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方向

第六章 討論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方向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9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方向

本研究雖已階段性對關係他人在寬恕影響進行探討,透過不同實驗法控制可 能影響的因素,也獲得了不錯的研究成果,但仍有些不足之處,特在此提出建議,

做為後續研究之參考。

情境因素的影響性

在研究一中,我們以情境腳本的方式,探討在面對物質、相處及牽涉他者這 三種不同性質的傷害事件時,不同關係他人對個體之寬恕決定是否能造成影響。

在研究二中,為了讓傷害的衝擊更加真實及能清楚釐清因果關係,我們不得不限 縮研究中所操弄的傷害事件的類型,主要以受試者自身所遭遇的相處事件為依據 並採用實驗法來進行研究。因此建議未來研究或許可以針對傷害事件中的物質與 牽涉他者事件加以探討,確認關係他人在這兩類型的傷害事件中,是否對於個體 的寬恕也能有著主導性的影響。

關係他人的其他影響因素

1.關係他人意見提供的主動性與被動性

本研究聚焦在探討關係他人的意見對於個人寬恕決定的影響為何,而對意見 提供的方式是主動或被動並未特別加以設定,但若以研究設計及程序而言,受試 者應是被動地接受關係他人意見。我們建議後續研究或許可以再深入探討當受試 者本身是主動尋求或是被動接收關係他人意見時,是否會對個人寬恕決定造成不 同的影響。同時也可進一步探討若是個人主動尋求關係他人意見時,針對不同性 質的事件,其尋求意見的關係他人是否也會出現不同的優先順序。

2.關係他人意見的反效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0

因為主要是希望探討如何才能寬恕,所以在本研究中,不管是研究一或是研 究二,關係他人所提供的都是寬恕的建議,而這寬恕建議對個體確實有著主導性 的影響,讓原本未寬恕的個體,也傾向寬恕。但關係他人在個體是否寬恕的決定 中或許還有另一種角色:阻礙個體的寬恕。在日常生活也有這樣的情形:當某傷 害事件發生後,個體願意原諒對方,但周遭朋友卻認為不該輕易寬恕。若周遭重 要關係他人對個體寬恕與否有著主導性的影響,那我們可以預期在此種情況下,

個體就很難寬恕對方。我們建議後續研究也可由此開展,更深入地探討關係他人 所可能造成的影響。

3.垂直關係他人的影響性

研究二中,考量實驗的可行性,把關係他人的類型鎖定為水平關係的好朋友,

但研究一結果發現,在牽涉他者的傷害事件裡,家人或長輩的意見也是具有相當 影響力的,而儒家的庶人倫理強調「親疏、尊卑」,為展現出「禮」的一面,對 於長輩應尊敬,是否在長輩的寬恕建議上,更讓人尊從呢?未來若探討垂直關係 的影響時,也需考量華人「親親尊尊」之特性,以釐清其在寬恕上的影響本質。

寬恕的測量與性質

本研究探討關係他人對寬恕的影響本質,因此在寬恕的測量上,研究一與研 究二皆使用相同測量工具,而結果也支持本研究想法,寬恕在華人文化中非只是 傷害者與被傷害者的事,在個人未寬恕的情況下,關係他人的寬恕建議能使個人 轉變為寬恕。而個人在已寬恕的情況下,關係他人的寬恕建議或許也可能更加深 個人的決定。雖然在研究結果中並未在已寬恕的情況下,發現關係他人的寬恕建 議發揮的影響力最大,但不排除可能是出現天花板效應(ceiling effect),因此無法 看到好友寬恕建議在已寬恕傾向上出現助長效果。因為寬恕測量為六點量尺,而 在沒有寬恕傾向回饋及無好友建議情境下個體的寬恕程度已有 4.85 分,因此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1

給與已寬恕的回饋,即便寬恕分數有所增加,但在六點量尺上所能增加的空間也 非常有限,因此建議未來在寬恕測量上可針對寬恕測量工具進行調整。

從研究中發現寬恕可能有虛實之分,我們認為在區分寬恕虛實的同時,寬恕 的變化也應該更深入釐清。建議未來在探討寬恕時,除了針對寬恕的程度進行測 量外,也應增加信心測量。我們認為當個人對其寬恕的決定越有信心時,這樣的 寬恕應該越可能是『實性的寬恕』。而為了更深入了解寬恕的內在機制,我們也 建議增加『思考條列』(thought listing)及情緒的測量,例如要求個體在閱讀關 係他人意見後,將其腦中所產生的想法加以條列,並評估其當下情緒。若能針對 這些認知及情緒進行分析,應可更清楚地了解寬恕的內在機制。

《中原學報》,29(4),313-323。

Baumeister, Roy F and Exline, Julie Juola and Sommer, Kristin L. (1998). The victim role, grudge theory, and two dimensions of forgiveness. In Dimensions of

forgiveness: Psychological research & theological forgiveness, (pp.79-104).

