. n. a實證結果與分析 iv l C n hengchi U 結論與建議. 圖 1-2 研究流程圖. 7. 第四章. 第五章.

(19) 第二章 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 本研究首先以產業群聚理論為開端,回顧產業群聚與工業地域、地理鄰近性、 研發網絡等相關理論,做為本研究理倫依循之主要脈絡。. 第一節 產業群聚與工業地域理論 群聚之相關理論建立在經濟學、經濟地理學、產業組織悠久的傳統文學為基 礎所做之研究調查,特別是在大都市地區。在產業地理及新區域論之文獻中,普 遍支持在全球化作用下,產業經濟發展的關鍵建立在產業區域的制度上,區域競 爭力亦在產業群聚網絡與創新學習制度的基礎上所繁衍 (Cooke and Uranga and Etxebarria,1998; Cooke, 2001; Cumbers and Mackinnon and Chapman, 2003)。吳濟華 (2003)亦指出創新是產業提高生產力的重要途徑,而創新的產生都來自產業間或廠. 政 治 大 強化生產消費之創新過程,此知識的交流與傳遞以及各種資訊的流通主要發生在 立 商與消費者間的互動,創新的擴散也都經由生產者或消費者的空間集中,無形間. ‧ 國. 學. 產業空間群聚處,故產業的創新與擴散無疑是空間聚集經濟的另一重大經濟效. 益,也是產業聚集外部性的一種重要型式。由此可見產業群聚已被視為是一項維 持區域產業永續發展的重要策略。基此,本研究以產業群聚理論為開端,導引出. ‧. 工業地域理論、地理鄰近性理論、研發網絡理論與創新效益之連結。. Nat. io. sit. y. (一)、產業群聚之定義. n. al. er. 產業群聚是指在特定的領域中,同時具有競爭與合作關係,且在地理位置上. i Un. v. 集中,鏈結產業包含競爭對手、互補性產業、供應商與客戶。但是,廣義的群聚. Ch. engchi. 有時被稱指(通常在城市)組織範圍內透通過外溢或以市場為基礎的交易,提供 更廣泛的互補性資產(Porter, 2000),本研究即採廣義之產業群聚定義。產業集 群具有以下特徵:(1)地理集聚特徵: Bell(2005) 將群聚定義為至少為一群相同或相 關產業於地理上的集中;(2)柔互惠共生性: Anderson(1994)一群公司或企業以地 理接近性為必要條件,依賴彼此間積極、互動的關係來增進各自的生產效率或競 爭力;(3)競爭協同性: Porter( 2000)在特定的領域中,同時具有競爭與合作關係, 且在地理上集中,鏈結產業包含競爭對手、互補性產業、供應商與客戶;(4)根植 性:創新群聚是大量相互連接的產業或服務性廠商擁有高度的合作關係、典型地遍 及供應鏈(supply chain)與共同市場環境營運。故群聚合作與創新有很強的產業 關聯性(產業根植性)、共同的創新文化(文化根植性)、地理位置的接近性(地理根植 性),這是創新集群競爭優勢的關鍵來源;(5)資源共用性:Jacobs(1969)強調行業 間知識流通的受益與多樣化工業地域的利益。在眾多相關聯的企業聚集,可以實. 8.

(20) 現資源信息共用,克服單個企業創新資源的不足,並互為創新成果的傳播者和使 用者;(6)創新組織的開放性: (Krugman, 1991)一群專業化廠商,組織成複雜的網 絡關係,座落於群聚區內的廠商,能夠享有生產成本及交易成本降低、易取得專 業勞工及知識技術等利益。群聚式合作創新網路與群聚外的其他組織有著密切的 開放性聯繫,群聚內的合作創新網路更是一個錯綜複雜的組織關係,當其中的一 種聯繫變得無效時,這種聯繫將會被一種新的聯繫所取代。尤其是具有先進知識 技術的群聚區,更容易吸引新廠商進入,強化當地產業實力及知識基礎(Martin and Sunley, 2003)。 產業的群聚應是一個現象的討論而非量化遊戲,若只侷限於大小、數量、種 類的界定上,對於一個產業的演變是不公允的,其現象應是「地理性集中」與「網 絡關係」兩個層面(黃秋梅,2005)。而Anderson(1994)也指出產業群聚的確認. 政 治 大 出產業群聚及評估群聚的重要性並分析其最新趨勢等六步驟來達成,認為產業群 立 聚廠商在個別的效率與競爭力之間的關係可以下由三個構面組成: 可藉由定義區域、計算就業的集中程度、將區隔組成初步的群聚、確認群聚、繪. ‧ 國. 學. (一)、買者與供應商的關係:在早期經濟發展的文獻中此項群聚結構是最常被 使用的。包含了提供產品或服務給最終消費者的廠商、提供中間產品加工與原料. ‧. 供應的廠商與商品或服務的配送者。. y. Nat. (二)、競爭者與合作者的關係:由生產相同或相似產品的廠商所組成,因共享. er. io. 發展新產品。. sit. 產業內產品、程序創新與市場機會的資訊而發生競爭,但也可因藉由共同研究來. al. v. n. (三)、共享資源的關係:當產商依賴相同原料資源、科技、人力資源與資訊時,. ni Ch 即使生產的是不同的產品,也具有此項關係。 U engchi. 上述特徵,使產業產生群聚效果,具體表現在外部經濟效應、規模經濟效應、 知識溢出效應、品牌與廣告效應等,從而導引出產業群的成本優勢、創新優勢和 自增強機制,最終表現為強勁的競爭優勢。 (二)、產業群聚效益 國內外實踐證明,產業群聚是提高區域經濟競爭力的有效途徑,在當前被不 少專家認定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新亮點。產業群聚作為一種為創造競爭優勢而形成 的產業空間組織形式,它具有的群體競爭優勢和集聚發展的規模效益是其他形式 無法比擬的。從世界範圍看,群聚已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國際上有競爭力的 產業大多是群聚模式。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產業群聚化發展已成為全球性的經 濟發展潮流,構成了當今世界經濟的基本空間構架。 9.

