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數學中,定義數學概念時使用的是語言,表徵數學想法時使用的是語 言,連結不同的數學表徵時使用的也是語言(Han & Ginsburg, 2001),而 在數學溝通中,無論是個體腦中自己與數學的溝通、個體與數學材料的溝 通、個體之間的溝通,都需要語言的參與。這樣的看法,可用Zevenbergen

(2001)說過一句話來貼切形容,

「數學極奠基於語言」(mathematics is very language-based)。

以傳遞數學的角度來看,語言是舉足輕重的。Corson(1985,引自 Ellerton & Clarkson, 1996)曾指出,所有形式的知識都是透過語言傳遞的。

數學當然也不例外。在數學課堂中,教師使用語言以對學生描述數學公式,

定義新的數學概念,組織數學概念,也藉由語言對學生提問以促進學生思 考(Han & Ginsburg, 2001)。幾乎所有課堂活動,都需要語言的參與,語 言是教師傳遞數學、與學生溝通數學的重要媒介。

一般而言,教師進行數學教學時,會同時使用形式化的數學用語與非 形式化的教學用語(Gough, 2007)。因此,學生在學習數學時,常常需要 同時接觸數學符號與自然語言,他們必須在這兩種語言交互作用的複雜數 學活動中進行運思與詮釋(Saenz-Ludlow & Walgamuth, 1998)。並且,這 些語言常常包含數學中具有特殊意義的詞彙、數學符號,或以日常生活中 少用的語法結構呈現,許多研究指出這些因素都影響著學生的學習(Carter

& Dean, 2006; Marr, 2000; Warren, 2006; Zevenbergen, 2001)。

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存活了嗎?

吳秀萍(2004)在其教學的過程中,發現學生對她使用的數學語言,

特別是以文字敘述為主的數學語句,不甚瞭解,為此,她進行了探測臺灣 中學生數學語言理解的研究,並發現一些很有趣的結果。例如,含有「垂 直」的語句,即使是單純的、型如「…垂直…」的語句,學生都有理解問 題。她所研究的臺灣中學生中,面對「直線L 垂直直線 M」時,有近九成 的學生認為恰當,學生看似理解「垂直」這個數學詞彙,也理解此類語句。

然而,令人驚訝的是,他的研究中,有近五成的學生認為「A 點垂直直線 L」是恰當的敘述,更有超過五成的學生認為「A 點垂直 B 點」是恰當的 敘述,我們能說,學生對「垂直」這個數學詞彙真的理解了嗎?吳秀萍的 研究指出,學生對「垂直」的理解並不完全,他們的問題出現在數學語言 上,不能判斷語詞與另一個語詞組合時的恰當性,他們對「垂直」的關係 含意理解是有問題的。

我們不禁好奇,有多少數學教師像她一樣,能知道學生連基本的「垂 直」之關係含意理解都有問題?數學教師在使用數學語言時,特別是針對 文字敘述為主的數學語句,能覺察學生有理解上的困難?數學教師們會思 考什麼樣的原因使得學生理解數學語句有困難嗎?又有多少數學教師能 覺察學生有使用數學語句的困難,而在安排教學活動時特別關注培養學生 這項能力?故此,本研究將特別針對以文字敘述為主的數學語句,探討數 學教師數學語言相關教學能力具備情況為何。

謝豐瑞(2012a)認為,參與跨國研究可使參與的國家檢視、比較自己 本國與其他參與國之狀況,得到與單一國家研究不同的參考基準與反思角 度。故而,任何一個可與其他國家比較的研究機會,都應把握。在參與數 學師資培育跨國研究(Teacher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Study in

Mathematics, TEDS-M)的過程中,我們得到與美國合作進行 TEDS-M 延 伸研究(associative study)的機會,藉此機會,我們進行了臺灣、美國中 學數學職前教師數學語言相關教學能力的比較。

此外,本研究亦欲藉此與美國合作研究的機會,探討職前教師的思維,

因為文化活動(cultural activity)在一個社會中的變異是很受限的,這些活 動的現象,對該社會中的人而言,既顯而易見(transparent)又難以察覺

(unnoticed; Geertz, 1984)。教學乃是文化活動之一(Stigler, Gallimore, &

Hiebert, 2000),教師身為這項活動中的重要角色,對教學中的數學語言,

有什麼思維?我們相信,在與其他國家比較之下,思維的特徵將更為凸顯。

藉由此研究機會,在探討、比較兩個國家職前教師數學語言相關教學能力 的同時,我們也獲得對兩國職前教師數學語言相關教學思維進行探討與比 較之機會,從而瞭解他們對於教學中的數學語言有何共同或相異的思維。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