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概念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概念

九年一貫新課程之精神,將各領域學習使用電腦為輔助學習之工具,以擴 展各領域的學習並提升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為了使各學習領域的整合應用資 訊,教師宜做詳實的課程設計,讓學生均有機會習得基本資訊知識與技能,以 作為學生為各領域應用資訊的基礎(教育部,2001)。有關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的教師技能,在九年一貫新課程及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政策中,對於資訊科 技教育明白的指出教師均能運用資訊科技融入課堂教學時間達20%具體作為。

然而,身為中小學的第一線基層教師,為了能適應資訊化社會的環境,有 其必要探究資訊教育的本質,掌握網路的全貌,充實本身對資訊的素養,並掌 握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方能指引國小學生走出網路迷思,充分善 用資訊,解決課業及生活周遭問題,使其不僅具有基本的資訊處理及應用能力 之外,提升學生「資訊素養」,更重要的是能培養他們具備有問題解決能力,

以迎接二十一世紀的資訊化社會的到來。基於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所提出的 目標「教師能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活動」有其必要了解何為「資訊融入教學」?

另一方面,為因應數位化環境,學習型態的改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提升學 生「資訊素養」也是一個重要課題。倘若要使用科技融入教學以提升學生的「資 訊素養」,教師本身也應具一定的資訊素養,方能達成教學目標,兩者是密不 可分的。

本節就資訊融入教學的意義、資訊融入教學中教師的角色、資訊融入教學 的方式以及資訊素養的定義、資訊素養的應具備的能力、資訊教育的推動、相 關資訊素養研究分別論述如下:

壹、資訊融入教學的意義

要 了 解 「 資 訊 融 入 教 學 」 ( computer-integrated instruction or Technology Implementation into Classroom)的意義之前,必須對什麼是「資訊科技」一詞有 所了解,係指電腦多媒體或網路科技,其具有數位化、影音聲光多重刺激、易

於存取、快速處理、便於溝通等功能。何為「多媒體」的內容呈現係指具有文 字的特性以外、還包含了聲音、影像、圖形、動畫、視訊等物件(蔡東鐘,

1997),換言之,「資訊科技」即是電腦科技與通訊科技的結合(王全世,

2000)。而「融入」一詞(英文為implementation 或是 integration)的意義,國 外的專家學者Dias以電腦整合教學(Computer Integrated Instruction )或科技整合

( Technology Integration )、整合科技於教學(Integrating Technology into Teach ing)來將科技整合視為一種「統整」的重要議題(王全世,2000)。Jonassen(1996) 曾以Mindtools說明教學科技有三種層次的應用,分別是學電腦知識(Learning about Mindtools) 、 從 電 腦 學 知 識 (Learning from Mindtools) 、 用 電 腦 學 知 識 (Learning with Mindtools)。

根據Jonassen(1996)所提出「教學科技」有三種層次的應用,其中「用電腦 學知識」,所對應的便是「資訊融入教學」。國內專家為「資訊融入教學」下 定義,也就是將資訊科技融入於課程、教材與教學中,讓資訊成為師生一項不 可或缺的教學與學習工具,並使得資訊科技的使用成為在教室中日常活動的一 部分,且能延伸視資訊科技為一個方法或一種程序,在任何時間、地點來尋找 問題的解答(王全世,2000)。換言之,老師利用電腦及網路特性,於適當主 題適當的時機,與各科相結合,並使用電腦及網路技術,讓教學生動活潑,改 善原本枯燥、死板的教學模式,稱之為資訊融入教學。若從科技的特性來看,

「資訊融入教學」的本質,誠如,Jonassen(1999)的觀點認為科技在教學上的 應用具有的特質:(1)利於知識之建構(2)提供真實情境、問題解決過程(3)

提供合作學習討論,互動的機會。

貳、資訊融入教學的老師的角色

根據定義,資訊融入教學乃希望透過資訊科技與學習領域的整合,不只是 提升學生在領域上的學習成效,也相對提升學生的資訊能力(邱瓊慧,2001)。

Lehrer(1993)更指出透過超媒體建構,提昇了學習者參與學習的程度,有較佳

之學習保留。有鑑於此,在教師教學過程與學生學習歷程的一部份,資訊科技

綜合資訊融入的定義、超媒體建構、教學設計以及教學方式,「資訊融入 教學」學習的主角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則是協助的角色。更由於資訊科技的 介入,使用科技當作教學工具,在使用上對教師的專業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教 師不僅充分了解科目課程及其內容,且需要借助自身的專業知識對科技融入教 學的判斷及演繹,為學生提供量身訂造的情景和媒介以進行學習(范進偉,

2004)。根據Wang與Li的觀點,資訊科技在教學中的角色可分為五個等級(王世 全,2000;徐新逸、吳佩謹,2002)。如下表3所示:

表3 資訊科技在教學中的角色 等級 意義 描述

0 無 教師缺乏取得科技工具的管道,也沒有時間實施使用 1 分離 資訊科技被用來教學生如何使用資訊科技;資訊科技與其

他課程內容沒有連結,或連結性很低

2 補充 師生偶而使用資訊科技來教學與學習;資訊科技在既有的 教學活動中視為補充的角色

3 支援 在大部分學習活動中需要用到資訊科技

4 整合 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師生很自然地使用資訊科技來教學 與學習

資料來源:(引自徐新逸、吳佩謹,2002)

