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小學校長分布式領導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關 係。本章主要說明本研究之緣起與研究的基本界定,共分為四節:第一節 為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第三節為名詞釋義;第四節 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

領導者所面對處理的是眾人之事。一個好的領導者能為眾人帶來改變,

翻轉一個組織、提升成效。教育行政研究中,校長領導長期以來受到重視,

學校領導的研究如風起雲湧,領導模式的發展,百家爭鳴。

隨著社會發展與時代的進步,領導理論與時俱進,不斷推陳出新,領 導理論的演進,從特質論、行為論、權變理論,1980 年代以後,新型領 導理論相繼出現與發展,相關包括:魅力領導、願景領導、道德領導、柔 性領導、教導型領導、服務型領導、教學領導及學習型組織等,已是學校 領導者不可或缺的專業知識。新領導定義、理論或模式的探索,加入新的 想法與思維進行統整和精緻化,在高度複雜及以知識為基礎的組織裡,每 位成員的知識對於組織而言都是有助益的。而隨著相關概念的發展,傳統 領導者與追隨者的角色界分亦已漸趨模糊。

過去的領導理論忽略領導實踐中的情境轉變,乃偏重個體、英雄式、

正式職位角色的領導,無法解決組織的所有問題。因此,為因應組織內部 及外部日趨複雜的背景環境與動態競爭,學者亟思新的方法。然而,學習 型組織的興起,每個成員都應該是參與者,進而影響學校結構型態及成員 角色地位,況且在現今學校環境變得日益複雜,需要更快速地應變,從垂 直的政策驅動轉變為橫向,組織合作的關鍵在於系統改造,領導要具有適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

應性、靈活性和快速反應外部和內部迫切需要的改變。學校領導角色面臨 重新定位,不再是單憑校長一人的領導,包括行政人員與教師,都可扮演 領導的角色。秦夢群(2010)提到「分布式領導」(distributed leadership)

的出現,一掃過去傳統教育領導過度重視領導者個人能耐的看法。在這樣 的發展脈絡之下,分布式領導逐漸取代個別的領導者,已成為國內學校領 導研究的顯學。

許多研究都發現,成功的校長都認為單一的領導取向有其限制,並將 其領導角色視為主要是增權益能給他人(Day, Harris, Hadfield, Harry &

Beresford, 2000; Harris& Chapman, 2002)。臺灣地區自從教師法通過及實 施中小學校長遴選制度以後,學校領導的環境已產生重大改變,部分領導 責任已明顯分布於學校的成員,已非單一領導者的英雄式領導。以校長為 權力中心的學校領導型態已經過去,取而代之的是強調群策群力的領導社 群,讓更多成員參與領導,在當今的教育現場中,校長已無法獨力勝任所 有的領導角色,相對地,基於教育專業,每一位教師或成員,都應善用其 專業在適當的時機或層面扮演領導者的角色。因此,當前學校領導的行為 或模式,應跳脫科層組織中職務角色的窠臼,藉由權力的共享,以及領導 能量的匯集,予以實踐,做為學校變革的重要推力。

吳清山、林天祐(2010)表示分布式領導主要特徵如下:1.多樣領導:

組織領導者不只是首長而已,還包括部屬;在學校中,校長、行政人員和 教師都可扮演領導者的角色;2.相互依賴:不只是領導者與部屬的互動關 係,更是組織中成員和環境形成彼此相互依賴的動態關係;3.共同參與:

組織中成員都有機會參與領導活動,從事計畫、執行和決策;4.團體分享:

分布式領導強調團體成員交互作用,經由互動過程,分享經驗和成就感;

5.增權益能:組織中的成員享有做決定的權力,從權力分享過程中提升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政的專業能力。分布式領導可說是近年新興的教育領導議題,但讓較多的 教師參與決定的同時,也產生增加教師工作負擔等問題。爰此,瞭解當前 國小教師知覺校長分布式領導之實際現況如何,成為本研究動機之一。

在現今面臨高度競爭與挑戰的社會,學校教育的績效愈來愈受到社會 大眾的關注與檢視,要如何激勵學校教師共同為組織目標而努力,展現超 出工作要求以及於角色責任以外的付出行為,變成為學校領導者的重要任 務 。 而 這 樣 展 現 出 的 額 外 付 出 行 為 , 即 是 所 謂 的 「 組 織 公 民 行 為 」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簡稱OCB)。研究顯示,組織公民行 為與組織效能兩者呈現正向之關係。組織公民行為可作為組織運作的潤滑 劑,減少組織運作時的相互摩擦,進而有助於整個組織效率的提昇。

為了提升學校效能,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已成為重要的衡量指標,而談 到組織公民行為的功能包括:1.組織公民行為是一種自願合作行為,能自 發性的維護組織正常運作,減少組織摩擦;2.能促進生產效率的提高;3.

能有效地協調團隊成員和工作群體之間的活動;4.能增強組織吸引和留住 優秀人才的能力。試想學校領導人如果能夠促進教師展現上述這些行為的 話,我國教育改革所衍生的許多問題或許大多能解決。在學校組織中,組 織公民行為的展現,是學校組織成長與永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教師所表現 出對工作的投入與奉獻等外顯行為,較無關乎對組織權威的服從、契約性 的義務或外在的酬賞等因素,主要視其個人意願及自發性使然,因此,相 當多研究以教師組織公民行為的概念作為學校成果之重要描述。於是瞭解 當前國民小學教師的組織公民行為之現況,則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在分布式領導理論,便是由每個成員在其負責領域和信任與合作的氛 圍下,參與領導運作,以利達成組織任務及提升組織效能。子夏曰:「君 子信而后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后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信,謂誠意惻怛而人信之也。厲,猶病也。事上使下,皆必誠意交孚,而 后可以有為。信任是人際關係能否順利運用的基石,根據社會交換理論的 看法,型塑關係品質的關鍵因素是信任。的確,對於很多事情來說,人與 人之間的信任是前提,領導者與組織成員之間也不例外。在信任的前提下,

組織成員容易產生正面情感傾向,常能抱持一股安全感及幸福感,對人、

事、物的看法較為正面,所以較有可能展現出有利於他人或有利於組織的 工作行為。

而綜觀國內碩博士論文,針對分布式領導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 研究,共計6篇:向家逸(2010)以桃園縣公立國民小學校長及教師為研 究對象,劉瑞珠(2010)以新竹縣、市國民小學教師為研究對象,王瓊滿

(2010)以竹、苗地區國民小學教育人員為研究對象,江志軒(2011)以 苗栗縣國民小學學校教師為研究對象,田維仁(2011)以臺中市公立國民 小學教師為研究對象,許聰顯(2014)以北北基三市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為 研究對象;目前未有單獨以臺北市市立國民小學教師為研究範圍。然而,

究竟在臺北市轄內市立國民小學校長分布式領導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的 現況程度及其關係如何,與其他地區的研究結果是否相同或相近,有待進 一步瞭解。是故,有關臺北市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分布式領導與教 師組織公民行為之關係,尚待實徵研究確認。因此,瞭解臺北市國民小學 校長分布式領導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間的關係,以及臺北市國民小學校 長分布式領導對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預測力如何,為本研究動機之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