(21) Waits(2000)認為產業群聚會產生地理集結的現象,且可以產業群聚分析 作為組織的工具幫助產業策略發展與問題的解決,同時產業群聚可使廠商間產生 六項共同合作的關係: Co-inform:確認群聚成員與影響,提高對產業的知覺並改善廠商間的溝通。 Co-learn:共同發起的教育與訓練。 Co-market:推銷群聚產品或服務的共同活動。 Co-purchase : 加 強 群 聚 廠 商 間 供 應 鏈 關 係 的 活 動 或 共 同 購 買 設 備 Co-produce:聯盟使生產結合或共同研發。 Co-build economic foundation:建構較強的教育、財務與政府機構的活動使群聚 廠商更具競爭力。 Maine & Shapiro & Vining (2010)以資源觀的觀點,將群聚優勢分為市場觀的. 政 治 大. 利益、外溢利益、差異化利益,茲分述如下:. 立. 1、市場觀的利益:競爭者在地理上的集中,有利於消費者的搜尋成本,建立在市. ‧ 國. 學. 場觀點的交易,利益將轉換於個別公司的績效,原因在於在市場交易機制下,其 他供應商、客戶價值鏈中的替代或互補,可以獲得全部或大部分的利益。. ‧. 2、外溢利益:知識的外溢來自於區域內的競爭企業、公共研究機構以及供應商與 客戶,前兩者主要的外溢效應指成本,第三者之外溢效應在成本與需求元素。. Nat. sit. y. (1). 區域內的競爭企業:區域內競爭對手間的外溢必須依賴於距離,企業間有其異. io. al. n. 的外溢效應。. er. 質性,外溢效應通常不是對稱或相等的,有些企業相較於其他企業可能得到更多. i Un. v. (2). 公共研究機構:鄰近的競爭對手必須接近知識資源。. Ch. engchi. (3). 供應商與客戶:區域內可提供新市場產品改善的機會,因潛在客戶會提供他們 的市場需求的訊息,而供應商便能轉換隱性知識在新的技術上。 3、差異化利益:專業化群聚不是公司區位優勢的唯一來源。市場和外溢效益也提 升城市地區高度多元化的經濟活動,多元化的都市地區或區域也提供了更廣泛的 客戶,而反饋在適合新市場的產品。差異化的利益源於一個事實,即公眾基礎設 施的外溢只能實現在規模較大的城市。因此,企業的群聚的好處也可能源專業化 的集群嵌入在多元化的經濟區域的程度。. 10.

(22) (三) 工業地域相關理論 著眼於美國加州矽谷、英國劍橋高科技園區及義大利北部工業區傲人的成 就,工業地域(industrial districts)在國家經濟發展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相 關研究主要係因第三義大利而引起學術界的關注(De Propris, 2005) 。延續Marshall 的理論框架,Becattini (1990)闡述工業地域是由許多小廠從事單一類別的生產活 動,並有一定的地理條件、歷史和文化,所有的經濟行動皆有明確的規則及文化 同質性進而產生合作和信任的氛圍;而地理學者則著重相關產業廠商於空間上緊 密聚集。Harrison(1992)對工業地域則強調廠商互賴、有彈性的廠商分野、合作競 爭、地域內經濟行動者持續合作情況下信任的重要性;此乃 新經濟社會學者 Granovetter所提出的「鑲嵌(embeddedness)」概念,成為其後工業地域(industrial district). 政 治 大 傳統經濟學和經濟地理學長久以來皆假設工業地域適合於創新活動,此乃由 立. 或產業網絡(industrial network)論述的重要內涵之一。. ‧ 國. 學. 於典型的群聚區域,創新活動會刺激投入;其次,創新企業不是孤立的自我實體, 而是與他們的環境具有高度的連結 Fritsch and Slavtchev (2010)。許多構思是發生 在發生不同領域知識的交換過程中,這種多樣性產生的互補技術領域會導致優勢. ‧. 的創新活動,而產業外部性會產生在各自地域範圍內,密度較高之城市區域有較. y. Nat. 大的競爭優勢(Jacobs,1969)。對於地域的創新,學者有以多元化及專業化分別詮釋. sit. 對創新績效之影響,如 Audretsch 和 Feldman 分析了影響產業專業化對創新成果其. er. io. 基礎是在創新的數量上,在城市中分為四個標準工業層級,研究發現產業的創新. al. n. iv n C Fritsch and Slavtchev (2010)的研究中,認為區域專業化在某些行業有利於區域的創 hengchi U. 結果,發生於專業化較低的城市,故區域創新是來自多元化而不是專業化,而在 新績效,影響區域之因素,視區域特性而異,並無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答案。. 產業專業化的地區,相似的大廠企業數量或相關技術領域被認為是有利於創 新活動,並依據相關學者之見解,將原因歸類如下(Fritsch and Slavtchev, 2010): 1、大企業是利用產業充沛的勞力與特殊技能,以及在地區域的環境。 2、群聚企業能帶動區域週邊產業的投入,例如商業服務、金融機構或基礎設施。 3、區域專業化產業,會促區域企業間密集的技術知識流動。 4、地理範圍內的知識流動,會促使區域集體學習。 在諸多研究中,無論從產業多樣化或產業專業化之面向解釋區域的創新來 源,產業與地域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之關係,Puig and Marques and Ghauri (2009) 認為工業地域對產業產生積極的影響便稱之為區域效應,綜合相關學術研究中,. 11.