Templeton Foundation Press.

Enright, R.D., & The Human Development Study Group (1991). Handbook of moral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The moral development of forgiveness. In W.

Kurtines & J. Gerwirtz (Eds.),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Fehr, R., Gelfand, M. J., & Nag, M. (2010). The road to forgiveness: A meta-analytic synthesis of its situational and dispositional correlate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5, 894–914.

Fincham, F.D.(2000).The kiss of the porcupines: From attributing responsibility to forgiving. Personal Relationships, 7, 1-23.

Green, M., DeCourville, N., & Sadava, S. (2012). Positive affect, negative affect,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as mediators of the forgiveness-health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52(3), 288-307.

Greenwald, A. G., & Farnham, S. D., (2000). Using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to measure self-esteem and self-concep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9, 1022-1038.

Kadiangandu, J. K., Gauche, M., Vinsonneau, G., Mullet, E. (2007).

Conceptualizations of forgiveness: collectivist-congolese versus

individualist-French viewpoints.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38, 432-437.

Karremans JC1, Van Lange PA, Ouwerkerk JW, Kluwer ES.(2003).When forgiving enhances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e role of interpersonal commit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84(5),1011–1026.

Kim, U., Triandis, H. C., Kagitcibasi, C., Choi, S. C., &Yoon, G. (1994).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Theory, method, and applications. Thousand Oaks, CA: Sage.

Larsen, A. S., & Olson, D. H. (1990). Capturing the complexity of family systems:

Integrating family theory, family scores, and family analysis. Family variables:

Conceptualization, measurement, and use (In T. W. Draper & A. C. Marcos Eds.

pp. 19-47). Newbury Park, CA: Sage.

Lawler, K. A., Younger, J. W., Piferi, R. L., Jobe, R. L., Edmondson,K. A., & Jones, W.

H. (2005). The unique effects of forgiveness on health: An exploration of pathways.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28, 157–167.

Markus, H. R., & Kitayama, S. (1991). Culture and the self: Implications for cognition, emotion, and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98(2), 224-253.

McCullough, M. E., Rachal, K. C., Sandage, S. J., Worthington, E. L., Brown, S. W.,

& Hight, T. L. (1998).Interpersonal forgiving in close relationships: Theoretical elaboration and measure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5, 1586-160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5

McCullough, M. E., Sandage, S. J., & Worthington, E. L., Jr. (1997).To forgive is human.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Tse, W.S., Yip, T.J. (2009). Relationship among dispositional forgiveness of others, interpersonal adjustment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mplication for inter- personal theory of depression.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6 (3), 365–368.

Watkins, D. A., Hui, E. K. P., Luo, W., Regmi, M., Worthington, E. L., Hook, J. N., &

Davis, D. E. (2011). Forgiveness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 Nepalese intervention.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51, 150–161.

Worthington, E. L., Jr. (Ed.). (2005). Handbook of forgiveness.Initial Question about the Art and Science of Forgiving. New York, NY: Brunner-Routledge.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7

答應不再往來 1 是否補償過錯 1

對方的態度是否第一次且有歉意 1 看對方有無動心 1

願意改進 1 無法接受愛人心理有別人 1

違反信任 1

變心了 1

Q4:「是否會詢問重要他人,來決定是否寬恕他?」

女性 男性 整體 未填 1(10%) 3(21%) 4(17%) 不會問 1(10%) 3(21%) 4(17%) 會問 8(80%) 6(43%) 14(58%) 可能問 0(0%) 2(14%) 2(8%)

Q5:「會詢問哪位重要他人,來決定是否寬恕他?」

女性填答內容 N 男性填答內容 N

未填 2 未填 6

共同好友 1 共同朋友問評價 2

好朋友 5 好朋友 4

朋友或家人 1 或問當事人 1

密友,但不一定接納 1 朋友 1

(________) 1----2----3----4----5----6 1----2----3----4----5----6 2 對方未經同意,擅自偷看您的郵件或手機 (________)

(________) 1----2----3----4----5----6 1----2----3----4----5----6 3 對方用壞您的貴重物品(電腦、車、手機等) (________)

(________) 1----2----3----4----5----6 1----2----3----4----5----6 4 對方在交往前刻意隱瞞個人疾病狀況 (________)

(________) 1----2----3----4----5----6 1----2----3----4----5----6 5 對方在與您交往時,仍與其他人有曖昧關係 (________)

(________) 1----2----3----4----5----6 1----2----3----4----5----6 6 對方把您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 (________)

(________) 1----2----3----4----5----6 1----2----3----4----5----6 7 對方很愛拿您的狀況與歷任伴侶做比較 (________)

(________) 1----2----3----4----5----6 1----2----3----4----5----6 8 對方常花您的錢,甚至向您借錢不還 (________)

