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隨著我國各項資訊教育政策的訂定,自九十一年起教育部主導之資訊種子 學校培訓計畫也如火如荼的在全國各縣市展開,政府投注大量經費在推廣資訊 教育的用心固然令人佩服,但計畫是否順利推展、經費是否得到妥善使用乃至 是否達到計畫預期成效都是令人關心之重點,本研究旨在探討屏東縣「資訊種 子學校計畫」之執行成效。本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說明本研究之動機,第二 節說明本研究的研究目的,第三節說明本研究的研究問題,第四節說明本研究 的研究範圍與限制,第五節則為重要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動機

21 世紀是知識經濟的世代,數位科技已經走入人們的生活中。各國的教育 部門及專家共同參與教育工程有關於教育科技的計畫。例如,美國教育部在 1998 年提出「國家教育科技計畫」(Call to Action for American in the 21 Century)、

新加坡的「資訊科技教育總計畫」(IT Master Plan in Education)、香港政府宣布

「與時並進,善用資訊科技學習五年策略」、日本文部省 1997 年以「資訊化教 育立國」。台灣也在 1998 年開始積極地推動「資訊教育擴大內需方案計畫」及 2001 年的「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尤其,在「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的 政策中,明白的指引未來資訊教育的方向,分別是(1)師師用電腦,處處上網 路;(2)教師均能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教學活動時間達 20%;(3)教材 全面上網,各學習領域均擁有豐富且具特色之教學;(4)學生均具備正確資訊 學習態度,瞭解並尊重資訊倫理;(5)建立逾 600 所(20%)種子學校,發展 資訊教學特色;(6)全面建構學校無障礙網路學習環境,縮短數位落差;(7)

各縣市教育行政工作均達資訊化、自動化、透明化等的七大指標 (教育部,

2001)。

因應當今的教育政策與新教學理念的需要,在台灣各處紛紛舉辦關於資訊 科技融入教學的教師研習活動。舉辦研習的目的是希望能提供中小學教師因應 九年一貫新課程及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政策中教師均能運用資訊科技融入課

堂教學以提升教學品質。然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並非現有的課程,但幾乎所 有課程都可利用網路來充實內容與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如果思索為什麼要將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專家學者提出的觀點是:(1)資訊科技可增加學生學習動 機,(2)資訊科技具備特殊的教學潛力,(3)資訊科技可支援不同的教學型 態,(4)資訊科技可增加教師的工作績效,(5)資訊科技可培養學生資訊時 代所需的技能( Roblyer & Edwards, 2000 )。

正如台灣地區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座談會記錄(2001)中所述:未來老 師將利用電腦與網路的特性,於適當的主題、搭配適當的時機與各科教學相結 合,改善原本枯燥、死板的教學模式。因此,資訊教育是未來老師的專業素養 之一。

以上的論述,可知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本質,乃具有兩種目的,其一,就 老師而言,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可以提昇教學的彈性及延伸知識的豐富度,故對 老師而言,資訊科技成為師生一項不可或缺的教學工具與學習工具,使得資訊 科技的使用成為教室中日常教學活動的一部份。其二,對學生而言,奠定運用 科技與資訊能力的基礎。誠如,九年一貫新課程所要培養的終極目標是學生能 運用資訊科技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來尋找問題的解答運用的基本能力。

根據教育部推動運用資訊科技的計畫目標及專家的觀點,從「中小學資訊 教育總藍圖」的政策面、九年一貫新課程的資訊教育目標,以及資訊科技融入 教學的本質,可知資訊科技應用對未來的教育的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中小學 資訊教育總藍圖」所勾勒出未來資訊教育的願景是讓所有教師均具有資訊科技 融入教學之專業能力,同時要求教師於教學活動中,應用資訊科技佔其教學總 時數應達 20%,讓學生體驗不同的學習方法,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升教學 品質。故落實乃以第一線教師為起點,然而,要第一線教師達到九年一貫新課 程的資訊教育目標,教師的資訊素養就非常重要。因此,為了提升教師的資訊 素養,教育部提出「資訊種子學校建置與教師團隊培訓計畫」的方式建構教師 的資訊素養,此外,更期盼發展資訊教學特色,並充分發揮在校內及校群中之 示範作用,進而提昇同一地區學校資訊教育的水準。

因筆者為屏東縣僑德國小執行「資訊種子學校計畫」團隊成員之一,實際 參與本計畫之推動。在推動之決策及過程中,常反思本計畫之推動具體情形是 否達成原先預期計畫之目標、補助經費之使用是否合理、教師在運用科技於教 學上及本身資訊能力上是否得到提升等。綜合以上所述,期盼藉由本研究,以 了解「資訊種子學校計畫」在屏東縣國民小學執行的成效,此乃本研究的主要 動機。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