(23) 歸納在全球化的影響下,紡織業經營決策和業績的將受到的公司的主要生產活動 多樣化(界別分組),以及公司區位的影響,在實證中使用了橫斷面和縱向的分 析,提出三個主要結論。首先,它顯示了工業地域中聯盟以及生產專業化的重要 性。第二,表明在一定條件下競爭,全球化的紡織品生產函數是可行的。最後, 它論述通過外部勢力的行動,這些重要性條件可以隨著時間而改變。因此,工業 地域根據其生產的專業化反應不同全球化,即專注於彈性分野將能夠在全球化的 趨勢下得以有良好之發展。 工業地域正如 Becattini 所形容,表徵圍繞著這個特定地區的核心地理,藉由大 量的中小型企業靈活的組織生產,允許滿足差別化的需求緊密的聯繫經濟與非經 濟(社會,文化和道德因素)。此外,也已鋪陳為一種企業網絡的形式、工業組 織模型,以及組織生產的範疇。由後者的角度詮釋,它是一個特定的製造系統正. 政 治 大 作,使它們更有效率、靈活並成功的誘發創新(Dei Ottati, 2002)。 立. 在形成小單位的垂直連結,使生產企業和特定系統價值結合在彼此機能上的合. ‧ 國. 學. 在創新的臉譜中,工業地域是其中的一環,隨著產業別的差異也會有著不同 的調和,在以往的研究中,製造業與工業地域間的緊密性與連結性已不容小覷。. ‧. 尤其在全球化的影響下,製造業必須不斷地響應搬遷行動至勞力密集之所在,以 降低成本(Marques, 2005),於此趨勢下只有高附加價值之行動者能倖免於此,故在. Nat. sit. y. 新興生物科技產業的崛起,將工業地域的地理變量納入測試,由以往被認為穩固. io. er. 的地理區位優勢中,觀察是否經由區域積累的能量而為生物科技產業帶來創新的 效果或正向之影響。也同時呼應了歐盟傳統的製造業部門,近年來已視工業地域. n. al. i Un. v. 為一最佳區位及多元化走向高附加價值之建議(Buckley and Ghauri,2004)。. Ch. engchi. 12.

(24) (四)相關文獻回顧 Aharonson & Baumb & Plunket (2008)分析1990年間加拿大的生物技術產業, 將地域依規模相當來作分類,並且分為有研發績效和無研發績效。有研發績效之 地域有著大規模的資源和技術重點,以及更加重視研發投入與公共部門和私部門 之合作。而在溫哥華,多倫多和蒙特利爾這三個創造性的大城市,研究顯示在這 三個地域中,皆相當注重技術規模和相對集中的合作,因此該區位優勢可以發展 獨具特色的方式。也驗證了經濟地理學中,區位可以提供經濟活動的優勢,並且 提高創新產出的績效,並且強調外部性區位的重要性。 由於區位的群聚可以減少交易成本,特別是搜尋和資訊成本以及容易取得資 源的能力Helsley and Strange (2002),而群聚效應帶來的群聚效益係由各種資源稟. 治 政 過對地域產業群聚地支持,讓生物科技產業在世界級的舞台下扮演者著重要的角 大 立 色Gilding (2008)。其中,聚集經濟、靈活專業化以及創新所帶來的知識外溢,是 賦和要素在群聚中整合,構成了產業國際競爭能力的提升。因此各國政府都希望透. ‧ 國. 學. 外部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包括接近專業人員、豐沛的供應商、市場的接近 性與空間群聚經濟等因素,形成相關經濟的成長和人力資本,知識外溢便是一個. ‧. 重要的微觀基礎Rosenthal and Strange ( 2003)。雖然各國產業群聚形成的路徑各有 不同,但聚集經濟、靈活的專業化、合作競爭、路徑相依和策略貿易政策對產業. Nat. sit. y. 的競爭優勢的形成有著顯著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在合作基礎上的動態競爭能力,. io. n. al. er. 使得競爭結果不是形成零和博弈,而是一種正和博弈,進而提升整體社會的福利。. Ch. engchi. 13. i Un. v.

(25) 第二節 地理鄰近性理論 創新的特點是出色的分工和知識的流動,空間鄰近性有利於創新是很重要的 因素 Fritsch and Slavtchev (2010),尤其是隱性知識的傳遞,在區域內共同存在的 人和企業面對面(face-to-face)有效地接觸溝通訊息,而企業就是透過這樣集體學習 的過程和隱性知識的滋養而達到創新的效果 Bathelt and Malmberg and Maskell (2004)。在這樣相互作用的情況下,會形成彼此間的期望信任的行為,而促使提高 交流的質量和互動 Daskalakis and Kauffeld-Monz (2007)。當地的合作夥伴,能 促進更靈活的溝通和專案會議的進行,因此也節省了部分的協作成本,於此同時, 實際的合作是相當依賴於這種共性,作為共同領域的活動和知識流 Zízalová (2010)。. 政 治 大 許多組織因地理鄰近性而結合在一起。以科學為基礎的小廠,在公共研究組 立. (一)地理鄰近性相關理論. ‧ 國. 學. 織中建立了相當緊密的關係,蘊育了這些廠商 Audretsch and Stephan( 1996)。亦即 公共研究機構和地理鄰近性結合而產生知識外溢,進而促進區域的創新。. ‧. Boschma(2005)框架在宏觀層次的地方體制下,鄰近性之機構間被理解為具有 共同的習慣、常規、慣例、語言或規則規範並且相互作用,因而有助於廠商吸取. y. Nat. sit. 外部知識,而發展較佳的創新成效。實質的接近縮短了空間距離的範圍,有助於. al. er. io. 知識流,而鄰近性效果也須適中,方能恰如其分的對學習與創新產生正面積極的. n. 影響,並且將鄰近性區分為地理鄰近性、認知鄰近性、組織鄰近性、社會鄰近性、. Ch. i Un. v. 制度鄰近性五種,而主張不同的鄰近性對於創新和學習的過程有不同的影響。故. engchi. 在以往許多研究裡,強調著大型企業群聚後會提升彼此間的吸收能力和網絡的連 通性,並且會積極的影響著企業的創新表現。公司的成功或低競爭力取決於公司 的優勢和集群是沒有左右的。這意味著,有知識外溢的現象,因為知識往往積累 和保持在企業和網絡內,而在 Boschma and Wal( 2007)的研究中,以 Barletta 鞋業 的群聚,觀察地理鄰近性對於產業是否真有近水樓臺的創新效果?答案是漠然的, 認知接近(或吸收能力)反而不利於本地企業之間的網絡活動。而認為關鍵在於 缺乏社會資本或是在信任基礎上形成了一個重大障礙而導致這樣的現象產生。. 14.

