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之信賴價值度

本研究採 Lincoln 與 Guba(1985)提出的信賴價值度(trustworthiness)做為整體 研究過程之參考依據。信賴價值度主要著重在如何說服讀者,此篇研究是具有價值性

(Polit & Beck, 2008)。質性研究若達到信賴價值度,可使嚴謹度提高,研究結果更加準 確無誤(Speziale & Carpenter, 2005)。Lincoln 與 Guba(1985)信賴價值度的四個參照 標準分為別:

一、確實性(credibility):為資料的可信度,指研究結果能真實地反映研究對象之 主觀經驗及感受,等同於量性研究的內在效度。研究者可以藉由下列的技巧,以增加研 究結果的確實性,包括長期參與以和個案建立關係、持續觀察、三角交叉法、運用適宜 的參考工具及資料、藉由同儕辯證以重新檢視比較自我的想法及資料、讓個案檢視分析 結果是否與其感受一致等。此外,Rew, Bechtel 及 Sapp(1993)提到研究者本身即為研 究工具,因而研究者本身的經驗及訓練也會影響研究結果的確實性。

為了能提增此研究的確實性,研究者利用下列方式。首先,在研究者本身即為研 究工具的部份,研究者在研究所課程中修習老人相關的科目及實習,以及完成質性研究 的訓練課程,且本身已具有內科病房五年以上之工作經驗。其次,在運用適宜的參考資 料方面,研究者在執行研究之前,會閱讀研究主題相關的文獻及研究,以獲得對研究現 象的普遍了解,並會藉由先驅研究來修正訪談指引。除此之外,為了避免研究者個人偏 見,將訪談逐字稿與指導教授不斷地對資料分析進行討論,以達到同儕辯證,檢視自我 的想法及資料。最後,研究者在執行研究的開始,先在機構管理者引薦下接觸個案,並 以誠懇的態度自我介紹、說明研究的目的,以建立彼此信賴關係。

二、可轉移性(transferability):是指研究的結果,可以廣泛適應於其他的情境及 族群身上。加強可轉移性的方法,可藉由立意取樣,取得具代表性的個體,並且選擇背 景相異的個案,以提高樣本的異質性。此可讓研究結果的廣度增加,以及提供厚實的描 述,均能增加資料的可轉移性。因此,在可轉移性方面,本研究採立意取樣,設立明確 之收案標準,且收案的對象在老人疾病診斷、罹病時間,及家屬的性別、角色、年齡、

職業等有差異性,這樣可使資料更具代表性及豐富性。研究者也會提供厚實的內容描 述,以供讀者判斷資料結果是否具可轉移性。

三、可信賴性(dependability):意指資料的穩定性,在相同的參與者及情境下,

同樣地訪談,是否能得到一致性的結果。此可藉由建立審查軌道(audit trail),將原始 資料、資料轉檔、分析譯碼紀錄及分析結果皆確實保留,使研究過程有可依循,更能提 高資料的可信賴度。因此,在可信賴度方面,本研究從資料收集、錄音、轉檔逐字稿、

重複校正其確認內容、分析資料及結果,由研究者本人擔任,且將所有的資料內容皆確 實妥善保留,以做為日後審查之管道依據。

四、可確認性(confirmability):指研究過程中,要排除研究者個人的偏見,使資 料保持客觀及中立。當資料的確實性、可轉移性、可信賴性皆建立時,即可達到確認性。

Polit 及 Beck(2008)提到當達到確認性,表示研究結果必能反映個案的聲音及情境,

且不會帶有研究者的個人偏差、動機及觀點。陳(2002)並提到可運用反思日誌之重要 性,研究者除了對看到及聽到的事實進行描述以外,並且需要反思自己在觀察過程中所 經歷的感受,此反思活動的特點在於研究者要不斷地反思自己與研究對象的關係,並注 意這一關係對研究的進程與結果產生的影響。

故本研究為了能達到可確認性,研究者不斷提醒自己保持開放性的態度接受個案 表達的感受,再深入本質,以客觀、中立的角度分析個案的主觀經驗,並藉由反思日誌 釐清自己在訪談過程中的觀點、態度,以及是否因受到與個案間的互動,進而影響資料 分析過程的解釋以及研究結果,並藉由不斷地檢視資料的確實性、可轉移性及可信賴

性,以達到研究之可確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