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二

第三節 研究二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6

第三節 研究二結果

一、操弄檢核

1.傷害程度與在意程度

將傷害程度與在意程度進行 3(寬恕傾向假回饋:已寬恕/未寬恕/無回 饋)×2(好友寬恕建議:有/無意見)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無主要效果或交互作用

(F(2,87)=1.58,p=.211;F(2,87)=0.96,p=.388),各組皆無顯著差異,代表後續的主要分

析若在寬恕上有差異,則可排除可能是因為不同傷害程度與在意程度差異所造成 之影響。六點量尺中,依所分派的各個操弄情境來看傷害程度與在意程度是否皆 顯著高於 4 分,結果顯示,t 值介於 3.34~14.55,代表受試者所提供的傷害事件 皆是他們相當在意的且具傷害性。

2.寬恕傾向回饋操弄檢核

以受試者對寬恕傾向回饋(IAT)的同意程度進行 3(寬恕傾向假回饋:已寬恕/

未寬恕/無回饋)×2(好友寬恕建議:有/無意見)二因子變異數分析,並無交互作用

效果(F(1,67)=1.40,p=.241)。再以認為寬恕傾向回饋正確程度進行 3(寬恕傾向假回

饋)×2(好友寬恕建議)二因子變異數分析,也無交互作用效果(F(1,67)=.810,p=.371)。

這結果顯示受試者對於寬恕傾向(IAT)操弄內容的同意及正確程度並無組間的差 異。而同意程度整體平均為 4.26,認為寬恕傾向(IAT)的結果正確程度整體平均為 4.22,也顯示對這回饋都有相當的接受程度,這也代表寬恕傾向回饋的操弄成 功。

3.假好友寬恕意見操弄

針對被分配到好友寬恕建議情境的各組受試者進行分析,檢核其在閱讀完佯 稱為好友寬恕建議後,會將其意見納入考量程度及所知覺到好友建議寬恕的程度,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7

結果顯示在各組中皆無顯著差異(F(2,50)=.295,p=.746;F(2,50)=.027,p=.973)。納入考 量程度整體平均為 4.70,所知覺好友建議的寬恕程度平均為 5.49,顯示受試者相 當程度將好友建議納入寬恕決定的考量,也相當程度知覺好友建議要寬恕。

4.好友關係測量

將好友關係測量(覺得同行好友對自己了解程度、覺得同行好友整體價值觀 的相似程度、平常提供建議的接受程度)進行 3(寬恕傾向假回饋:已寬恕/未寬恕 /無回饋)×2(好友寬恕建議:有/無意見)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無主要效果或交互作 用(F(2,87)=1.25,p=.292;F(2,87)=0.73,p=.486;F(2,87)=0.08,p=.923)。六點量尺中,依各 個操弄情境的平均分數介於 4.00~5.08,代表受試者與同行好友具有一定的親密 關係。

5.內隱寬恕分數

在內隱測量中,先對 IAT 中所採用的正、負向詞的詞性反應(簡稱 IAT)做檢驗,

結果發現,IAT 偏態為-.514,為負偏態,代表受試者對正向詞反應較快,過往在 進行內隱自尊的測量上,依照聯合理論中假設「自我是正向的」,本研究在 IAT 的結果與其相符,顯示普遍人對於正向詞反應較快。而內部一致性係數

(Cronbach's alpha)部份,因 IAT 分數計算為第三階段與第五階段,且實驗中為避 免時序效果,故一半受試者的第三階段與第五階段順序對調,因此此部份共計算 出四種信度係數,信度係數介於.798~.880,顯示 IAT 信度測量結果良好。

在受試者對傷害者姓名的正、負向詞的詞性(簡稱內隱寬恕)反應部份進行反 應時間計算,數值請見表 5-3。內隱寬恕的偏態為.597,分佈為正偏態,顯示內 隱寬恕測量確實反應出受試者對於傷害的內隱狀況,代表大部份的受試者對傷害 者在負向詞的反應較快,峰度為 4.021,為高峽峰,即分數比較集中。而內部一 致性係數(Cronbach's alpha)部份,一樣計算出四種信度係數,信度係數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8