(26) (二)、相關文獻回顧 Aiello and Cardamone (2008)使用 Capitalia1998-2003 年期間 1,203 家製造業資 料,利用 Translog 生產函數評估研發外溢對公司績效的影響,而在科技流的部份 亦考慮到地理鄰近性因素。研究以 1920 年 Marshall 以及 1969 年 Jacobs 等學者在 空間群聚之理論為基礎及 Romer、Arrow、Koo、Audretsch and Feldman 等學者後 續之相關研究,認為地理上接近是創新的一個重要決定因素,而空間集聚是正相 關的技術擴散,流量不僅取決於創新的技術還包括公司之間的地理距離,面對面 的接觸能提高知識外溢的效果,此外,越接近的公司在技術空間上更得益於他們 彼此的研究工作。而評估結果為研發外溢對公司績效產生積極的影響而鼓勵該產 業的技術擴散。. 治 政 現地理上的接近在知識和創新的合作是一個重要條件,特別是在創新合作的私部 大 立 門,整體協作模式建基於交換各自知識以及公司的經營策略。然而知識和創新合 Zízalová (2010)觀察捷克共和國地理知識和創新的組織合作模式,研究結果發. ‧ 國. 學. 作不只是考慮地理鄰近性之因素,知識類型不同例如隱性(tacit knowledge)知識與 符碼化知識(codified knowledge)的合作也有差別,如創新合作涉及更多區域、國家 一定的影響力,但並非是選擇合作對象的唯一因素。. Nat. y. ‧. 以及國際合作夥伴的隱性知識。地理鄰近性對合作者而言就成本的協作的確具有. sit. Main and Shapiro and Vining (2010)研究美國高科技產業的成長績效是否與群. er. io. 聚有關,認為群聚所提供的資源是無法由企業內部所創造的資源,因此觀察區位. al. n. iv n C view)的基礎上,研究結果證實對生物科技產業有積極正面的影 hengchi U. 或接近性以及專業化產業的群聚是否會影響這些公司的成長績效而建立在資源觀 (resource-based. 響,而鄰近性對大都會區中的下游供應鏈則有相當的依賴性,特別是在通訊產業。 鄰近性在相關的群聚只有非常弱的相關在高科技產業的績效表現,但是和生物科 技產業則有顯著相關,此外對於多數企業嵌入多元化大都市的專業群聚有更好的 經濟成長則未得到證實,然而,對資訊及和通信科技產業得到了相關績效的成長。 Lemarie and Mangematin and Torre ( 2001)也表示生物科技產業比新興科技產業受 益於知識外溢和利益的程度來的高。 Baptista & Mendonça (2010) 以 Quadros de Pessoal 資料庫為依據,使用葡萄牙 1982 ~2003 年間初創企業縱向結合的相關數據,包含企業、機構、僱主與員工等, 以知識密集產業為基礎建立相關數據,分析初創企業除了因選擇區位差異,而地 域間也因存在的稟賦資源不同(知識來源、人力資本、知識吸收力)故對企業也會產 生不同的創新影響。研究顯示:地方知識、人力資本、大學生之數量、當地的大學 15.

(27) 家數多寡對於知識密集產業進入在地之發展發揮了重要的角色,突顯了人力資本 的重要性。Acs and Audretsch and Feldman (1994)也發現小規模企業研發外溢的擷 取來自於學校與研發中心,而這種促進研發外溢的現象比起大規模企業更為顯著。 鄰近地區間流動的有關新技術、商品和流程的訊息比遠距離來的容易與迅 速,勝過直接建置產生知識的契約實體,而真正對公司有價值的活動應該是驅動 地理集中的生產和創新。此外,群聚的外部性是形成地理集中的重要因素,外部 性能促進企業競爭力和創新績效,評價機制同時涉及的行業集中性和多樣性,以 及滿足本地的專業工作者,知識資本,顧客與供應商和其他來源的信息對市場條 件和科技發展,透過人們彼此間的互動與相互學習,促進了城市的成長,而地理 鄰近性,增強了這種互動的頻率 Baptista and Mendonça (2010)。. 治 政 究對象,驗證地理鄰近性對廠商區位選擇與生產、合作研發網絡之影響,研究結 大 立 果顯示地理鄰近性與廠商區位之選擇有關聯,並且認為地理鄰近性是廠商設置分 在國內之相關研究中,呂明勳(2008)以新竹科學工業園區與新竹工業區作為研. ‧ 國. 學. 公司時考量之因素之一;陳協勝、張儀民(2007)以臺灣螺絲廠商為例,透過地 理鄰近性、溝通方式、知識內容以及創新活動四個構面間的關係,建立一個地理. ‧. 鄰近性對創新活動影響模式。研究結果發現鄰近性廠商,其對面對面溝通的影響 較電話、電子信箱溝通大。而面對面溝通對內隱知識取得有正向顯著影響;外顯. Nat. sit. y. 知識較內隱知識對激進式創新的影響來得大;而鄰近廠商互動強度是溝通方式與. io. er. 知識內容取得的中介變數。以此模式可做為群聚廠商之管理參考,採用適當的溝 通方式來獲得想要提昇的知識類型,進而影響創新活動。. al. n. iv n C 地理鄰近性並不是由任何現有相關規範、承諾或信賴所組成,而是由一種非 hengchi U. 正式的規範所組成;區域內群聚之廠商與各作用者間共享通用性的地區語言、文 化習慣與價值觀,激發組織學習、網絡合作,進而提升創新表現。在地性的「鄰 近」制約在有限制的範圍內,但卻無一定的疆界,群聚的大小可以小至一個工業 區,大到跨越不同的國家。在此地理範圍內,廠商是創新活動的主體,大學、研 究機構是知識中心、知識公共財的供應者,也是在地廠商的合作伙伴,進而讓創 新不斷潛移默化於其中,增進產、研、學等交流與與良性的學習互動。因此,本 研究將地理鄰近性納入廠商創新績效研究之觀察變數。. 16.

