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動機

Dickens(1859)在雙城記裡頭以這一段文字作為開場:「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 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年代,也是無知的年代;這是信仰的紀元,也是懷疑的紀 元;這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絕望的冬天;我 們無所不有,我們一無所有;我們正走向天堂之路,我們也通往地獄之門」(狄 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 1859)著,文怡虹譯,2011)。時間不斷地前進,

風景也不斷改變,科技數位化的潮流已深入社會文化的脈搏裡,我們生活在一個 鑿吧(Arnheim, 1952)。

第二節、研究動機

(一)眼看音樂,耳聽影像

Morris(2007)在電影 Glass: A Portrait of Philip in Twelve Part 中說道:「Eisenstein says that the epitom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oser and filmmaker is that one should end up being able to see the music and hear the image.」音樂家與攝影家透過 創作描繪故事,它們所呈現的作品最終都是要讓觀者能夠看到音樂聽到影像,如 同一段輕快的曲子讓你想起了某人的笑靨,一張構圖壓迫的照片使你感到緊促的 心跳聲逼近,這都是感知相互作用的結果,透過心智的建構,知覺彼此交互編碼,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4

成就了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與觸覺等五感共感的感知能力。人類利用五感接 收傳遞訊息,如今傳遞的媒介在科技的加入後,虛擬的影像躍出框框,訊息在 0 與 1 之間轉換,情感在透過傳統的紙筆往返外,更可透過外在的科技輔助我們內 心的感受,科技豐富了感知經驗,也使我們更能交流彼此內心的風景。

Burger(1972):「藝術的所有語言都是把瞬間轉變為永恆而發展的。藝術假設美並 非例外、並非特例,而是一種順序的基礎。」(約翰.伯格(John Berger, 1972)著,

吳莉君譯,2010)。過去我們在安全的距離外欣賞藝術家的創作,即使是不美的 事物也能使我們的眼睛愉悅,像是濃烈的色塊,如同 Mark Rothko(1960)的作品 No 14 圖 1-1 所示,又或者是刺眼卻有秩序的燈光裝置等,觀者透過各種作品瞭 解人類經驗的範圍,更得以進一步突破藝術的界線。Ackerman(1990)認為也許我 們不會為了藝術創作割去自己的耳朵,但透過那些藝術家們的作品我們得以以管 窺豹的經驗依舊是震撼人心的。

Kandinsky(1911):「每件藝術作品都是它那時代的孩子,也是我們感覺的母親」

(康丁斯基(Kandinsky, 1911)著,吳瑪俐譯,2006)。現代的藝術表演開始整合科 技、表演者與創作者三方,透過展演活動創造出獨特的空間與風格,科技藝術的 特性造就了觀眾主動參與協同創作者的藝術創作,科技藝術的創作輪廓逐漸浮現,

這是一種結合了創作者的作品理念及觀眾賦予價值的共同協作,此輪廓形塑出的 作品更符合這個科技時代的精神,作品也因為各個個體的參與產生了與眾不同的 價值。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5

圖 1-1:No 14, Mark Rothko(1960)

資料來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Rothko_No_14.jpg

(二)空間說故事

敘事是一種故事化的敘說形式,普遍存在日常生活之中。敘事的基本結構是由故 事(story)、論述(discourse)與敘述行為(narration)所組成;故事是描繪的的 人物與內容,論述是描繪系列性事件的方法,敘述行為則是說故事的具體行動。

而敘事在科技媒介加入後產生新型態的說故事方式:新科技敘事。

新科技敘事模式(圖 1-2)乃透過「故事」、「影音效果」與「互動體驗」等三大 因子所組成(張樹安,2011)。在此架構中,故事的因子乃是利用特定空間內的 人與物作為發想,其產生的故事可透過科技加強聲光感觀娛樂體驗,並透過互動 的機制讓觀眾參與故事進行,進而使故事本身產生變化,改變觀眾在敘事過程的 角色。在此架構中設計者必須在這三大因子間取得權重的平衡,不讓其中一方喧 賓奪主的前提之下傳達出敘事的本質與內涵。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6

圖 1-2:新科技敘事模式

資料來源:張樹安(2011)。《3D 擴增實境應用於行動導覽之研究》,頁 125。

科技的革新編織出愈發強大的影音運算效果,人類沉浸其中後接收資訊的方式逐 漸影音化,多媒體折射的光影滲入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當數位訊號進入實 體空間後,創作者的感性思維如何與科技的理性技術平衡相處,並在軟硬體整合 下譜出動人心弦的故事將會是每位創作者的挑戰。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