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假設及架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

第三章 研究設計

本章將說明本研究的研究假設及研究架構,其次,說明研究資料來源及研究 方法。

第一節 研究假設及架構

一、研究假設

接續第二章文獻回顧所做的討論,選民心目中認為理想的候選人需要具備某 些特質,而這些特徵是影響選民認為該候選人適不適任的評價依據。另外,根據 回溯性投票的觀點,選民會回想現任者過去的表現再決定要不要持續支持他,所 以選民對現任者過去的施政評價就比挑戰者重要。以下研究假設根據理論基礎而 來。

(一) 候選人評價愈高,民眾投給該候選人的機會愈高;反之,對候選人 的評價愈低,民眾愈不傾向投給該候選人。

假設一建立在心理學者提出候選人形象對選民投票抉擇影響的觀點上。民眾 對候選人的評斷標準是相當主觀的,當選民對候選人擁有更豐富、多方面的資訊 認識候選人後,對該候選人的整體評價,對該候選人的評價愈好,就表示考量各 方面的條件後,可以選擇他擔任總統。反之,若對候選人的評價差,就表示該候 選人並不適合當總統。

(二) 民眾愈滿意現任者的施政評價,愈可能再次投給現任者;反之,民 眾愈不滿意現任者的施政評價,愈不傾向繼續支持現任者。

假設二是以回溯性投票的觀點為基礎,當有現任者尋求連任的情況下,選民 比較傾向於對現任者做回顧性評估,若選民滿意現任者的施政表現,就會再次給 予現任者機會把票投給他,若不滿意現任者的表現,就會轉而支持主要的在野 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

(三) 候選人評價與執政者的施政表現對投票抉擇都有影響力,但相較於 執政者的施政表現,候選人評價比施政評價還重要。

根據心理學者的觀點,選民會去評估候選人個人特徵和其他有關候選人在各 項議題或政黨傾向上與其接近的候選人後做選擇,這些都是被視為長期穩定影響 選民投票的因素;理性選擇所提出回溯性投票的觀點則會隨著不同現任者施政表 現好與不好,對候選人的支持有所變化,屬於對選民短期的影響。本研究認為當 同時考量候選人評價與施政評價對民眾投票的影響時,長期影響選民對候選人的 評價會比短期的施政評價影響還重要。

二、研究架構

本研究的依變數為投票對象,以候選人因素和施政評價為自變數,探討現任 者能夠連任的因素。由於影響選民投票抉擇的因素中,不僅只有候選人和施政評 價,背後還有許多影響因素,如同前面所提到長期因素的政黨認同及民眾的社會 特徵都會影響選民的投票抉擇。因此,本研究將選民的社會特徵包含性別、年齡、

教育程度、省籍及居住地等當作控制變數納入分析,此外,考量到台灣政治背景,

統獨議題和族群認同的分歧一直以來影響台灣選民投票抉擇,本研究也將這些影 響因素當作控制變數納入分析。這些相關影響變數與投票抉擇的關係以下敘述 之。

台灣擁有獨特的政治歷史背景,包含過去被殖民的經驗、國民黨長達五十年 的執政在政治、經濟和社會上的改革,還有從威權體制過渡到民主體制的過程造 成族群關係有不同階段的發展。在威權時期,族群的緊張關係來自於外省人擁有 政治上的權力對本省文化的壓制,隨著台灣民主化及本土化後,外省人在政治、

文化上漸漸失去優勢,尤其在 1980 年代後期民進黨成立後,民進黨所強調台灣 本土文化、台灣獨立的訴求,造成台灣民眾在中國人/台灣人認同上的對立、統 獨立場上的分歧,當中省籍扮演了重要角色,形塑民眾的族群認同和統獨立場(王 甫昌 2002;吳乃德 2002;游盈隆 1996;鄭夙芬 2009)。過去有關選民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

為的研究也證實,省籍問題是主要影響選民投票抉擇的因素(何思因 1991;陳 義彥與蔡孟熹 1997;游盈隆 1996),不同省籍對於政治議題、政治態度甚至 投票對象會有不同的看法或選擇。本省閩南人較傾向支持獨立而大陸各省市人較 傾向支持統一(陳義彥與陳陸輝 2003)。省籍背景對族群認同的影響上,本省 閩南人、本省客家人及大陸各省市人中,有較多比例的本省閩南人自認為是台灣 人、有較多比例的本省客家人自認為是中國人、高達 75%的大陸各省市人自認為 是中國人(游盈隆 1996),不過隨著世代交替、族群社會接觸頻繁民眾認同也 開始有變化,本省閩南人、本省客家人和外省人都有較高的比例認為自己是台灣 人,自認為是中國人的比例降低(吳乃德 2002;林瓊珠 2012;徐永明與范雲 2001;游盈隆 2012)。省籍的差異對政黨支持和投票對象也有影響,外省籍的 選民較傾向投給國民黨、本省客家人和本省閩南人的選民較傾向投給民進黨(何 思因 1991;吳乃德 2002;徐火炎 1991;盛杏湲 2002;鄭夙芬 2007)。