(28) 第三節 研發網絡理論 自1970年代生物技術產業便開始在大學實驗室中發展,接續衍生許多的以科學 為基礎的公司。這些公司需要研發上的創新、高風險的投入資本、以及大型跨國 製藥公司將新產品的推出市場的能力,故特別依賴於外部支援,尤其是公共研究 機構(如大學,醫院和研究機構)。這樣的關係構成了格狀緊密的結構關係(Powell and White and Koput and Owen-Smith, 2005),因此網絡的形式成了產業的發展特徵 (Gilding, 2008)。在世界中心的生物科技廠商因為區域的專業知識和資源有限,故 仍與外部群聚的組織間有著合作關係。例如波士頓是世界上最早產生群聚的地 區,在早期1988年間,這些產業有著更多的合作關係存在於生物科技產業和波士 頓的公共研究機構,但是這些廠商也同時擁有外部區域的合作關係(Gilding, 2008)。在聖地亞哥也存在著複雜的本地網絡與外部的群聚的合作(Casper, 2007)因. 政 治 大 技術的合作依賴於高層次的科學知識以及具有較強的隱性特性(Powell and Koput 立 and Bowie and Smith-Doer, 2002)。據此,本研究將研發網絡之相關研究陳述如下, 此,研發網絡對生物科技產業而言在研發創新中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尤其是生物. ‧ 國. 學. 作為本文所建構之理論基礎:. ‧. (一)、 研發網絡相關定義. y. Nat. 研發能夠創造區域競爭力以及成為廠商之創新來源之一,在工業地域廠商發. sit. 展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過去,研發之投入面向,多以可量化或影響研發. er. io. 投入因素變數來看研發績效,然而,研究學者紛紛強調,研發合作可降低廠商所. al. n. iv n C 互補性以及增進整體企業與社會福利等等。也由於研發合作的活動非常廣泛,因 hengchi U 應投入的研發成本、分攤研發失敗的風險、技術交流合作、為企業產生技術上的 此在學術界有著不同種定義,諸如研發合作、研究夥伴關係、研發合資企業,研 發聯盟,研發策略聯盟,研發合作或合作協議等不同的名詞定義,相關學者主張 雖有所歧異,有主張是兩家或兩家以上所形成的合作關係,亦有主張是三家或三 家以上所形成的合作關係。但研發網絡係為共同研發以達組織目標之長期性合作 關係,此乃不變的通則,故將國內外相關學者對研發網絡之定義整理如下表:. 17.

(29) 表2-1 研發網絡定義彙整表 年代. 研究者. 定. 義. 公司與同一產業之公司或學術單位或政府單位共同進行研發 合作,其目的在協助參與者在其特定產業領域中,維持其原 1992 Lee & Lee 先之領導地位或超越國際競爭者之優勢,由於其定義將研究 組織納入而不僅侷限於公司,在實務上更切合實際。 協議承諾的特點係由兩個或兩個以上企業匯集它們的資源和 1992 Teece 活動而達到研發目標。 運作在獨立的法律和自主管理企業的成立,藉由兩個或更多 的母公司執行明確的定義在研發活動中並且追求共同利益的 1998 Harabi 創始企業。 合作夥伴間有雙向的知識傳遞導引組織的研發。言外之意是 2003 Siegel 一種互利於知識交流,使所有的合作夥伴實現策略目標。 研發聯盟是雙邊的技術移轉模式,例如共同研發計畫與合資 Kim & 研發。其最主要的目的是獲得新的與互補的技術,以及加速 2006 Inkpen 創新或學習過程。 三家或三家以上之企業廠商,基於彼此對某種技術改良或開 發之共同需求,在不影響其所有權獨立之情況下,願意出具 資金、人才、設備、技術、場所或管理等不同方式,共同支 持開發或改良技術之研究發展活動,並在共同分攤成本與風 險、共同分享研究成果之協議下,承認彼此相對的權利與義 何雍慶 務。參與廠商本著互助互惠、相輔相成的原則,與其它廠商、 1990 公會、技術創新公司、政府、研究機構或學校研究機構等單 位組成研究團體,一起從事研究發展工作;或是共同委託其 它研究團體進行研究開發,最後成果乃由廠商共同分享,以 改善彼此之技術能力,並進而促使企業長期合作,以維持研 究發展工作之持續進行。 企業透過科技聯盟進行合作,指交易雙方形成一個網路結 構,網路結構是指兩個或以上的機構所建立的長期關係,此 蔡敦浩 1991 一關係既不是透過市場機能的交易關係,也不是在同一正式 組織結構下的階層關係,而是介於二著之間。 二個或二個以上的企業,彼此間以合作方式共同開發技術或 李仁芳 產品,成員共同分擔責任、風險、成果,但保有其企業獨立 1993 自主性的聯盟。 二家(含)以上廠商,基於技術移轉並提升技術水準的共同 方世杰 需求,參與工研院所主導的科技專案,依據彼此之協議,在 1998 特定時間內與工研院共同進行合作研發的聯盟活動 廠商本身具有獨特之專長,與有互補或類似技術的公司成立 張盈盈 聯盟,此合作只限於技術的研發或試驗性產品的生產,未包 2000 含後續的正式產品之生產、製造。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8. i Un. v.

