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分為三節,第一節為本研究的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

問題;第三節為與本研究相關的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動機

「閱讀」是教育的主要基礎,藉由閱讀,可以豐富幼兒的知識

與經驗,而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幼兒終身學習的養成。縱觀天下,

英國、美國等先進國家皆致力於閱讀政策提倡,包括美國的「給嬰 兒書」(Books for Babies),父母親在孩子嬰兒時期即開始親子共 讀,父母親運用閱讀卡、厚版書說故事給嬰兒聽;而英國則推動免 費贈書給三歲以下嬰幼兒的「閱讀起步走」(Book start),期能推廣 家庭親子共讀的活動,鼓吹從小及早接觸閱讀(程可珍,2017)。有 鑑於親子共讀的重要性,教育部於民國九十八年至民國一百零三年 推動「悅讀一零一計畫」,推廣親子於家中的共讀活動、並增加幼兒 園的書籍 (教育部,2014)。此外,教育部於民國一百零五年舉辦

「優質家庭教育圖書」評選,讓父母親及幼兒有更多共讀的參與

(教育部,2016)。

親子共讀是一項重要的家庭教養活動,共讀互動能促進幼兒語 言的發展與學習(Leech, Salo, Rowe, & Cabrera, 2013;Reese &

Robertson, 2017;Tompkins, Bengochea, Nicol, & Justice, 2017)。親子 共讀活動對幼兒早期語文能力發展深具影響力,包括語彙能力、口 語敘述能力和閱讀興趣方面都能有所提升。父母親共讀時與幼兒的 互動,像是向幼兒提問,要求幼兒回應訊息及參與共讀,這些的共

2

讀互動策略都影響幼兒的學習與發展(Han & Stacey, 2014)。

親子共讀時,父母可以示範閱讀的技巧及與幼兒討論圖畫書的 內容。在雙向互動的溝通中,幼兒可學習即時即地話語(immediate talk)、和非即時即地話語(non-immediate talk),即時即地話語是指 與幼兒共讀時,文本或圖片上眼前可見的訊息,像是命名、顏色及 數量;非即時即地話語是指非眼前文本或圖片立即可見的訊息,像 是連結幼兒的生活經驗、預測及推論故事內容。此外,共讀時幼兒 也能學習文字書本概念,像是書本的翻頁、閱讀的方向等(De temple, 1994;Duursma, 2016)。

在社會變遷的影響下,母親及父親於家庭中扮演的角色與傳統 男主外女主內不同。在家庭經濟來源及家務分工方面,傳統農業時 代,需仰賴勞力生產,家中經濟支柱主要由父親擔任,母親則主要 分擔家事及養育子女。進入工業化時代,經濟生產型態轉變,許多 婦女也紛紛進入職場,形成雙薪家庭,家中傳統母親及父親的角色 也隨著改變。母親在經濟方面的角色,與父親維持家計的角色的日 趨平衡。此外,傳統由母親教育子女及擔任家務工作的角色也有所 調整,父親的分擔及參與家務和教養子女的機會增多。現代母親及 父親角色的安排已與傳統父權角色不同,家庭中照料及教育子女的 分工由母親及父親共同支持及參與(曾素秋,1997;黃松溝,

2002)。

父親參與分擔家庭家務及教養的角色,對家庭及子女具有重要 的影響。在教養子女分工上,父親擅長創新、挑戰及與幼兒玩耍;

母親則擅長照料幼兒生活及情感分享。母親及父親在教養子女的專 長是不同的,母親及父親可依教養擅長的部份給予幼兒成長的協助 及引導(黃松溝,2002)。

3

親子共讀是一項重要的家庭活動(Bus & Ijzendoorn, 1988;

Baker, 2013;Debaryshe, 1993;Ninio, 1983)。國外的研究發現,母 親及父親與幼兒的共讀互動策略有所不同,父親較母親使用更豐富 的詞彙種類。可能原因是相較於母親,父親平日照料幼兒的時間較 少,對於幼兒的語言程度不如母親了解,因此父親於共讀中使用的 詞彙較母親複雜(Pancsofar & Vernon-Feagans, 2010)。由此研究可 知,父親於共讀中提供幼兒與母親不同的語言內容,父親於共讀中 的角色也值得進一步探討。

過去國內親子共讀研究多以母親及幼兒為研究對象(金瑞芝,

2000;張鑑如、林佳慧,2006;陳彥廷、陳穎志,2008)。然而,父 親於共讀中的重要性也是值得研究。父親可能會提供幼兒與母親不 同的學習機會及共讀技巧(Pancsofar & Vernon-Feagans, 2010),需 要相關研究進一步探討。本研究將探討四歲幼兒母親與父親共讀互 動策略和談話內容,以補足國內對父親與幼兒共讀相關研究的不 足。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