於.646~.865,顯示 IAT 信度測量結果良好。

表 5-3 IAT 平均數摘要表

平均值(SD) 偏態 峰度 IAT 54.83(280.4) -.514 1.490 內隱寬恕 35.49(215.9) .597 4.021

再將內隱寬恕與 IAT 分別進行 3(寬恕傾向假回饋:已寬恕/未寬恕/無回 饋)×2(好友寬恕建議:有/無意見)二因子變異數分析,均無主要效果或交互作用

(F(2,87)=.155,p=.857;F(2,87)=.331,p=.719)。這顯示在各組受試者之間,不論是其內

隱寬恕或是 IAT 均無差異。

二、對偶分數的處理

本研究中的受試者為對偶樣本,根據 Larsen &Olson(1990)整理相關學者的觀 點後,建議以檢驗相關係數及 t 考驗的方式來決定對偶分數的處理。本研究中主 探討的依變項為寬恕,並將事件的特質評納入進行檢驗。先隨機將對偶樣本分成 兩群,並進行相關係數與 t 考驗,在寬恕題目的相關係數顯示,介於-.218~.214,

受試者對傷害事件的特質評量,其相關係數介於-.239~.234,皆未顯著,且為低 相關。在 t 考驗部份,寬恕題目 t 值介於-1.907~1.131,皆未顯著,受試者對傷害 事件的特質評量,其 t 值介於-.810~1.707,皆未顯著。對偶樣本間為低相關,且 無差異,考量對偶樣本間所接受的實驗操弄不同,故對偶樣本以個人分數進行分 析。

三、主要依變項分析

我們首先嘗試將內隱寬恕做為自陳寬恕的共變數,進行 3(寬恕傾向假回饋:

已寬恕/未寬恕/無回饋)×2(好友寬恕建議:有/無意見)二因子變異數分析,內隱寬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9

恕並無任何效果,故後續主要分析仍以二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後續的假設檢驗。

以自陳寬恕程度為依變項進行 3(寬恕傾向假回饋:已寬恕/未寬恕/無回 饋)×2(好友寬恕建議:有/無意見)二因子變異數分析,可見表 5-4,結果發現寬恕 傾向之主要效果達顯著(F(2,82)= 17.69,p=.000),已寬恕傾向與無回饋組顯著高於 未寬恕傾向組(M已寬恕=5.13,M無回饋=5.00,M未寬恕=3.73)。好友寬恕建議亦具有主 要效果(F(1,82)= 7.53,p=.007),好友寬恕建議組顯著高於無建議組(M=4.94,M

意見=4.37)。

表 5-4 二因子變異數摘要表

來源 SS df MS F 顯著性 Eta2 A寬恕傾向 32.29 2 16.15 17.69*** .000 .301 B好友寬恕建議 6.87 1 6.87 7.53** .007 .084 A*B 5.83 2 2.91 3.19* .046 .072 誤差 74.86 82 0.91

總數 119.44 87 註:*表示 p<.05,**表示 p<.01,***表示 p<.001

寬恕傾向和好友寬恕建議之二因子交互作用達顯著(F(2,82)= 3.19,p=.046),進 行單純主要效果發現,在未寬恕情境,好友寬恕建議組之寬恕程度顯著高於無建 議組(M=4.38,M無意見=3.08),顯示好友意見有著極大的影響,各項平均數細格 可見表 5-5。而在個體已寬恕傾向情境,好友寬恕建議有無則無顯著差異,亦即 未看到好友寬恕建議有助長的效果。綜合上述結果似乎顯示較支持研究二的假設 2-1:好友寬恕建議意見會有主要效果,而在個人未寬恕的情況下,更可發現個 人未寬恕傾向會因為關係他人的寬恕意見而往已寬恕方向改變,顯示關係他人意 見對於個人未寬恕的情況下扮演主導性影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1