(30) 由上述定義可知,研發(創新)合作可分為產業與產業(廠商與廠商)間的合作、 產業(廠商)與研究機構間的合作、產業(廠商)與大學(學院)之間的合作。研發網絡 是雙邊的技術移轉模式(Kim and Inkpen, 2006),是公司與同一產業之公司或學術單 位或政府單位共同進行研發合作(Lee and Lee, 1992) 。基於組織間的相似需求,結 合新的個體,在資源共享的過程下,完成在研發或技術發展上之合作,或是委託 其它研究團體進行研究開發,將利益分配給所有成員,而此利益大於過去個別主 體之貢獻。目的在協助參與者在其特定產業領域中,維持其原先之領導地位或超 越國際競爭者之優勢。也有學者強調網路結構所建立的長期關係,既不是透過市 場機能的交易關係,也不是在同一正式組織結構下的階層關係,而是介於二著之 間(蔡敦浩,1991) 。而在區域創新網絡和工業地域的知識外溢也有著不同的區別, 在工業地域中,群聚廠商受益於其他公司或從公共研究機構,無需任何明確行動. 政 治 大 的關係,知識和信息在網絡的交換過程是非常重要(Fritsch & 立 2010)。. 者之間的關係,以純粹的空間知識外溢為基礎;然而,區域創新網絡是基於直接 Kauffeld-Monz,. ‧ 國. 學. (二)研發網絡效益. ‧. 基於經濟的理由所形成的研發合作可創造更大的利益而勝過合作成員的獨立. sit. y. Nat. 活動,此即為成本效益分析(Corey, 1997)。而研發合作的優勢如下:. al. er. io. 1.升級無形中的成本研發: 研發合作超越了任何一家公司能負擔得起所需的. n. 研發投資。因此,分攤成本能激勵整體企業發展以及在沒有競爭的環境下選擇研. Ch. i Un. v. 發產品(Corey, 1997),此外,Gibson and Rogers (1994)也提出一個看法,如果10家. engchi. 公司在風險投資的技術失敗,那麼每家公司只承擔十分之一失敗的成本,故學習 失敗也是研發群體的另一種利益。 2.增強企業間技術的互補性:分享互補性技術知識往往是企業形成專有技術發 展下的目的,進而促進競爭優勢(Corey, 1997)。 3.降低風險:大型計畫存在著高度不確定性,因此研發合作可降低風險而成了 一大誘因。此外,競爭對手的研發活動中,可以提供檢驗技術進步的機會,進而 降低風險(Corey, 1997)。 4.利益共享:允許研發企業在各研究人員間和資源去共享利益,是企業單獨行 動所無法實現的(Gibson and Rogers, 1994)。透過聯盟合作,企業可以不花珍貴的 資源而受益於更廣闊的活動範圍,並進入新的市場領域。 19.

(31) 5.適應產業環境: 藉由聯盟可因應經濟環境朝全球化發展、技術快速進步、研 發投資金額擴增及產品生命週期縮短之威脅,且政府支持並獎勵聯盟(朱文儀, 1991) 簡而言之,研發合作經由企業間的互補模式,可以防止重複性的研究工作, 並可共同研究技術的選擇,以降低風險,等於是無形中升級了企業原本需挹注在 研發的成本進而增進企業效率,並且擴大市場佔有率,也有學者主張享有政府的 獎勵措施、促進技術移轉也是誘因之一(朱文儀,1991)。 由於合作夥伴的創新網絡往往有密切相關的利益,爭取寶貴的信息和知識的 機會在這樣一個網絡是相對較高。除了鄰近的認知和技術,社會網絡內提升信息 的信賴感,在嵌入的網絡關係裡,能促進彼此間合作交流,並得到明確的成果,. 治 政 1996)。因此,區域網絡的好處創新不僅獲得從降低交易成本和風險,也從而獲得 大 立 and Maskell, 2002),而創新來自於成員間、供應 寶貴的知識和信息(Malmberg. 此外可共同解決問題及協助網絡成員產生新的解決方案和重新組合的想法(Uzzi,. ‧ 國. 學. 商以及競爭對手密切的互動,這意味著鑲嵌在網絡可以加強一個企業的能力是創 新。在 Fritsch and Kauffeld-Monz (2010)的研究中也發現,小廠產生了更多的知識. ‧. 流在網絡間,而成員間的研發吸收能力是很重要的,並且勝過公司規模。然而在 世界級的舞台知識來源是無可取代的,因此 Zízalová (2010)認為除了刺激當地網絡. Nat. sit. io. n. al. er. 知識。. y. 之外,應該努力在提高當地資源,使本地公司,連接到全球網絡為提供最有利的. Ch. engchi. 20. i Un. v.

(32) (三)相關文獻回顧 Boschma and Wal( 2007) 在巴列塔(Barletta)知識網絡與創新績效的研究中顯 示,強大的本地網絡是影響企業績效很重要的因素,並且會積極的影響企業的創 新表現。此外,不只是在地的連結,更重要的是非在地的連結,能夠加速創新的 速度。 Gilding (2008)透過網絡分析群聚於亞太地區生物科技產業發展重鎮中澳大利 亞的墨爾本。澳大利亞是亞太地區最大的生物技術中心,研究發現墨爾本群聚的 特點包含了濃厚的區位主義和成熟的國際觀,因此能加速制約在距離下的發展, 然而發展的腳步不僅止於空間地理,更包含了文化發展。尤其區域的連結只是局 部的,而國際的連結是成熟的,特別是在高風險投資的大型製藥產業。觀察發現. 治 政 大的挑戰,尤以需要更完善的公共政策措施支持。大 立. 在美國和英國的連結優於日本和韓國。在這種情況下,使得群聚效應面臨了相當. ‧ 國. 學. McKelvey and Alm and Riccaboni(2003)指出在瑞典的生物科技製藥業部門組. 織間的研發合作不到四分之一,特別是,幾乎沒有正式的研究合作在主領的製藥 業間或其他地方的廠商。而國際合作夥伴是最常見來自美國,其次是英國,然後. ‧. 才是其他區域。結論是網絡並不特別僅存在於瑞典,主要成員相互作用於高度專. sit. y. Nat. 業化在不同的知識和產品領域。. al. er. io. Rees(2005)指出在溫哥華高科技生物技術廠商所合作的機構或廠商大部分位. n. 於加拿大境外。主要有兩個非本地合作的模式,一是在藥物發明階段的合作,第. Ch. i Un. v. 二則是與大型製藥公司針對產品商業化的策略聯盟。廠商合作在美國和西歐的科. engchi. 技中心地帶,主要乃因區域能力的缺乏。因此在高階的區域合作中,產業群聚必 要性的特質便備受挑戰。 Fontes(2005)指出在地的研究機構蘊育了葡萄牙的生物技術廠商,世界中心的 距離也造就了國際化的提早發展,廠商運用他們的能力克服了相對劣勢-缺乏專業 知識和資源的區位。遙遠的網絡建立在遙遠的區域,形成了另一種形式的接近性。 這意味著有較高財務能力的人,旅遊與外出是很平常的事。 生物科技產業的小廠如何存在於不同之區域區,主要是植根於當地的大學、 研究機構和醫院,這些地方機構與產業群聚提供了豐沛的資源及專門知識,促進 了對外的合作( McKelvey et al., 2003;Rees, 2005;Fontes, 2005)。由於生物技術的 合作依賴於高層次的科學知識以及具有較強的隱性特性(Powell and Koput and Bowie and Smith-Doerr, 2002),因此研發網絡能夠彌補產業群聚不足之缺漏。 21.

