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空間感知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9

第二章、文獻探討

第一節、空間感知

(一)共感覺

人類利用感官與他人溝通互動,我們透過聲音、動作、表情來傳達內心的想法與 情感,就像歌唱與舞蹈是與生俱來一般,情緒的旋律存在每個人心中,感官如同 我們身體的媒介,藉由各種感官我們得以彈奏出心中的旋律,與他人產生共鳴。

要瞭解知覺,就得用我們的頭腦,也就是用我們的心智,而心理學發現心智不在 在腦中,而是跟著大隊的賀爾蒙與酵素旅行全身,忙著理解我們稱之為觸覺、味 覺、嗅覺、聽覺和視覺的神奇複雜現象(Ackerman, 1997)。

人類主要的五感,根據日本色彩學學者村野順一(1996)的著作《色彩的秘密》

中提到五感的機能比例(圖 2-1)為:視覺:87%、聽覺 7%、觸覺 3%、嗅覺 2

%、味覺 1%。Gleitman(1991)將感覺的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圖 2-2):第一階段 為近處刺激,第二階段是神經的轉換(transduction),將刺激轉換成神經元可以 了解的語言─神經脈衝,刺激到這個階段就可以將它所帶的訊息一直往前送,第 三階段為意識(consciousness)或感覺經驗對這個訊息的心理反應。林宏銘(1998)

認為視覺與聽覺因為可以獲得遠方與高度反應,所以可稱為「遠感覺」,而味覺 與觸覺分別以舌頭、皮膚作直接接觸,所以稱為「近感覺」,嗅覺位於中間則屬 於「旁感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0

圖 2-1:五感機能比例(野村順一,1996)

資料來源:蘇文清(2006)。《聲音與色彩意象之共感覺研究》,頁 15。本研究重 新繪製

圖 2-2:感覺的過程三階段

資料來源:蘇文清(2006)。《聲音與色彩意象之共感覺研究》,頁 15。本研究重 新繪製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1

因為感官接收的性質不同,產生了不同的感覺,但是就感覺系統的接收處理過程,

Gleitman(1991)認為皆會有以下的共同特質(圖 2-3):

1.感知將外界的刺激整合起來並加以擴大,使得內在的感受細胞可以處理外在刺 激的感覺。

2.將外界的刺激轉換(transduction)成資訊。

3.所有刺激輸入都會登錄及轉譯成各種人類實際感受到的感覺向度,如聲音是大 小聲的強度向度,有些則如聽覺音頻不同的性質向度。

4.每個系統彼此交互作用發生,時間的前後也會互相影響。

圖 2-3:刺激反應與感官知覺意識流程圖

資料來源:蘇文清(2006)。《聲音與色彩意象之共感覺研究》,頁 15。本研究重 新繪製

日常生活衝擊造就我們感官的經驗,每個人多少也體驗過感官知覺的混合經驗,

Ackerman(1990)指出一種感官的刺激會連帶刺激另一種感官:也就是所謂的共感 覺(synesthesia),這詞由來自希臘文的 syn(共)和 aisthanesthai(感覺)組成,

意即感覺的厚重外衣由絲絲縷縷重疊織成。就像明亮的色調讓我們聯想到音樂的 高音部,暗色則和低音有關一般,共感覺的基因存在人類的腦中。無論是近感覺 遠感覺,還是五種感官替我們接收訊息的比例多寡,感官總是替我們傳達世界的 訊息,帶給我們不同的體驗。或許五種感官交織而成的共感覺會讓我們分心,卻 也都是人類源源不絕的創意來源。

在( 李建緯,2010)。許嘉猷(2004)說明 Bourdieu(1996) 提出的美學感知

(perception)、傾向和慣習是整個藝術場域史的產物,也是所有的藝術潛在消費 者,透過一種學徒身分不停地再製的產物。如同有習慣逛博物館,長久浸淫藝術 Edouard Manet 強調「為藝術而藝術」,支持藝術和個人風格筆觸的概念,認為繪 畫就只是繪畫,不應承擔繪畫以外的使命。其中為藝術而藝術的純藝術之凝視可 以分兩點說明:

1.「再現」而非「被再現之事物」:Bourdieu(1996)認為 Manet 的繪畫風格提出一 種新的美學知覺模式,此模式重視的創作原則是「再現」本身。再現的創作 過程則決定了藝術作品的優劣,而這種手法誠如浪漫主義大師 Eugène Delacroix 所言:「所有的主題,皆可經由可敬佩的畫家本人而成為良好的主 題。喔!年輕的藝術家,你在尋找某一主題嗎?任何事物都是主題,主題就

換(collective conversion),而此新的美學知覺模式乃是對近代世俗世界的底 層或庸俗事物之描繪為最佳的範例(許嘉猷,2004)。

鄭泰昇(2011)在《互動建築》裡指出互動設計是一個跨領域設計,最早是由 IDEO 公司的創辦人 Bill Moggridge 教授於 90 年代所提出,互動設計乃結合人機互動、

工業設計、空間設計、人因與電腦感測技術,增加人與環境、物品、服務的互動 方式。互動設計可以視為設計一個人造物的被使用的行為,藉以創造人類的使用 經驗,因此其中使用者操控該物體所使用的介面(interface)、使用行為(behavior)

以及使用過程的經驗(experience)等三要素為互動設計最基本的要素。

互動設計的重點在於機器如何與使用者的行為經驗結合,機器內部的程式編寫決 定了機器如何思考,互動設計在乎的是如何賦予機器,也就是人造物如何與使用 者溝通,這是一種創造預期被使用的情境,以及使用者的使用經驗與模式的塑造,

因此互動設計著重的是跨領域的知識結合,除了著重於於使用者的外顯行為外,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