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教育部於 2010 年 2 月發表「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同路偕行、攜手合作、

關注學習、師生雙贏」,國民中小學教師從 2010 年度起開始辦理教師專業學習社 群運作。本研究擬以中彰地區國民小學為研究區域,進行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 與教師效能之探討,了解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之現況與教師效能的相關性,以 做為國民小學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之參考。本章為緒論,共分為四節,第一節說明 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為研究問題與名詞釋義;第三節為研究步驟與流程;第 四節說明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教師專業發展是近幾年教育改革的熱門議題,潘慧玲等(2004)在其「國民中小 學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指標之研究」中提到專業工作要能得到社會的認可,專業社 群本身需要有共識,保證專業的基本執業水準,在其指標中,將專業社群放在專 業態度項目下。教育部也深知教師專業發展是影響教育成效的關鍵。自2006年起 積極推動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計畫,希望藉由學校本位教學 視導與評鑑,透過專業對話機會的增加,建立學校專業社群,並透過專業社群的 力量,協助教師的專業發展(教育部,2006)。為能使教師持續進行專業成長,以提 升學生學習成效,2009年度起教育部委託高雄師範大學張新仁教授及研究團隊編 製「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提供專業學習社群的核心價值、基本理念 與運作方式。所以,教育部於2009年開始推動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鼓勵學 校改變進修方式,經由補助各社群經費,中小學教師可以自發性尋找志同道合的 夥伴,進行持續學習活動,關注學生學習表現的改變(教育部,2010)。在社群中,

教師互相支援、打氣,以集體智慧與力量,關注學生學習成效的提升,2010年即 有803個社群通過審核辦理,希望透過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計畫與教師專業學習結合 下,展現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校園文化。

前教育部長鄭瑞城曾說「台灣的未來在教育,教育的未來在良師」,可見教師 肩負著時代革新的重責大任,然打造良師只有教師專業發展評鑑還不足於全面提 升教師的素質;師資培育的教學能力養成,對瞬息萬變的社會脈動也不足以因應。

教師要抱持終身學習的態度,不斷提升教學能力,才能跟上教育革新的腳步,因 此,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提到教師增能賦權可以不假外求,自發性組成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就是很好的方式。緣此,當「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概念已在 全國中小學辦理之下,對於申請辦理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學校現況以及其成效,皆 有瞭解與探究之必要,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一。

W. K. Hoy 和 C. G. Miskel (2007)指出,影響組織成員表現的要素有四:一、

結構;二、個體;三、文化;四、政治學。這些因素猶如社群發展的「槓桿點」, 左右社群運作的效能與方向。社群成員的需求與信念、目標的明確性與挑戰性、

結構的分工與專門化、社群文化的價值與規範、學校及社群的權力運作與關係,

都會對於社群帶來壓力和影響,必須加以正視(引自高博銓,2008)。張淑宜(2010) 研究指出影響社群發展的因素大概可以分為外在環境及內在因素兩大類。外在環 境因素包括:教師討論時間不夠、校長與行政人員的支持度、社群是否有熱忱的 領導人帶領、學校教師學習風氣、學校組織文化因素等。而內在因素則包括:教 師個人、性別、家庭因素等。

教師個人、性別等個人背景既然會影響社群發展,再者從近幾年國內學習社 群的研究發現,教師自覺與主動、教師個人參與意願及教師流動率等都會影響教 師學習社群的凝聚與發展(方文智,2004;李佩玲,2002;林旭霓,2004;蔡進雄,

2003)。而教師性別因素是否也會影響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的發展,根據文獻探 討結果發現相當不一致,有的研究不管從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整體知覺,及對學

習社群發展看法都指出國民小學男性教師較女性教師為高(丁琴芳,2008;陳如意,

2008);有的持相反之觀點認為國小女性教師在專業社群表現高於男性教師(甘育 萍,2006)。甚至有研究發現不同性別教師在其整體教師社群滿意度或是教師知覺 學習社群方面並無顯著差異情形(張青菁,2009;張淑宜,2010)。綜觀上述研究,

不同個人背景之教師對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會不會造成不同的影響,單以性別因素 來看,就會造成不同的差異解釋,著實也讓研究者興起探討不同個人背景之教師 對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是否也會產生差異?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二。教 師是社群活動的專家,對於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運作,教師須體認自己是專業發 展的主體,藉由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以發展教師之專業。