(33) 第四節 研發績效指標 在研發活動的指標中,若將依照流程加以分類,主要分為投入與產出兩個構 面(Acs and Anselin and Varga, 2002),而研發產出又可再分為數量及品質二個部 份。研發的投入包括研發資源及資金投入、研發人力的投入及人員素質;對於研 發產出而言,直接的產出則包括專利數量、論文發表、新產品數目、新產品成功 率、權利金收入或與其他相關可以衡量研發活動「生產力」的指標(曾俊堯,2003)。 由於研發投入並不能確保公司未來的經營績效,有些公司雖然投入相當大的研發 努力,卻無法推出新產品或製程,以增加獲利,因此,研發投入至經營績效的顯 現需要有研發產出的指標作為其中介因子,專利權在創新價值鏈裡的角色,則往 往作為其衡量指標,在許多文獻中被大量使用。而專利權的多寡與研發投入有相 當大的關聯,為衡量研發產出的指標中,最佳的指標之一 (Pakes and Griliches,. 政 治 大 的成果。以下回顧國內外以專利權做為衡量指標的相關研究: 立. 1984; Kondo, 1999)。由此可知,由專利權的產出數量可以窺見一家企業研發投入. ‧ 國. 學. Griliches(1990)在專利的研究中,得到專利之更新資訊在個別的專利層次及企 業層次上可獲得時,則可以將專利更新與專利引用的資料來共同建構為發明產出. ‧. 之「品質權重」的衡量項目,另指出豐富的專利資料可以代替研發資料缺乏時, 做為發明產出及投入的兩項指標;並說明在產業間的專利傾向有顯著差異時,當. Nat. sit. y. 公司規模大於某個水準時,專利及研發間會有一個正項的相關。. er. io. Schumann and Ransle and Prestwood (1995)探討研發績效之衡量模式,認為研. al. n. iv n C 在科技公司中之技術專業人員及其對於技術活力(technical vitality)的需要;流程主 hengchi U. 發績效衡量模型應包含人員、流程、產出與結果等要素進行評估。其中人員係指 要在衡量研發流程之效率;而產出研發組織的產出即資訊、技術及產品,其中研 發資訊的產生可由許多方式呈現,包含說明書、配方標準、報告、說明會、著作 權、專利權及商業機密,這些都是可以量化的,唯其價值應較數量能代表其對企 業的績效;最後,由於研發活動導致企業產生的變化即此處所稱之結果(有時亦稱 成果(outcome)),強調大部分的企業研發活動來源全都來自於外部顧客的需求,但 當企業之研發活動與SBU之策略結合時,滿足內部顧客需求便成為更重要的任 務,因為它們往往是研發資源的提供者,因此評估時,應同時考量對內外部顧客 造成的結果。. 22.

(34) Werner and Souder (1997) 本研究針對1956-1995 年間有關研發績效評估之相 關文獻加以整理,分析研發績效評估之目前之發展狀況。在過去的研究中,各學 者提出之研發績效衡量模式主要可分為量化客觀衡量模式(Quantit ative-Objective Metrics)、量化主觀衡量模式式(Quantit ative-Subjective Metrics)、非量化衡量模式 (Qualitative Metrics)、整合性衡量模式(Integrated Metrics)四類。其中與本研究相關 之論證為,在量化客觀衡量模式中,投入面最常使用者包括:研發人員數量、總 研發支出及研發設備投資等;產出面最常使用者包括:專利權獲得數、成本降低 金額、上市產品數量等,而其他三種模式易流於主觀,故本研究不予以使用。 Brown & Svenson (1998)研究旨在探討研發績效之衡量模式,認為所有的組織 都是透過各種不同系統的合作來製造產品或服務,而研發本身就是一組系統,亦 包含投入(inputs)、製程(processes)及產出(outputs)。其中投入(inputs)係指研發的投. 政 治 大 研發的許多工作自然來自於其他部門的要求,如營業、製造等;而基本產出(typical 立 outputs):包含專利、新產品、新流程、發行刊物或只是以前不知道的原則或知識; 入包含人員、資訊、創意、設備、所需的經費及其他部門的要求。身為服務部門,. ‧ 國. 學. 至於處理系統乃指研發部門本身,它透過撰寫報告、從事研究、測試假說、報告 結果等方式,將投入轉成產出。. ‧. DeCarolis and Deeds (1999)以生物技術產業為對象,進行知識流量與存量對廠商. Nat. sit. y. 績效的影響。其中,知識流量包括研發經費、廠商之地理區位及與其他組織機構的同. io. er. 盟,而知識存量則包括開發中產品數目(Products in the pipeline)、公司名稱被引用的次 數(firm citations)、專利權數目等項目。研究結果發現廠商地理位置與開發中產品數目. n. al. Ch. i Un. v. 及公司名稱被引用的次數,與公司績效之間有顯著關聯。其結果認為,其最大的貢獻. engchi. 是發現廠商地理區位的有效性與廠商績效具有統計上的顯著相關性。. 劉 代 洋 及 葉 勝 年 (1991) 修 正 IRON 為 IROT 模 式 , 此 模 式 強 調 階 段 效 益 (Time-Phased Effects),亦即根據不同時點追蹤評估,採產品生命週期觀念,分析 效益的變化情形,並同時考量有形效益與無形效益。在投入因素(Inputs)方面包含 計畫目標、計畫經費、研究人力與素質、技術能力、研究管理制度;研究成果(Results) 則包含專利權、著作權、論文發表、研究報告、技術創新、技術引進;階段性成 果應用(Operations)諸如研討會、資訊擴散、人才擴散技術移轉、技術咨詢服務等; 階段效益(Time-Phased Effects)則分為有形與無形效益,而無形效益指的是技術水 準提升、國際競爭提升、對相關產業貢獻。. 23.