除此之外,Moersch依資訊融入教學程度劃分 0(不使用)至 6(精緻)共 分為七級,歸納整理如表 4。

表 4 資訊融入教學程度表

(Explore)

資訊科技是教學的支援與補充工具。(例如:個別指導、

教育遊戲、提供學習刺激)

3

融入

(Infuse)

有效使用科技工具。(例如:科學實驗、試算表分析結 果、或者各個學校間透過電子傳播傳遞資料)

4

整合

(Integrate)

科技工具被整合成一種方法,提供豐富的內容讓學生確 切的了解概念、主題和歷程。

5

擴充

(Expand)

科技的使用被延伸到教室以外。課堂中的教師積極主動

(Refine)

科技被視為過程、產出(例如:發明、專利、新的軟體設

豐富的教材內容,讓學生確切的了解主題和歷程。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已 有相關的研究探討,例如:專題式學習、主題式教學、探究式教學、合作學 習、及練習式教學等。此外,從學習的角度,透過網路、傳真、EMAIL、PDA 等資訊科技可以將學生的學習延伸到教室以外。所以資訊融入教學的最終目 的,即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應用活動,教師的角色則是扮演輔助的角色,資 訊科技也是一種提供學生在產出知識的過程中,學習成果發展的平台。

參、資訊融入教學的方式

到底是何種時機或用何種方式進行「資訊融入教學」,是第一線教師所關 心的問題。實施時有哪些因素該注意?以何種方式進行融入教學,需思考科技 融入的目的,學者Jonassen(1999)的觀點,科技在學習活動上是協助學習者做 有效的學習,或者提供傳統教學所無法遂行的教學目標,因此,教學者要融入 教學時需從下列方向思索:

一、運用科技技術輔助學習者進行觀念比較、資訊搜尋,以及作品呈現的過 程,有利於知識之建構。

二、運用科技技術透過科技提供真實情境、問題解決過程,讓學習者經歷「從 做中學」的知識學習。

三、運用科技傳播的特質,提供合作學習討論,互動的機會。

以上的觀點,說明一個重要核心就是企圖能創造建構主義式的學習環境,

老師透過科技輔助學習者知識建構 (Knowledge Construction)、支援知識探索 (Knowledge Explorations) 、 支 援 做 中 學 (Learning by Doing) 、 支 援 合 作 學 習 (Collaborative Learning) 、 支 援 反 思 學 習 (Learning by Reflection) ( Jonassen , 2000)。由資訊科技在教學中的角色,第四等級是說明一種整合性的學習,換 言之,科技是教學的一項利器,光是具備利器,如果沒有好的教學設計的配 合,亦是無法在教學達到良好的成效。學者以建構主義的教學理念的觀點,將 科技視為學習的學伴,利用科技來學習(Learning with technology)(Jonassen,

1999)。基於此觀點,也指出教師採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方式,整個教 學必需做適當的設計才能發揮建構式學習的優勢。

以WWW在教學上的運用為例進行研究,學者提出建議在進行科技融入教 學時應考慮的因素如下表五(Harmon & Jones,1999):

表5 科技融入教學應考慮的因素 的特性之外,尚需要考慮的因素,例如Harmon & Jones所提出的11項科技融入 教學應考慮的因素、Moersch所提出「資訊融入教學程度的劃分」程度,以及 Wang與Li所提出「資訊科技在教學中的角色」。此外,當教師使用資訊融入的 方式來進行教學時,也可以採納張國恩(2002)所提的建議,其分別應思考的 面向,例如,考慮其需求性、在目前的教學環境,資源能夠配合實行的可行

性、應考慮教學資源是否容易取得、資訊融入是否較符合學習理論、與原始教 材之結合程度、展現方式應考慮學科的表現內涵,最重要是要重視智慧財產權 的問題等等問題。

綜合教學意義、教師的角色、教學的方式,歸納出一位成功的科技教師,

誠如學者所言,成功的科技教師必須具備的條件:(1)電腦與非電腦教學活動 間平穩的轉換技能,(2)有效的分組策略技能,(3)軟體對課程邏輯合理性 的應用技能,(4)有效監控與評量技術,(5)運用多元方法以促進學生將科 技資源轉換為個人或群體資訊(吳明隆,1997)。從具備成功的科技教師的條 件來看,一位教師若要將科技引入教學,教師本身需具備一定的能力。

肆、資訊素養的定義

何為「素養(literacy)」?所謂「素養」,源自英語的「Literacy」,即對於 文字的讀寫能力。國內學者將素養一辭就是理解以及和外界做有意義溝通所要 的能力(吳美美,1994)。究竟什麼是「資訊素養」?依據 1998 年美國圖書館 學學會議(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對資訊素養的定義為:在資訊時代人們能利 用書籍、電腦、政府、機關、影片或其他來源的資訊等資訊,去發現、評量和

何為「素養(literacy)」?所謂「素養」,源自英語的「Literacy」,即對於 文字的讀寫能力。國內學者將素養一辭就是理解以及和外界做有意義溝通所要 的能力(吳美美,1994)。究竟什麼是「資訊素養」?依據 1998 年美國圖書館 學學會議(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對資訊素養的定義為:在資訊時代人們能利 用書籍、電腦、政府、機關、影片或其他來源的資訊等資訊,去發現、評量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