(________) 1----2----3----4----5----6 1----2----3----4----5----6 9 對方會惡意的批評您的家人 (________)

(________) 1----2----3----4----5----6 1----2----3----4----5----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0

附錄三、研究一事件性質描述

a.物質事件

「你的男/女朋友和你外出吃飯時,多次由你來負擔費用,有幾次他/她購買 私人物品先向你借錢付,但事後都沒有主動還款...」。

b.相處事件

「平常你為你的男/女朋友做的事情,他/她常常認為這是理所當然,你本來 就應該幫忙的...」。

c.牽涉他者事件

「你突然發現你的男/女朋友會跟他/她信任的人討論你們兩人交往中的祕 密事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1

附錄四、研究一不同參考意見來源組之實驗指導語

好友組實驗指導語

請你先想一位同性別的好朋友 (請寫下暱稱:_________)。

如果你的好友知道此事,並勸你原諒你的男/女朋友時,可能會 說哪些話建議你原諒,請用好友的口吻寫下其可能的說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長輩組實驗指導語

請你先想一位長輩家人(父親、母親或其他長輩,請寫下稱 呼 )。

如果你的長輩知道此事,並勸你原諒你的男/女朋友時,可能會 說哪些話建議你原諒,請用長輩的口吻寫下其可能的說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2

附錄五、研究一問卷(以參考意見來源為好友、事件為關係類型為例)

人際關係本質探討

我們將提供你一些不同類型的相處事件,請你盡量想像該事件是你親身經歷,之 後表達你的態度與想法。

請假想你和你男/女朋友相處時...

平常你為你的男/女朋友做的事情,他/她常常認為這是理所當然,你本來就應該幫 忙的...

1.你覺得這件事情,對你的傷害程度 非常低 1 2 3 4 5 6 非常高 2.你覺得你對這件事情的在意程度 非常低 1 2 3 4 5 6 非常高 3.你覺得這件事情所牽涉的人際層面的複雜程度 非常低 1 2 3 4 5 6 非常高 4.你覺得這件事情可能的解決方式的多樣性 非常低 1 2 3 4 5 6 非常高 5.對方這樣的作為會讓你覺得難堪的程度 非常低 1 2 3 4 5 6 非常高 6.你覺得這件事情的發生,你自己該負責任的程度 非常低 1 2 3 4 5 6 非常高

請想像該好友(暱稱:_______)若知道此事,並勸你原諒你的男/女朋友時,可能會說哪 些話建議你原諒,請用好友的口吻寫下其可能的說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依照你可能的反應,在符合的選項畫圈:

7.在發生上述的事件後,你原諒男/女朋友的程度為何? 程度低 1 2 3 4 5 6 程度高 8.剛剛所提的事件描述中,牽涉哪種類型的事情?(請單選)

□金錢、物質的事 □除男/女朋友之間,還與其他人有關的事 □男/女朋友兩人之間的事 9.平常他/她所給予你的意見,你參考程度為何? 程度低 1 2 3 4 5 6 程度高 10.你們關係親近的程度? 親密程度低 1 2 3 4 5 6 程度高 11.你覺得他/她和你在價值觀的相似程度? 相似程度低 1 2 3 4 5 6 程度高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4

附錄七、研究二問卷 1(IAT 之前)

上述完成後,請接續回答下列問題:

請打勾或圈選數字

3.你覺得這傷害事件所牽涉的人際層面的複雜程度 非常低 1 2 3 4 5 6 非常高 4.你覺得這傷害事件可能的解決方式的多樣性 非常低 1 2 3 4 5 6 非常高 5.當時傷害者這樣的作為會讓你覺得難堪的程度 非常低 1 2 3 4 5 6 非常高 6.你覺得這傷害事件,當時對你的傷害程度 非常低 1 2 3 4 5 6 非常高 7.你覺得當時你對這傷害事件的在意程度 非常低 1 2 3 4 5 6 非常高 8.你覺得這傷害事件的發生,你自己該負責任的程度 非常低 1 2 3 4 5 6 非常高 9.傷害者目前與你的親密程度為何 非常低 1 2 3 4 5 6 非常高

完成後請稍待工作人員指示,謝謝

報名時,你曾提到_____________因為某件人際互動的摩擦而傷害你,請最少用五句話來描 述當時內容,並於五分鐘內完成。此人為□男生 □女生。

當時朋友對我做的傷害事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當時發生地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事已發生多久了:________年_________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5

附錄八、研究二問卷 2(IAT 與相關操弄之後,以 media lab 呈現) 1.針對你來實驗所描繪的傷害事件,你現在寬恕此人的程度?

非常低 1 2 3 4 5 6 非常高 2.請問你剛是否有得到寬恕內隱測驗(IAT)分數?

□有 □沒有

3.承上題,你所得到的分數為何?(沒有分數者請回答"沒有")

3.承上題,你所得到的分數為何?(沒有分數者請回答"沒有")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