(35) 闕河士等(2000)若將研究發展支出視為研發活動的投入(input),那麼研發活動 最後的產出就是所取得之專利權,並認為許多企業所投入的研究發展成本是無效 率的,因此以專利數目作為公司科技能力的另一個代理變數,實證結果發現專利 數目與股票報酬率之間呈顯著正相關。 吳長駿(2002)以投入(input)與產出(output)的觀點解釋研發活動對企業績效的 影響,將研究發展費用定義研發活動的投入、獲准的專利權數目定義研發活動的 產出,採用OLS 及GLS 模型研究三者間的關聯性。研究發現研究發展費用與專 利權的關聯性,結果發現兩者間有顯著正向關係,表示研究發展支出較高的企業, 能取得較多專利權;研究發展費用與企業績效間有正向顯著關係;專利權與企業 績效間的正向關係,最後證實在研發活動中,能影響企業績效的主要是產出專利 權而非投入研發費用,因此企業在投入研發成本後,應盡量取得新技術或新產品. 政 治 大. 之專利,才能有效的提升經營績效之結論。. 立. 郭俊男(2004) 採用經濟部工業局「主導性新產品開發計劃」之計劃成效追蹤. ‧ 國. 學. 問卷資料,以個別研發專案為研究對象,並將投入面擴大區分為成本、人力、時 間三個構面,探討研發專案投入對非財務面之技術產出及財務績效之影響。就技. ‧. 術產出而言,研發專案之投資金額,對技術產出確實有顯著正向之關係,不管是 對專利權或創新技術數,表示企業在從事研發專案時,其所願意投資的金額,確. Nat. sit. y. 實有助於該專案未來產生更多之專利權及創新技術;研發專案投入之研發人員教. io. n. al. er. 育程度,也與創新技術數有顯著正向的關係。. Ch. engchi. 24. i Un. v.

(36) 表2-2 研發績效相關理論彙整表 年代. 1990. 1995. 容. 1. 專利更新與專利引用可作為發明產出品質的衡量項目。 2. 專利資料可以在研發資料缺乏時,做為發明產出及投入 的兩項指標。 Griliches 3. 當公司規模大於某個水準時,專利及研發間會有一個正 項的相關。 1. 研發績效衡量模型應包含:人員、流程、產出與結果等要 素進行評估。 2. 研發資訊的產生有許多呈現方式,包含說明書、配方標 Schumann et al. 準、報告、說明會、著作權、專利權及商業機密,其價 值應較數量能代表其對企業的績效。 3. 企業之研發活動應同時考量對內外部顧客造成的結果。 1. 研發績效衡量模式主要可分為量化客觀衡量模式、量化 主觀衡量模式、非量化衡量模式、整合性衡量模式四類。 Werner & 2. 在量化客觀衡量模式中,投入面最常使用者包括:研發 Souder 人員數量、總研發支出及研發設備投資等。 3. 在產出面最常使用者包括:專利權獲得數、成本降低金 額、上市產品數量等。 1. 研 發 本 身 就 是 一 組 系 統 , 包 含 投 入 (inputs) 、 製 程 (processes)及產出(outputs)。 2. 研發投入(inputs)係指包含:人員、資訊、創意、設備、所 需的經費及其他部門的要求。 Brown & Svenson 3. 基本產出(typical outputs)包含:專利、新產品、新流程、 發行刊物或只是以前不知道的原則或知識。 4. 處理系統乃指研發部門本身,透過撰寫報告、從事研究、 測試假說、報告結果等方式,將投入轉成產出。 1. 以生物技術產業為對象,進行知識流量與存量測試對廠 商績效的影響。 2. 知識流量包括研發經費、廠商之地理區位及與其他組織 機構的同盟。 DeCarolis and 3. 知 識 存 量 則 包 括 開 發 中 產 品 數 目 (Products in the Deeds pipeline)、公司名稱被引用的次數(firm citations)、專利 權數目等項目。 4. 研究發現廠商地理區位的有效性與廠商績效具有統計上 的顯著相關性。 1. 修正 IRON 為 IROT 模式,採產品生命週期觀念,並 同時考量有形效益與無形效益。 劉代洋、 2. 投入因素(Inputs)方面包含:計畫目標、計畫經費、研究人 葉勝年 力與素質、技術能力、研究管理制度。 3. 研究成果(Results)包含:專利權、著作權、論文發表、研 究報告、技術創新、技術引進。. 立. 政 治 大.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1998. ‧. ‧ 國. 1997. 內. 作者. 1999. 1991. Ch. engchi. 25. i Un. v.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specific district plan in An-Ping historical garden " in 2005;they didn't respect residents' wishes and protect residents' benefits, destroying the local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H., Liu, S.J., and Chang, P.L., “Knowledge Value Adding Model for Quantitat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the Community of Practice in a Consulting Firm,” Proceedings of

“Water control and useful knowledge: river management and the evolution of knowledge in China, Northern Italy and the Netherland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Global Economic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Based on the defects of the safety control in the semiconductor electric circuit industry and the application of swarm Intelligence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SECI model,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