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本章主要內容包括研究動機、目的與待答問題、名詞釋義、研究範圍與方法、

研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象徵著L.C. Thurow (1999)所宣稱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已 來臨;知識的價值已經取代了先前的土地與能源成為重要的經濟要素。由於網路技 術的興起,加快了知識產生的速度,知識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促使人類社會從工 業時代進入了科技時代。Peter Senge(1994)認為,未來競爭的優勢來源在於組織所 擁有的知識。該如何在面對眾多資訊從全球的各地湧現,而能掌握最新的、最有利 的資訊是各企業、各組織成功的關鍵所在。資訊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簡 稱IT)是二十世紀末期發展最迅速的科技之一,其發展的狀況常用來衡量一個國家現 代化的程度。資訊科技對現代人類社會的影響幾乎無遠弗界,每一個人生活的向度 也幾乎與資訊科技有所接觸。

世界各國為了使全民能普遍具有資訊科技素養以適應未來資訊化社會,在資訊 教育(Information Education)或資訊科技在教育上的應用(IT in Education)的推 動上一直都不遺餘力。諸如美國之「NII」、日本之「資訊新政」、新加坡之「IT2000」、 香港之「五年策略」等,都傾全力推動資訊教育(何榮桂,2001b)。

當然我國的資訊教育建設也不為人後,民國83年即提出國家資訊建設計畫

(NII),內容包括資訊高速公路的建設,接著教育部推動「TANET 至中小學」計畫,

於民國87年度也實施「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擴大內需方案,依學校規模在全國 各中小學建立網路、設置電腦教室,推展各級學校資訊教育、提升教學品質之設備 建設。接著在民國九十年公佈「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積極推展資訊教育與資訊 教育融入教學工作,當時預計至93學年度完成下列目標:(一)師師用電腦,處處上 網路。(二)教師(含新任及在職)均能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教學活動時間達20%。

(三)教材全面上網,各學習領域均擁有豐富且具特色之教學資源(含素材庫、教材庫 等)。(四)學生均具備正確資訊學習態度、瞭解並尊重資訊倫理。(五)建立600所(20%) 種子學校,發展資訊教學特色。(六)全面建構學校無障礙網路學習環境,縮短數位 落差。(七)各縣市教育行政工作均達資訊化、自動化、透明化等目標。

在教育改革的九年一貫課程中亦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拉開了序幕;在九年一貫 的十大基本能力中,明確定有「運用科技與資訊的能力」;而在六大議題裡,提及資 訊教育旨在培養學生資訊運用能力與正確觀念以外,強調各學習領域應使用資訊科 技為輔助學習之工具(教育部,2001)。為了達成「將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使學 習管道多元化,學習資源更為寬廣豐富,增加學習的深度與廣度,提升學習的興趣,

並可配合學生的需要,讓學生自主學習」的願景,藍圖所規劃的指標之一即是要求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至少有五分之一的時間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陳燕秋,2002)。

因此,處於教育工作第一線的教師,除了配合教育部的政策,呼應時代潮流的發展 之外,更應具備資訊科技及網路資源融入教學的能力。

資訊科技的發展,可說是一日千里,從單機版的電腦軟體,到多媒體、全球資 訊網等等,尤其是網際網路的出現,改變了資訊的產量與品質,轉變了資訊傳遞的 方式和速度(吳怡靜,2001),使得我們能從網路上,即時、隨處取得豐富且大量的 資訊,獲得新知。科技所創造出的變革,影響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像是企業界的人 力訓練,或是許多文化、企業單位的虛擬網路專業社群、博物館等,都帶來嶄新的 面貌。近年來,教育也隨著時代、社會的變遷需求,教育部在資訊(科技)教育相關 工作之推動,可以說是一波接一波,頓時在全國興起了一片的資訊教育熱潮。

面對如此的資訊洪流,政府當前的教育思維是透過政策的制定,以及資訊教育 環境設備的改善,期盼教學者能善用資訊在教與學雙方面,以提升學生學習的成效 與獨立學習的能力。彰化縣政府教育局於民國94學年度開始進行全縣電腦租賃,並 與電腦公司簽約此批電腦的修繕維護工作,用以改善全縣學校推動資訊教育設備以 及維修人力的不足;同時並辦理全縣的部落格融入教學、個人教學檔案的研習與競 賽、資訊融入教學活動「自然生態學習網」導入課程及教學活動設計比賽、歷史文

化學習網教材教案競賽、生命教育學習網融入教學之應用研習等,以及藉由週三下 午、寒暑假的時間,辦理各種相關研習,加強教師本身的資訊能力、融入教學的實 施技巧,以落實普及資訊教育的基本工作,對於縣府教育局相關推動之成效,確實 有待更進一步的評估。而最直接的方式,莫過於了解教師現今的教學,是否能充分 利用資訊科技融入其中,因此,希望能了解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 各領域教學的方式,乃本研究的動機之一。