T. J. Sergiovanni(2005)指出,學校應該建立學習社群以促進教育的發展,不論 從個人或組織的角度來看,學習社群的建立和發展絕對有助於教師和學校的成長 ( 引 自 高 博 銓 , 2008) 。 美 國 教 師 專 業 發 展 協 會 (National Staff Development Council[NSDC])執行長 D.Sparks 認為,學校應正視專業學習社群是專業發展的最 好形式,教育改革之中,集體的努力和智慧是變革的最大動力,比最聰明的個人 單獨的努力更有力量,而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可能是改革教學最可靠、最快速的途 徑(育林園丁日誌,2009)。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是以學校為本位,學校行政應建立制度與環境支援,提供 實質後盾,以支持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近年來國內研究顯示,不同學校背景之教 師知覺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的差異情形有所不同,例如丁琴芳(2008)研究指出國 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發展會因學校區域、位置、歷史、規模的不同而有差 異情形;張青菁(2009)研究指出在學校背景變項方面,37 班以上之教師居多,學校 位置多位於都會等交通便利、人口密集地區;張淑宜(2010)研究指出不同地區的學 校在校風、人文、風情會有不同的差異性;但在不同學校規模及學校歷史未達顯 著水準。

學校是專業的學習社群,為什麼要凝聚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呢?其目的就是為

了打破教師的孤立傾向,增加對學校的認同與歸屬,在與同儕的互動學習中,觸 發專業對談及提升專業知能,以促進學校效能的達成。因此,不同學校背景之教 師知覺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的差異情形為何?也是本研究亟欲了解的部份,此 為本研究動機之三。

教學效能一直被視為教育品質的指標,可說是學校教育品質的具體表現,如 何建構一個具有效能的學習環境,使學生更具調適與生存的競爭力,已是中外教 育一致的發展趨勢(蕭秀玉,2004)。一位專業的教師必需擁有良好的教師效能,才 能在師生互動中將專業的教育理念與創意觀念直接或間接實踐於教室教學與學生 學習當中(金尚屏,2008)。夏應慈(2004)發現影響教師教學表徵的因素有:教學前 的準備、教學後的反省、教師的信念、學校設備、學校生態資源、行政工作的執 行、學生先備經驗、家長的態度、專業社群的協助以及時間的安排(林瑞昌,2006)。

鼓勵教師自發性成立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透過專業學習與合作分享,提升教師自 我效能,這對於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建構成功與否,有很重要的關連性(屏東縣萬丹 國中)。潘慧玲等(2004)也指出專業發展重視教學即是專業學習,教師效能之提升,

需透過不斷的專業成長。由上所述,可見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與教師效能之間 含有若干的相關性,而張淑宜(2010)研究建議學習社群變項也能和教師教學效能變 項作連結,兩者之間的相關程度為何?亦是本研究想一探究竟的。

教師效能之提升,在教育改革中扮演極重要之角色。吳清山(1992)曾明確指 出: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其教學的良窳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表現。教育改革 要成功,端賴教師的投入程度及素質良窳,不論是運作良好的制度或實現完善的 措施,推行適性的課程,均仰賴教師的實施。所以教學效能可說是衡量學生學習 成效的關鍵指標(金尚屏,2008)。再者,從教育部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中 也明白揭示,發展「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價值之一為提高教師的自我效能與集 體效能,在專業學習社群中,經由觀察優秀教師的教學以及他們對教育的熱忱,

讓其他教師見賢思齊。另外,透過集體合作,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教師們

不會各行其事,分散彼此的力量。各縣市 2010 年度國民小學辦理教師專業學習社 群計畫補助要點,目的特別提到「增進教師專業合作,創造經驗交流與成長學習,

提升教學效能」,可見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以提升教學效能,正符合教育部的「同 路偕行、攜手合作、關注學習、師生雙贏」。有鑑於此,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之 後,對於教師效能之提升會有多大效益,兩者之間的相關情形,皆是值得探究的 重要議題,此乃本研究動機之四。

貳、研究目的

依據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主要之目的如下:

一、了解中彰地區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之現況。

二、比較不同個人背景之教師知覺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的差異情形。

三、比較不同學校背景之教師知覺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的差異情形。

四、探討中彰地區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與教師效能之關係。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