四、內隱寬恕分析

1.迴歸分析

我們也以迴歸分析的方式,再次檢驗內隱寬恕、IAT、好友寬恕建議與寬恕 傾向等變項對自陳寬恕的預測力。結果發現內隱寬恕及 IAT 對個人寬恕程度均無 解釋力。所有模式中以放入寬恕傾向和好友寬恕建議等變項的三階模型其解釋力 最高(R2=.409,ΔR2為.360),在各參數中以寬恕傾向的預測力最強(β=.560,p=.000),

次者為好友寬恕建議(β=.245,p=.034),可見表 5-6。這結果不僅顯示寬恕傾向的操 弄確實影響了受試者的寬恕感受,因此能有效預測其自陳寬恕程度,而好友寬恕 建議,也能增加了 5%解釋力,結果再次支持本研究的看法,關係他人意見對個 人的寬恕決定確實有著重要的影響。

表 5-6 迴歸分析數值

預測自陳寬恕(外顯) Step1 Step2 Step3 內隱寬恕 -.142 -.181 -.141 IAT .148 .207 .186 寬恕傾向假回饋 .580*** .560***

好友寬恕建議 .245*

R2 .016 .350*** .409***

ΔR2 -.023 .310*** .360* 註 1:虛擬變項:好友寬恕建議(0=無意見,1=建議寬恕)

寬恕傾向假回饋(0=未寬恕,1=已寬恕) 註 2:*表示 p<.05,**表示 p<.01,***表示 p<.001

2.調節分析

本部份分別檢驗寬恕傾向或好友寬恕建議是否會調節內隱寬恕對自陳寬恕 (外顯)的影響,本部分採階層迴歸分析,進行變項與調節變項相乘的迴歸分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2

可見表 5-7。結果顯示寬恕傾向與內隱寬恕的交互作用對於自陳寬恕(外顯)預測 並無顯著;好友寬恕建議與內隱寬恕的交互作用對於自陳寬恕(外顯)也無顯著。

故寬恕傾向和好友寬恕建議並無透過內隱寬恕調節對自陳寬恕(外顯)的影響。

表 5-7 內隱寬恕與寬恕傾向和好友寬恕建議的調節分析

預測寬恕(外顯) Step1 Step2 Step3 預測寬恕(外顯) Step1 Step2 Step3 A 寬恕傾向假回饋 .549*** .536*** .536*** C 好友寬恕建議 .244* .226* .225*

B 內隱寬恕 -.069 -.068 B 內隱寬恕 -.128 -.131

A*B .010 C*B -.015

R2 .301*** .306*** .306*** R2 .060* .076* .076+ ΔR2 .289*** .281 .268 ΔR2 .049* .054 .043 註 1:虛擬變項:好友寬恕建議(0=無意見,1=建議寬恕)

寬恕傾向假回饋(0=未寬恕,1=已寬恕) 註 2:*表示 p<.05,**表示 p<.01,***表示 p<.001

五、補充分析-傷害事件特性描述統計

表 5-8 的平均數顯示,受試者所回憶的事件,其人際複雜程度、解決的多樣 性、讓人難堪的程度皆頗高(均高於 3.5),而受試者和傷害者的親密程度偏低。

從相關係數來看,事件的人際複雜程度與難堪程度有正相關;事件解決的多樣性 與自己負責的程度有正相關;事件的難堪程度和自己負責任的程度有正相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3

表 5-8 傷害事件的特性相關係數表

min max mean SD 寬恕 1 2 3 4 5 寬恕程度 1 6 4.67 1.17 1 人際複雜程度 1 6 4.25 1.39 .058 2 解決多樣性 1 6 3.72 1.41 .082 .054 3 難堪的程度 1 6 4.64 1.30 -.118 .242* .157 4 自己負責任的程度 1 6 3.42 1.34 .126 .209 .229* .255* 5 和傷害者親密程度 1 6 2.51 1.46 .133 -.024 .099 .020 .036 註:*表示 p<.05,**表示 p<.01,***表示 p<.00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