我國資訊教育的發展是從電腦輔助教學(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CAI) 開始,讓學生能反覆練習及提升學習動機,到現今多媒體、網際網路的多元資訊科 技,運用在教學過程中,豐富了教室中的學習。然而,資訊融入的階段只是停留在

「從電腦學」(張國恩,2001),也就是只利用教學軟體來輔助學習。在胡憶平(1998)

的研究調查中,顯示研究對象中的五百所學校,有近四分之三的學校及老師都認為 目前最需要的是如何引導電腦科技在各學科的教學應用。溫嘉榮(2003)也提到現 今的教師都未能順利的將網際網路科技帶入職場中,運用在教學上的教學軟體仍是 一成不變,顯得枯燥乏味。因此,相關於如何將資訊科技輔助應用在各科教學的方 法與策略,成為現今最被關切的焦點。

王曉璿(2004)亦提出了「資訊科技」配合「教學設計」的概念,對於評鑑教 師實施資訊融入教學是否達到20%,不是只看教師使用了多少次的資訊科技工具。研 究者也認為在教學與資訊兩者的關係上,宜以教學目標為主,資訊科技使用為輔,

如此才是提昇教學品質的根本之道。因此,要落實資訊融入教學,就必須注重教師 是否具備有使用資訊融入的教學策略與方法,否則只是教導學生具有文書處理、電 腦軟體的操作、上網瀏覽搜尋資料等另一種單純的學科能力,未能引發更深一層的 融入功效。九年一貫的新課程,將資訊教育列為六大議題之一,所以,資訊教育不 應只是以一個特殊科目的形態出現,是希望老師應該是將其融入於各個領域科目之 中,讓學生能夠更活用資訊科技。因此,基於上述的研究,了解教師在實施資訊融 入各領域教學的策略與方法,乃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二。

根據國內研究報告顯示(徐新逸、王培卉,2004),今日的教師,也體認到教育

結合資訊科技的新型態,在課堂的運用,勢必會成為一大潮流,也認同資訊教育是 促使教育進步的趨勢。影響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實施包含了教師本身的因素,以及 外在環境的支援因素兩方面;前者包含了教師對資訊融入教學的態度、資訊素養,

以及面對的困境與因應方式等等,而態度也就是教師採用實施的重要因素,宋曜廷、

張國恩、侯惠澤(2005)就提到有不少的教學科技研究者發現教師本身對資訊融入 教學的看法,會影響他們對於電腦科技的使用,蔡俊男(2000)亦說明一個有足夠 知能來使用教學科技的教師,不代表他會使用資訊科技於教學上,意願才是關鍵。

因此,教師要進一步有意願實施,唯有教師對於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具有正向態度與 理念時,才可能真正的、長期的落實於教學中(吳明隆,1989)。由此可知,了解教 師對於資訊融入各科教學的態度,對於資訊融入教學上有其必要性。此乃本研究的 動機之三。

另外,部分報告(林明軫,2003;徐新逸、王培卉,2004)亦指出教師在推動 資訊教育時,因為面對許多阻礙因素,包括工作壓力、學校環境、行政支援等等問 題,均會促使教師有消極的作為。教師是否能有極高的意願在課堂中,來嘗試、使 用資訊科技,單靠教師單方面的因素,是很難長久維持的,因此,環境上的支持也 是資訊教育成敗與否的重要關鍵,更是日後再推動資訊教育的重要參考,因此,希 望藉由本研究探求彰化縣教師是否對於在實施資訊科技融入各領域教學時,也面臨 到相同的困擾,此乃本研究的動機之四。

影響教師的教學行為,除了上述可能面對到的困境以外,各所學校及教師本人 的相關背景因素也都會影響教師資訊融入教學的實施,相關研究(廖志書,2004;

張臺隆,2004;鄧美湘,2004)結果顯示,男性教師在資訊能力與運用都較女性教 師好;而教師在資訊方面的能力,更會受到本身學經歷的影響;年齡層的不同,在 使用資訊融入上,也有程度上的差異;職務方面,也因是否扮演決策者,而在態度 上有明顯的不同。在其他的報告也顯示,學校的規模大小與所在地,會影響到教師 使用資訊融入教學的情形,可能的因素是小學校的老師,必須兼任更多的行政工作,

比較沒有充分的時間,而地處偏遠的學校,因為老師接觸的資訊較少,因而就無從

得知相關知能與能力培養,不過,自民國88年開始到現今由於有教育優先區的補助 計畫,偏遠區的資訊設備可說是非常完善,但是否就能達到資訊融入的效果,更值 得去了解。因此,本研究的動機五,是希望探究不同背景變項下,彰化縣國小教師

得知相關知能與能力培養,不過,自民國88年開始到現今由於有教育優先區的補助 計畫,偏遠區的資訊設備可說是非常完善,但是否就能達到資訊融入的效果,更值 得去了解。因此,本研究的動機五,是希望探究不同背景變項下,彰化縣國小教師