當執政黨為民進黨時,外省人對「族群和諧」、「社會安定」等正面評價上,較傾 向於持負面評價,而當執政黨為國民黨時外省人則較持正面評價(吳重禮與崔曉 倩 2010)。

在族群認同和統獨立場這兩個變數上,許多研究皆指出與省籍有顯著關係,

而且對投票對象和政黨認同也有影響(徐火炎 1991;盛杏湲 2002;2010;陳 義彥與陳陸輝 2003;游盈隆 1996)。台灣的族群問題是民眾自認為是台灣人 或中國人,而統獨問題則是台灣要跟大陸統一或獨立。盛杏湲(2002)的研究指 出選民依據自己的認知能夠標示主要政黨的統獨位置,民眾認為國民黨較偏統一 方向,而民進黨較偏獨立方向,另外民眾的統獨立場對投票對響的影響上,主張 台灣獨立的選民較傾向投給民進黨候選人,主張統一的選民較傾向投給泛藍政黨

(包含國民黨、新黨、親民黨)候選人。在族群認同方面,民眾自認為是台灣人 會較傾向投給民進黨候選人(陳陸輝、耿曙與王德育 2009)。鄭夙芬(2009)

以「台灣人/中國人認同」和「統獨立場」建立台灣意識指標,其研究發現相對 於低台灣意識者,高台灣意識者投票給民進黨候選人的機率較高。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

政黨認同對選民投票抉擇的影響不僅在學理上被重視,在台灣選民行為的研 究中也顯示政黨認同是個重要影響選民投票抉擇的因素,甚至比個人的社會特徵 重要(包正豪 2009;2013;何思因 1991;吳重禮與許文彬 2003;徐火炎 1991;

陳陸輝 2000;陳陸輝與耿曙 2008;游盈隆 1996;鄭夙芬 2009)。這些研 究討論政黨認同對選民行為和政治態度上的影響,其中在政黨認同對投票抉擇的 影響上發現:選民愈傾向某一政黨有愈高的機率把票投給它。

至於關於選民社會特徵部分,過去性別差異對投票抉擇的影響並不大,直到 2008 年馬英九先生當選總統性別差距才首度出來,女性相對於男性較傾向於投 給馬英九,但是加入政黨認同後性別變得沒有影響(楊婉瑩與林佩婷 2009;

2010)。到了 2012 年的總統選舉代表國民黨參選的馬英九和代表民進黨參選的蔡 英文,選民會因為性別而影響其投票抉擇?劉嘉薇(2013)的研究顯示,選民的 性別對投票對象沒有顯著影響,但是加入選民的政黨認同後發現,相較於中立選 民,男性泛藍選民及女性泛藍選民偏向支持馬英九,而男性泛綠選民及女性泛綠 選民偏向支持蔡英文,突顯政黨認同對投票抉擇的重要性。

年齡或政治世代的影響隨著世代交替選民的政治態度或行為也有不同(盛杏 湲 2002;陳義彥與蔡孟熹 1997;陳陸輝 2000;2013;陳義彥與陳陸輝 2003;游清鑫與蕭怡靖 2007),本研究認為不同世代對投票抉擇有所不同,因 此年齡以政治世代劃分,是否不同世代對投票抉擇有所不同。在選民教育程度對 投票抉擇的影響上,過去研究顯示,教育程度高的選民比較會投給國民黨,教育 程度低的選民比較會投給民進黨,但是並非每一次選舉都具有影響(林聰吉與游 清鑫 2009;徐火炎 2003;鄭夙芬 2007)。另外,在地理區域對選民投票抉 擇的影響上,存在著北藍南綠的情況,北部選民較支持國民黨候選人、南部選民 較支持民進黨候選人,而「系絡效果」(contextual effect)是造成南北差異的原因 之一。徐永明與林昌平(2009)研究發現地域和省籍對民進黨得票率有影響,不 同省籍集中地對民進黨支持的影響有所不同,閩南集中地對於民進黨支持度相對 於客家集中地和外省集中地較高,也就是說民進黨的得票優勢主要來自閩南鄉鎮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

市地區。周應龍(2012)的研究也指出社會系絡對選民投票抉擇的影響,南部和 北部不論在閱聽習慣和人際討論上有差異,北部會較常聽到對泛藍有利的訊息、

泛藍人際討論系絡高於泛綠,而在南部泛綠討論系絡高於泛藍,這些有利於北藍 南綠的情況。

綜合前述的研究理論與相關研究結果,本研究候選人評價、施政評價(包含 經濟評估)、性別、政治世代、教育程度、省籍、政黨認同、族群認同、統獨立 場和居住地等變數,探討對選民投票抉擇的影響。其研究架構如圖 1。詳細各變 數的編碼方式請參見附錄二。

自變數 候選人評價

施政評價

控制變數 性別 政治世代 教育程度

省籍 政黨認同 族群認同 統獨立場 居住地

圖 1 研究架構 資料來源:作者自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